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為什麼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歸依的意義,何謂三寶?三寶有六義,歸依三寶的次第,歸依三寶的內容與意義,已經講得有概念了,現在就應該來歸依三寶了,那麼,歸依三寶的程序如何呢?歸依三寶的方法如何呢?這也須要再進一步深刻的瞭解。
歸依三寶的儀式規節,在釋迦牟尼佛(Sakyanuni buddha)的時代,並沒有什麼隆重的儀式規節,因為受三歸依的弟子根機深厚,只要在佛前發誓願:『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如是而說,佛聽許之下,便算受了三歸依。
或者在比丘前自誓發願:『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尊者聽為優婆塞。』如是而說,比丘聽許之下,歸依三寶當下即成立。
可以說很簡單,容易而且又爽快,歸依的程序與方法,前後不必三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三歸依成立了,這是佛陀時代的歸依情況。
但是現代的人受三歸依,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去聖遙遠,根機淺薄,業障(梵語karmavarana)深重,福薄慧淺,佛法不通達,歸依又無知,佛法都摸不上邊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的意義都不清楚,如何歸依呢?
因此,為了要讓佛陀滅度之後的眾生,能對歸依三寶的內容有所正見,有所肯定,有更充分的認識與納受,就有須要程序與方法了。
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時間與空間的演變推展中,在任何時代與任何國度,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是有簡單與隆重之別。
歸依三寶的詞句,照實際而言,實在是很簡單,但後人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一些儀節,對歸依三寶而言,內容有更詳細更周全,並樹立了莊嚴的場面,這種增加是有助於歸依的實質,歸依三寶的時候,心情放鬆,萬緣放下,妄想勿生,不要緊張,誠心誠意的來歸依三寶。
歸依師念一句,歸依者隨著也念一句,歸依師口齒腔調聽不清楚,或者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三寶之後,對歸依的內容與詞句完全不明白的話,按道理上,這種歸依是不能構成歸依的實質本懷。
歸依詞共有三歸三結,現在抄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三拜)
前面三歸依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為三歸依的三結。歸依重心點,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歸依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肯定了三歸依的承受,納受三歸依的戒體,自己的心,也跟戒體的功德正等無異,能任運行善,任運止惡,能把納受三歸依的戒體功能,發揮而出,去自利利他,行菩薩道,因而成就佛道,這是多麼的神聖與莊嚴啊!
求受三歸依,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即可成立,為了使歸依三寶能如法圓滿,受三歸依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虔誠之心,受三歸依要求愈嚴格,愈能使受三歸依者,心生神聖莊嚴的意境。
三歸依的前後儀式法規,歷代高僧大德的編著,皆大同小異,明末南京寶華山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歸五戒正範』,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含義包容圓滿,一直流傳至今,歷代法師大德皆依此三歸儀節為多數,在三歸依程序中,前後共有八個項目,現在分別列出如下,可供給大眾參閱受持:
一、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陞座。
二、開導--開示三歸依的意義。
三、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三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四、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三業的清淨,然後納受無雜無染的三歸依戒體。
五、受歸--三歸三結,並發三誓:不依天魔外道,不依外道典籍,不依外道邪眾。
六、發願--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七、顯益勸囑--說明三歸依的功德殊勝,並咐囑依教奉行。
八、迴向----將受此三歸依的功德,迴向成就佛道,迴向度化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登佛土。
受三歸依若依此程序,依此方法而受者,可說實用而且圓滿,歸依師為歸依者受歸依時,盡可能用白話說明,把歸依程序與歸依詞,解釋清楚無惑,而後始得歸依,如此方能得受歸依;若用文言文艱澀的詞句來傳受歸依,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覺得很高雅有深度感,但是歸依者完全不明白歸依內容與意義的話,無法吸收,那也就不得歸依了。
三歸依的發心求受,所得的三歸戒體,在心地上的實質功能作用有三品:
發心求受三歸依的時候,心存著自度度人的大願,我在六道沉淪受無量苦,眾生也是同樣在六道受無量苦,眾生(梵語bahu-jana)之苦如我之苦,我欲離苦,眾生亦欲離苦,我欲成佛道,眾生亦欲成佛道,發此大菩提,願度六道無量眾生成就佛道,稟持著兼善天下的大願,是名上品歸依。
悲心不足,願力不夠,人生如苦海,人生如大熱天,有無盡的逼迫感,嚐試過人生無量的苦頭,有所覺醒,欲得厭離世間,心存獨善其身,自己了脫生死,不顧他人生死,因而逃之夭夭,不欲度化眾生,如此而歸依之心念者,是名中品歸依。
只求不墮落地獄道(梵語naraka -gati)、餓鬼道(梵語preta-gati),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三惡道,不欲求得究竟解脫,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享受一切福報因緣,福報享盡了,還是免不了受輪迴之苦,歸依之時,心存著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是名下品歸依。
諸君若欲歸依三寶,不要忘記發大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的觀想,發此上品歸依,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諸佛讚歎,諸菩薩護持,龍天護法,正與歸依三寶本意正等無異。
如果自己已經明白歸依三寶的真實意義之後,想要踏入佛門而歸依者,但是又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那麼,可將歸依三寶的儀式簡化,只要能把歸依三寶的實質本意宣說得如理如法,正知正見,即可為歸依者授三歸依,現在將這簡化的儀規,程序分別如下:
歸依者禮請歸依師入大殿,歸依師首先禮佛三拜,而後端嚴安坐,受歸依者虔誠的雙膝長跪,面對歸依師,雙手合掌,然後歸依師正式開示歸依三寶意義,令歸依者聆聽受持,首先教授歸依者身心萬緣要放下,摒除一切妄念,專注一心,披陳發露無量劫以來的業障,令心得清淨,因而由衷虔誠稱念懺悔文,歸依師念一遍,歸依者隨之念一遍,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現在分別如下:
『我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接著就是三歸依的正授,三歸三誓同時,這正是三歸依的重心點,歸依三寶的對象,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盡形壽歸依法,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籍。盡形壽歸依僧,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
接就是歸依後的三結,也就是歸依完畢,後面要成立歸依三寶的事實,要稱念遍的結局詞,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下面接著,教歸依三寶者發四宏誓願,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完結後,歸依師大略為歸依者,說明歸依的功德,並且勉勵依教奉行,所謂歸依在三寶,實踐在三寶,最後圓滿在三寶,正當如是,不失歸依本意。最後普勸歸依者,將歸依所獲功德,導歸迴向佛道,迴向一切眾生,普令圓成佛道,因此教導歸依者稱念迴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歸依三寶前後,就在這時候全部圓滿結束,歸依師從法座而下,禮佛三拜後,歸依者於此時,即成為佛門三寶弟子,應禮謝歸依師:
自己呼稱:『感謝師父,為弟子受三歸依,頂禮師父三拜!』
師父回答:『禮佛一拜,或稱一拜!』正當此時,歸依已告圓滿。
如此簡單的歸依方式,不必唱誦,句句分明,能在短暫的三十分左右,即可歸依成就。
以上敘述是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前後的程序,分為隆重與簡化二類,各人可按自己的時間與環境許可之下,來接受歸依三寶的神聖意願,因為畢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今日雖存,明日難保,各個一心,專注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青春年華,虛度光陰,老大徒悲傷,追悔莫及,受莫能助,智者應有所了悟,至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