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盛噶仁波切心得 盛噶仁波切著

正法與外道

[日期:2006-07-25] 作者:止貢噶舉 盛噶仁波切  閱讀:

  正法與外道

  稍有佛學常識便會明白,外道法師的行為很難經過佛學教義的衡量,而且他們還喜歡聖化、神化自己,喜歡搞精神崇拜,其實質不是妖言惑眾,就是求名斂財。
 
  在現實生活當中,由於種種原由,有一些人對佛門的修行觀並不十分瞭解,雖有心於修行,卻往往不懂得如何辨別正法與外道。
 
  外道與正法的最大區別就是,外道修行無論有多麼玄妙和神奇,這種神奇不過是相對於世俗常態而言,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絕大部分外道法師、氣功師,包括邪教教主在言說與方式上,往往依佛傍道以示「正統」,也會說什麼破除迷信、眾善奉行、提高心性標準等。這些說法本身沒錯,因為它們就是從佛經上斷章取義出來的,但如何落到實處做功夫卻往往說得很空泛。因是外道,沒有正確的法門,即使修行也易生魔障,具體修持上只注重個人,講究個人的得失與好壞,用一句較為貼切的話來說,外道的修行從來都是「諸法有我」,什麼師父、鬼神或概念上的佛菩薩都是我的「主宰」。正法則不同,佛門真正的修行圓滿必須要三身成就,即是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一齊成就,明心見性、開悟見道、見性成佛。
 
  在我們所看到的世事中,幾乎沒有一個外道法師會說自己的東西不是正法是外道,也沒有一個氣功師會講我傳的法不好,就是邪教也不可能公然說我是邪教、我主張邪惡。總之,任何人都會宣稱自己的東西是正法或善法。但我們稍有佛學常識便會明白,這些外道法師、偽氣功師及邪教教主其實還是比較好識別的。就算不懂佛學,通過俗世的各種報道也能看出來,這些外道法師總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徵,比如他們的行為很難通過佛學教義的衡量,而且他們有的還喜歡聖化、神化自己,利用一些依佛傍道的言說,鼓吹跟隨自己修煉可以開發出人體的潛能,像特異功能之類的;喜歡搞精神崇拜,其實質不是妖言惑眾,就是求名斂財,甚至聲稱自己肩負了不得的重大使命,替天行道,揚言能滅掉什麼,創造什麼等等。有了這些顯著特徵,外道與正法其實很容易就區分得開。當然,不能說人家練了氣功就是外道,也有一些人在治病、強身健體方面有所幫助的,這就需要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
 
  為什麼要講正法與外道呢?其實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外道似乎更容易欺騙人心,也更有市場,這在社會上不乏先例。從佛教上來講,就是因為外道宣揚的是「諸法有我」,與博大精深的佛教教義相比,這樣的外道更容易讓人們的血肉之軀起反應,從而停留於外道的一些小術小能上,難有突破性的進展,或是根本誤入歧途,終致走火入魔。
 
  想要達到佛教所堅持的練意,修煉自己的心性和意識,若是急功近利的話,很難如外道般一經修煉就可獲得。因為正法的修習很難,所以,學習正法,似乎既難入門也難堅持。然而,只有以練意為主導的修煉,才有可能使得身業、口業達到真正的清淨,獲得真正的大智慧。
 
  在這裡,我還要強調一點的是,佛法無論顯密,一切法門都是為行方便,都是要與具體修行者相應的緣起法。而密法的特殊之處,其實在於意、氣兩不偏廢,以修心為根本,因此修密法者往往需要很高的定慧力,才有即身成佛的可能。如果對顯宗和密宗的義理和心要並不能融會貫通,也沒有上師的傳承和指導,就選擇密宗修習,則此舉實在糊塗得讓人擔憂。這就如同治病,藥量小則不能祛病;藥量過大,則有毒性!所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要區分一個修行人是正法還是外道,就要看他修行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這也就是我們曾經說過的一個人為什麼要修習佛法,他的目的和態度就決定了他將修正法還是行外道。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些外道習氣在求佛的過程中走彎路,我們就要時常進行自我批評,同時也應提醒身邊的人不要誤入歧途,這樣才能多為自己創造一些直取無上菩提的助緣。就像佛教界人士經常會說起的那樣:任何人,只要心無以掛礙,心正法就正,自然就會感得諸佛菩薩的幫助和正法的接引。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26]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寫在前面 第2頁:信仰有多重要?
第3頁:心態100分 第4頁:佛法非迷信
第5頁:正法與外道 第6頁:宗派可分,心不可分
第7頁:人人皆可成佛 第8頁:佛法如海
第9頁:人成即佛成 第10頁:佛法要在入世中修持
第11頁:讓你的信仰發揮作用 第12頁:有了信仰,就要好好堅持
第13頁:嗔心如水月 第14頁:癡心如鏡花
第15頁:長大了,便有長大的好 第16頁:人生苦難老方知
第17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第18頁:愛情的力量
第19頁:友誼永在 第20頁:在童年,你耕種了什麼?
第21頁:如是因,如是果 第22頁:冷水泡茶慢慢濃 -- 第一部份
第23頁:冷水泡茶慢慢濃 -- 第二部份 第24頁:冷水泡茶慢慢濃 -- 第三部份
第25頁:冷水泡茶慢慢濃 -- 第四部份 第26頁:冷水泡茶慢慢濃 -- 第五部份
上一篇:
下一篇:盛噶仁波切日記 盛噶仁波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