禪宗專集
 XML   RSS 2.0   1.0   0.92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蘇子屯圃居士,為 家師祖慈老人之皈依弟子,宿根深厚,幼年好靜,習學靜坐,長而彌篤,雖經宦海,不慕榮利。

  民卅九年居台,從 慈老人學習經教,參閱佛經要義,編成「靜坐須知」,簡易淺近,貫以條理,初學習此,頗易入門。•••

(06/03/2008 22:28:00,748) [查看全文]
 *「證道歌」淺釋 耕雲先生講述

  既名證道歌,它的基本性質和含意,應該是明心見性證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見發抒和心態、境界的敘述,並為免後學解行謬誤,慈悲標示出解脫的道路,其珍貴可以想見。

  有志參學宗門禪者,自應奉為圭臬、南針,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卻迂曲,豈不快哉?•••

(06/03/2008 21:32:00,133) [查看全文]
 *臨濟禪與安祥禪 耕雲先生講述

  祖師禪的確很好,但是太高深,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加以稀釋,而它的本質不變。譬如酒,是淡酒,不是那麼濃了,當然禪不是酒,不過,禪味卻有點像酒,為什麼呢?

  當你進入禪的境界以後,就會有點兒微醺,像喝了酒似的有點兒迷迷糊糊,卻又清清楚楚,這就叫做三昧酒;這種微醺的感受,也就是禪者要保任的那種心態。•••

(06/03/2008 21:32:00,370) [查看全文]
 *禪淨何爭 虛雲老和尚講述

  一九五五年我曾到過江西雲居山拜謁虛雲老和尚。一日,老和尚約我到他的禪房吃飯,我便問老和尚:

  旅港之北來僧侶,常以〈四料簡〉示眾,其一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從來古德都說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何得把禪淨強分為二呢?禪是向上一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何得妄言「十人九錯路」?•••

(04/27/2008 13:19:00,349) [查看全文]
 *參禪的先決條件 虛雲老和尚講述
  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
(04/27/2008 13:19:00,263) [查看全文]
 *行禪 一行禪師著/陳勁甫譯
  內容包括:
  行禪指南
  你就可以做到
  只是單純的步行
  沒有憂慮的步伐
  抖落塵勞
  步行在淨土上
  這世間就是淨土
  這世間已包含著淨土所有的華妙莊嚴
  ...
(07/16/2006 12:47:00,4329) [查看全文]
 *觀照的奇跡(The Sun My Heart) 一行禪師著/周和君譯

  這本書是一行禪師繼《正念的奇蹟》後,對正念的修行理論和方法次第做更完整的推演。本書的精彩處更在把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和大乘龍樹菩薩的般若觀不著痕跡地融合在一起,前者是禪師一直弘揚的基礎修行,後者即是禪師大悲大智的菩薩踐行。禪師一秉他慣有的風格,就像在朋友面前分享,將其自身的禪觀歷程娓娓道來,但平易抒情的文字背後,卻有著禪師深厚的佛教禪修基礎和對佛教義理深刻的體會。

  一個多世紀以來,東方不斷追隨西方科技與物質文明發展的腳步,以至於盲目到忽視本身靈性的價值。但是科學界的先驅已經開始注意到古老東方在禪修中所發現的真理,竟與西方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相契合。

(07/15/2006 11:56:00,2330) [查看全文]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以路標為目的地是愚癡,不依路標所指而前進,更加危險。
  
  本書的編著,是以「述而不作」的態度,介紹禪門的重要文獻,逐篇從藏經中抄出,予以分段、分目、標點,並且抉擇取捨節略而加上我的附識。一則節省讀者的時間,能在數小時之中,一窺禪籍精華的原貌。二則便於闡揚禪籍精義的大德,輕易地得到已有新式標點的教材課本。三則使得有心於禪之修證的行者,在見地上有所依憑。四則是向已是禪師或將要成為禪師的大德,在鍛鍊法將及勘驗工夫方面,提供參考的資料。當然,最重要的,本書的編著,是給讀者看的,更是給我自己看的。我將置之於案頭,攜於行囊,溫習再溫習。
  
  --聖嚴法師(本書自序)
(07/14/2006 11:13:00,5403) [查看全文]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以簡單、易懂、正確、安全的方法,教我們如何自我肯定、自我提昇、自我消融。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等五要素。
  
  其中,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與統一。
(07/14/2006 09:08:00,13600) [查看全文]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本書是聖嚴法師於紐約東初禪寺,與西方禪修者的對話集,共收錄三十九篇問答,每篇皆緊扣現代人關心而且與佛法相關的議題,例如:佛教的死亡觀、禪與心理治療、修行與家庭責任,以及打坐常碰到的禪病…等等。

  聖嚴法師在本書的自序中也將這樣的問答方式比喻成叩鐘,隨著西方人敏感而深刻的提問角度,聖嚴法師的解答方式也不同,就像敲鐘的力道不同,回應的鐘聲也不同,也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漢傳佛教的代表性宗師─聖嚴法師的真情與幽默。

(07/10/2006 09:21:00,5281) [查看全文]
首頁 | 前頁 | 後頁 | 尾頁分頁 6/7  [<<] [5] [6] [7]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