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著

第七章 結語(感言)

[日期:2008-05-29] 作者:陳柏達居士著  閱讀:

第七章 結語(感言)

一、現代教育的危機

——游於藝,而不志於道(本末倒置);

——重物質,而忽略心靈(捨本逐末)。

孔子曾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一句話啟發我們為學應先本而後末,由內而及外,這樣才能體用兼備,華實並茂。

現代的教育太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大多只知「游於藝」,而不明白「道」是什麼東西?只知貪名求利,而不曉得什麼是「仁義德行」?

現代人大多只重視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為玩弄物質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教誨;佛陀也把「色」和「聲」稱之為「色塵」和「聲塵」,因為除了聖樂和梵唄以外,一般現代音樂大都像灰塵一樣,是會蒙蔽心智、覆蓋德性的。有許多學科,明明是研究物質,怎麼是精神呢?心理學是一門「掛羊頭,賣狗肉」的學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實研究的都是有關行為的科學。

許多現代人都認賊作子,以為思想、觀念和意識是「真心」。其實,他們所謂的觀念,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法塵」,「法塵」就是意識所攀緣的名相;這種東西跟「色」、「聲」、「香」、「味」、「觸」一樣都會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塵」。

我們一般的思想,其實都是「妄想」和「雜念」。以思想來研究心性,無異是在緣木求魚,永遠辦不到的;因為腦中有妄念,就無法產生清淨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動蕩不停,就會失去照明的作用。

當我們有了雜念和思想,就無法瞭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盪時,我們只見到波浪,而見不到水。所以經上說:「離開了分別的妄念和意識,才能明心見性。見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為真心亙古常存,不生不滅,比虛空還廣大(心包太虛)。」有了這種胸襟,可以引發民胞物與的同體大悲、無限量和無條件的慈愛心。

圓覺經上曾說:有雜念的人,無法見到萬物的真相。這好比船隻正在行走時,船上的人就無法見到岸上景物的本來面目;當我們坐在正在行駛的船隻上,我們以為岸上的景物在移動,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們所見到周遭世界,都是「錯覺」或「幻覺」。

由於現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畢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識和技藝上;這種「捨本逐末」、「騖外遺內」的毛病,造成了許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而只游於藝,就好像樹木只有枝葉而沒有樹根、只開花而不會結果一樣。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識和技藝,到頭來還是機械性的東西,對人類的和諧與幸福沒有多大幫助;因為和諧與幸福真正的泉源在於內心的寧靜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藝和知識,沒有道德和仁愛做基礎,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人類。難怪現代的社會問題和犯罪行為層出不窮。

古人因為有道德和仁愛做基礎,所以研究學問目的在濟世;今人研究學問,不以道德和仁愛做基礎,所以目的大多在賺錢發財。只有技藝,而沒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內容和人生的意義將是多麼貧乏!因為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沒有情趣的。這種人縱使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美其名叫做「專家」,其實只不過是「匠」字號的人物而已。

孔子說:「行者餘力,則以學文。」佛陀也告誡我們:「先學好有關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讀其他知識性和技術性的書籍;因為世俗的知識和技能,只是菩薩用來度化眾生的工具罷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先學「解除切身的煩惱」、「明見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眾生」的真理。自己分內的問題不解決,不會待人處世,學習再多的知識和雕蟲小技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我們應該明辨這件事情的內外利害、輕重急緩,研究學問才有受用,才能學以濟世。

本書介紹許多道德和命運的關係,其目的在於希望諸君多在心地和品德下功夫,五福自然就會臨門。

二、摘要

本書的主旨在於探討五福的意義、種類、原因、條件和關係,並且介紹獲得五福的原理與方法。

第一福是長壽,長壽主要是慈悲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二福是富貴,富貴是施捨和恭敬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三福是康寧,康寧是清淨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四福是好德,好德就是叫我們廣結善緣、多積福德、鍛鍊心智。因為前面三種福都是世人享用的果實,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好德。假如我們今生不多播好德的種子,那麼福報享用盡了,必然遭到貧窮、下賤、多病和短命的惡運。

第五福是善終,善終是由於我們行善而不執著善的行為、名相和果報而獲得的。換句話說,善終是心無罣礙所導致的結果。

一切福德和智慧都離開不了心地,只要我們在心地上多下功夫,多播善種,常拔惡草,常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常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會開出五福的美果!

所以說:「幸福來自內心,不要向外尋求!」從外境和物質當中得到的快樂是短暫而且膚淺的;因為外在的事物都會產生變化,怎麼能靠得住呢?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內容導航】
第1頁:第一章 引言 第2頁:第二章 長壽(第一福)
第3頁:第三章 富貴(第二福) 第4頁:第四章 康寧(第三福)
第5頁:第五章 好德(第四福) 第6頁:第六章 善終(第五福)
第7頁:第七章 結語(感言)
上一篇:生命可貴作業必慎 仁俊法師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