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既停。各省市復原工作。南華於是年春仍傳戒講經。
秋。政府通令全國寺院諷經。追薦亡者。穗垣官紳士庶。請予主法。於九月十七日在淨慧寺設壇。(即六榕寺)寺內緋桃。忽然著花。重台璀璨。得未曾有。隨喜者十餘萬人。曾璧山居士繡桃花古佛圖。胡毅生居士繪緋桃瑞應圖。遍徵題詠。(六榕住持。原派觀本。觀本寂後。寬鑑代理。後寬讓。明觀繼之。)法事畢。師應潮汕官紳之請。到潮州開元寺大弘佛法。歸依受戒者甚眾。
〔附錄〕緋桃瑞應記
胡毅生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七日。為抗戰十週年紀念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寺院諷經。追薦陣亡將士。及死難人民。禮也。粵省佛教會同人。推代表赴雲門。迎虛雲老和尚蒞穗主法。省主席羅公卓英。亦派員齎函勸駕。雲公慨然隨順。犯暑首途。爰於九月十七日。在淨慧寺建水陸道場七晝夜。結壇時。緋桃一株。忽然著花。重臺璀璨。得未曾有。曩聞雲公闡法滇中。枯梅重花。駐錫南華。宋柏復活。今又睹此瑞應。誠天人交慶事也。花開浹旬未謝。觀者塞途。而雲公已悄然赴汕。將以南宗甘露。遍灑嶺東。其渡生功德。寧有涯涘耶。雲公有願重興光孝寺。訶林欣榮。當不在遠。天南龍象。其善護之。余記畢。綴以詩曰。
法會儼未散 緋桃花滿枝 如何黃落後 倏變艷陽時
卉木尚靈感 幽冥從可知 訶林久蕪穢 何日與加持
緋桃瑞應偈
湯 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情與無情。事理無礙。爾看緋桃。這般奇特。是伊會也。無言默默。雖非人身。而生中國。復遇大德。詎云命薄。鬱鬱黃花。同具佛性。相對開敷。說法已竟。是年冬。觀本法師圓寂。
〔附錄〕觀本法師事略
鄭子健
法師俗姓張。名壽波。號玉濤。香山縣南屏鄉張性田公之長子也。清同治七年戊辰。閨四月初三日生於鄉。墮地時。為包衣所包。剖之乃出。家人以為異。己巳兩歲。其伯父星槎公棄養。無子。承祖名以君為嗣。庚午三歲。以大父益階公久商福州。經營茶葉。乃隨大母趙太夫人之閩。天性聰穎。舉動若成人。大父母甚鍾愛之。甲戌七歲。出就外傅。禮番禺胡箕疇先生為師。過目能誦。有神童之譽。光緒四年戊寅。益階公歿於福州。師年僅十一。哀毀盡禮。親友稱之。旋隨本生父性田公。三叔父鑑田公。扶櫬歸里。越庚辰而大母趙太夫人又逝世。師哀痛靡極。思有以慰先人之志。乃發奮用功。丙戌補弟子員。時師年僅十九耳。丁亥娶同邑南村鄉何梅生公長女為室。次年生女寶瑛。五歲而夭,庚寅補增生。自是益求進取。辛卯四月。元配何夫人病卒。師賦悼亡。惘惘終日。母太夫人以續絃勸。師以鼓盆之痛。猶未忘懷。於禮不可。是歲秋闈。中本省鄉試第七名舉人。時師年二十有四歲耳。嗣母吳太夫人。孀居以後。衣不帛。食不旨。履不越庭園。自是告廟典禮。始一御榮蔭冠服。其喜可知。壬辰冬。奉慈命。娶順德縣江尾鄉李仁卿公次女為繼室。癸巳冬。本生父性田公棄養。師家居守禮。乃於次年與其族叔仲球同里陳蔚秋陳筱江諸君。創設原生學舍於濠鏡。研習中西文字。並立戒煙會戒纏足會演講團閱書報社等。翌年又創原生學堂原生書藏。諸君皆一時俊彥。轉移風氣。收效自宏。丁酉師赴北京。聯名公車上書。戊戌政變同被謗。嗣母吳太夫人訓之曰。大易。天地閉。賢人隱。汝猶未解耶。汝務近名。不務蓄德。非先世之志也。宜再求學。以藥汝短。師唯唯。不敢違。遂東渡遊學日本。己亥生子樾浵。時師就橫濱實習商業。辛丑回國。駐漢經商。癸卯日俄戰事。乃助容翰屏募集紅十字會捐款。得政府獎章。甲辰以還。先後生女樾群樾姚。時師已率妻子復東渡留學。入東京帝國大學選科。專研政治經濟之學。丙午兼任上海廣智書局編輯學報駐東主任。暨橫檳大同學校地理教席。戊申移居神戶。任同文學校校長。華僑教育。為之一振。宣統三年辛亥。漢口商會舉師為東渡考察商業兼報聘團員。師學識宏富。所至咸有聲譽。時國事鼎沸。師投紅十字軍。會長沈敦和觀察。將遺之各省募同志。嗣母吳太夫人復誡之曰。一代廢興。劫運難測。絲棼難理。綱絕難舉。汝宜安分。母戾祖宗之遺教也。師自是稟慈訓。絕仕進。專心商業。民國元年壬子。東渡日本。入大阪工廠。研習化學工業乃製帽方法。旋回國。營草帽工廠於上海。嗣以時局變亂。工廠被毀。損失不貲。結束靡易。師自是感精神痛苦。覺世事無常。慕遺民之風。具禪隱之志。適甲寅奉粵漢鐵路局委派駐滬辦事。得於玉佛寺見常州天甯寺冶開和尚。遂歸依門下。修淨土法門。法名觀本。乙卯回粵。就澳門奉母率家族創念佛道場。仿遠祖張掄。以蓮社顏其居。丙辰復之滬。與衛桐禪居士。參謁冶公於天甯。請開特別戒壇。求授五戒。丁巳被舉為香山恭都學校校長。整頓校務。不遺餘力。並改組為鳳山商業中學校。四方來學者。數百人。戊午創設佛聲社於澳門。招集同志。星期講學。及提倡素食。己未赴南京寶華山慧居律寺。春期戒壇。禮浩淨老和尚。求授優婆塞菩薩戒。自是辭鳳山校席。修持益專。復至杭州禮常寂光寺微軍老和尚為師。法名妙導。庚申公子樾浵。發願出家。師許之。亦禮微老為師。法名妙持。一門信佛。難能可貴。辛酉三月微軍上人圓寂於常寂光。妙持師以蔭覆無人。生死事大。乃離杭返粵。九月亦示寂於廣東清遠縣峽山寺。壬戌七月。嗣母吳太夫人棄養。十一月冶開老人復示寂於天甯。甲子正月。繼室李夫人又病歿於澳門。師迭遭變故。心志迄無罣礙。乙丑就其故居念佛道場。改組無量壽功德林。由澳門政府批准。永為慈善女修院。請上海靈山寺朝林老和尚掛臨濟鐘板。師遂遊歷南洋群島。參禮緬甸大金塔。留居曼德禮半載。並於香港堅道。設講學念佛社。庚午十一月。本生母容太夫人棄養。師世緣擺脫。承願出家。乃於辛未四月禮天甯冶公遺像薙度。靈山朝公為披薙代刀師。是時師春秋已六十有四矣。壬申八月。師赴福州。時不佞侍父居閩。迎師供養。歡敘旬日。乃送師至鼓山。依湧泉寺虛雲大禪德。次年癸酉二月。授三壇大戒。法名明一。虛老道高德峻。海內宗仰。知師道業精進。乃派為湧泉寺監院。師之堂叔張仲球居士。亦歸依冶開老和尚法名觀圓。以師出家。賦詩送行。詩云。火宅拋離拜湧泉。六旬受戒入僧年。(註。觀本在湧泉寺受三壇大戒。時年六十六歲。)原生妙入無生國。功德翻成報德天。(註。前清甲午之役。國人知朝政日非。群起圖強。於時陳君筱江。陳君蔚秋。余與觀本四人。乃創立原生學舍。習英日文字。兼創辦原生學堂。書藏。戒纏足會。戒煙會。未幾戊戌政變。受疑解散。觀本遂東渡。經營商業。東渡後。更歷世情。特研究佛學。歸依于冶開老和尚。乃歸澳勸兩老母及妻兒弟妹等念佛。功德林其始基於此。)兩代傳燈空似續。再來慧地屬機緣。(註。觀本子法名妙持。於民國九年參微軍老和尚。得悟。於是隨微老入杭州。在常寂光寺薙度。未幾微老示寂。其徒眾無論在家出家。咸欲推妙持主持寺事。妙持以生死事大。乃密約同參妙慧師離杭返粵。在清遠峽山寺上院苦行。遽於民國十年舊曆九月初五未刻。在峽山寺下院示寂。初六日荼毗時。煙作白色。無絲毫臭味。老宿云。此等現象。非有功德及業障已清者。無此境界。妙持乃在澳門荷蘭園十三號原生學舍對門出世。離胎時。坐蓮而出。想亦一宿根也。)清河譜軼今光大。禪學儒林著手編。(註。余編本族張氏清懷詞譜。頗嫌舊譜門類太略。故倣朱氏家譜例。增為宗支譜積慶譜詞宇譜雜記譜四門。積慶譜內凡制誥科舉仕官行狀旌節耆壽屬焉。觀本乃光緒辛卯科孝廉固入科舉屬。而觀本出家。則擬入行狀屬。唐相裴休有送子出家之舉。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照譜法縱不表揚。亦不能抹煞也。)此外澳門佛聲社陶社諸君子。皆有詩章持贈。一時稱盛焉。癸酉冬。因朝公圓寂。被舉回林。提持住眾。甲戌在林組織佛學院。兼任香港佛學院主講。及五會念佛教授。適虛雲長老應李漢魂將軍暨港粵佛教同人禮聘。來粵主持韶關曹溪南華禪寺。邀師相助為理。並派充監院。自丁丑抗戰事起。廣州陷敵。省會遷韶。南華寺徒眾日盛。師乃南來香江。與佛教人士。籌募經費。並在沙田普靈洞講經。以普渡女眾為己任。迨辛巳太平洋戰事發生。香江陷敵。烽火連天。師乃間關內進。遄返南華。復隨虛老駐錫雲門寺。戒持益嚴。所至景仰。男女歸依者先後凡數萬人。師之宏法。誠足令人欽敬矣。乙酉秋抗戰勝利。敵人投降。廣東省佛教會復員。派專員赴韶迎駕至廣州。中國佛教總會並派師為指導員。指導本省佛徒。惟以長途跋涉。抵步之後。微感不適。卓錫於十八甫富善西街三巷菩提精舍休養。延至十二月初六日午夜。即囑徒眾。預備後事。初七日下午三時一刻。於僧尼居士圍繞念佛聲中。圓寂生西。享壽七十有八歲。荼毗時。骨灰中現舍利子無數。色澤光潤。堅固無比。足徵師之道行高超者也。師之長女樾群。適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總經理簡照南君之次公子程萬。次女樾姚。矢志修行。終身茹素。現居澳門無量壽功德林。綜師生平。蓄道德。能文章。其行事以度人為宗旨。知有群眾。而不知有一己。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利祿。著作等身。尤多宏法撰述。殆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歟。不佞與師。三世通家。知之最詳。爰述事略。以紀行狀。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夏曆丁亥清明節鄭子健敬述
〔附記〕 是年冬月。粵漢線某次快車。自湖北開往廣州。過英德。停車午餐。餐畢。眾皆登車。獨一湖南客。平生茹素。因近站不得素食。乃覓食街內。食畢歸站。車已開動。疾呼無及。方自懊惱。車行至英德大鐵橋中間。橋忽斷塌。火車墜入水中。車上二千餘人。多罹難。唯此茹素者幸得活命。先是。有由廣州北上列車。亦於英德停車午食。時臨南華戒期。粵港方面。僧俗百餘人。乘車來寺。與肇事之車。先後僅差半小時。事聞。粵港各寺廟居士等。或誤為北行車。紛紛來信訊問。亦虛驚也。
〔是年大事〕 五月五日國府還都南京。(大事記至此止後不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