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虛雲和尚年譜 岑學呂居士編輯

光緒三十年甲辰六十五歲

[日期:2008-04-27] 作者:岑學呂居士編輯  閱讀:

光緒三十年甲辰六十五歲

春。諸護法暨歸化寺和尚契敏。懇請出關。到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歸依者三千餘人。秋。夢佛上人請到笻竹寺講『楞嚴經。』即在該寺刊『楞嚴經』及「寒山詩。」板存寺。請傳戒。法事畢。大理提督張軍門松林。李軍門福興。率眾官紳。迎至大理府。住三塔崇聖寺。請講『法華經。』歸依者又數千人。李提督福興欲留住崇聖寺。予曰。「吾不住城市。早有願在雞山掛單。而山上子孫不許。今諸位護法。能為圖一片地。願開單接眾。以挽救滇中僧眾。恢復迦葉道場。此衲所願也。」眾稱善。乃令賓川縣知縣辦理。於山中覓得一破院。名缽盂庵。居之。雖住無房屋。餐無宿糧。然十方四眾來者。皆禮接之。

缽盂庵自嘉慶後。已無人住。因大門外右方有一巨石白虎不祥。擬在此地鑿一放生池。僱工斫之不碎。即去土察之。無根。石高九尺四寸。寬七尺六寸。頂平可跏趺坐。招包工移左二十八丈。來工人百餘。拼力三天。無法動。不顧而去。予禱之伽藍。諷佛咒。率十餘僧人。移之左。哄動眾觀。驚為神助。好事者題為「雲移石。」士大夫題詠甚多。予亦有詩紀之。曰。

嵯峨怪石挺奇蹤。苔蘚猶存太古封。天未補完留待我。雲看變化欲從龍。

移山敢笑愚公拙。聽法疑曾虎阜逢。自此八風吹不動。凌霄長伴兩三松。

缽盂峰擁梵王宮。金色頭陀舊有蹤。訪道敢辭來萬里。入山今已度千重。

年深嶺石痕留蘚。月朗池魚影戲松。俯瞰九州塵外物。天風吹送數聲鐘。

重修寺宇。接待十方。事既展開。急於募化。乃留戒塵師料理內務。予獨往騰衝。由下關至永昌。過和木樹。此地數百里觕犖難行。官民從來未曾修理。聞土人言。有一外省僧人。自發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來往者助火食。數十年來。不曾退變。此路得該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他不願。祇顧修路。予聞而異之。循道前進。將暮。遇於途。見其荷鋤攜畚將歸也。上前問訊。彼瞠目不語。予亦不顧。隨伊到寺。見其放下鋤具。上蒲團坐。予參禮。他亦不視。不語。予亦向伊對坐。次早。伊作飯。予為燒火。飯熟。亦不招呼。予取缽盛食。食畢。伊荷鋤。予負箕。共同搬石挖泥鋪沙。共同起止。如是十餘日。未造一語。彼此安之。

一夕明月如晝。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歸。伊輕步至予後背。大喝曰。「在此做甚麼。」予微啟目緩聲應曰。「看月。」

伊曰。「月在何處。」

予曰。「大好霞光。」

伊曰。「徒多魚目真難辨。休認虹霓是彩霞。」

予曰。「光含萬象無今古。不屬陰陽絕障遮。」

伊執予手大笑曰。「深夜請回休息。」

次日。歡然敘話。自言是「湘潭人。名禪修。少出家。二十四歲在金山禪堂。得個休歇處。後朝山到藏。由緬回國。見此路崎嶇。人馬可憐。因感持地菩薩往行。獨修此路。在此數十年。現八十三歲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緣。始一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緣。次日早飯後。予告辭。彼此大笑而別。

往騰衝募化。住湖南會館。行單未卸。有穿孝服者數人來叩禮云。「請和尚念經。」

予曰。「我非應赴經僧。」

孝子曰。「為你們和尚念。」

予曰。「此地聽說無和尚。」

會館首事人為之釋曰。「大師要去念經。事甚巧合。今日來者。為吳太史之曾孫。太史生平。修持甚謹。數十年間。皆稱吳老太爺為善人。今壽八十餘矣。兒孫數十人。膺孝廉科者數人。秀士更多。日前去世時。自言是和尚。遺囑以僧衣殮。不許哭泣。不許殺牲。不許請師巫誦經。並謂將有高僧來為之超度。盤膝坐脫。經日面目如生。今日師來。得非法緣。」予許之。到其家誦經。放施食七日。闔邑官紳士庶咸來隨喜。願歸依者又千餘人。官紳擬留予住騰衝。予曰。「我為修雞足山。來此募化。不能住也。」眾皆歡喜。踴躍樂捐鉅款。於是回山備糧。建造房屋。立定規約。坐香講經。重振律儀。傳受戒法。是年四眾求戒者七百餘人。至是山中諸寺。亦漸改革。著僧衣。喫素菜。且上殿掛單矣。

〔附記〕  一。陳太守蘭卿。原籍浙江紹興。生長昆明。歸依昆明西山巖棲和尚。志心念佛。常持『金剛經。』工畫蘭草螃蟹。人爭寶之。其早年回籍應試時。初到杭州。宛如故里。忽憶前生係西湖瑪瑙寺僧。嘗對友預言寺中景況。及舊住寮房內之陳設。乃至庭院中花木等。歷歷如繪。群疑其誕。嬲之到寺。果如所云。又言其妻前生為瑪瑙寺旁木魚舖掌櫃婦。曾供養袈裟一領。致結今緣。人聞益信而異之。其生平福報甚厚。子孫數十人。雖信佛念佛而無再披緇之意。光緒三十年。余住昆明福興寺。常相往來。屢警之弗省也。經云。『富貴學道難。』惜哉。

二。騰衝東門外萬佛寺有老僧。一生念佛。誦『金剛經。』行至篤。吳太史祖父常供養之。其媳將娩。忽見老僧入室。太史即生。異而趨視。僧果寂矣。

三。昆明燃燈寺僧妙湛。志心念佛。能背誦『華嚴經。』一衲之外無餘物。專弘淨土。道風廣播。時雲貴總督岑毓英。王文韶。極敬信之。請至官衙供養。嗣王入京。官大學士。一日。書房宴坐間。忽見湛來。俄報妾生子矣。即電昆明探詢。知僧同時入滅。

四。唐蓂賡嘗語余。其前身為招通府關帝廟僧。念佛誦經。苦行自持。乃祖深信佛經。嘗供養諸僧。當蓂賡生時。該寺住持適至。渠常欲出家。終不果云。

附語曰。自佛教東來。各宗踵興。法法皆可了生死。永嘉云。「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了與未了。行者一揆。殊途同歸。何容措論。此數僧者。行持真實。著人耳目。皆為予所親聞。要亦暫時岐路耳。附此以告一切行人。應自警策。

〔是年大事〕  日俄開戰。中國宣言局外中立。


上一頁 [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3]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虛雲和尚年譜序 第2頁:一歲∼四十三歲
第3頁:光緒九年癸未四十四歲 第4頁:光緒十年甲申四十五歲
第5頁:光緒十一年乙酉四十六歲 第6頁:光緒十二年丙戌四十七歲
第7頁:光緒十三年丁亥四十八歲 第8頁:光緒十四年戊子四十九歲
第9頁:光緒十五年己丑五十歲 第10頁:五十一歲∼五十五歲
第11頁: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 第12頁:五十七歲∼五十八歲
第13頁:五十九歲∼六十歲 第14頁: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六十一歲
第15頁: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六十二歲 第16頁: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六十三歲
第17頁: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六十四歲 第18頁:光緒三十年甲辰六十五歲
第19頁: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六十六歲 第20頁: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六十七歲
第21頁: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十八歲 第22頁: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六十九歲
第23頁:宣統元年己酉七十歲 第24頁:宣統二年庚戌七十一歲
第25頁:宣統三年辛亥七十二歲 第26頁:中華民國元年壬子七十三歲
第27頁:民國二年癸丑七十四歲 第28頁:民國三年甲寅七十五歲
第29頁:民國四年乙卯七十六歲 第30頁:民國五年丙辰七十七歲
第31頁:民國六年丁巳七十八歲 第32頁:民國七年戊午七十九歲
第33頁:民國八年己未八十歲 第34頁:民國九年庚申八十一歲
第35頁:民國十年辛酉八十二歲 第36頁:民國十一年壬戌八十三歲
第37頁:民國十二年癸亥八十四歲 第38頁:民國十三年甲子八十五歲
第39頁:民國十四年乙丑八十六歲 第40頁:民國十五年丙寅八十七歲
第41頁:民國十六年丁卯八十八歲 第42頁:民國十七年戊辰八十九歲
第43頁:民國十八年己巳九十歲 第44頁:民國十九年庚午九十一歲
第45頁:民國二十年辛未九十二歲 第46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九十三歲
第47頁:民國二十二年癸酉九十四歲 第48頁: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九十五歲
第49頁: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九十六歲 第50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九十七歲
第51頁: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九十八歲 第52頁: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九十九歲
第53頁: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一百歲 第54頁: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一百有一歲
第55頁:民國三十年辛巳一百有二歲 第56頁:民國三十一年壬午一百有三歲
第57頁: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歲 第58頁:民國三十三年甲申一百有五歲
第59頁: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一百有六歲 第60頁:民國三十五年丙戌一百有七歲
第61頁:民國三十六年丁亥一百有八歲 第62頁:民國三十七年戊子一百有九歲
第63頁: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百一十歲 第64頁:民國三十九年庚寅師一百一十一歲
第65頁:民國四十年辛卯師一百一十二歲 第66頁:民國四十一年壬辰師一百一十三歲
第67頁:民國四十二年癸巳師一百一十四歲 第68頁:民國四十三年甲午師一百一十五歲
第69頁:民國四十四年乙未師一百一十六歲 第70頁:民國四十五年丙申師一百一十七歲
第71頁:民國四十六年丁酉師一百一十八歲 第72頁:民國四十七年戊戌師一百一十九歲
第73頁:民國四十八年己亥師一百二十歲
上一篇:虛雲老和尚見聞事略 純果法師編
下一篇:金山活佛神異錄 樂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