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開悟持久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問:有些已經見性的人說,他們還是有煩惱。見性有沒有持久的效應?還是說它的利益終會消退,使修行者回到原點?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師:見性是見到空性,見到無物可執,證悟《金剛經》所描述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空,證悟常、樂、我、淨都是錯誤顛倒的看法。對於眾生而言,不管是不是修行者,這四種看法都是常見的執著。人們希望永恆,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不管是以天堂或來生的形式出現。他們相信那種境界會是永遠幸福的,但他們以自己的經驗來定義幸福,那本身就是一種執著。他們相信這種境界——不變的自我享受永生的幸福——是純淨的,沒有痛苦或污染。然而,人們談到純不純淨時,通常是從欲界的生理享受的角度。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大多數人,包括精進的修行者,都抱持這四種顛倒的看法。具有這種執著的人,沒有真正見到自性。大乘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沒有什麼是恆常或絕對的;沒有永恆的自我,沒有絕對的幸福或純淨。這在《心經》和《金剛經》裡說得很清楚。永恆與無常、自我與他人、快樂與痛苦、純淨與不淨,了無差別。如果在修行中依然執著於任何這些顛倒的看法,就沒有真正體驗到見性,至少不是深刻的見性。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也許有人因此就認為沒有見性這回事,或者不可能體驗到見性。其實,見性是肯定可能的事,但要看修行者和提供指導的禪師。如果禪師嚴守禪的大門,一再拒修行者於門外,告訴他們還沒有入門,那麼修行者在某個時刻會不再有期盼,不再渴求開悟,只是精進修行。在這種情況下,修行者反而更可能體驗到真正的見性。但體驗之後又如何呢?體驗到見性時,並沒有見到任何東西或得到任何東西。你證悟到現在見到的東西和過去見到的東西完全一樣,只是其中沒有了自我。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如果有好禪師在場,只要問幾個問題就能斷定那個見性的體驗是真是假。然而,功力較差的禪師可能被騙。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經驗不是真的,而是在修行中生起的心理、生理反應。我必須再次強調,必須要很好的禪師才能斷定那個體驗的真假。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至於煩惱,並不是在體驗到見性之後便消失,而會像以往一樣繼續現前,差別在於:真正見性之後,會更覺知自己的煩惱——知道煩惱什麼時候要生起;處於煩惱中時,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彷彿有人站在一旁,一直守望,一直警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沒有見性的人經常發現自己埋在煩惱中,會抱怨自己的困境。然而見性的人不會有這種問題,他們會察覺煩惱生起,他們的煩惱也不會很大。就這個意義而言,體驗到見性的人要比沒有見性的人好得多。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問:沒有見到本性,不是也可能見到煩惱生起,並且知道自己在煩惱中?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師:這不一樣。沒有見到本性的人,不會清楚察覺自己的煩惱。他們也許能看出明顯的煩惱,但察覺不到更細微的煩惱,見性的人則能看出任何有自我執著的東西,這是一種立即、直接的察覺。沒有體驗過見性的人可能看得出大煩惱,但那是經過理性的過程,而不是直接的察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有時人們相信自己已經見到本性,他們甚至可能指導他人修行,相信自己現在是老師或禪師了,但在生活中卻繼續沉溺於慾望或犯戒。其他人也許會問:「禪師,如果你知道這些是壞習慣,為什麼要繼續呢?」他們也許會回答:「是的,我有這些習慣,但我開悟了,不執著於它們。」他們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嗎? 真正見性的人可能有很多慾望,但在慾望掌握他們之前,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並且自我節制。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有些人覺得見性之後自己的煩惱還是和以前一樣多,覺得以往的努力不值得,這些人誤解了見性。見性未必能消除煩惱,只是使人更察覺到自己煩惱之所在。打個比方,有人在尋找一座山,但這座山隱藏在雲層和黑暗中。突然雲開霧散,光明綻放,山就出現了。這個人高興自己見到山了,但山還是在遠處,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到達。見到山就像見到自己的本性,有些人沒有太多的修行就見到山了,但要到達峰頂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有些人長久認真修行,但從來沒見過山,不知道自己已經很靠近,甚至已經在山腳下了。這時只要稍加點撥或指導,他們會突然知道自己已經到達了,這等於是深悟。這種情況很罕見,但顯示開悟有很多的層次。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見山,即使只是遙遙在望,都是好的。具有這種見識的人,會更有信心修行。他們會瞭解什麼是煩惱,什麼是無我。他們的瞭解不是來自知性,而是來自直接的察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必須修行多久才能見性,這並沒有定則;見性的效果能持續多久,也沒有定則。如果長期修行,效果可能會持久一些,也就是說,煩惱不會生起,無我感會持續。但見性的體驗可能很短,如同電光石火,效果也很短。用前面的山的比喻,並不是雲散山現,而是像閃電瞬間照亮、顯現山的存在,然後就消失,而行人再度陷入黑暗,但至少他已經見到山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開悟的經驗可深可淺,全看個人的業力和修行的功夫。見性和開悟之間的關係如何?第一次開悟的經驗稱為「見到自性」,但接下來的開悟經驗則不能這麼說,而是一次比一次深的悟境,因此曹洞宗描述了五種不同成就的層次。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再者,明朝以來臨濟宗便提到「三關」。第一個是「初關」,相當於第一次見到本性。第二個是「重關」,在這個階段一悟再悟,逐漸減輕煩惱,顯露智慧,無我的體驗每次加長。第三個是「牢關」,相當於澈悟,擺脫輪迴的牢籠,超越生死的循環。這時彷彿萬物消失,宇宙和自我完全消失。據說,這時候甚至掌管生死的閻羅王都找不到你。如果自我和執著又回來,那就不是澈悟。只要有自我,閻羅王就找得到你。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其實不須那麼在意見性,把重點放在只管修行。不要浪費時間幻想「終極經驗」。另一方面,見性是不容易的,因此修行時不要偷懶懈怠。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要提防那些動不動就肯定所謂開悟經驗的禪師。有時禪師會印證錯誤;不但現在如此,其實從明朝以來便經常發生這種事,因此,從那時起就有「冬瓜印」的說法,適切地形容這種錯誤的印證。禪師印證開悟時,就像給法印,印章應該由堅石或玉石等持久的材質作成,但冬瓜做的印卻脆弱短暫。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不當的印證反映了禪師缺乏技能和見解。也許禪師自己沒有見到本性,也許他們只是平庸的修行者,依然有著許多煩惱。執著對禪師有負面的影響,可能使他們認可一些並不是真正的開悟經驗。也許他們野心勃勃,想要有更多的徒弟,好擴大自己在佛教圈的勢力,增加更多的法嗣。這種禪師用的是冬瓜印,或更糟糕的,用的是「豆腐印」。其實,禪師有多少弟子無關緊要,即使只有少數幾個認真投入的修行者也就夠了。如果禪師沒有法嗣,只是意味法脈要終結,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總共就只有三男一女四個弟子。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以往,錯誤印可的禪師會受到嚴厲的批評,被稱為「弱將」。「強將」嚴於把關,不受賄賂,不輕易受騙,不許任何人溜過,只有強者才能過關。相反的,弱將把關不牢,警覺不夠。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錯誤印可是不幸的,尤其對修行者不好。修行者如果認為自己已經見性,就不容易進步;而且,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體驗不是真的,可能會對佛法失去信心。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問:見性的人會不會因為更能察覺自己的煩惱,而覺得更糟?在體驗見性之前,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煩惱,反而沒有什麼好難過的。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師:不是這樣。如果察覺到自己的煩惱,接下來便比較不執著於煩惱。察覺到煩惱,意味著瞭解自己身為凡夫的處境。因為知道眾生有煩惱是自然的事,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而難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問:見性的人是不是更能控制自己和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師:我們只能說,見性的人對於自己和修行更有信心。他們知道有煩惱對眾生來說是正常的,但他們有信心,知道透過修行,煩惱就會減輕、消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問:「壞」禪師是明知故犯、有心騙人,還是真正認為自己是好禪師?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師: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有些人即使不是好禪師,卻真的相信自己是好禪師;也有些人明知自己平庸,卻為了名聞利養繼續騙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問:要用什麼標準或誰的判斷來決定某位禪師是好是壞?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師:有時很明顯。比方說,如果禪師因為弟子捐錢而肯定其開悟,因為弟子沒捐錢而否定其開悟,那就很明顯。然而,通常的情況更微妙。(譯按:此段見於第一版,不見於第二版。)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有時,這種情況顯現於雙重標準:禪師教的是一套,但修行和生活則是另一套。如果禪師有時顯現一些壞習慣,只要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當,那就不是很嚴重,畢竟他們還是平凡的眾生。但是,如果禪師說:「這就是禪師的方式」或「我是菩薩,所以我能以這種方式來幫助人」,那就另當別論了。如果禪師偏好某些修行者,那也不是好現象。禪師應該平等對待所有的人,雖然不見得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ᢳ版權所有㊣
然而,也要留意另一種情況。如果修行者從一個禪修中心換到另一個禪修中心,是為了找禪師的缺點,只是為了讓自己說:「這一個不好,那一個不好。」這種行為也是錯誤的。斤斤計較於禪師的優點與缺點,不是好態度,只是浪費時間與精神。
《禪的智慧》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