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淨土聖賢錄易解 慧律法師著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日期:2006-06-27] 作者:慧律法師著  閱讀: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唐 承遠(蓮宗三祖)

承遠。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學法於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後又追隨資川(今四川資陽縣)的詵公。然後到荊州,奉事學習於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眾生,後來追隨承遠受他教化的眾生有數以萬計之多。承遠剛開始時住於衡山西南邊的山巖下面,有人供養他飲食他就食用,如果沒有人送供養來就吃土石泥沙。承遠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親身去撿拾柴火回來使用。凡是教化眾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觀念,然後再教導權巧方便,同時承遠為了使人們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開示眾生專修念佛法門。並將它書寫在巷道裡,刻在溪谷石頭上,如此精勤地誘導鼓勵眾生念佛。附近的人們都背負布匹衣服,砍木材、撿石頭把它累積在承遠的山洞門口,送給他建寺院,承遠不刻意拒絕也不去攀緣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後,將它命名為彌陀寺。而建造寺院剩餘的物資,則布施給飢餓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終於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為釋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廬山裡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極樂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舊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彌陀佛身旁,阿彌陀佛跟法照說:「這位是衡山的承遠法師。」法照出定之後就到處找尋,後來遇到承遠,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師,因此就追隨他學習佛法,並廣大地宏傳念佛法門。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時候為國師,曾經告訴皇帝,說他的師父承遠有極高的德行,皇上於是遙向南方頂禮,同時如此思惟揣度:以承遠大師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隨便徵詔入京的。因此將承遠的居處恭稱為『般舟道場』,大文豪柳宗元曾為承遠大師撰寫讚詠的碑文,立石碑於彌陀寺門口的右邊。(柳子厚文集)

唐 法照(蓮宗四祖)

法照。不知道是什麼身世來歷的人,唐代宗大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雲峰寺,精勤修行從不懈怠。有一天於齋堂用飯時,在盛著粥的缽內,看到五色的祥瑞雲彩,雲層裡現出山林寺院,寺院的東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澗,而在澗水的北邊則有一道石門,石門裡面還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額題著:『大聖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於缽中看到雲層中有幾個寺院,其內有池水高臺宮殿樓閣,數以萬計的菩薩眾,間雜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將他所見的境界請教一些善知識,有一個僧人說:「諸佛菩薩聖人們的神妙變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見來推測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勢而論,這個地方應當是五臺山。」

大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東寺,開設五會念佛道場,感應了祥瑞的雲彩覆滿天空,雲層中現出莊嚴的樓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的身像遍滿虛空。衡州全城的民眾看到之後,都燒香注視禮拜,過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說:「你曾經發願要往五臺山金色世界,禮拜朝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為什麼停止不前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於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遠赴五臺山。

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達五臺縣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裡四更(凌晨一~三點),法照遠遠地望見一道奇異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體,因此向前接近跟隨而去。走了五十里,見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澗,澗水北邊有一道石門。看到兩位童子,自稱是善財和難陀,他們引導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額寫著:『大聖竹林寺』,就如同過去在缽裡看到的一樣。此處黃金為地七寶行樹,以眾寶來莊嚴整個寺院。法照於是進入寺院,登上講堂,見到文殊菩薩在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各自坐在師子座上,有數以萬計的菩薩眾圍繞在旁,文殊、普賢則為圍繞在旁的大眾說法。法照於是向前問訊頂禮,然後問說:「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距離世尊在世的時間已經很遙遠了,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清淨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量無邊,不知道要修什麼法門,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法照說:「你現在修習的念佛法門,正是最適合這個末法時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門中,再也沒有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如果能夠這樣做,就能快速圓滿地福慧雙修。此念佛和供養三寶兩種法門,最為勝善和重要。我文殊師利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並且由於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要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又問:「那麼應該要如何念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要淨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住於不退轉之地。」說完之後,文殊,普賢兩位大聖,同時伸出金色的手臂,撫摩法照的頭頂說:「你因為念佛的緣故,不久之後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願能夠儘速成佛,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夠快速地證得無上菩提。」法照聽完之後歡喜踴躍頂禮菩薩,然後告辭退出講堂。兩位童子將他送出寺院。才一抬頭,整個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當處堆積石頭,以標記它的處所。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幾位僧人,一同前往五臺山的金剛窟,虔誠恭敬地禮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禮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個地方變得廣大遼闊莊嚴潔淨,其中有由清淨琉璃所建造的宮殿,文殊、普賢兩位大聖,都在裡面。後來法照又獨自一個人到金剛窟,希望能夠再次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因此全身撲倒在地恭敬地頂禮懇求。突然看到一個清淨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導他進入一座寺院,門口的匾額題為:『金剛般若寺』,整個寺院都以奇異的珍寶莊嚴而成,清淨光明閃耀亮麗。

法照雖然一再地親身經歷不可思議的祥瑞感應,但是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就在同一年(即西元七七○年)的十二月,於華嚴寺進入念佛道場,斷絕飲食訂定日期,誓死往生極樂淨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時,見到一位清淨的僧人進入道場,告訴他說:「你所見到五臺山文殊師利菩薩金色世界的殊勝境界,怎麼不宏傳顯示給世間人知道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當時心裡覺得非常奇異。第二天,又見到那位清淨僧,依然如昨天那樣說。法照於是回答:「我並非敢於隱藏文殊大聖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產生疑心而起毀謗。」那位清淨僧說:「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現在居止於五臺山,尚且都要招人毀謗,你又有什麼好自我愛惜、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見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眾生,使得凡是見聞的人,皆發菩提心,就如同塗毒鼓一樣能普遍地作為影響眾生的因緣(指凡有見聞者皆發菩提心)。」法照因此回憶他所見所聞的境界,並記錄下來流傳於世間。

第二年(西元七七一年),江東的釋慧從,與華嚴寺的一些僧人,隨同法照來到金剛窟,以及在大聖竹林寺立下石頭標記的地方,瞻仰過去的遺跡。來到這個地方之後,正當大眾內心悲喜交集之時,忽然聽到一陣鐘聲,它的音聲優雅響亮,音節段落清晰分明,眾人愈加感到驚喜和怪異,才知道法照所見所聞的境界,的確是真實不虛的,因此將此事書寫記錄於金剛窟的牆壁上,普願見聞的人,都能一同發起無上菩提心。後來又在化現題名『大聖竹林寺』匾額的地方,建立一小區的寺院,仍然稱為竹林寺。

自此以後,法照於是專志念佛,日夜精進從不間斷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見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訴他說:「你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成就了,再過三年蓮華就會開放。」等到三年的時間一到,法照告訴大眾說:「我要走了。」然後端坐往生。又有人說:法照曾經在山西并州舉行五會念佛,唐德宗時,皇帝詔他入京城,請他教導皇宮裡的宮人念佛,也有五會之多,因此號稱為『五會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少康(蓮宗五祖)

少康。俗姓周,浙江縉雲仙都山人。生下來之後就不言不語,七歲時,到靈山寺禮佛,母親問他說這是誰啊?少康忽然開口說:「釋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讓他去出家。年十五歲時,即已經能夠通達五部經典。唐德宗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陽白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細探究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因此祈願說:「我如果和淨土有緣,應當使這篇文章再度現出光明。」說完之後,光明又再次閃爍起來,光中隱隱約約有菩薩的形像。少康因此說:「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滅,而我願生西方淨土的心,永遠不會再改變了。」少康於是前往長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導大師肖像的紀念堂瞻仰禮拜,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真實的身像升在虛空當中,告訴少康說:「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淨土功業成就時,必定可以得生極樂世界。」

後來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時候,遇到一位法師,跟他說:「你如果要化度眾生,應當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縣西),你的因緣在那裡。」說完之後就消失不見。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緣的金錢,用來誘導小孩子念佛,念佛一聲,就給一錢。如此經過一年多,無論男女老少凡是見到少康的人,都會念阿彌陀佛。念佛的音聲,充滿於新定的街道。

少康於是在烏龍山建立淨土道場,建築三層的壇場。凡是遇到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來道場共修,每一次約有三千多人。每當少康升座,高聲念佛,眾人則一起跟著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聲佛號,大眾就看到一尊佛從少康的口中出來,念十聲,則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連貫地從口中出來。少康並開示大眾說:「你們凡是有見到佛的,必定可以往生淨土。」大眾聽了都非常歡喜欣慰。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十月,少康囑咐僧俗二眾弟子說:「大家應當對淨土法門,生起增上精進好樂喜悅的心,而於污穢的娑婆世界,生起厭惡出離想要解脫的心,你們現在見到我放光明的,乃是真正我的弟子。」說完後就放出幾道奇異的光芒,接著即安然地往生。由於弟子們為他建塔於臺巖,因此又號為『臺巖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辯才

辯才。俗姓李,湖北襄陽人。誕生的時候,室中發出奇異的香氣。七歲時,依止峴山寂禪師出家。周遍地遊學於各個郡縣。曾經追隨奉事長安安國寺的懷威律師、報恩寺的義頒律師。辯才對於經典義理的解釋分析,無不通達透徹,後來為章信寺的住持,暗自地修行淨土法門二十年,從來不曾告訴別人。

辯才一生不好交遊,唯獨與護戎任公親近熟悉,他告訴任公說:「我辯才必定可以得生淨土,在十年內的期限一定可以往生。」當十年約定的期限已滿之後,辯才派遣弟子去報告任公說:「過去約定的期限已經到了。」等到任公趕到辯才住持的章信寺後,辯才說:「我去了!」然後安坐在繩床上,寂靜地往生。大眾都聽到天樂從西方傳過來,奇妙的香氣充滿室內,時年五十六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善道

善道。臨X(今山東X博市)人,曾經進入藏經閣,隨意用手探取經典,拿到《觀無量壽佛經》,因此就專心念佛,修習觀經的十六種殊勝觀想。後來他往廬山,參觀慧遠大師在廬山蓮社的遺蹟,心中感慨不能恭逢盛會,同時也更增加了對極樂淨土思念嚮往的心。善道後來隱藏形體於蚴山,修行般舟三昧數年,曾經親自目睹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淨蓮池,清晰真實如同親臨其境,就好像是在眼前一樣。後來又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追隨綽禪師,綽禪師教授他《無量壽經》。

有一次善道準備入定七天,綽禪師請善道為他觀察他來世所要投生之處,出定後善道報告綽禪師說:「師父應當懺悔三項罪,才可以往生淨土。師父曾經安置佛像於屋簷的窗戶下,而自己住在安穩的深房內,這是第一項罪過,應當在諸佛之前懺悔。又曾經勞役指使出家人,這是第二項罪過,應當於四方僧眾前求懺悔。又因為建造房屋,損傷很多蟲蟻的性命,這是第三項罪過,應當於一切眾生前懺悔。」綽禪師聽聞之後,即寂靜地思惟自己過去的過失,洗除煩惱塵垢的妄心,至誠懺悔謝罪。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一次善道出定,告訴綽禪師說:「師父的罪已經滅了,將來有白光來照耀的時候,就是師父您要往生淨土的瑞相。」善道在京城施行教化,來歸依學習的,多得像市集的人潮。有一天,突然稍有微疾,善道就把房門關起來,自己在屋內寂靜安然地念佛往生。這時有一陣異香和天樂,向著西方飄然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智欽

智欽。不清楚他的身世,專門修習禪定的法門,又禮拜稱念一萬五千佛的洪名,禮拜稱念到了第一萬尊佛。然後在鄮縣(浙江鄞縣)阿育王寺佛陀的舍利塔前,燃一隻手臂供佛,以求往生極樂淨土。他的弟子僧護,半夜裡看到庭院前面光明照耀異於尋常,因此問:「是什麼人拿著火炬呢?」總共問了三次,空中回答說:「是來迎接智欽法師的!」僧護急忙把門打開,看到阿彌陀佛金色的身像放大光明,幢幡香華七寶傘蓋,從空中飛騰而下,智欽就在此時即刻往生而去。(佛祖統紀)

唐 知玄

知玄。字後覺,俗姓陳,眉州(今四川眉山縣)洪雅人。七歲時,在寧夷寺,聽人講《涅槃經》,覺得好像以前就學過了。那天晚上,夢到佛用手撫摩他的頭頂。十一歲時出家。凡是教授給他的經典註疏,都能貫徹通達其中深奧的義理。年紀才十三歲的時候,即在講堂升座講經演說,而僧俗二眾則在下面聽講。唐宣宗的時代(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詔請入京城,賜給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請宣宗,恢復全國之內在唐武宗時代被廢除的寺院。不久之後知玄就向皇上請求回到過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時候(西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賜號為『悟達國師』。僖宗賜給他一個沈香座,那時他的膝蓋上忽然長出人面瘡,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龍山,拜訪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羅病(癩病)的僧人,來向他請求救護治療。那位僧人命令一個童子帶引他到一處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淨之。這時人面瘡忽然說:「你知道袁盎殺晁錯的故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錯啊!我累世以來想要報仇,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細嚴密,使我沒有下手的方便。現在你所受到的奉賜太過奢華,因此我有機可乘才來害你。今日承蒙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來洗淨我,我現在可以超脫離去,不再與你為怨了。」洗了三昧水之後,膝蓋上的人面瘡即消失痊癒。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過了中午就不吃飯。六時精進行道,屢次獲得明顯的感應。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必生淨土。」知玄於是詢問說:「是誰在說話?」空中回答說:「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薩,從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間,再三的囑咐和讚歎他,然後突然不見。等到知玄臨命終時,遺囑命令弟子們將他的屍體捨棄去餵魚鳥,然後說:「我很久以來就與西方淨土有約,今天就是約定的時候了。」說完之後,右脅而臥,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三歲(宋高僧傳。神僧傳)

唐 端甫

端甫。俗姓趙,甘肅天水人,母親夢到有一位清淨的僧人送給他舍利子,令她吞食,然後就誕生了端甫。十歲時,歸依道悟禪師,離家而往崇福寺居住。到十七歲時剃髮染衣,隸屬於安國寺。後來周遍地參訪各個講座,因而兼通經典和戒律。端甫曾經夢到一位清淨僧人以琉璃器皿盛滿了舍利子,命令他吞食之。並說:「三藏大教,全部都貯藏在你的腹中了。」從此以後智慧辯才無有障礙。曾在山西太原宏揚經法,幾乎全都城的人都來參與盛會。唐德宗時奉詔入宮,賜予紫色的大袍袈裟。一直到順宗、憲宗兩朝,都受到極大的尊重禮遇。

端甫一生講《涅槃經》、唯識學,總共有一百六十次的講座。每日持誦諸部的經典,但是都以極樂淨土為棲身安息的歸宿。所得到的供養布施有數十百萬,全部用來莊嚴寺院殿堂,而他的方丈室卻只有一張床,生活得恬淡安適自由自在。唐文宗開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六月一日,向著西方右脅而臥,然後往生,此時奇妙的異香濃郁遍滿屋內。火化之後,得舍利子三百多顆。(宋高僧傳)

唐 雄俊

雄俊,俗姓周,四川成都人,為人能言善道,但是沒有戒律和德行,曾經還俗從軍。不久又出家為僧,但也頗知慚愧懺悔,平日經常持念佛名。唐代宗大曆年間(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突然暴斃,入於幽冥,被閻王呵斥責備,命令把他交付地獄,雄俊大叫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造五逆重罪,只要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雄俊雖然也曾造惡,但是並沒有犯五逆重罪,若是依照我平日都在念佛的功德,應當要往生淨土才是,否則十方諸佛就成了妄語!」說完就恭敬合掌專心念佛,此時七寶蓮臺突然出現,雄俊於是乘著蓮臺凌空向西飛去。在此同時,有從幽冥界還魂的人,因而傳出雄俊往生這件事。(宋高僧傳。佛祖統紀記載:雄俊進入幽冥界時,自己說明念佛的功德,閻王於是把他放回陽間。後來就進入西山,專心一意稱念佛名。居住了四年之後告別大眾而往生,與前述《高僧傳》的記載有些差異。)

唐 惟恭

惟恭。荊州(今湖北一帶)人,常常從事飲酒賭博等惡業,但有空則時常誦經,祈願往生極樂世界。同一寺院裡還有一個叫靈巋的僧人,行為和惟恭非常相近,鄉里的人為他們評論說:「靈巋作盡一切惡業,惟恭也同樣追隨他的腳跡,地獄有千重萬重之多,到時候他們倆可就要毫無厭煩地依次排隊進入受苦。」惟恭聽到之後說:「我雖然罪無可逃,但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力,十念都可以往生,我怎麼還會墮惡道呢?」

有一天,惟恭生病,而靈巋正好離開寺院出門在外。在出門的半路上,遇到一群少年童子,手裡拿著樂器。靈巋問他們從那裡來?有人回答說:「從西方來,準備要去迎接惟恭上人。」其中一個人從懷裡拿出一朵蓮華,蓮華閉合著如拳頭那麼大,葉子放出奇異的光明,接著這些人向著寺院快速而去。第二天,靈巋回到寺裡,惟恭已經往生了,靈巋因此有所感觸而覺悟,從此以後改變他的行為操守,後來以善名德行而著稱。(佛祖統紀)

唐 大行

大行。齊州(今山東歷城縣)人。最初學習天台宗的教法,後來進入泰山居住。編結茅草為衣,撿拾果子為食。精進修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現身。有一天,感歎說:「人命無常,終究要歸於消失磨滅,不知道未來之世,要往何處去投胎受生?」因此就進入藏經閣懇切地叩頭祈禱,然後隨手探取一本經典,拿到了《阿彌陀經》。大行於是專一心意思惟憶念阿彌陀佛。如此經過了二十一天,在半夜裡,忽然看到極樂世界琉璃為地,心眼於是洞徹明瞭。又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從地湧出佇立在虛空之中。唐僖宗聽聞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詔迎請入皇宮,賜號為『常精進菩薩』。過了一年之後,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現,大行於是告訴左右的徒弟說:「琉璃寶地又再次出現,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到了。」就在當日,右脅臥而命終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石晉 志通

志通。俗姓張,陝西鳳翔人,出家之後,遊行到洛陽,遇到日囉三藏法師,此法師專修瑜伽行(唯識)教法,志通禮拜奉事他為師。錢文穆王時(西元九○八~九三二年),向東遊歷到吳越(江蘇浙江一帶),入天台山,在智者大師的道場,看到了往生淨土靈異瑞相的傳記,因此發心願生極樂世界。從此以後不向西吐痰,不背對西方而坐。

有一天,志通登上了山中的招手巖,讀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期願能夠儘速往生淨土,然後從山巖上投身而下,結果墮在一顆大樹中,由於樹枝的枝幹非常柔軟,因此並沒有絲毫的損傷。於是他又整頓身心,再次登上山巖,發誓願說:「我往生的大願已經發了,而在娑婆世界的餘生實在令人厭惡,唯願極樂世界諸聖賢眾,同時來接引我往生淨土!」然後再次地從山巖上投身而下,結果這次掉在草堆中,過了很久之後,又醒過來。寺院的大眾僧找尋而來到了草堆這裡,於是把他扶持回去。

由於兩次捨身求生淨土不成,志通於是往浙江越州的法華山,隱藏靜默地修行淨土法門,後來見到白鶴孔雀,排列成行地從虛空中下來,又見到蓮華開合於面前。志通說:「白鶴孔雀,是西方淨土的境界,蓮華放光的妙相,是極樂世界受生之處,我往生淨土的瑞相現前了。」因此站起來禮佛而命終往生。火化的時候,有五色的祥瑞雲彩,環繞覆蓋在火焰上方。火化之後,舍利子如魚鱗般地堆砌於身體的表面。(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後周 可止

可止。俗姓馬,范陽(今河北涿縣)大房山人。年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到五臺山求戒,感得文殊師利菩薩靈光照觸他的身體。二十三歲,往山西并部,學習《法華經》、《百法明門論》。後來在長安開講演說,受教化引導的人日漸增多。不久之後,回到故鄉,當時母親仍然在世,於是每日持缽乞食以奉養母親。可止法師長年持誦《金剛經》,晚年居住在長壽淨土院。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西元九五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得了一點小病,召集弟子們說:「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幫助我往生。」然後氣息漸弱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

宋 紹巖

紹巖,俗姓劉,雍州人(陝西甘肅一帶)七歲出家,依止高安禪師。周遍地閱讀經典書籍,覺得好像都是過去已經學習過的樣子。後來居住在浙江錢塘的湖心寺,恆常讀誦《法華經》,晝夜沒有間斷,期望能夠早日誦滿一萬部,以此功德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有一次突然感得蓮華化生於陸地上,因此誓願焚身供養西方三聖,吳越王極力地勸告阻止他。後來又投身曹娥江之中,可是水中好像有東西支持著他的雙腳,因此沒有淹死。於是吳越王在寶塔寺,建立一座淨土院來讓他安居。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七月,得疾病,拒絕醫藥治療,作偈頌數篇,開示門徒說:「我誦《法華經》兩萬部,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然後結跏趺坐而往生。火化時,舍利子多得無法計算,時年七十三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宋 守真

守真,俗姓紀,字法燈,湖南永興萬年人,出家於聖壽寺,親近從朗法師,學習《大乘起信論》。接著依止性光法師,性光傳授他華嚴法界觀。後來又禮拜奉事演秘阿闍黎,教授他瑜伽行(唯識)教法。守真皆能悟得心要,明白通達一切法義。他一生之中努力地宣揚演說佛法妙典,四十年間沒有絲毫的懈怠間斷。因此受皇上賜號為『昭信』。

守真常在半夜裡,修習西方阿彌陀佛的觀想,修行念佛三昧,以期望能夠往生淨土。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秋天,八月九日,命令大眾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叫大眾停止念佛,然後突然往生,時年七十八歲,火化之後,獲得很多舍利。(宋高僧傳)

宋 延壽(蓮宗六祖)

延壽。字沖玄,浙江錢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時即在家誦《法華經》,錢文穆王年間,主持稅務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錢來買動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牽引前往市街大道準備處刑。錢文穆王派人暗中窺視他的行為,只見他臉色安然自如毫無改變,因此下令無罪釋放。然後延壽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巖禪師出家。後來又參訪天台山德韶國師,發明心性法要。

延壽曾經在國清寺修行法華懺法,在禪定觀想中,見到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後獲得無礙的廣大辯才。後來因為自己終身的願望歸宿尚未決定,因此到智者禪院,作了兩個籤,一個是一心修禪定,另一個是廣修萬行莊嚴淨土。然後寂靜心思專注祈禱,七次抓取都得到淨土籤,於是一心一意地專修淨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請延壽前往永明寺居住,並賜號『智覺禪師』。延壽每日訂功課一百零八種,夜裡則到別的山嶺去經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聽到螺貝天樂的聲音。一生誦《法華經》,總共有一萬三千部。居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時常與大眾授菩薩大戒、施食給鬼神飲食、並以錢贖取性命來放生,這些種種善行都迴向往生極樂淨土。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會通天台、華嚴、唯識等各宗學說的異同,又著作有《萬善同歸集》,此集之中指引歸向淨土的地方,最為明確和重要,其大略如下:

問:「唯心淨土,本來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麼可以只是依託心念於淨土蓮臺,寄歸形體於極樂世界,而生起取捨分別的念頭,這樣怎麼能夠達到無生的境界呢?欣喜厭離的這種愛憎情感生起,怎麼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淨土的境界,是要徹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達到,《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隨順無生法忍。有的菩薩證入初地,即迅速地捨身命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可知徹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夠達到唯心淨土,而執著境界的眾生,只能墮在他心所攀緣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緣果報而沒有絲毫差錯的人,才能透徹了解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另外,關於平等法界不二法門,一切法無生的究竟了義,雖然仰仗佛陀的開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無奈眾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觀照的力量淺薄、內心散亂浮動;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強大、自身的習氣又重,必須要往生佛國淨土,仰仗佛菩薩及外在境界的殊勝因緣,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儘速地修行菩薩道。

《淨土十疑論》說:有智慧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求生淨土,以便能夠證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是真正體悟了無生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心清淨故國土清淨。愚痴的人被『生』這件事所繫縛,聽到人家說往生,就真的當作生來理解;聽到人家說無生,就真的當作無生來體會。卻不知道生即無生,無生即是生。若是不能透徹通達這個道理,彼此隨意交互地爭是說非,這就是誹謗佛法的邪見人啊!」

問:「心外無有一法可得,佛亦無有去來之相,那裡有見佛以及佛來迎接的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從唯心的角度來看,心是周遍收攝一切萬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無非是佛,因此隨著眾生憶佛念佛的當下,就無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經》說:就如同有人夢到七寶財物,或與親屬相聚而感到歡喜,夢醒之後追尋回憶,不知這些都到那裡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們應當以如此的理解體悟去稱念佛名。(換言之,眾生在迷時雖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開悟之後,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來就是自心中的事。)

這段經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當下本來即是『空』,因此沒有捨報往生去來之事。又因為一切法如夢幻而非實在,則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兩者自然就遺忘而不執著。然而也不是沒有如夢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則不會斷滅能念之心與所念的佛。『空』、『有』本來就圓融無礙,所以在本來就無去無來之中,不妨普遍地令眾人見到阿彌陀佛去來之相。因為見即無見,本來就恆常契合於中道。因此佛實在不曾來接引,眾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應道交,無非都是自心的顯露發現。就如同造罪的眾生,自己感報地獄的惡相一樣。

《唯識二十頌》說:『一切法就如同地獄一樣,地獄的眾生都同時見到獄卒刑具等,而又能來作逼害折磨他們的事。』(實則地獄是如幻不實、唯心所造的。)所以這種種苦痛的事,都是罪人們造惡業的心所顯現的,並沒有自心外實在的銅狗鐵蛇等事物。世間種種一切的萬事萬物,也都是如此的。然而這種『毘盧遮那佛』的唯心淨土,雖然沒有局限東方、西方而遍一切處,但是這個只有正見悟解清楚明白、習氣業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圓滿無礙、親自證入無生境界的人,才可以體悟、才可以說唯心淨土。而那些初發心的人,怎麼可以隨便仿效而說不必念佛、不用求生淨土呢?」

問:「《觀無量壽佛經》分明所說的十六種觀想法門,都是收攝心念修習禪定,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觀想得詳細明了圓滿光明,才可以往生淨土,如何以散亂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經文顯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別。不論上品、下品,統攝而言,不出以兩種心而得以往生,一個是『定心』,譬如修習禪定觀想,則能上品往生。第二是『專心』,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一切的善行資助熏習,回向發願往生淨土,可以成就末後中下二品,但仍須要一生一世全身歸命,盡此一報身精進修行。坐臥之間,要時常面向西方。每當經行禮拜之際、念佛發願之時,都要懇切勤苦誠心仰望,沒有其他的雜念。就如同墮入地獄遭受刑罰,好像在痛苦的監牢、或被怨家惡賊所打殺、被水火逼迫性命,這時候只有一心一意尋求救拔,期願能夠早點脫離苦輪。並希望能夠儘速證得無生法忍,廣大周遍地度化一切眾生,承繼弘揚佛法僧三寶,誓願報答四種重恩,如果能夠如此至誠恭敬,那麼他念佛往生的功業,必定不會虛妄而無所得。

但是如果,言語與行為不相應,信心之力輕微薄弱,不但沒有念念相續的清淨心,反而生起數數間斷的妄念。依靠這種懈怠的修行工夫,臨終時想要往生淨土,只恐怕被業障牽引,同時也很難遇到善友的開示助念。那麼臨終時四大分離風火逼迫、身心熱惱痛苦不堪,正念就沒有辦法成就。何以故?我們如今的心念是因,臨終時的反應是果,必須要因地實在,果報才不會虛妄。就如同音聲和合回響才會平順,形體挺直影子才會端正。如果想要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那麼只要預先籌辦資糧找對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回向臨命終時,念念真實而不虛妄,那麼往生淨土之事是不用疑慮的。

凡是善惡這兩件事、苦樂兩種果報,都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的,是由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種業果所收攝。若一念心起瞋恚邪淫,即是地獄業;若一念慳貪不捨,即是餓鬼業;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即是畜生業;一念我慢貢高,即是阿修羅業;一念堅持五戒的心,即是人道的業;一念精進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的業;證悟人空,即是聲聞業;知一切法因緣所生本無自性而斷離緣起,即是緣覺業;六度萬行一起修習,即是菩薩業;大慈大悲清淨平等,即是佛業。

如果心念清淨,則感得香華蓮臺七寶行樹、清淨國土而化生,內心染著塵垢,則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濁惡的穢土而受生粗惡的形體。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報身,藉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緣。由此可知,一切諸法如果離開我們的自心根原,更沒有其他的體性可說。若是想要得到清淨的果報,只有修行清淨的因行。例如水的性質自然趨向下方而流動,火的特徵自然地向上而飛騰,這是由於形勢運數本來就是如此,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永明延壽大師又曾經作四料簡說:「如果有禪而沒有淨土,十個修行有九個差錯蹉跎於道路上,中陰的境界如果現前,一轉眼的時間就隨業力而去生死流轉。假使沒有禪而仍然有淨土,那麼萬人修行萬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見到了阿彌陀佛,又何必憂愁不會開悟呢?若是有禪又有淨土,猶如戴著雙角的老虎,現世可以為人天的師範,來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沒有禪也沒有淨土,恐怕將來見到的就是地獄的鐵床銅柱,萬劫與千生長久的時間,沒有人可以依靠幫助。」

宋太祖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來之後,焚香告別大眾,然後趺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後來有一位僧人從江西臨川縣來,經年累月地繞行永明延壽大師的舍利塔,人家問他為什麼緣故?他說:「我曾經生病入於幽冥界,見到殿堂的左邊供奉一個僧人的形像,閻王精勤恭敬地禮拜,因此向人詢問閻王所拜的是什麼人?回答說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大師已經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了。閻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禮拜恭敬他。」(樂邦文類。萬善同歸集)

宋 晤恩、文備

晤恩。字修己,俗姓路,江蘇常熟人。年十三歲時,聽到別人誦《阿彌陀經》,心裡有所感觸體悟,因此前往興福寺出家。後唐明宗長興年間(西元九三○~九三三年),前往江蘇X山的慧聚寺,學習南山律。不久之後又聽聞學習《法華》、《金光明》等經,以及止觀論,都達到了經論中精深微妙的境界。一天只吃一頓飯,終日衣缽不離身,不積蓄錢財物品。睡眠的時候一定右脅而臥,坐的時候一律結跏趺坐。每到誦戒的時候,必定感慨懺悔地流淚不止。到處勸勉教導大眾修行淨土法門,以及一乘圓教的宗旨。前後總共講演《法華經》二十幾部。

宋太宗雍熙三年(西元九八六年)八月初一夜晚,看到一道白光從井中射出。因此告訴門人說:「我此生果報的壽命已經將近了。」然後絕食禁語,一心念佛。有一天晚上夢到一位出家人,執持金鑪焚燒名香,繞行他的房間三次,說自己是章安灌頂大師,已經往生於西方淨土,為了讚許你的精進修行,因此特地來迎接你。晤恩夢醒之後,即刻呼喚門人弟子前來,弟子們來到的時候仍然還聞到異香。八月二十五日,為大眾開示止觀法門的入門方便和究竟義理,以及觀心法門的究竟了義。然後端身正坐,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寺院的大眾都聽到管弦鈴鐸的音樂聲,嘹亮悠遠地遙傳於虛空之中,很久之後才漸漸遠去。火化之後,得舍利子無數。

晤恩有一弟子名文備,了然洞明於止觀的法門,常獨處一室,精進禪坐忘情脫俗,達三十年之久,宋太宗雍熙二年(西元九八五年),稍有疾病,淨土的瑞相現前,右脅側臥雙足相疊而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宋 文輦

文輦。浙江永嘉平陽人。受戒之後,遍學三乘佛法,依止浙江縉雲明昭禪師說法的道場,使他於佛法中的一些疑情頓時決了。後來又依止天台德韶禪師,再一次地有所悟入。曾閱讀藏經三遍,宗門教下悉皆通達,逍遙自在無所掛礙。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砍伐栴檀木,製成一個坐龕,結跏趺坐在裡面。自己執持火炬,發誓願說:「我願捨此殘存的軀殼,上供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命令大眾念佛,幫助他往生淨土。不久之後火焰發起,其煙霧呈現出五彩的顏色,旋轉環繞於虛空之中。此時仍然聽到文輦的念佛聲,過一會兒才停止而圓寂往生。火勢熄滅之後,取得舍利子無數,時年八十四歲。(宋高僧傳)

宋 義通

義通。字惟遠,俗姓尹,高麗國的人,頭頂上有肉髻,眉毛長五六寸。受具足戒之後,即學習《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後晉出帝天福年間(西元九四二~九四四年),來遊學中國,到天台山雲居寺,拜見德詔國師,頓時有所契悟。等到參訪螺溪寂法師之時,聽聞到一心三觀的要旨,因而留下來奉事學習,並且都能相應而完全地體會。宋太祖開寶元年(西元九六八年),水路運輸使顧承徽,施捨舍宅而改為寺院,請義通法師住持安居。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西元九八二年),皇上封賜寺院的匾額為:『寶雲』。

義通平日致力於開演宣揚天台的教觀,幾乎有二十年之久,他常常叫別人為同鄉人。有人問他是何緣故?他說:「我以極樂淨土為故鄉,你們諸位都應當要往生淨土,因此就是我故鄉中的人了。」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脅臥而往生。火化之後舍利充滿,時年六十二歲。(佛祖統紀)

宋 有基

有基。字及賢,俗姓王,浙江錢塘人。五歲出家,依止天台山壽昌寺的法超法師為和尚,十歲時,受具足戒。聽聞四明山寶雲寺(即義通法師的道場)在傳授智者大師的天台教觀,因此前往追隨侍奉,承受《法華經》及止觀法門的教法。隨著所教導的言語文句都能了解它的義理,究竟窮盡其中深奧玄妙之處。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同郡的人請他宏揚教法於太平興國寺,當時跟隨他學習的有數百人。每個月的十五日及月底的那一天,必定集合大眾誦菩薩戒。有基一生普遍地勸導僧俗二眾念佛求生淨土,達四十年之久,所度的眾生數目有萬人之多。每當遇到年歲收成不好的時候,則持缽以食物供養大眾。

宋真宗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六月,示現疾病。弟子令祥請示說:「和尚將要西歸極樂淨土,難道不遺留訓示嗎?」有基因此廣談圓教的要旨。過了一個時辰之後,大眾忽然看到西方現出光明,空中奏出美妙的音樂。有基說:「西方三聖人來了!」說完就右脅臥面向西方而往生。有人夢見有基具足威儀往生西方;有人夢見有基坐在青蓮華上對著佛說法;有人夢見阿彌陀佛為有基授記。法智大師聽聞有基往生的音訊後說:「臥病談禪,臨終見佛,這實在是希有難得的事啊!」有基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佛祖統紀)

宋 省常(蓮宗七祖)

省常。字造微,俗姓顏,浙江錢塘人。七歲時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宋太宗淳化年間(西元九九○~九九四),住在南昭慶寺,由於仰慕廬山遠公的風範,因此計劃結集蓮社,刻阿彌陀佛像,後來由於刺血書寫《華嚴經》(淨行品),因此把蓮社改稱為淨行社。士大夫讀書人參與盛會的有一百二十人,都稱為淨行弟子,以文正公王旦為居士之首,而比丘眾則達到千人之多。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正月十二日,省常端身正坐而念佛。念佛不久,忽然大聲地說:「佛來也!」然後安祥往生,此時大眾都見到大地變成黃金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消失。時年六十二歲。(佛祖統紀)

宋 知禮

知禮。字約言,明州(今浙江寧波市)金姓人氏的子弟。其父母曾於佛前祈禱希望能獲得子嗣,然後夢見一位神異的僧人攜帶一名童子托付給他們並說:「這是佛陀的兒子羅 羅也。」不久之後,就生下了知禮。知禮七歲時,喪母,哀號哭泣不止,稟白父親要求出家,因此前往太平興國寺,依止洪選法師而得剃度。等到年紀稍長,依止寶雲寺的義通法師學習天台教觀,對於圓頓大教的要旨,只要一經教導即能了解。宋太宗淳化年間(西元九九○~九九四),所依止的義通法師既然已經入寂往生,因此接受迎請而主持乾符寺,不久又遷移到保恩院,在當地開示宣揚天台教觀,學人門徒接踵而至。

有一年明州大旱災,知禮與慈雲遵式法師,一起修習金光明懺法,約定如果三日內不下雨,就要自焚一隻手。到了約定的日期,果然下起大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西元一○一○年)重建保恩院,皇上賜名為『延慶』。祥符六年(西元一○一三年)建立念佛施戒會,自己親手寫疏文以勸導大眾說:

「原本現前一念心性本自圓融,一切諸法本來無礙。所遇的熏染因緣既有不同,所感的果報也自然產生差別。因此如果隨順本來無染覺性而修行,則能顯現出諸佛莊嚴的清淨國土;若是隨著妄想情執而造作,則將依循五趣(六道)的生死之路而痛苦輪轉。所以處在娑婆五濁惡世的眾生,想要超升解脫尤其困難,反之墮落受苦的則比較多。經典說:『能夠獲得人身的,如同指甲上的泥土那麼稀少,而失去人身的,就如同大地的泥土一樣地無窮無盡。』除非一直等到你能夠將三乘的功德修行圓滿,才能免除在胎卵濕化四道受生。

然而,實在是因為娑婆世界的境界粗惡強大,無明煩惱眾多熾盛,如果想要依靠自力而度脫生死,實在是難有其人。反之,如果是生於西方世界,其佛國土極樂莊嚴、身心清淨毫無煩惱垢染,一直到究竟成佛之間,都能免於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中。經典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說:『眾生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若要往生彼國,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修習彼佛的慈悲,一定為阿彌陀佛的廣大本願所攝取。當我們棄捨這個報身時,必定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完整的情況就如同經典所記載的,這實在不是任意捏造妄想推測的胡言亂語。

今天結集萬人來一起共修,而成為一個蓮社,希望大家心心繫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日日刻期精進發願往生。每一年的仲春二月,集合在一起,一同修習供養,共同聽聞法音。會集萬人的心意,合成共同一致的志向,使大家圓滿成就淨土的清淨功業,達到求生極樂世界的誓願。更何況在劫濁的娑婆世界壽命短暫,生命的光芒就如同風中的燭火,只要一口氣不來,三途的惡相即刻現前。怎麼可以自我寬鬆懈怠,毫不思惟將來可能的果報呢?希望大家應當要依照佛陀的教化,不可隨順個人的情意慾望,頓時止息妄想攀緣的心,唯獨精進不懈地憶佛念佛。」自從知禮發起結集蓮社之後,每年只要一到了二月十五日,都會舉辦法會而成為貫例。

知禮曾經集合十名僧人,一起修行法華懺法三年,期約三年懺悔完畢後,將要焚身供養《法華經》,以求生淨土。後來為大眾所阻止,因此沒有完成願望。然後又召集十名僧人,修習大悲懺三年,燃三根手指供養諸佛。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駙馬李遵勖將知禮的高尚德行上奏朝廷,因此皇上賜號為『法智大師』,並敕令住持世間弘揚教法。

知禮認為從前的許多祖師,以及闡揚淨土法門的賢者,大多只談論淨土的事相,而較少開示作觀的法門,這樣雖能暫時教化當世的根機,但是未能窮究圓頓的義理。因此取天台智者大師的《觀無量壽經疏》,極力研究它義理深奧的地方,究竟通達地暢演闡示其中玄妙的宗旨,而著作成《妙宗鈔》萬言。他在釋經題時,大略是這麼說:

「『觀』者,總舉能觀,也就是十六種觀法。『無量壽佛』,是舉所觀境的最重要之處,並以此統攝其他十五種所觀的境界。能觀都是一心三觀,所觀的都是三諦一境。毘盧遮那佛,遍滿一切處,一切諸法,都是佛法。因此,所謂眾生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性,並非自生也非他生,非因非果,當下即是圓滿具足本來清淨而究竟覺悟的體性。

所以《大乘起信論》說:『所謂覺的意義呢?就是心體離念的意思,而離念的相狀,就是等同虛空法界,無處不周遍。一真法界平等一相,就是如來的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而指出眾生本具的覺性,稱為本覺。』由前述可知,果地佛果圓滿而明覺的體性,就是我們凡夫本來具有的性德。因此佛陀一切言教所談的修行法門,無不是為了顯示此本來具足的覺悟體性(佛性)。所以說四種三昧,通通稱為念佛(一、常坐三昧,即一行三昧。二、常行三昧,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即法華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可名隨自意三昧。詳見《摩訶止觀》)。

雖然這些都稱為念佛(念覺性),然而這些都是以一般通途的方式來顯示諸佛性體。而如果是西方淨土十六觀門、以及般舟三昧,就是憑藉著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用微妙不可思議的觀察,專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顯示眾生本來具足的真佛性體。雖然憑藉了極樂世界的境界來作觀想,但是必須要知道無論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是同居於一心之內。心性遍周法界,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造,無有一法不是本性具足。如果有絲毫一法從心外所生,則不名為大乘觀法。

所謂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然而實在來說也沒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緣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因此今日所觀想的境界,無論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乃是以法界的心來觀想法界的境,而往生於法界之內的依報、正報、色法、心法,如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

因此,解釋『觀』字,用一心三觀,解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體、經宗和力用,其義理都是屬於圓教,判教都是屬於頓教。寄語諸位修行的人,觀行雖然甚深微妙,但是本來就普被於初發心之中。若是能夠精進用功,何必憂慮不能成就。縱然尚未入於圓教的淨土上品,但現今在因地力量也是很強大的。一旦往生到彼極樂世界,得以登入蓮池海會,所見的依報、正報,都是圓教之中微妙不可思議的法界境界。很快地就能證入聖人的階位,所度的眾生也更加廣大無邊。何況娑婆世界六塵境界粗惡強盛,實在是生死輪迴的險難之處。因此必須在外相上作事相懺悔,在內心中勤作義理的思惟和觀想。正修與助行並進,加強願力刻期修行,如此則必定得生於淨土寶剎,速證無生法忍。今日解釋觀門,其意義就是在此。」知禮其他的撰述著作,大多指引歸向極樂淨土,而此《妙宗鈔》是其中最肯切重要的。

當時正當皇帝詔告天下,設立放生池,知禮每年遇到佛誕日,就結集放生會,集合大眾一起修法,然後放生魚鳥等眾生。官府聽聞到他的德行,命令樞密使劉筠撰寫文章,立石碑於寺院內。北宋仁宗天聖六年(西元一○二八年)正月元旦,將要入寂往生之前,啟建金光明懺七天,到第五天結跏趺坐,召集大眾說法之後,突然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然後氣盡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往生後,開著龕柩顯露遺體有十四天之久,指甲頭髮卻變長。火化時,舌根不壞,像蓮華的形狀。(四明教行錄。觀經疏鈔。佛祖統紀)

宋 遵式

遵式。字知白,浙江台州寧海縣葉姓人氏的子弟。母親夢見吞食明珠而生遵式,年紀稍長,往東掖山依止義全法師出家,精勤苦行自我策勵。最初專門學習戒律,後來進入國清寺,燃指供佛於普賢菩薩聖像之前,發誓願要弘傳天台宗的教法。北宋太宗雍熙初年(西元九八四年),往四明山寶雲寺,師事義通法師。曾經修行般舟三昧,由於過於勞累而吐血,兩隻腳掌也皮膚破裂,而遵式毫不畏苦誓死精進地修行。有一天,忽然看到觀世音菩薩,俯垂他的手指向著遵式的口,牽引出數條蟲。又從手指端流出甘露水而灌入遵式口中,遵式頓時覺得身心清涼,所患的病苦即刻消除。不久之後頭頂高出數寸,聲音如同響亮的鐘聲,智慧辯才通達無礙。

他的師父義通法師示寂往生之後,遵式就返回天台山。北宋太宗淳化元年(西元九九○年),居住於寶雲寺。北宋太宗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結集僧俗二眾專修淨土法門,著作《誓生西方記》。北宋真宗咸平年間(西元九九八~一○○三年),回到東掖山建精舍,親自率領大眾修習念佛三昧。北宋真宗祥符七年(西元一○一四年),應杭州人士的邀請,主持昭慶寺。不久,到了蘇州,講經於開元寺。後來又回到杭州,主持靈山寺。王欽若主政杭州時,上奏朝廷將靈山寺恢復為天竺寺的舊名,賜遵式名號為慈雲。遵式曾經把天台智者大師放生的故事告訴王欽若,王欽若因此奏請朝廷以西湖為放生池,京城回報答應可行。

遵式前後依照經典撰集許多懺法,圓融一心三觀之旨,皆以淨土為歸宿。又因為知府馬亮問佛道,因而陳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其中決疑門大略是這麼說:

「佛法有二,一個是小乘不了義法,第二個則是大乘了義法。大乘法中,還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現今所談的淨土法門,獨是大乘了義中的了義之法,此淨土教法所詮述的要旨,圓融了一切因果,頓時圓滿具足佛法中不可思議之妙義。經典說:周遍十方仔細的推求,更無餘乘,只有一佛乘而已,就是在說淨土這一個法門啊

因為十方世界的清淨或垢穢,都收攝含藏於剎那的一念。而一念的色心相對,即周遍羅列紛然呈現出十方法界。一切萬法皆是天真自性本來具足的,並非由因緣造作所新產生的。一念心性既然如此,一微塵也是如此。因此能於一一微塵中現一切剎土,一一心念中現一切的心。一一的心念與微塵又相互周遍圓融,重重無盡無障無礙。於一剎那的時間中頓時顯現,非隱又非顯,一切本來圓滿成就,無勝亦無劣。我的心念既然如是,眾生與諸佛的本體也是平等不二的。如此,則回向心志發願往生十萬億佛土外的西方淨土,實在是生於自己的心中;長養形質於九品蓮華之內,又豈能逃出現前剎那的一念之間。

如果能夠深信這個圓頓教法,則事事皆能通達無礙。如果不明白這個至高無上的義理,那麼凡是遇到任何事相境界皆會迷昧。因此經典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之中,乃至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現在只要直接地去除疑情妄想,究竟了知,無論是極樂世界的百寶莊嚴,往生淨土的九品因果,都是在眾生現前微細的一念當中。如果對於淨土法門的義理性體,有徹底究竟的了悟,這樣才能夠在往生的事用上,隨著願力而自然成就。千萬不可妄信世俗凡夫之流,執著一邊而非難另一邊(不能圓融不二)。」至於他說到行願門的部份,由於文章繁多而不記載。

遵式另外有討論往生坐禪觀法的,他說:「想要修習往生淨土觀想的人,應當獨自止住於安靜之處,床鋪要向著西方,這樣比較容易觀想,同時也是表明心中真正志向的緣故。然後盤腿正身端坐,頭頂與背脊正直相對,不可過於用力挺直,也不可使背部彎曲。穩定地調和氣息,收攝安定止住心念。至於所要修習的觀門,經論中所記載的甚多,初發心的凡夫眾生,那裡有能力能夠周遍地學習呢?現在從其中精要簡易的,大略開示有兩種,而在這兩種之中,仍要隨著自己所適宜的方式而修習,不必兩種都要併用。如果有人對於其他觀想很熟悉的,則任其方便自由選擇而修行。只要不離開淨土法門,都應當要廣泛修習。

所謂的兩種呢?一個是依照普遍觀想的意思。靜坐之後,自己思惟自己到目前為止所作的修行,計算它的功德,應該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時應當生起心念,想像自己生於彼國極樂世界,在蓮華之中,結跏趺坐,先作蓮華閉合想,再作蓮華盛開想。觀想當蓮華開時,有五百種顏色的光明來照觸我的身體,又作自己的眼睛張開想,並作見到佛菩薩以及清淨國土的觀想。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即在佛前,坐著聽聞妙法,以及聽聞一切的音聲,都在演說自己所樂聞的佛法心要,至於所聽聞的法都要與十二部經相合。作此觀想時,必須要心思堅固不移,令心念不致散亂,內心觀想明白清楚,就如同親眼所見一樣,如此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才離座起來。

第二種是直接觀想阿彌陀佛,丈六的金色身軀,坐在蓮華臺上,專門繫念眉間的白毫一相,其白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個角。其白毫中空,右旋宛轉在兩個眉毛的中間,光潔清淨明亮透徹,不可思議不可具說。白毫所散發的光明,顯耀於金色的容顏之間,各個部份際限都了然分明。作這種觀想時,制止心念專注思想,堅定而不可移動散亂。

然後又要觀察思惟,這些觀想憶念所成所見的境界,不論成就或不成就,都是由自心想念的因緣所生,並沒有實在的性相。一切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就如同鏡中所現的面像,又如同水中所現的月影,如夢境如幻化,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一切的心想憶念當體即是涅槃寂靜,如此則能成就念佛三昧。」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一○二三~一○三一年),遵式另外在寺院的東邊建造日觀庵,專門憶想西方淨土,以為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功業。不久,在講完《維摩詰經》之後,與大眾訣別,把講經的席位交付給弟子祖韶。並書寫敬謝一切諸緣的詩句,表示將要入寂往生。到了明年,即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一○三二年)十月八日,得疾,拒絕醫藥,仍然為大眾略說佛法大要,令弟子請阿彌陀佛聖像,有人卻請觀音聖像來,遵式於是禮拜焚香祈願說:「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真如實際,祈願受我一炷之香,諸佛證明,我將往生極樂淨土。」有人詢問他的歸宿,回答以常寂光淨土,到了當天晚上即坐化往生,時年六十九歲。就在當天,有人見到有一顆大星隕落於靈鷲山,紅色的光明盛大顯赫。(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蓮宗寶鑑)

宋 義懷

義懷。俗姓陳,浙江永嘉樂清人,年幼時即前往京城,依止景德寺而為準備出家修行的童子,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一○二三~一○三一年),考試經典通過而得剃度出家。後來遍參各方的善知識,依止明覺禪師於翠X寺。有一日偶然間取水挑斷了扁擔,忽然大悟。作詩偈呈給明覺禪師印證,禪師稱善。後來先後住持了五個道場,從鐵佛寺到最後的天衣寺,化導的眾生非常廣大眾多。

義懷既已徹悟佛法心原之後,仍然暗中地修行淨土。他曾經問跟他學佛的人說:「若是說捨棄娑婆穢土而求取極樂淨土,厭離此土而欣願彼國,則是取捨的情執,此乃是凡夫眾生的妄想分別。若是說沒有極樂淨土,則又違背佛陀所說的經典。畢竟要如何是好呢?」然後又自己回答說:「生則決定往生,去則實在不曾去。」晚年由於疾病,居住在河南池陽的松山庵。弟子智才,住臨平(今浙江杭縣東北四十里)的佛日寺,迎請義懷回寺侍奉。有一日智才往蘇州去,義懷派人督促他回到佛日寺,然後才告別大眾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僧寶傳。樂邦文類)

宋 本如

本如,明州(浙江寧波市)句章人,年少時依止法智知禮大師學習佛法,善長文詞筆墨,曾經向法智請教經義,法智說:「為我作侍者三年,才向你說。」三年後,又懇求請教,法智大聲一喝,並叫道:「本如!」本如於是豁然開朗有所省悟,以偈頌呈給法智,法智認可之。北宋真宗祥符四年(西元一○一一年),主持東山承天寺,大振佛法顯揚正道,前後經歷了三十年。講《法華》、《涅槃》、《金光明》、《觀無量壽》等經,以及天台宗的教觀,達六七遍之多。曾經集合一百名大僧,修法華長懺達一年,祥瑞的感應屢次顯現。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賜號為『神照法師』。與丞相章得象等諸位賢者,結集白蓮社。宋仁宗特別讚揚其道場,賜名為『白蓮寺』。北宋仁宗皇祐三年(西元一○五一年)五月十八日,稍有疾病,升堂說法,與大眾訣別,然後安祥往生,時年七十歲。當天江上的漁夫,看到雲端上有僧人向西而去。當時的天氣非常炎熱,但是異香仍然極為濃厚。到了第二年,弟子打開龕柩的門鎖,看見本如法師的遺體,色身不壞面貌如生,並有大蓮華生長開放在他的塔前。(佛祖統紀)

宋 仁岳

仁岳。字潛夫,俗姓姜,霅川人(浙江吳興)。聽聞法智大師在南湖(浙江嘉興)教化眾生,因此前往追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豁然開朗而有所得的樣子。又與十位志同道合的人,修習『請觀音三昧』,安坐在靜室之中,隱約之中好像生死的幻夢醒了一樣。後來多次主持杭州一帶叢林的講席,廣大地宏揚佛陀的教化。年老時回到故鄉,主持祥符寺,皇帝賜號為『淨覺』。晚年,專修淨土法門,燃三根手指供佛,奉持戒律極為精嚴。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六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告訴門人弟子說:「我明日午時,應當要走了。」到了明天,遺留偈頌,安坐而往生。曾經著有《彌陀經疏》二卷,又作《指歸記》兩卷來解釋前一本書。仁岳往生三十年後,寺院的大眾夢見仁岳說應該要遷塔,等到打開龕柩時,見到仁岳肉身不壞,身旁舍利子充滿,因此再度以完整的禮儀埋葬之。(佛祖統紀)

宋 處謙

處謙。俗姓潘,浙江永嘉人。母親夢見祥瑞的雲彩飛入懷中,懷孕了三年才出生。依止常寧寺契能法師出家,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隨即前往天竺寺學習佛法,慈雲遵式大師非常器重他。後來又參訪神照本如法師,徹底地明白圓頓法門的宗旨。不久即身居首座和尚之位。接著回到常寧寺作住持,經歷了慈雲寺、妙果寺、赤城寺、慧林寺、淨住寺、南屏寺、天竺寺等十座道場,經四十年的時間,講經弘化從不厭倦懈怠,入門求教的弟子達到三千人,皇上賜號為『神悟』。

北宋神宗熙寧八年(西元一○七五年)四月十五日,早晨起來之後,沐浴更衣,集合大眾諷誦普賢行法,以及《阿彌陀經》。過一會兒,即升座,稱揚讚歎極樂淨土的殊勝功德,又告訴大眾說:「我悟得無生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已經很久了,今天我以無生而往生淨土。」然後安然而逝。(佛祖統紀)

宋 慧才

慧才。俗姓王,浙江永嘉樂清人,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年十三歲時,受具足戒,前往四明山追隨學習於法智大師。由於悔恨自己的愚痴遲鈍,因此時常持誦大悲咒。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清淨僧人,身長數丈之高,脫下袈裟披在慧才身上。第二天,蒞臨講座聽經時,豁然開悟,從前一直到現在所聽聞到的佛法,一時之間都洞徹明了。後來拜見慈雲遵式大師,以師禮來奉侍服勞,日夜精勤從不懈怠。北宋英宗治平初年(西元一○六四年),居住於法慧寶閣,賜號為『廣慈』。不久,隱退居住在雷峰塔下,每天翹足誦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為功課,又曾翹足仰望一晝夜,誦阿彌陀佛聖號。

有一天晚上,夢見到達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淨宮殿,有人告訴他說:「淨土中品,是你所生的階位。」北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七八年)春天,為僧俗二眾千人授菩薩大戒於雷峰塔,正在羯摩作法時,觀音像的頭頂放出光明,燈燭火炬與日光,都被此道光明映照而失去了光輝。淨慈守一禪師為此事作了一篇《受戒放光記》。元豐六年(西元一○八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慧才更衣就座,書寫偈頌讚佛之後,說:「我往淨土是決定不移了!」然後安然而往生,時年八十六歲。(佛祖統紀。釋氏稽古略)

宋 靈照

靈照。俗姓盧,蘭溪人(浙江金華縣)。出家於寶慧寺,不到一個月,就通達了《法華》與《金光明》兩部經典。數年後,往浙江錢塘,依止香巖湛法師,學習天台的教觀。又往江蘇吳興,依止淨覺仁岳法師,從此以後天台教法的義理及門戶派別,無不通達明了。神宗熙寧年間(西元一○六八~一○七七年),遷往華亭超果寺。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主持吳山的解空寺,接著移居景德寺。前後數年之中,每遇到春天年初的時候,必定開淨業社念佛共修。參與法會的有兩萬多人,往往多獲得一些感應的靈驗事蹟。

靈照曾經在夢中,見到西方三聖的威儀相好,靈照於是跪拜而問:「靈照一生持誦大乘經典,期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知能夠達成願望嗎?」觀世音菩薩指示說:「淨土不遠,有願即生。」又曾誦經誦到深夜,忽然夢見普賢菩薩現身。因此發心造普賢菩薩像、誦經一萬部,以莊嚴他修行淨土的功業。北宋哲宗元祐五年(西元一○九○年)冬天,臥病在床,告訴侍者說:「我往生極樂世界的日期已經到了!」因此面向西方,右脅而臥疊起雙足而往生。火化時,異香撲鼻濃郁襲人,舍利子迸出流散開來。(佛祖統紀)

宋 思義

思義。字和甫,俗姓凌,湖州(浙江吳興)武康人,考試《法華經》,第一名而得度出家。依止明智韶法師學法,領悟理解的能力超過常人。修習四種三昧行,後來頸子上生出一個肉瘤,夜裡夢見功德天拿桃子給他吃,他的疾病即消失,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皇上賜紫色袈裟,賜號『淨慧』,丞相蘇頌在統理杭州的時候,迎請思義居住於天竺寺,因此在當地廣大地弘揚佛法正道。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西元一○八八年)二月十八日半夜,忽然結跏趺坐,告別大眾而往生。大眾在旁誦念佛號,一段時間之後,忽然又甦醒過來,說:「剛才我隨著觀世音菩薩而行,見到一個金色身相的人,身體非常高大而垂下手臂,告訴我說:『你的業報因緣尚未盡,過七日後當來迎接你。』」到了二十五日,又結跏趺坐而往生,埋葬的那一天,有紅色的雲彩低垂遍布在空中,如同引導的樣子,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宋 宗賾、母師

宗賾。湖北襄陽人,父親早亡,母親陳氏,撫養宗賾於舅舅家。年少時修習儒學,廣博通達世間典籍。年二十九歲,禮拜真州長蘆寺的秀禪師出家,深明禪宗心要。哲宗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住持長蘆寺,迎接母親住於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母親剃髮出家,念阿彌陀佛,前後經七年。母親臨終時毫無疾苦,安然念佛而往生。宗賾自己認為報答親恩的孝心已經盡了,因此遵從依循廬山蓮社的規約,創建『蓮華勝會』,普勸僧俗大眾,學習西方淨土不可思議的妙觀。然後專持佛名,回向發願,期望能夠往生淨土。他自己作文章來倡導說:

「以念佛為有念,以往生為有生,這是一般的常見。以不念佛為無念,以不求往生為無生,這是被邪見所迷惑。念而無念,生而無生,這是佛法中的第一義諦。在真如實際清淨平等的究竟境界來說,是不受一塵一垢所染著的,如此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然而在佛陀慈悲喜捨方便教化的事相門來說,則不能捨棄任何一種利益眾生的善法。

為了都攝六根,因此有念佛三昧,至於達到回歸自性的修行法要,則開示了往生淨土的直捷法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違背於無念;熾然地祈求往生,而不乖離於無生。因此能夠眾生與彌陀各自安住自己的本位,而又能彼此感應道交;西方東土不相往來,而神志遷往極樂淨土。這是合理而不可質疑的。故經典云:『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來世尊雖然分『折伏』和『攝受』兩門,示現分別居住在污穢的世界和清淨的國土。然而探究諸佛聖人的本意,難道只是以娑婆世界,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如此濁惡的世界來令人厭離;而以極樂國土,黃金為地,七寶行樹高聳參天,樓閣宮殿具足七寶,蓮華盛開四色交映,這些美妙的境界來令人欣願而已嗎?實在是因為,初發心入於佛道的眾生,忍力仍未深厚,必須憑藉著淨土的因緣,以為增上進步的助力!

何以故?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彌勒佛尚未下生;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娑婆世界,觀音、勢至,只聞其聖名而無能親近;而在極樂國土,觀音、勢至兩位聖人,時時能夠親近而為殊勝的善友。娑婆世界,諸魔競相興起,惱亂所有的修行人;而在極樂國土,大光明的境界之中,決定沒有魔惱之事。娑婆世界,邪惡的音聲到處擾亂,女色妖冶而多欲;極樂國土,水鳥樹林,皆宣妙法,正報清淨莊嚴相好,沒有女人苦惡之身。凡是修行人增上善緣的圓滿具足,再也沒有如西方淨土那樣殊勝的了。然而信根淺薄的人,卻偏偏生起懷疑毀謗。

我個人曾經這樣思惟討論,此娑婆世界的人,無不厭惡俗家的喧噪煩惱,欣慕清淨寺院的安寧寂靜。因此如果見到有人捨世俗之家而出家,則會不斷地鼓勵讚歎。如今娑婆世界的痛苦,何止是俗家的喧噪煩惱而已;極樂國土的優遊快樂,又豈只是相當於寺院的清淨寂靜而已呢?所以明知道出家生活的優閒安適是美好的,而卻不願意往生更殊勝的極樂淨土,這是第一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在此娑婆世界,跋涉萬里艱辛勤苦,遙遠地尋求善知識,就是為了開發本性明了心地,決擇正法超脫生死。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論色身、心力以及莊嚴淨土的功業都非常殊勝,再加上願力宏深,只要一聽聞到阿彌陀佛演說的圓頓法音,則所有眾生無不明了契悟無生法忍,既然願意辛勤地參訪善知識,而卻不願意往生淨土親見彌陀,這是第二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廣大叢林僧眾雲集的道場,是大家樂於親近安居的地方,而人眾較少的道場,人們則不願意依止親附。如今極樂世界之中,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然想要親近叢林,而卻不欣慕仰望和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俱會一處,這又是第三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最長的壽命不過百歲而已,而童年無知、年老時又衰殘糊塗,疾病間雜、以及昏沈睡眠等等,又占了一大半的時間。雖然是菩薩,投生在這個濁惡的世界,仍然有隔陰之迷,而聲聞也還有出胎的昏昧失憶。那麼人一生當中如此寸金難比的寶貴光陰,十分之中幾乎消失了九分,未到不退轉的境界時,輪迴生死的痛苦,實在令人恐懼寒心。反之,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壽命無量,只要一旦託質蓮華的花苞,就再也沒有死亡的痛苦,同時在修行的道路上,相續而沒有間斷,直捷了當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為止。所以往生淨土就可以獲得阿鞞跋致,而成佛的日子,也決定可以指日期待。有人願意痛苦流轉於娑婆世界,短暫幻滅的生命,而竟然不願意往生極樂淨土,受無量壽命的快樂,這是第四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如果能夠位居不退轉之地,證得無生法忍的果地,雖然在欲望誘惑的境界也沒有欲望之心,居住在塵垢之中而不為塵垢染著,有這樣的能力,才能興起無緣大慈,運行同體大悲,迴入娑婆塵勞,和五濁惡世的眾生同事共處而隨緣度化。如果是那些對佛法稍有淺薄見聞、有一點簡單的智慧,或者稍微與少許的善法相應,便自稱永遠跳出四生的流轉,高昇超入十地菩薩的境界,便詆毀呵斥極樂淨土,而卻耽戀沈溺在娑婆五欲的世界之中。等到死亡時閉起雙眼,毫無所得的空自歸去,然後宛轉流浪於六道之中,與牛、馬等畜生並肩而臥,或者漸漸地步入地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的人,卻想要自比於大乘權巧示現的大菩薩,這是第五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因此經典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那麼如果不相信諸佛真心誠意的勸誡言語,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豈不是迷惑顛倒嗎?如果能相信諸佛誠實之言而求生淨土,則三界的繫縛不能拘束,世界的成住壞空也不能傷害,永辭人間的八苦,沒有天上的五衰。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阿彌陀佛只有開示一乘究竟之義理,決定沒有三乘的教法。歸依自性一體三寶,剎那之間遍至十方奉事如來,一旦親蒙佛光照觸身體,萬千的塵惑自然暗暗地消亡。

在極樂世界裡,以如來的法味資養心神,六種神通頓時具足。三十七品助道妙法,應念之間都能圓滿成就。三十二種隨類應化身,周遍十方剎土度化一切眾生,周遊旋繞於六道眾生之間,普遍地教化各種根機的有情。不動一個心念,而遍行種種三昧妙用,遍灑正定之水於三千大千世界,引導眾生出離三界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因此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實在是解脫的要門,乃是修行的捷徑。所以,凡是了義的大乘佛法,無不指歸淨土。無論以往的賢哲乃至將來的聖人,自己和他人都要發願往生,這是因為凡是要度化別人,先必須要能夠自度的緣故。

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要一失人身,恐怕就要萬劫深深地懊悔。因此今日我率領大海眾,各念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向所有一同修習淨土法門殊勝因緣的眾生,願生彼國極樂世界。並私自地期望蓮池勝會,在黃金為地的淨土中宣揚張明佛法的佛菩薩眾,能以清淨的光明照耀資助我們,使我們必定達到往生淨土的願望。如此順水行舟,再加上船槳划行之功業,即使是十萬億國土之遙遠,也不必再多作無益的勞苦,就可以輕易地達到。」宗賾有一天夢到一位戴著黑色頭巾的白衣居士,風姿相貌清新美妙,約三十歲左右,拱手作揖向宗賾說:「我想要加入蓮華勝會,請幫我書寫一名席位。」

宗賾因此取出蓮會的名錄,問說:「請問是何姓名?」回答:「普慧。」宗賾幫他書寫入會後,這名白衣又說:「我的家兄也請求書寫一個名位。」宗賾問:「令兄何名?」答說:「普賢。」才一說完,就隱沒不見了。等到宗賾夢醒之後,告訴諸位長老大德說:「《華嚴經》(離世間品),有普賢、普慧二大菩薩,輔助宏揚佛法,我今日建立蓮華勝會,一同期願往生西方,感得兩位大士暗地相助,因此決定就以此二大菩薩為蓮華勝會的會首。」於是遠近的眾生都嚮往而受教化。(蓮宗寶鑑。樂邦文類)

宋 元淨

元淨。字無象,俗姓徐,杭州於潛人(浙江臨安縣),十歲時出家。年紀稍長時,親近學習於慈雲遵式大師。慈雲往生後,又奉事明智法師為師,聽聞明智講解止觀的義理之後,悟入了第一義諦。元淨應太守呂臻的邀請,住持大悲閣,賜號為『辯才』。後來遷移主持上天竺寺,不久就退隱於終南山的龍井寺。當時的賢者如蘇軾、趙抃之輩,都很仰慕元淨的崇高德行和氣度風範,屢次地表示稱揚讚歎。後來又接掌靈山寺慈雲遵式的講席,說法不斷日夜無間。

元淨平日時常精修淨土法門,從來不曾稍微停止休息。曾燃指供佛,總共有左手三指右手二指,曾經祈禱觀音大士放光,光明隨即出現。有一天,和僧人熙仲一起用齋時,熙仲看見元淨的眉毛之間有光芒如同螢火,於是用手捉取,得舍利子數粒,後來常常有人在他睡臥的地方撿到舍利子。

元淨將要示寂時,進入方圓庵靜坐,謝絕賓客,停止飲食,告訴僧人道潛說:「我淨土的功業已經成就了,七日之後無有障礙,我往生的願望就可以達到了!」等到第七天,說出偈頌開示大眾,然後右脅臥而往生,時年八十一歲,當時為北宋哲宗元祐六年(西元一○九一年)九月的最後一天。(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從雅

從雅,浙江錢塘人,最初跟隨海月辯法師,學習天台止觀,後來又入終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五藏(即二萬五千二百四十卷),《金剛般若經》四藏(即二萬零一百九十二卷),《阿彌陀經》十藏(即五萬零四百八十卷),禮拜舍利塔一千遍,釋迦牟尼佛三十萬拜,阿彌陀佛一百萬拜,佛號五千萬聲,禮拜《法華經》一字三拜者有三次。一心期願往生淨土,一生之中坐不背西。安徽無為縣的楊傑,著述極樂世界讚三十首來贈送給他。從雅為了要發起眾人的信心,因而在淨住寺畫九品三輩往生圖,並且刻楊傑的稱讚淨土詩於石碑上,有人向朝廷上奏從雅的高尚道行,於是賜號為『法寶』。有一天,毫無疾病,面向西方趺坐而往生,此時天樂鳴空,室內有異香。(佛祖統紀)

宋 可久、勳公、徐道姑、孫十二郎

可久。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明州(浙江寧波市)。時常持誦《法華經》,願生西方極樂淨土,人們號稱他為『久法華』。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九三年),年八十一歲,坐著往生,過了三天,又醒過來告訴別人說:「我已經遊歷了極樂淨土,見到種種的殊勝境界,都與經典記載的完全相符契合。凡是在此娑婆世界修行淨業的人,在極樂世界蓮華臺上,都已經標示了姓名。我看到標金臺的,一個是四川成都廣教院的勳公,一個是明州的孫十二郎,一個是可久。標銀臺的,一個是明州的徐道姑。」說完,又坐化往生。五年後,徐道姑命終,異香滿室。十二年後,孫十二郎往生,天樂盈空。可久所說的話都應驗了。(淨土文)

宋 擇瑛

擇瑛。俗姓俞,嚴州(浙江)桐江人,出家於杭州的壽寧寺,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西元一○六八~一○七七年),參學於神悟處謙法師,深深悟入止觀的法門。曾經因為閱讀《不二門論》、《金剛錍論》,而不睡不眠達幾個月。當湖(浙江平湖縣東門外)地方的魯姓人氏,建立一座寺院來迎請擇瑛住持,於是在當湖一帶大大地廣施佛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又遨遊於杭州、秀水、蘇州、太湖之間。曾經作往生淨土十願文:「願我永離三惡道,願我速斷貪瞋癡,願我常聞佛法僧,願我勤修戒定慧,願我恆隨諸佛學,願我不退菩提心,願我速見阿彌陀,願我決定生安養,願我分身遍塵剎,願我廣度諸眾生。」哲宗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年)春天,於杭州的祥符寺得疾。有一天,突然振奮起身倚靠著小桌子而面向西方,誦《阿彌陀經》,誦到卷終即往生。(樂邦文類。佛祖統紀)

宋 宗本

宗本。字無(吉+吉),俗姓管,江蘇常州無錫人。出家後,參學於天衣義懷禪師,精進念佛而有省悟。後來居住在杭州的淨慈寺。有一年大旱災,湖泊井水都枯竭了,寺院的西邊忽然湧出甘泉,並得到一條金鰻魚,於是就在當地把它挖深為井。寺院僧眾有千餘人,就賴這口井水來汲取飲水度過乾旱。

當時有一個張氏婦人,死了女兒,有一天晚上,她夢見女兒變成一條蛇。張氏醒來之後,在棺木下看到一條蛇,於是把牠捉到宗本的寺院來,宗本即為蛇說法。過不久,又有一隻黑色的蟬,盤旋飛翔在棺木上方,而原本那條蛇則不知去向了。張氏祝禱說:「如果你是我的女兒,可以進入籠中,我再把你送到淨慈寺去找師父。」說完,果然如她祈禱的,那隻黑蟬自動飛入籠中,於是宗本又再次為牠說法。當天晚上,張氏的女兒托夢說:「我的蛇和蟬兩種報身都解脫了!」母親問說:「生死輪迴這件事,我現在相信這是實在有的,但是怎麼樣才可以免除呢?」女兒答:「六道四生的眾生,就如同井上的轉輪一樣不停轉動,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只有修習出世間法,才可以解脫,你何不去問淨慈寺的住持和尚呢?」宗本一生修行明顯感應的教化,大類都是如此殊勝的。

宗本曾奉詔入主開封的慧林寺,應皇帝的召請來問答佛法,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賜號『圓照禪師』。宗本平時密修淨土法門,當時雷峰寺的才法師,曾經神遊淨土,看到一座宮殿殊勝美麗,其中有人說:「這是等待淨慈寺宗本法師的。」又有資福寺的曦公,到慧林寺,頂禮宗本之後,供養金子然後離去。有人問他是何緣故?曦公說:「我在定中看到一朵金色蓮華,有人說是等待慧林寺的宗本公,其他還有蓮華無數,說是等待那些被他度化的人。另外還有一些枯萎的蓮華,則是那些退心懈怠者的。」

宗本晚年居住於蘇州的靈巖寺。哲宗元符年間(西元一○九八~一一○○年),將要往生之前,即沐浴更衣然後睡臥著。弟子們環繞擁護,請他開示偈頌,宗本仔細地看一看徒弟們說:「愚癡的孩子!我平常尚且都懶得作偈,今日要作什麼偈?平時要臥便臥,今日又何必特地坐著往生呢!」因此向徒弟要筆來書寫後事,交給弟子守榮,然後丟下筆而往生,好像熟睡了一樣。(佛祖統紀。蘇州府志)

宋 有嚴

有嚴。俗姓胡,台州臨海人(浙江臨海鎮),六歲時,歸依靈鷲寺的從法師。十四歲受具足戒,前往東山承天寺,學法於神照本如法師,契悟一心三觀之旨,並修習法華三昧。接著住持赤城寺。北宋哲宗紹聖年間(西元一○九四~一○九七年),隱居於過去所居住山林東邊的山峰,築茅篷於樝木之旁,因此自號為『樝庵』。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除了一個缽之外,沒有任何絲毫的積蓄,所修的三昧,常常現出祥瑞的感應。有嚴一生專門修習淨土法門,而他的論作著述,多激勵勸發大眾往生淨土。

有人問:「生欲界天者,以十善業為因。生色界天者,以禪定為因。往生淨土者,必須修習無生的不可思議妙觀,才可以得生淨土。而現今學佛修行的人,大都不明佛教的義理宗旨。那麼,說生天難而生淨土容易,又有誰相信呢?」

有嚴回答曰:「佛法沒有難易的分別,難易在於人。所謂難者,是因為生起懷疑之情,那麼雖然近在咫尺也如同萬里那麼遙遠。說他容易,是因為有信心,那麼即使萬里之遙則如同近在咫尺。至於所說的無生不可思議妙觀而往生者,這乃是上品往生的一門,然而不可以開闢一門,而阻塞多門。《安樂集》說:凡是往生淨土者有兩種,一種是有相心,即著淨土之相而生起欣樂嚮往的心。第二種無相心,即是與真如理體觀照相應的菩提心。但是如果就現今之世來說,中下鈍根的眾生居多,愚痴昏迷業障深重,如果只待真如理體的觀照相應才能往生,那麼能夠以此觀門得利往生的人就很少了。

原本佛陀慈悲接引眾生,方便有多門。有定善、散善兩種善,又有佛力、法力之分。有從事修福,而假藉願力回向的,也有臨命終遭遇劇烈恐怖,而依賴求救的。如是等種種類型,有百千萬數各不相同,但是只要藉著其中的一種方法,必定可以往生淨土。

『定善』者,修心修定作不可思議妙觀,如首楞嚴大定,就是定善。『散善』者,如《無量壽經》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這就是散善。『佛力』者,仗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為增上緣,慈悲攝取念佛的眾生,眾生仰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即得往生極樂淨土。譬如無力的凡夫,跟隨著轉輪聖王,一日一夜的時間,就可以周遍遊歷四天下,這並非他的自力,而是轉輪王的助力也。『法力』者,例如佛告訴蓮華明王菩薩,令他誦灌頂神咒,加持土沙,散在亡者的屍體,或亡者的墳墓。而彼亡者,或者已經墮在地獄、惡鬼、畜生之中,仰承著灌頂真言,而得往生極樂國土,這就是法力。

『從事修福而藉著願力回向』者,如慈心不殺,具足種種戒律善行,受持祕密神咒,讀誦大乘經典,以這些種種的福德善業,回向莊嚴淨土,成就淨土的因行,而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修福迴向。『臨終恐懼而求救』者,臨命終時,地獄的火車相現,由於念佛的心力強烈故,地獄的猛火即時化為極樂世界的清涼微風。如僧人雄俊,及居士張鍾馗,一稱佛號,俱生淨土,這就是臨終求救者。是故經典說:『諸多小行菩薩,以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量計數者,皆當往生。』佛說易往,而你卻說難生。我們寧可隨順佛陀的教化說容易往生,以廣開眾人解脫之門,而不要因為我執昏迷而說難以往生,阻擋他人菩提之路。」

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孟夏四月,有一天,天神下降在半空中說:「法師淨土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又夢見淨土蓮池中的大蓮華,和種種的天樂圍繞合鳴。因此作自我餞別詩開示大眾。七日後,跏趺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妙生

妙生。浙江會稽人,修習律學,精進修行淨土法門的功業。與大通善本禪師,居住在杭州潮山的象塢寺,共同闡揚淨土法門。有一天晚上,正好有弟子諷誦《阿彌陀經》,於是在床榻上端身正坐,焚香合掌,灑脫地往生。(佛祖統紀)

宋 曇異

曇異。俗姓杜,餘姚人(浙江紹興)。北宋仁宗皇祐年間(西元一○四九~一○五三年)得度出家,學習教觀於天竺寺的明智法師,後來成為雷峰廣慈法師的入室弟子。勤勉不懈地詢問求教,二十年間毫無厭倦之心。學成之後回到故鄉,講經於過去居住的山林寺院,精進專修淨土法門,持誦《法華經》達五千部,(普賢行願品)及《阿彌陀經》各一萬卷。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西元一一○二年)秋天,突然生病。集合大眾開示說:「我往生淨土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將乘坐金色蓮臺,隨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去了。」接著就洗澡沐浴,然後端身正坐,結起手印而往生。火化之後,舌根不壞而且充滿舍利子,如同念珠一樣地相連貫著。(佛祖統紀)

宋 善本

善本。俗姓董,河南開封人,母親無子,向佛祈禱而生善本。等到年紀稍長,考試《華嚴經》而得度出家,為圓照宗本法師的弟子,當時人號稱他們為大本、小本,奉詔住在京城的法雲寺,皇上賜號為『大通』。後來回到杭州的象塢寺,閉門隱居與世隔絕,專修淨土法門。有一位僧人在禪定中,看到他的方丈室內有阿彌陀佛示現金色身。徽宗大觀三年(西元一一○九年)十二月甲子日,彎曲三個指頭,告訴弟子說:「只有三日在。」等到三天期限一到,即跏趺正坐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通載。佛祖統紀)

宋 宗坦

宗坦。俗姓申,潞州(山西長治縣)黎城人。年十六歲,落髮出家受具足戒。年少就通達佛教義理,年紀稍大即到處遍訪名師,如此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因此名聲廣播於講席之間。晚年在唐州、鄧州、汝州、潁州之間,講淨土法門的《觀無量壽佛經》,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聽者眾多如雲集一般,凡是聽聞的人,都能恭敬稟受淨土法門。後來在唐州(山西臨汾縣)的青臺鎮,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執持名號憶念觀想,從來不曾暫時遺忘。

北宋徽宗政和四年(西元一一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中見到阿彌陀佛跟他說:「你說法的時間只剩下六日了,你將會往生西方淨土。」宗坦夢醒之後即告訴大眾。第二天,仍然不斷講經開示。到了五月四日的後半夜,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即鳴鐘集合大眾,告訴大眾說:「因緣生滅、聚散合離,都有一定的時節,而極樂淨土這樣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讓他白白錯過呢?願大眾一起念佛,助我往生。」又說:「享年七十六,四大分離處,淨土禮彌陀,永超三界苦。」說完之後,即坐著往生,此時滿室充滿雷聲,白雲遍布於虛空當中,覆蓋了整個大地,從西方緩緩飄過來,經過三日之後才消散。(蓮宗寶鑑)

宋 中立

中立。俗姓陳,浙江明州鄞縣人,九歲時,出家於甬東(浙江舟山島)的棲心寺。凡是受持過的經卷,都過目不忘。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西元一○六四~一○六七年),考試經典而得剃度出家。最初依止廣智法師,學習天台宗的教觀。等到神智法師繼承主持南湖寺的時候,又依止神智法師。神智座下有兩百多人,沒有一個勝過中立法師的。神智辭去寺院的事務之後,中立繼承他住持的席位。

中立平日常常以淨土法門開示誘導眾生,並命令他的徒弟介然,創建十六觀堂,以招攬有心修習淨土的人士。不久之後即辭去住持的事務。稍後又重新興復寶雲寺,然後退居於白雲庵。每日宣講止觀法門,一生的著作很多。應眾人的邀請,再次出來主持南湖寺,升座說法,廣泛地為無盡的眾生開導修行的門路。前後誦《維摩詰經》、《金光明經》數十部,誦《法華經》超過一萬部。凡是為人祈願消災,常常都有感應靈驗。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四月辛亥日的晚上,忽然告訴弟子法維說:「你聞到異香了嗎?」接著集合大眾,含著笑容說:「我往生的時候到了。」然後即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元照

元照。字湛然,俗姓唐,浙江餘杭人,起初依止東藏慧鑑律師,專門學習戒律。接著跟隨神悟處謙法師,學習講論天台宗的教觀,處謙勉勵他以究竟明了《法華經》的義理為根本要務。後來又從廣慈慧才法師受菩薩戒,受戒時戒光顯露,因此廣博地研究南山宗的律學。元照平日執持錫杖帶著衣缽,乞食於市集之間。晚年主持靈芝寺三十年,其間傳戒度僧,達到六十次之多。一生一世堅定心意於往生極樂淨土,常常說:「生時宏傳戒律儀範,死後歸於極樂安養,我平生所得,只有此二法門而已。」曾經收集淨業禮懺儀軌,自己作序說:

「元照自從受戒下戒壇以來,便知道應當要勤學戒律,但是天性平庸無德無才,行為又不像師長一般的賢能。後來遇到天台的神悟處謙法師,苦口婆心提攜教誨,才知道要改變過去的行為,深心探求祖師的教法,同時也要廣博地研究佛法大乘。於是發大誓願,願意常常生於娑婆穢土五濁惡世,作世間的大導師,提拔誘導眾生,令一切眾生入於佛道。

稍後又見到《高僧傳》的慧布法師說:『西方國土雖然清淨,但不是我所願求的。假使十二劫在淨土蓮華中受樂,何如在娑婆世界三途極苦之處救度眾生。』由於看到這個說法,更加堅持自己的見解,雖然經歷了許多的年歲,但是對於淨土法門,毫無歸依趨向的心念。見到別人修習淨土法門,反而又升起輕視毀謗的行為。

後來由於遭受重病,色身體力瘦弱疲憊,心志神識茫然昏迷,根本就不知自己心念的去向。等到病情康復之後,才突然覺悟自己以前的過失,因此悲泣感傷,內心深深地自我苛責。心中的志願雖然廣大,但是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堪任。所以再一次地披讀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論中說:『初發心的菩薩,在尚未證得無生法忍之前,必定要常不離佛。』,又引《大智度論》說:『具有煩惱纏縛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發願生於濁惡的世間,救度苦難眾生,但這是沒有益處的。譬如嬰兒,不能離開父母,又如只有柔弱羽毛的幼鳥,只能從這根樹枝跳到那根樹枝,尚不能振翅高飛。』

看完《十疑論》之後,從此全部放棄生平所學的東西,專門追尋探究淨土法門的教理,二十多年來,未曾暫時休息放棄。詳細地研究淨土的義理教法,周詳完備地披讀古今的著作,因此頓時消解了一切的疑問,愈加深信淨土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

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分析的專雜二種修行,如果專修念佛,百人修行則百人往生,若是混雜修行,萬千人難得一二人往生。一般凡夫眾生心識妄動散亂,修習觀想是很難成就的。但是如果一心一意專持四字佛號,不但容易執持,而且仰仗彌陀大願,必定可以往生淨土。生生世世以來捨父逃走,今天才知道要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此今日以我所修行的念佛法門,輾轉相傳教化引導眾生,就算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讚歎宣揚,也無法窮盡此淨土法門的廣大殊勝。

雖然方便有多門,但都是以深信而得入門。如同大勢至菩薩,以憶佛念佛的心,明心見性證悟圓通,入三摩地。於是我再次地自我思惟,反省我以前所造的無量罪業,不但不信淨土法門,而且還誹謗佛法毀損他人。業因既然已經造下,苦果必然將會來到。我內心懷著慚愧羞恥,日夜之間戒慎恐懼。於是親自對著諸佛聖像前,吐露內心的音聲,五體投地至誠懇切地懺悔。因此發起大願,普遍地攝受一切眾生,一同修行念佛法門,期望大家全部都能往生淨土。

為了能夠恆常地精進修習,必須建立禮儀軌則,所以就收集了諸多典籍文章,而編輯完成了這個禮懺儀軌。從頭到尾,依次排列十門,都是依照聖人所說的經典,皆是依循古有的儀式。事項上遵從簡單扼要的原則,而內在的佛法則是要求精純專一,後來賢者披讀閱覽時,希望能夠知道我的心意。」

元照又著述《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的義疏。其餘的著述累計有數百卷之多。北宋徽宗政和六年(西元一一一六年)秋天,命令弟子諷誦《觀無量壽佛經》,以及(普賢行願品),然後跏趺端坐而往生,當時西湖的漁夫們,都聽到空中有天樂聲。(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宋 法宗

法宗。俗姓顏,浙江錢塘人,十歲出家,依止廣慈慧才法師,專精研究天台教觀。十九歲,追隨廣慧初法師,虔誠奉侍十年之久。後來又回來隨侍廣慈法師。法宗依照止觀法門,修習大悲三昧,如是連續不斷地修持達九年之久。凡是有所祈禱請求,都獲得靈異的感應。

法宗曾經參與天竺寺的光明懺法會,到了第五日,在禪定觀想之中,忽然看到慈雲遵式大師,以及侍奉的僧人數十位。法宗問訊作禮說:「昔日和我一同修行的人,都往生淨土了嗎?」慈雲遵式回答說:「元照已經往生了,擇瑛法師還想要在五濁惡世宏揚經法,而你應當要精勤修行,以成就你自己的本願。」

法會結束後,法宗又回到常住(即廣慈法師宏經的寺院),建立淨土道場,雕刻西方三聖像,燃五根手指供佛。每個月集合四十八人,一同修行淨土法門。當時的名官賢士,多參預他的盛會。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西元一一一七年)春天,稍有疾病,夢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清淨聖眾,垂手接引,過了三天後,沐浴更衣漱口,然後寂靜地往生。(佛祖統紀)

宋 了然、與咸、有空

了然。俗姓薛,浙江臨海人,母親憂愁沒有子嗣,於是到寺院的佛菩薩前祈禱。回家後,夢見一位僧人,給她一朵蓮華,命令她吞食下去,並且說:「你生的孩子,將來必定出家。」不久之後,就生了了然。等到年紀稍大,即讓他剃度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追隨安國惠法師,學習天台教觀,慧解的能力頓時獲得啟發。

有一天夜裡,夢見自己航行在大海之中,見到觀世音菩薩,坐在山上的竹林之間,於是說了一百個偈頌來讚歎觀世音菩薩,醒了之後還記得其中的一半,從此以後突然辯才無礙。後來居住在白蓮寺,講說天台的教觀。二十多年之間,每日只吃一餐,時常夜裡靜坐到天亮。

臨命終前,有一天晚上,夢見兩條天龍遊戲於虛空之中,其中一條化作神人,從空中降下來,在衣袖裡拿出書簡說:「法師七日當行。」夢醒以後,即鳴鼓集眾而說法,並囑咐後事,然後大字地書寫道:「因念佛力,得生極樂。凡汝諸人,可不自勉。」隨即沐浴更衣,與大眾同聲誦《阿彌陀經》,誦到『西方世界』時,突然往生。大眾都聽到天樂充滿了虛空,祥瑞的光明照耀在天地間。了然的弟子當中有名為與咸、有空的兩個人,都是修習淨土法門,也同樣念佛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明高僧傳)

宋 智仙

智仙。俗姓李,仙居人(浙江永安縣),從小就不好樂於世俗的生活。出家後,遊學到天竺寺,在首座和尚明義法師座下悟得一心三觀的要旨。回到故鄉後,依止白蓮惠法師,聽講學習止觀法門,於其中大有啟發體悟,最後繼承惠法師的講席。智仙一生當中,平日所思惟繫念的,只有西方極樂淨土。

有人對他說:「在法華三昧中,一土即一切土,一身即是一切身,一佛即同一切佛,何不依循止觀法門修習法華三昧,而卻沾沾自喜於往生淨土呢?」智仙回答說:「荊溪湛然大師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當下即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是法身、報身、化身三佛身;此大眾即是十方法界一切大眾。但是,凡夫以煩惱無明未斷的緣故,仍須修行往生同居淨土。」

問的人又說:「同居淨土的種類很多,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智仙答:「這是由於一切的經教論著,多稱讚往生淨土的緣故,宿世的因緣比較深厚的緣故,為令一心專注不散亂故,以及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諸佛護念攝受的緣故。」

智仙居住在白蓮寺,講經弘道十三年,每日向西禮拜稱念阿彌陀佛,未曾稍有間斷懈怠。有一天稍微感到疾病,即謝絕一切的外緣人事。返回寺院,把床舖改成西向,設置阿彌陀佛聖像,請觀堂的修行大眾誦《阿彌陀經》,經卷尚未終了即坐化往生。相鄰的能仁寺僧眾,都聽到念佛的音聲浩瀚沸騰於天際,仙樂盈滿耳邊。到了第二天天亮,才知道是智仙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智深

智深。俗姓沈,嘉禾人(福建建陽縣),最初依止海月辯法師,學習天台教觀。學成之後,回到嘉禾的崇福西寺,建立光明期懺會,二十年如一日。智深精進修行的道業,傳聞到了皇上耳邊,因此賜號『慈行』。智深平日專志淨土,勸導眾人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凡是遵從他教化的人,往往都得到明顯的感應。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六月,得疾病,有訪客來,仍然像平常一樣地接待談論。客人才一出去,就坐化往生了。往生的當時,人們都看到紫色的雲彩,向西方飄去,然後漸漸消失。火化那一天,陣陣異香濃郁襲人,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佛祖統紀)

宋 思照

思照。俗姓陽,浙江錢塘人。十四歲,追隨淨住寺的從雅法師,在南屏山(浙江杭縣西南)聽聞學習《方等》、《法華》等經。又往東掖山參訪神悟處謙法師,於佛法深義大有契入。曾刺血書寫《法華經》,並一字一禮拜,如是修行有十次之多。誦《觀無量壽佛經》五藏(二五二四○卷),《阿彌陀經》十藏(五○四八○卷),《法華經》一千部,禮拜《華嚴》、《梵網》、淨土七經等,共有二百七十卷。

思照一生專修念佛三昧,建築一間小庵名為『德雲』,並刻建西方三聖像。每夜四更(清晨一~三點)即起來念佛,懈怠的比丘,聽到他的念佛聲都動容慚愧。又在每個月二十三日,率領僧俗二眾繫念西方三聖,共修的常常有千人之多,如此每月不斷,總共達三十年之久。

有一天,突然告訴他的徒弟說:「我夜裡夢見佛的金色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我往生的前兆啊!」從此每日請七位比丘助念,到第七天晚上,突然起身合掌,高聲地念佛,然後跏趺坐結手印而往生,當時是北宋徽宗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的春天。火化後,牙齒潔白明亮,像玉石一樣地美麗。(佛祖統紀)

宋 若愚、則章

若愚。俗姓馬,浙江海鹽人。學習佛法於辯才元淨法師,居住在終南山龍井寺有很久一段時間。後來於湖州的仙潭,營造房舍,接待供養僧眾。建立無量壽佛閣,勸導僧俗大眾念佛,前來修行的大眾往往有數百人之多。前後三十年之間,凡是參與法會的諸位賢者,在臨命終時,多有祥瑞的感應,有人上奏若愚的崇高道行,皇上因此賜號為『法鑑』。

當時有一個名為釋則章的僧人,與若愚為友,一同修習淨土法門。則章往生後,若愚夢見神人告訴他說:「你的同學則章,證得普賢行願三昧,已經往生西方淨土,他正在極樂世界等待你。」若愚因此沐浴更衣,命令大眾一同誦《觀無量壽佛經》,自己則端身正坐靜默地聽大眾誦經。誦完之後,忽然說:「淨土已經現前,我將要往生了。」因此急速地書寫偈頌,然後往生。其偈頌說:

「本自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仙潭指若愚本人)」。又說:「空裡千花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蹋得西歸路穩,更無一點狐疑。」當時為北宋欽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九月,時年七十二歲。火化後,得舍利子數百粒。(佛祖統紀)

宋 仲閔

仲閔。衢州人(浙江西安縣),受業學習於祥符寺,後來依止南文法師,以能言善辯著稱。北宋徽宗政和初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回到故鄉,居住在浮石山,跟隨學習的人眾,突然聚集而來。他曾經說:「我座下弟子不及五百眾,不講大部經典。」因此他一生只講《金光明經》、(普門品)。等到將要入寂往生的那一天,集合大眾昇坐高堂,登師子座。才剛剛跏趺而坐,此時忽然見到銀臺從西方而來。仲閔說:「我平生解了第一義諦,願取金臺,今天何以不能如此!」然後閉目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介然

介然。明州鄞人(浙江鄞縣),受業學習於福泉山延壽寺,當時明智中立法師居住在南湖(浙江嘉興縣),介然於是追隨他學習天台教觀。北宋神宗元豐初年(西元一○七八年)開始專修淨土法門。三年期滿之後,告訴同修的人說:「念佛三昧,是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法門。」因此燃三根手指供佛,並發誓願建立十六觀堂,堂中設立西方三聖像,四周環繞著池塘蓮華。等到完工時,又燃三指,以報佛恩。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年)正月七日,金兵攻到了明州(浙江),寺院大眾都逃亡散去,只有介然不肯離開。後來金兵到了寺院,呵斥介然說:「難道你不怕死嗎?」介然說:「貧僧以一生的願力,建立這個觀堂,今天我已經老了,我不忍捨此離去,而只求自己的苟且生存。」金兵因此稱歎介然的義行,並告訴他說:「請你為我們到北地去,作十六觀堂,同時要以這樣的規格制度去建造。」然後強迫他向北方去。後來人們以他離開寺院那天為忌日,尊稱介然為『定慧尊者』,並立肖像於觀堂之側。(佛祖統紀)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4]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淨土教主第一 第2頁:闡揚淨土教法之聖眾第二
第3頁: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第4頁: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第5頁:往生比丘第三之三 第6頁: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第7頁: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第8頁:往生比丘尼第四
第9頁:往生人王第五 第10頁:往生王臣第六
第11頁:往生居士第七 第12頁:往生雜流第八
第13頁:往生女人第九 第14頁:往生物類第十
上一篇:玉琳國師傳 星雲法師著
下一篇:圓因老法師 妙音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