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創巴仁波切著

精進

[日期:2006-07-31] 作者:創巴仁波切  閱讀:


  精進

  忍辱之後,我們可以去下一階段——精進波羅蜜多。這種精進,能讓我們立即進入情況,不致錯過任何機會。換言之,精進是歡喜,是歡喜的精進,寂天(Shantideva)在其所著《入菩薩行論(Bodhisattva-charyavatara)》中就指出了這一點。這種精進是歡喜,不是因為覺得必須而去努力工作時所有的那種精進;它是歡喜的精進,因為我們對自己那有創造力的生活方式極感興趣。我們的整個人生都因佈施而敞開、因持戒而開動、因忍辱而加強,如今我們到了下一階段——歡喜階段。在此階段,我們眼中沒有無趣或停滯的情況,因為菩薩是極其虛心、極有興趣地去看人生。他從不評估;這並非說他成了一片空白。這不是說她沉酣於「高等意識」或「最高定境」,以致連日與夜、早餐和午餐都分不清了;這不是說他變得糊糊塗塗。其實,他是因如實得見語言和概念所表達的價值,而能超越概念和評估。他看出我們所作的這些瑣碎區分都是一味。他從整體的觀點去看情況,故能對實際人生深感興趣。所以說,菩薩根本不奮鬥,他只是生活。

  入菩薩道時,他誓言在尚未協助一切眾生成覺或成佛之前,他自己決不成覺。以這種高尚的佈施、敞開、犧牲為始,他懷著對日常情況的高度興趣,從不厭倦生活瑣事地繼續行菩薩道——此即精進,歡歡喜喜的辛勤工作。了知自己不再想要成佛,了知自己現有時間真正生活,了知自己不再過分急進;此知之中即有大精進在。

  有趣的是,菩薩雖誓不成覺,但因他是那麼精心和準確,以致他從無一刻虛度。他永遠活得充實,結果是他成覺了還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更奇怪的是,他在成佛之後依然不願成覺。那時慈悲與智慧真正爆發,加強了他的精進和信心。如果我們永不厭倦情況,我們的精進就是歡喜的精進;如果我們完全敞開,完全覺悟人生,那就決不會有一刻沉悶。是為六度中的精進。


上一頁 [1]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引言 第2頁:修道上的唯物
第3頁:放下 第4頁:上師
第5頁:灌頂 第6頁:自欺
第7頁:難行之道 第8頁:敞開之道
第9頁:幽默感 第10頁:「我」的發展
第11頁:六道 第12頁:四諦
第13頁:菩薩道 第14頁:布施
第15頁:持戒 第16頁:忍辱
第17頁:精進 第18頁:禪定
第19頁:般若 第20頁:空性
第21頁:般若與慈悲 第22頁:密續
上一篇: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 創巴仁波切著
下一篇:動中修行 創巴仁波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