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地瞿多,漢譯無極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揚佛法,攜帶很多梵本從中印度來華,於唐永徽三年(652)正月到長安。他來華的時間在玄奘遊學印度歸來之後。這時大唐國威遠振,國內佛法興盛,印度高僧陸續前來,阿地瞿多也是應時而來的一人。他到長安以後,唐高宗(李治)很為重視,特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這時玄奘正在慈恩寺翻譯《俱舍論》和《集論》。後來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徐勣、鄂公尉遲敬德等十二人,又請阿地瞿多到慧日寺的浮圖院建立「陀羅尼普集會壇」。沙門玄楷等遂力請阿地瞿多翻譯他的「法本」。於是他就在慧日寺中從《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抄譯,集成《陀羅尼集經》十二卷,由沙門玄楷筆受。同時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難律木義師、迦葉師等在經行寺(與慧日寺同街)譯出《功德天法》(阿地瞿多參譯),也編在《陀羅尼集經》第十卷中,未另流通。又本經第三卷所收《般若無盡藏陀羅尼》,文末注明為筏黎耶思蠅伽法師所譯,也未單行。阿地瞿多這次關於秘密經典的傳譯也影響了同時的玄奘譯經的品類。就在《陀羅尼集經》譯出的同一年(654)九月,玄奘在譯完《俱舍論》和《順正理論》之後,也連續地翻譯了很多種陀羅尼;從經文的內容看,似乎都屬於《金剛大道場經》的同一個系統。
阿地瞿多譯經以後的蹤跡無考。他的受法弟子當時有玄楷、大乘琮等人,以後傳承情況也不明。到唐貞元二十年(804)台州國清寺惟象傳阿地瞿多法系的「大佛頂大契曼荼羅行事」於日本最澄。次年五月五日,最澄又在明州開元寺法華院從靈光受「軍荼利菩薩壇法」並契象等,又從鄮(音茂)縣檀那行者江秘受「善集會壇」並「如意輪壇」等法。靈光和江秘也屬阿地瞿多的法系。這一法系以後即在日本台密一派中代代傳習。
《金剛大道場經十萬頌》本,在印度流行的時間大概在法顯、智猛等回華(424)以後。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提到印度在陳那以前有一部《持明咒藏》十萬頌,後來由難陀攝集為一萬二千頌。《集經序》說《金剛大道場經》即「大明咒藏分」之少分,或者與彼有關。西元535年中即摩揭陀國的闡那耶舍攜弟子耶舍掘多和闡那掘多等來華,初譯《金剛大道場經》中的《佛頂咒經並功能》一卷和《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一卷。這兩部經現在勘明已收在《陀羅尼集經》中。西元626—627來華的波頗密多羅曾傳《金剛大道場經》中的《理趣般若陀羅尼》及像法於玄模。西元644年回國的玄奘也傳本經中的《隨心咒印》於智通。上面幾個傳譯本經密法的大德都出身於那爛陀寺,因此,《金剛大道場經》一向傳習於那爛陀寺是無疑的。
《金剛大道場經》現在只有阿地瞿多的這個抄譯本十二卷比較完整。雖然這個本子不足以盡《金剛大道場經》大本的內容,也不足以盡阿地瞿多所傳密宗的內容(如江秘傳給最澄的「如意輪壇法」即不在《陀羅尼集經》中),但是從本經中大體上可以看出西元六、七兩世紀印度在胎藏界和金剛界等密法興起以前所流行的一種古老密法的面貌。在《陀羅尼集經》中所有陀羅尼大致可分為佛部、觀音部、金剛部、諸天部和雜部五類。佛部中有佛頂法、藥師法、彌陀法等(卷一、二)。次般若佛母法(卷三),但卷一金輪佛頂像法中,以大般若菩薩次佛而為居中之尊,不別出佛頂尊像,故此法也屬於佛部法。觀音部中有十一面觀音法(經本曾由玄奘在656年重譯),千轉觀音法(咒文由玄奘於664重譯,收於《咒五首經》中),白衣觀音法(觀音母),隨心觀音法(多羅,咒文由玄奘於664年重譯,收入《咒五首經》中,玄奘並曾傳印法於智通),十二臂觀音法,不空□索觀音法(經文由玄奘於659年重譯),毗俱胝觀音法,馬頭觀音法(卷四、五、六)。在卷六末又附諸大菩薩法,包括大勢至、文殊師利、彌勒、地藏、普賢、虛空藏等菩薩的印咒。金剛部中有金剛藏法,金剛藏眷屬法(包括摩摩雞、母瑟胝、央俱施等法),金剛藏隨心法,金剛藏荼利法,金剛烏樞沙摩法(卷七、八、九)。諸天部中有摩利支天法,功德天法,大梵摩天法,帝釋天法,摩醯首羅天法,四天王各尊法,日天法,星宿天法,那羅延天法,大辯天法,水天法,風天法等(卷十、十一)。雜部法中有龍王、乾闥婆、摩呼囉伽、大孔雀、獅子王、阿修羅王、遮文荼、毗那夜迦、藥義、羅剎等法(卷十一)。卷十二說《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品》(又名普集會壇)的建立法。
從內容來看,本經之推尊佛頂法是很顯然的。佛頂咒的來源很古。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中,記載彌勒叫無著轉告世親要他持誦最勝佛頂陀羅尼的故事。這個重視佛頂咒法的傳統,一直到不空傳譯的密典中仍然保持。但自阿地瞿多翻譯本經時起(653),到不空廣譯佛頂部的經軌時(754)為止的一百年間,佛頂法因為流傳的地域不同,修法的形式和意義均有變化。由西元693年來華的寶思惟(迦濕密羅)和菩提流志(南印)所譯的佛頂部經中,已可看出佛頂法中一些分別。寶思惟所傳不另立特定的佛頂本尊,像《一字金輪咒》、《帝殊羅施咒》、《熾盛光佛頂咒》、《佛頂尊勝咒》、《大佛頂咒》(《大白傘蓋咒》、《楞嚴咒》)等,修法時的尊像仍以釋迦為主。流志所傳,則在菩提流志的譯經中已有各別的五佛頂尊。後來不空所譯《佛頂經法》,大同菩提流志的譯本。此種經軌尊像不見於西藏的譯述和傳承,當是由於流傳地域不同所致。
《陀羅尼集經》的法門大體上不外以「咒印」為內容,以「祈求出世間各種功德」為果利。就龍樹、彌勒、無著的論著中的思想而論,所謂陀羅尼門也是大乘菩薩必修學行之一。我們看來華傳譯龍樹、彌勒、無著、世親、安慧、陳那、清辯之學的鳩摩羅什、曇無讖、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普提流支、真諦、波頗密多羅等人,無不兼嫻咒術,備著靈異,足見陀羅尼門的咒術事實上從初期大乘以來為一般學者所通學,與後世胎藏界、金剛界、無上瑜伽等密乘法門不同,後人謂之「雜密」,實在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古老密法。(郭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