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七、一心不生

[日期:2006-07-18] 作者:聖嚴法師著  閱讀:


  七、一心不生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照基督教「聖經」上的說法,最開始是一,這個一就是上帝;上帝造了一個人,即亞當,後來覺得不夠,又再造了一個人,即夏娃。於是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了三個。當一男一女結合,又成為另一個一,那就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夫妻生兒育女,兒女長大之後,又另結夫妻,另組家庭,於是夫妻、家庭也由一而二,二而三地增加。當人老了,終是要死的,死後到那裡去了呢?上帝造的亞當和夏娃,聽說又回到上帝那邊去了。可是很奇怪,當他們回到上帝那裡,並沒有與上帝復合為一,而是作了上帝的隨從。那也就是說,從一變二,從二變三,變四......變過以後,就無法再還原為一了。所以,上帝造人,人又生人,人越來越多,死後到天國去的人也越來越多,還有那些不聽上帝話的人,死後到地獄裡去,在地獄裡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人被分成三類,一在地上,一在天國,一在地獄,地上的人好多好多,天國的人好多好多,地獄裡的人也好多好多,這樣下去,到最後可能上帝會很麻煩,因為他要管地上、天國和地獄無數的人,或許上帝反正沒有事情做吧!也或許是上帝自己喜歡如此吧!但是修學佛法可不是這樣的,修學佛法,曉得一切是從一來的,要回到一去,而且不但回到一,連一連零也沒有這樣的東西啊!那才是最究竟。因此,西方哲學也好、宗教也好,終是無法完全統一,更無法超越。從禪的或是佛法的修行,不僅是要統一,而且把這個統一也不執著,這才是真正修行成功。

  昨天我提示諸位不能有二見,但要有方法,因為方法是達到統一心的手段段。我們的心,經常是在妄想中,必須以方法代替妄想,用方法使心集中,再進一步方法不見了,那時就達到了統一心。今天在小參時有位禪眾告訴我說:

  「我已經修行好些年了,可是把方法丟掉,連身體也丟掉的經驗至今還沒有得到。」

  我說:「你不要期望,要慢慢來。雖然我常說修行上路時會把方法丟掉,但那是自然而然丟掉,你不要去丟掉方法,而是方法自然丟掉了你,那才對了。而不是故意將方法丟掉,認為我沒有方法了,我得到統一了,那就錯了。」

  所以,不見「二」是指的統一,但統一是自然而然方法丟掉了你,心也自然而然統一了。今天所談,則更進一步連一也要丟掉。

  經典上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是一,指的是從一產生一切,而一切又歸於一。這也是東西方哲學都談到的觀念,但佛法認為這樣還不夠。因為執著於「一」在哲學上不是唯心,就是唯物,而在宗教上,則為唯神論,這種唯神論,有時會像前面基督教所談上帝造人的說法,從一變多之後,就無法回到「一」了,但是從修行佛法而言,統於「一」是必然的過程,到達「一」時才知「一」非真實究竟。因而進一步突破且超越「一」,否則還只算是世間法,而非佛法。

  修行的過程,是先從散亂心變成集中意念,但集中意念並不是「一」,而是朝著「一」的方向努力前進,此時意識中尚有主觀與客觀、我與方法之分別。當心集中到最佳的狀況,就如方纔所講的方法丟掉了你,只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此時才稱為「一」,但只是初步的「一」,而不是深的「一」,這個「一」,也是「定」。但「定」又有許多層次,初步的「一」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方法沒有了,念頭沒有了,清清楚楚。參禪的人到了這個程度就不再深入了。下一步的努力就是把這個「一」融化掉。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常常感覺自己坐得很舒服。我告訴他:「不要貪著於這種愉快的感覺,其實這種從身體而來的感覺屬於欲樂的範圍。欲包括了食慾、觸欲、性慾等。如果修行人捨不得離棄此種欲樂,根本無法得到一心,也進入不了定境。因此必須設法去除,否則至少有三個念頭:我、舒服、身體在舒服。因為打坐有這種比食慾、觸欲、性慾更舒服的感覺,所以人們會繼續不斷打坐、修行,但也必須捨棄、超越這種經驗,才能更上一層。

  由集中意念而得到統一心時謂之「一心」或「大我」,但這只是將「我」無限擴大,依然有個「我」存在。既然有「我」,就未得解脫。必須從「一心」或「大我」再超越,才得解脫。換言之,不能住於「定」或「完美」的境界中。有人說:「他是位完美大師。」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從禪的立場而言,必須打破「大我」方能超越。「二」是由「一」而有,既然如此,必須連「一」都不接受、不執著,才能到達禪的境界。

  因此,「一亦莫守」有兩層意思:第一是不守於「一心」的狀態,第二是不守於「大我」的境界。「一心」和「大我」是世間法修行的最高境界,但就禪法而言,此兩者皆未出離生死,未得解脫。所以三祖接著說「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也就是說,達到一心境界的人,依然在問題中,反之,若能「一心不生」,任何一法生起時都不會造成問題,即使是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這裡要說明的是,我們的心之所以發生問題、製造煩惱,是在有「二」、有「三」的情況下;心處於「一」的狀態下則煩惱不起。但是「一」只能保持一段時間,不可能永遠,因為有「一」必定會變「二」,若沒有「二」與之對立,「一」又如何存在呢?如果是真正、完整、絕對的「一」,則不能稱為「一」,因為它是無在無不在的,無以名之的。有「一」必然有「二」,只是自己還不知道。因此,當心處於「一」的境界時,沒有煩惱也沒有問題,可是隱藏在「一」底下的問題遲早會顯現。換言之,在「一心」的狀態時,不受萬法中的任何一法所誘惑、刺激、影響,可是總有受它誘惑、刺激、影響的時候,以致問題、煩惱紛至沓來。所以,不可將「一心」誤認為最高的境界。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一心」粉碎後便進入「無心」,也就是禪的悟境。此時毫無起伏的念頭;不但沒有生滅的念頭,連「不動的心」也沒有。既然任何一法都不存在,當然沒有事物來煩擾你。

  我們的身心都需要食物,否則營養不繼,難以存在。身體除了需要段食(日常的飲食)之外,還需要觸食(如接觸其他人的感覺、淋浴更衣後舒適感)。我們的心更需要識食。若能斷除前兩種食物,就可出離欲界;若能斷除第三種食物,則可出離三界。因此,二心或三心在欲界中是有對象的,而「一心」尚有「識」的念頭,也就是依然存有一己的感受。以上三種食物只要有一種不能捨離,就難以出生死。

  無論一心、二心、三心、雜亂心都不是好心,而是妄想心。但是,我們修行時還是得從集中心開始,要集中得先將身外事全部放下,放下禪堂外的事,放下打七前後的事,放下過去事、未來事,分分秒秒把心集中在方法上。也就是把心從很大的範圍、很久遠的時間(過去與未來)收攝到方法,經由集中心、統一心,終抵於無心。


上一頁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3]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中文版自序 第2頁:前言
第3頁:信心銘 第4頁:一、至道無難
第5頁:二、莫存順逆 第6頁:三、一種平懷
第7頁:四、非有非空 第8頁:五、絕言絕慮
第9頁:六、二見不住 第10頁:七、一心不生
第11頁:八、捨棄幻覺 第12頁:九、覺知煩惱
第13頁:十、無分無別 第14頁:十一、無疑無慮
第15頁:十二、任性合道 第16頁:十三、勿惡六塵
第17頁:十四、智者無為 第18頁:十五、法無異法
第19頁:十六、夢幻空華 第20頁:十七、兀爾忘緣
第21頁:十八、正信調直 第22頁:十九、虛明自然
第23頁:二十、信心不二
上一篇: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著
下一篇:淨因三要 證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