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覺
今天這個「知與覺」的主題,是根據永嘉大師在〈奢摩他頌〉裡頭,論列「無覺」與「無知」的兩個名詞而得的構想。現在先將其大綱,列表如下: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無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 │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一、知───小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 │知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大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不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 │始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 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 版權所有㊣
二、覺───小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 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 版權所有㊣
│ │漸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大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一、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一)無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你們知不知道我心裡正在想什麼?當然不知道。我胸前掛的這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是念珠。這念珠是什麼東西做的?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買的?諸位便不知道了。在動物之中,有的是完全不知,像昆蟲、螞蟻,牠們擄獲一件食物的時候,憑著本能,就把它吃了,但不知道吃的是什麼。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你餵他奶,他吃,但他不會知道他吃的東西叫作奶。在座的諸位,應該不會如此了,但是當我請問諸位:「你的前生是什麼?你現在的太太,過去跟你是什麼關係?你的孩子為什麼生到你家裡來?將來你死了,會到那裡去?」這些你都知道嗎?不知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唐朝的南泉普願禪師將圓寂時,弟子問他:「你死了以後到那裡去?」他說「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這話讓普通人聽了,會毛骨悚然;禪師的修行那麼高,死後還要到牛腹中去,這是不是可怕?然對那位禪師來講,並不可怕。他知道要去的地方,去了以後,結束了就離開,他沒什麼好怕的。不知死後的去處,才會恐懼死亡。這位禪師沒說他為什麼要到牛腹中去,可能是為了接受果報,或者他的意思是說,到牛腹中投胎跟到人間去投胎,沒有什麼不同,也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什麼不同啊!如果是這樣,他已經是得大解脫的人了,天堂、地獄對他來講都是一樣。諸位!你們死後去那裡?你可以說:「我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你願意去,但以你的福德智慧及你的信心,是不是去得成?還是不知道的。這是知與無知的不同。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無知有很多層次:第一,根本沒有學習能力的動物,乃至新生的嬰兒,或雖有學習能力而對尚未學習的事物,也是一無所知。第二,即是深一層看,不用說對於自己的生前和死後不知道,現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也會感到陌生。照片的像、鏡中的影,都不是你;縱然把五臟六腑都挖出來,仔細檢查一遍,也無法知道自家的我是什麼。再問,你身上有多少汗毛?有幾根眉毛?不會有人知道。你在一天之中有多少念頭?即使剛剛在打坐的兩個小時中,你動了多少念頭?坐得相當好的人可能知道,請問在座諸位之中,有多少人知道的?無人知道。你頭腦中從小到現在像錄音帶那般錄下去的東西有多少?記不記得?不記得。你既然不能深切的瞭解你頭腦中儲藏的東西,你就不能說瞭解自己,你就不能不承認你的無知。 (二)小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小知又可分為「知」和「知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1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小知是對大知而言,是有限度、有範圍的知道。它的第一個層次是「知」。比如初生的嬰兒,不知父母是什麼,經過日復一日的教育,他就知道,這是爸爸,那是媽媽。不管你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於得到博士學位,不管你從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整個自然界,你所學習到的一切,都是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對一般的人來說,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只能使他達到知的程度。所以在座的諸位,至少都已在「知」的程度。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請問諸位,你們來這裡打坐,究竟是學什麼?當然是來學「知」,教你們的方法是知,而我現在講的開示也是知。你們聽懂了,便是知。但是,你們的目的,如果僅止於知,你可以看書、聽演講,不需要老師教你打坐;可是多數的人來學打坐,也僅學到知的程度,知道打坐的方法之後,並不會好好地練習。可是學打坐應該要更進一步,達到「知知」的目的。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2知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學打坐的目的,除了健身之外,更要緊的在求「知知」。即是發揮出明察秋毫、舉一反三、見理窮源的潛能。也就是以我們既有的知識來發現尚未被發現的道理,這樣的情形很多,因此一般人恆常以知識推理。如果能活用知識、學問,而發現新的原理、原則,他就是偉大的先知先覺者,像一些世界性的不世出的宗教家、哲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科學家等。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迪生發明電燈、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即是。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孔夫子也於《論語·季氏章》說,知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因而知之」的不同。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生而知之,即是「知知」的範圍;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則僅是「知」。生下來就是天才的人,也畢竟極少,因此宜用坐禪的方法來鍛煉我們的頭腦,使之從紊亂散漫變成有條理,從含混籠統變成清明,從不穩的、情緒化的心態,變成穩定的、理性化的心智,就能達到知知的目的。不過達到了這種目的的人,並不等於成了佛,他只是能從已有的知識,獲取了更高的知識,卻還沒有親自實證到知識背後的實相。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三)大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小知知局部,大知知一切。以莊子的〈齊物論〉說:「大知閒閒,小知閒閒。」大知的「閒」字,好像門裡面有樹木擋住,門不能開,外邊的人不能進去,無法從外邊看到裡面,裡面的不讓出來,高深莫測,無法窺其堂奧;小知的「閒」字,好像門裡有月亮,從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門內的一切景物。大知若無知,小知則多喜雀噪。大知者能深藏不露,沉默寡言,雖胸羅萬卷,猶虛懷若谷;小知者唯恐他人看不起,所以時時表露知識,到處賣弄才華,往往都是浮光掠影,言多而不中肯。(這是我戲以測字方式解莊子,以說明此處的大知與小知。莊子的原意可能說「大知無分別,小知有取捨。」在此亦可借用。)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若以大知和知知作比較,大知是知知的更高層次,知知是舉一反三,聞一而知百,乃至知千萬億。知知是起自頭腦的思惟;大知則不是發自頭腦的邏輯思慮,它不需用學習到的知識來引導,而是自發的實際體驗,這一定要靠修行佛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而得。所以此處的大知,異於莊子的學說,那是超知識的智慧。智慧有大有小,小智慧便可稱它為大知。在修行禪定的人來說,如果能進入忘卻身心的自我中心之時,便可體會到「無限」是什麼,也可以約略領略到「解脫」是什麼味道。這是親證的體驗,所得到的成果,即是大知。這種體驗,不能用嘴巴說,也無法用邏輯去想,而是自己親自瞭解到,在貫透了我們平日所感受和接觸的身心世界之時,也就是在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縛之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有身體之時,也就是在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縛之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有身體,就會有疾病、飢餓、寒冷等問題;我們有心,就會有許多許多的煩惱。如果我們用功修行,到達忘掉身、心和所處的世界時,便會脫離身心所帶來的負擔,那便是不執著身心世界為我及我所有的了。不執著並不等於不存在或沒有。身、心、世界,照樣存在,只是不受身、心、世界所動搖、所困擾、所累贅。這種情況無法形容,無從標示,一定要親自體驗,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像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得到解脫了?我只能說,已嘗到了一丁點解脫的味道,卻不能說從此以後沒有煩惱了。因其若不繼續修行而至大徹大悟,那種境界仍會退失。當你的定力退失、禪境退失,還是普通人;但你已嘗到過一點解脫的味道,已和以前不同。依據各人的善根及修持的功力之不同,所嘗到的這種味道也有深淺,維持的時間亦有長短之異。所以到這種程度還談不上得大解脫。對此我稱之為大知。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二、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 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 版權所有㊣
覺與知不一樣,是更高的一個層次。我剛才講的大知,是必須修行禪定才能得到的體驗。世間的各派外道之中,也有修行禪定的,但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此處我要講的覺,便是向解脫的路上走,乃至到達究竟解脫的層次。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覺有不覺、小覺、大覺。小覺又可分為始覺、漸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一)不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不覺即是凡夫,從未修行過佛法,或剛剛開始修行佛法的初學者,都是不覺。但其中沒有學佛的、不信佛法的、不信三寶的,他們不相信,也不需要有「覺」這樣東西,這是屬於第一個層次的不覺。已經開始信佛,努力修行,但還沒達到覺的程度,可是從書本或者善友的影響教導,得到三寶的信仰,相信人皆本具佛性,將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不覺之中的第二個層次。皈依三寶之後,為什麼會不覺?因為尚未親自體驗到有一個「覺」的佛性在心裡。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二)小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1始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始覺是初見佛性,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體驗到自己的本性跟其他人的本性是完全一樣的。體驗到自己的本性,就體驗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本性;體驗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本性,也體驗到法界一切法的本性。任何一法同於一切法,一切法等同於一法。本性是無礙清淨的,無垢無染的,但是不離垢染,不離世間法,正如六祖惠能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說,出世法就在世間法中。禪宗稱此為見性,或明自本心,就是此處所講的始覺。到此地步的修行者,始見到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但尚未得自在解脫,仍待努力修行,重重突破。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2漸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再進一層講,不論是什麼宗派,禪觀乃是共通的修行方法,不論用那一種禪觀方法,在入門或證悟之後,一定尚有更遠的修證路程要走;雖然禪宗是不歷階次,頓悟直進,但也無一禪師不在悟後進修。有說悟境有大有小,有說悟前如喪考妣,悟後更喪考妣,有說見性之後,始夠資格住山修行,有說具備道眼之後,才有能力行腳參方。即使六祖惠能在受五祖印可並傳法之後,還在獵人隊中隱身。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這就是說,修證均有層次,每一個層次代表一個階段。根據《華嚴經》及《瓔珞經》,佛道的修證,全程有五十二個階段,從初發菩提心,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覺及妙覺。所謂見性,沒有一定的說法,在此五十二個階段中,究竟到那個叫見性?通常的所謂親證法身,是指天台教判通教的初地菩薩。但禪宗不採取這個觀念,禪宗說見性就能見到法身。一般講,初地菩薩開始見性,見性以後所見的那個性,就永遠再不會退失了,他們所見的那一部分或是那種程度,是永遠不會退失的了。這與禪宗所講的見性不同。禪宗所說見性之後,可能還會退到牛胎馬腹中去受報;見性以後如不繼續努力,仍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禪宗的見性,並不是一旦開悟,就一了百了。他是可以講頓悟成佛的,但那成的是一念之間的佛,或一時之間的佛,過了這一念或過了這一段時間,依然是眾生,仍然有煩惱,故須漸進漸修,修了再修,悟了再悟。一層一層往上提升,故稱之為漸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三)大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大覺是修行佛法的最高境界。圓滿究竟的佛,我們稱佛為大覺世尊;唯有一切諸佛才能稱大覺,其他都不能稱大覺,大覺又稱妙覺。大覺涵蓋盡了一切菩薩、聲聞、人天等所有的程度,如何達到大覺的目的呢?這要看我們如何發願或發心了。不但要發終生修行願,而且還要發盡未來際願。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願,盡未來際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未來的生生世世都要修行佛法,直到成佛為止,永不退心,便能成為大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三、知與覺配合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知與覺如何相配呢?無知與小知不在覺的範圍。大知跟小覺裡的始覺有共同點。雖然由知知可能進入始覺,具備知知能力的人,未必能達成始覺的程度。大知可能相當於始覺,具有大知經驗的人,不一定是見性,雖然有各種身心感受乃至禪定的體驗,屬於大知的層次,卻不等於小覺裡的始覺境界。但可能有一些具有大知程度或能力的人,已到了小覺裡面始覺的層次。至於漸覺及大覺,則非知的程度所能窺見。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我們修行佛道必須分層次,循序漸進,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知道騎到那裡去。修道不懂層次,不懂方法,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走的是什麼路,現在正在路上的什麼位置。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我今天講的這些,諸位聽了以後,作用在幫助你們修行。我在國內外都會遇到一些人跟我說,他們在修道,可是道有善道與惡道、白道與黑道、佛道與魔道之分,此道非彼道;縱然都是善道,走兩步路的道,走一百步路的道和直達目的地的道,差別極大。普通的道無非小道,甚至是邪道,那是短路,甚至是絕路、死路;而佛法,會把每一種道的程度說明,告訴我們,現在正走在那一個位置的階段,並且指示我們一程又一程的繼續前進。所以奉勸諸位,不要由於求道心切而誤入歧途。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0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0版權所有㊣
(一九八三年十月九日農禪寺,果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