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念佛心地功夫 淨空法師講述

佛七心理建設

[日期:2008-07-30]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閱讀:

  淨空法師講述

  陳傳淨居士整理

壹、佛七心理建設

一、生無住之心

1、佛七的目的

「佛七」是剋期求證的修行方法,就是在這七天中要得成就;即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功夫,通常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亂」,與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一個境界。其次是「事一心不亂」,也就是斷見思煩惱;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阿羅漢。最低的是「功夫成片」。前兩種功夫不是每個人皆能得到的,但「功夫成片」,確實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在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不會起一個妄念,這是「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結七念佛有其殊勝之目的。佛七中講開示,稱為「打閒岔」;因為講開示,就把人心講亂了,就得不到功夫成片。為什麼我們在佛七中不但講開示,還要講一個半小時?總是因為結七念佛時,妄想、雜念太多,得不到功夫成片,不得已而為之。

2、道在日常生活間

大家念佛的功夫為何不得力?原因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明瞭。一切大乘經,如《楞嚴》、《楞伽》、《華嚴》、《法華》,都曾詳細的討論到這些問題。《金剛經》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內容絕不遜色於其他的大乘經論,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且《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已經超越了宗派,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幾乎沒有不讀《金剛經》的。

佛法所求的是高度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大則超越生死輪迴、成佛作祖;小則現前身心清淨安樂。心清淨,身就清淨,百病不生,身體、容貌,一年比一年健康圓滿。

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法喜充滿」。我們現前的生活怎麼過得這麼苦惱?原因就是沒有智慧。讀《六祖壇經》,我們實在羨慕惠能大師見五祖時所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足見他是生活在智慧裡;我們則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都是生活在煩惱裡。

怎樣轉煩惱成菩提?

「菩提」的樣子就是法喜充滿,就是圓滿的智慧。

「金剛般若」是智慧裡最圓滿、最究竟的。所以《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將大圓滿、大自在表現在生活上,教我們體悟、學習。一般經典多半是以放光現瑞發起,而《金剛經》的發起是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就說明,究竟圓滿的智慧原來在日常生活中。釋迦牟尼佛穿衣、托缽、吃飯皆是金剛般若,從早到晚,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點點滴滴皆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華嚴經》五十三參中的法身大士,所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每個人的生活,與《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示現的生活沒有兩樣,皆是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才是佛法給人的真實受用,何迷信之有?

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三種真實:

第一、『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即是學佛的目標所在。

第二、『住真實慧』,就是金剛般若。

第三、『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自己住真實智慧,才能教給一切眾生皆得真實的智慧。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讓人有所感動而向你學習,也能獲得如諸佛菩薩一樣圓滿智慧的生活,就是惠以真實之利。

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我們跟他學習,就是「學佛」。同理,身為佛弟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行為,必須做為一切大眾的好樣子。佛法不是談玄說妙,而是日常生活。我們學佛而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歸根結底,毛病就是「放不下」、「看不破」。像近代禪宗的虛雲老和尚,淨宗的印光法師,他們所示現的,完全符合《金剛經》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金剛經》上有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是從這兩句話開悟的,其實,全經字字句句皆與此二句同樣重要。

我們學佛到底為什麼?

學的是什麼?

得到些什麼?

常常這樣反省,就有覺悟的機會了,不但要超越六祖,也要超越十法界。不反省,就迷惑,就繼續搞六道輪迴。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語道破十法界的由來。打妄想,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有執著,就造成六道輪迴。因此,破執著,就超越六道;斷妄想,就超越十法界。

「三皈依」是傳授學佛的總綱領、總方向。「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覺的意思。從迷惑顛倒回頭皈依覺,從今以後覺而不迷,即是「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知見,即是「皈依法」。「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現代講的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乃至生理的染污、環境的染污......,我們從一切染污裡回頭,依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這才是「皈依僧」。

佛法修什麼?修「覺、正、淨」。用什麼方法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方法門道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如果所用的方法門道,不是修覺、正、淨,而是迷、邪、染,那就不是佛法。我們自己每天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若不是與覺、正、淨相應,我們學的就不是正法。

《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法因緣所生,緣起性空;佛法還是因緣所生,也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佛陀教導我們,世法、佛法都不可執著,『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並不是教人世間法不要執著,佛法可以執著。經上講得很明白,佛法也不能執著,都要放下。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是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生活得那麼瀟灑自在,原因是他於一切法,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學佛、學菩薩,就要學習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接觸一切境界,也是充滿圓滿的智慧,生活自然是法喜充滿,令別人感動。世尊天天這樣表演,從未間斷,但是從未有人提起這樁事。

這天,須菩提尊者在大眾中,讚歎釋迦牟尼佛『希有,世尊』。世尊累劫所修的、所證的究竟圓滿的果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原來就用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才是真正希有!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菩薩是學生。佛怎樣護念學生?做出來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學習、實踐。這是真的護念,真的付囑。『付囑』就是託付的意思。你們明白了,做到了,還要教化一切眾生,要為一切眾生作好樣子,希望一切眾生人人覺悟,個個都過真實、美滿、智慧的生活。這是佛的本願。

諸佛菩薩在世間,不一定示現為佛門的法師、居士,也常示現作外道。《華嚴經》上的『勝熱婆羅門』與『遍行外道』,皆是一般宗教的領袖。他們教化眾生的原理原則,與佛所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方法、手段不一樣。他們是佛菩薩應化示現,如經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真正偉大!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局長 Mr.Uri Themal OAM,在昆士蘭辦了一所「多元文化論壇」,邀請我講演。這個論壇的目的非常可貴,以佛法來說,此人即是佛菩薩。他是以色列猶太人,入籍澳洲成為澳洲的公民,信仰猶太教。多元文化論壇的目的,是希望集合世界各種不同的宗教,開誠布公的討論如何團結,如何消除種族、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的隔閡。因為澳洲政府現採開放政策,現在世界各地移民至澳洲的人愈來愈多,這些新移民,以後如何能在此地和睦共處、互助合作,以達到社會繁榮、安定、興盛、富足的目的。這就是佛菩薩弘法利生的觀念。

當天我與十四個宗教團體的領袖見面,我讚歎他們是真正的菩薩,完全拋下個人的成見而求社會的安定,求一切大眾真正的幸福。我希望此論壇能推展至澳洲每個城市,且願其發展至全世界。論壇的目標是世界和平,但是和平不是喊口號可至的,一定要將各種隔閡的意見化解消除,從各種不同觀念之中找到共同點。譬如,宗教裡講「神愛世人」、講「博愛」,佛法講「慈悲」,這就是共同點。

所有的宗教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們把不同之處暫時放下,先發揚光大其共同點,從這裡建立共識。佛經常說萬法都是「自性變現」的,沒有不能圓融的道理。《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理。如果有智慧,一切隔閡都能化解,世界、人生將是多麼美好。

3、如何安心斷妄

須菩提尊者,在金剛般若會中,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他向佛請教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同學們。這一點非常難得——同學們發心了;但是做得沒有佛如此的圓滿自在。原因在哪裡?

須菩提極其善巧方便,代大家問了兩句話,就是癥結所在,一是『應云何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第一、心不曉得安在哪裡?第二、妄念、妄想太多,如何斷除?『降伏其心』就是斷煩惱。由此可知,心不知道安住在哪裡,是妄想;念頭太多,是煩惱。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就是《華嚴經》講的「妄想、執著」。『應云何住』是教人解決妄想;『云何降伏其心』是如何突破執著。這兩個問題要是得到解決,就超越十法界,可見問義無限深廣,問的技巧也實在高明。

兩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佛具體答覆他,菩薩要怎樣降伏其心。佛教菩薩,就是教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若能生此心,就是佛心,也就是真心。我們要有諸佛菩薩一樣的心懷,佛教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之類』。經云:「佛不度無緣之人。」肯接受教導就有緣,不肯接受就無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真誠慈悲,不會捨棄一個人;問題是我們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幫助眾生,不是幫他一個階段,而是幫他達到究竟圓滿,也就是『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須一直幫助眾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就是教我們『而生其心』。

「生心」須「無住」才行,所以佛接著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菩薩的心多麼清淨!釋迦牟尼佛穿衣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沒有著相;托缽,天天吃飯,也不著相。言行舉止都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對人有恩惠,所以才稱為「無緣大慈」。「無緣」即是無條件。這才看出諸佛菩薩偉大之處,因為他們的心量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因為一切眾生與自己一體,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慈悲,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關懷是無條件的。但,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以為別人與自己不相干,我好就可以,何必管別人。

世尊特別提醒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此教導我們離四相,即是離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我相』是執著自己,以為此身是我,以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實那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把這些當作「我」,是一切錯誤的根源。與我對立的,都稱為「人」;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都包括在此範圍內。可見『人相』的範圍非常廣大,諸佛菩薩也用「人」作代表。

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所有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世間人講的「宇宙萬有」,是從哪裡來的?怎麼形成的?如何演變的?佛說是「眾緣和合而生」,即是『眾生相』。既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其中真正的涵義就是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空,了不可得。「世法」是眾緣所生的,般若經上講的「緣起性空」;「佛法」也是緣起性空,真心本性裡沒有佛法。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佛法也是一物,本來也沒有。可見『眾生相』涵義甚深!

『壽者相』是指現象存在時間的長短。《金剛經》末後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幻泡影』就是眾生相;『如露亦如電』就是壽者相,它存在的時間像露水、閃電一樣。露水比喻相續相,譬如人活在世間可達幾十年,即是『如露』;「閃電」比喻真實相。佛在《仁王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即是『如電』。現象的確不存在,從『眾生相』與『壽者相』,就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曉得「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結論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4、萬法是因果的相續相

因果亦在萬法之內,何以說因果不空?因果是能變現象的根源;「因」是能變,「果」是所變。為什麼有十法界?有佛的因,就現佛法界;有菩薩的因,就現菩薩法界。同理,有餓鬼的因,就現餓鬼法界;有地獄因,就現地獄法界,這些現象皆是自心變現的。好比天天作夢,全是自己念頭變現的,也就是意識心變現的。心地善良、慈悲,天天作美夢;一天到晚貪瞋癡慢、嫉妒障礙,天天會作惡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即是自性隨業因的緣而變的現象。由此可知,整個宇宙人生就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相而已。真正看明白之後,怎麼會不放下!人和一切惡人、逆境,自然能看破,自然能放下;因為明瞭現象是業果相續,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此時真智慧現前,此心必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生活中,正如六祖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見剎那生滅的業果相續相。

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實報土),也是自性變現的。清淨心、純淨之心變的境界是實報土。清淨心,但不純淨,變現四聖淨土。「四聖」就是十法界裡的佛、菩薩、聲聞、緣覺。沒有清淨心,則變六道的報土,所以我們的心是染而不淨。

分別、執著四相,就不是菩薩。菩薩的標準很多,若我們受了菩薩戒,當菩薩也不是假的,但不是《金剛經》上的標準。《金剛經》上菩薩的標準,就是《華嚴經》上的標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薩。所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中加幾個字就清楚了,『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薩』。

十法界之內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此佛(因為尚未超越十法界)也比不上《金剛經》上的菩薩。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皆在十法界內,沒有明心見性,一品無明也沒有破。別教佛雖超越十法界,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也就是四十一品無明已破了十二品。

若明瞭事實真相,就能看破;看破之後,自然放下,不必人勸。若看不破,怎麼勸也沒用。心裡沒有憂慮牽掛的事,才是真自在,才真的是人過的生活。佛教導我們生活的原理原則:『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的範圍很廣,就是一般人講的「提得起,放得下」。『於法應無所住』是世法、佛法皆無所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於世法、佛法皆不分別、不執著,即是『應無所住』。我們今天不明真相,樣樣分別、計較,苦難當然有得受。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金剛經》不是對普通人說的,而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唯有大乘人、上上乘人、圓頓根性的人,這一生就把問題徹底解決,不必要修三大阿僧祇劫。

5、在生活中斷惡修善

大乘人應當遵守原則,於一切法不分別執著,但是要實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穿衣、吃飯做起。衣服沒有洗乾淨是惡;為什麼不洗乾淨?衣服沒有摺整齊是惡?為什麼不摺整齊?桌子沒擦乾淨是惡;吃飯時碗筷擺得不整齊是惡。

我們今天學佛,對待父母未盡到孝道是惡;家庭不能為鄰居做好榜樣,也是惡。做好樣子給兒女看,這是善;不是好樣子,就是惡。斷惡、修善從此處做起,才是真正學佛。若把斷惡、修善與生活完全脫節,則毫無用處,此人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一個人從出生到離開世間,從早到晚,點點滴滴,「布施」二字包括盡了。『行於布施』的意義深廣,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變成金剛般若,把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做得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不是供在佛堂的,佛菩薩就是自己本人,這樣才是學佛,這個人在佛法中才得真實的受用。

二、緣生幻相•當體即空

1、無住布施

『應無所往,行於布施』,言語雖然簡要,內容卻是深廣無窮。這兩句話不但教我們做人,且把九法界眾生美滿的生活全包括在其中。如果能依教奉行,真正做到,此人即是菩薩,是佛的真實學生,如來弟子。

『布施』的意義就是「捨」。譬如家庭主婦,從早到晚忙著家務,若懂得佛法,即是修「布施波羅蜜」。

這種布施的境界非常廣大,不要以為自己為家裡的幾個人服務,這樣的心量太小,眼光也太小,只看到這麼一點點,而不知道其影響有多大。做這些家務需要體力;想著應該怎麼做,是用智慧,身心都在行布施。照顧一家人生活過得很舒適,這就是行菩薩道。這樣的家庭就是道場,家人就是你度化的對象。

《華嚴經》說,「布施」有外財、內財。勞力與智慧屬於內財;身外之物是外財。內財、外財皆須捨。因此,每天上班將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對公司是布施;公司服務大眾,對於社會是布施。這才曉得就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個小石頭投在水裡,波紋愈遠愈廣大。同樣是家庭,一個幸福的家庭會影響鄰居、社會、國家、世界。佛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一切人的好樣子:我們的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樣子,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樣,這就是佛法。佛法裡樣樣都第一,所以佛法是平等的。

《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樣,個個都是第一。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法如義——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下就不是佛法,有高下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義理無限深廣,佛在經上講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

布施是修因,因必定有果報,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從哪裡來的?前生造的因,這一生得果報。因果決定是相應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真理。

「世間」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現象」而已,所以佛在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是覺悟的人,眾生是迷惑的人。迷人造業不怕,果報現前才害怕;覺悟的人不怕果報,果報來了,逆來順受。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沒有一點惡心、惡意,果報一定圓滿。念念福利一切眾生,而不想自己,身心清淨,自在快樂,才是真實的福報。

「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其果報。健康長壽是修無畏布施的果報。什麼是「無畏布施」?慈悲、關懷,憐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身心安穩,永離憂患恐怖。在因果定律裡,絕沒有吃虧上當的,也沒有佔便宜的;若以為吃了虧,上了當,那是自己前生造的因中有此果報。明白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定了,縱然被人欺騙、侮辱,也能看破放下。因為冤結化解了,再次見面就很歡喜。冤家宜解不宜結,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絕不與任何人結怨,將來在菩提道上才是一帆風順。

一切眾生所以結怨,不外兩種緣故,一是本身的習氣毛病,看不慣就不耐煩,不一定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六祖大師在《壇經》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別人的過失與自己不相干,須以清淨、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

另外是利害衝突,這是與一切眾生結怨最大的因素,佛法稱之為惡緣。其實沒有利害,一切皆有命運在主宰。若明此理,正如《了凡四訓》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種種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絕不是用手段才得到的,否則與因果完全違背。因此,明白道理與事實真相,心永遠是平靜的。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佛教人『應無所住』。『住』是執著;『無所住』是決定不執著。執著是病。宇宙、萬物、生命、六道怎麼來的?佛在《華嚴經》上一語道破,即是「妄想、執著」。因為打妄想,變現出十法界;因為有執著,變現出六道輪迴。所以,破了執著,就超越六道;斷除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也都在尋找宇宙萬有的起源,他們可以找到邊緣,但是找不到真實。因為他們用思考,思考即是妄想、執著,是有界限的,不能突破意識的界限。

佛教我們,斷了妄想、分別、執著,心意識的界限就突破了;突破之後,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正面目,才明瞭事實真相。所以,佛法的修學,任何宗派法門皆是修「禪定」。念佛得「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修「止觀」,也是禪定。名詞、方法雖然不一樣,皆是修禪定。「戒」是正確的方法;依正確的方法,才能入「定」;入定之後開「智慧」;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若能勤修「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又不著相,就完全正確。如果著相修這三種布施,果報在人天享福,作人王、天王、天人、大富長者,不能出三界,當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不住「執著」,就超越六道;不住「妄想」,就超越十法界。但不住相很難做到,勢必要在「看破」、「放下」、「念佛」上用真功夫。

2、歸向極樂淨土

《無量壽經》上阿闍王子「皆願作佛第十」這一品,佛說他們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一次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生歡喜心,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也像阿彌陀佛,而未能發起信願求往生的念頭。這才曉得,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生歡喜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人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闍王子,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決定不只四百億。因為我們能發心求生極樂世界,他們還沒動此念頭。

所以經上說,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宣說的,不是一尊二尊佛說的,真是難信之法。《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才了解我們的善根有多麼深厚,很難得!我們這一生遇到了淨土法門,生歡喜信願求生的心,應當要慶幸。

佛教化眾生,真正是真誠、清淨、平等、大慈大悲。眾生善根沒有這麼厚,要慢慢的培養,一世一世的幫助他們。善根已經成熟的,幫助他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沒有成熟的,為他種彌陀淨土的善根。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讀到「淨土三經」,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阿賴耶識裡種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這一生雖然不能往生,來生來世再遇到因緣,他還是會往生。我們不可輕視任何人,不可對任何人輕慢無禮。

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是說出事實真相,將自己破迷開悟,修行證果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而我們自己必須實行,千萬不要以為,我依靠佛菩薩,他會保佑我。《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保佑阿難。阿難原先打妄想:釋迦牟尼佛是我的大堂哥,別人要苦修,不修不能成就,我沒關係,我的大堂哥很喜歡我,他將來會把禪定般若傳給我。遭難之後,才曉得佛也幫不上忙。佛菩薩加持我們的,只是經教。我們蒙佛加持,即是依教奉行,就得佛菩薩保佑。

佛苦口婆心勸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身」是真的,以為「現前境界」是真的;而不知這是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看法。如果對人、對事、對物,心裡有迷惑,有利害衝突,有瞋恚時,想想佛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多念幾遍,心裡就會平靜。一切現象真的是虛妄,確實不存在。

3、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金剛經》後半部講「諸法皆空,因果不空」。「諸法皆空」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的;「因果」也是諸法,也是虛妄的,但是它「不空」。

為什麼性宗說「因果不空」?法相唯識家說「相是假有,識是真實」。「識」是能變,「相」是所變;所變的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因果就是唯識,因是能變,果是所變,十法界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現象。因此,覺悟的人畏因,這是很有道理。明白此理,於此世間遇任何人對我惡意,也不會介意,而能歡喜接受。我修淨因,果報一定好。若別人得罪我,我起心動念報復他,這種報復,必然是愈報愈殘酷,罪惡愈造愈重,最後兩人同墮阿鼻地獄(害己害人)。無論人家用什麼樣的手段對我,自己知道過去大概也用這些手段對待他,他今天對我,一報還一報,帳就此了結;心開意解,這多歡喜!沒有吃虧的,也沒有佔便宜的。結解開了,自己成佛,發願第一個度他。

《金剛經》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殘酷無道,「王」是國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無緣無故遭「暴君」凌遲殘殺。這位修道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雖遭殘害,卻毫無怨恨之心,且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如今,釋迦牟尼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願兌現了。受其殘害而無怨恨心,而且第一個度他,為報深恩;報什麼恩?凌遲殘殺反而成就菩薩圓滿忍辱波羅蜜。菩薩是從這樣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幫助我,試驗我的忍辱有沒有成就。別人見此事皆認為是殘酷,身體受極大的傷害;可是菩薩確實認為,歌利王對自己有極大的恩德,成就圓滿的忍辱波羅蜜,所以成佛第一個度他。

由此可知,是非善惡並沒有標準,也沒有界限,僅在一念之間。一念極惡,念頭一轉就是極善,這才入了大乘的不二法門——善惡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這是極高的智慧!「相」是虛妄的,「身」是虛妄的,「割截」也是虛妄的,虛妄對虛妄,所以沒有痛苦。凡夫以為身是自己,執著身相,所以稍受傷害就不能忍受。如果不執著身是自己,則誰受傷害?誰知痛苦?

所以離四相,就沒有痛苦了。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才有苦受;菩薩沒有受。苦樂憂喜捨都放下了,稱之為「正受」,亦稱之為「三昧」,也就是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一切感受是「苦樂憂喜捨」,佛歸納為這五大類,皆不是正常的受。

4、凡所有相•皆是虛妾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在生活中、境界中,證明佛講的沒錯,我們就契入境界了。總因自己沒有證實,所以不得受用;證實之後,就得大受用。佛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證實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明心見性。

怎麼曉得自己有沒有證實?《金剛經》就是標準,所以禪宗五祖以後,即用《金剛經》印證。「印證」就是作標準、作證明。若達到的境界與《金剛經》所說的理論、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見性;否則所達到的不是佛菩薩的境界。

佛門常講「開悟」,大家聽了覺得很玄,好像很稀奇,其實「開悟」是極其平常的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把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魚,念著經,口裡念著「阿彌陀佛」,那是樣子,不是真修。「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錯誤的心行。如果口念彌陀,心裡依然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即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為佛法好,可以執著。佛法是好,如藥一樣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錯了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復如是。修學佛法如果不契機,反而傷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論》、《華嚴經》皆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為世間人沒有離開「心意識」。沒有離開「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實義,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是從真心本性裡流露出來的,並沒有通過思考;若通過思考即落到意識裡,那就完全錯了。所以,參禪、學教皆須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末那識的作用是執著,阿賴耶識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離心意識?不分別就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就不用末那識,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賴耶識,這樣學教才能大開圓解,參禪才能大徹大悟。宗門教人離心意識參,稱「參禪」。教下講「參究」,不說「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用分別執著,所對的外境是「六塵」;「參究」不用分別執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對的外境稱「性境」,不稱六塵。

5、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在本經特別教我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就像乘船過渡一樣。『筏』是用竹竿編的,也有用木頭編的(木排)。佛講經說法就像過渡一樣,到達彼岸,筏就不要了。這個比喻是在《阿含經》常說的,《金剛經》中又用這句話,但所表的意義不一樣。小乘裡講,過了河,筏不要了,不該再執著。大乘法裡講,正在筏上,也不執著,意義比小乘經上講的深得多,也就是空有二邊不著,空、有二邊同時,真得大自在。

般若經上講的即相、離相是同時的。『應無所住』,離相;『而行布施』,即相。學佛沒有離開日常生活行為,生活過得更美好,工作做得更積極。以前我們工作、生活只是為自己,現在我們工作生活是為一切眾生、為社會造福、為法界莊嚴、為自性流露,現象不一樣。為自己做,馬虎一點無所謂;為大眾做,做不好對不起人,用心不一樣了。雖然盡心盡力做,並不著相。『應無所住』,心裡若無其事,即是「大慈大悲」,沒有任何條件。生活、工作,為一切眾生,皆是無條件的,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與綱要,確實契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要佛法,但正在修學當中就不執著。不要聽到『法尚應捨』,佛法、世間法全都丟棄,那就錯解如來真實義,就變成消極且不負責任。佛法一定要學,一定要行,但是不能執著。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如是。我們的身體還生活在這個世間,每天需要穿衣、吃飯、工作、應酬,一樣也不能捨棄。尤其是大乘菩薩,若將這些事捨棄了,如何度眾生?菩薩度眾生,就要接觸大眾,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

修行要真正下功夫,形式是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課;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這樣做早晚課是真實的功德。決不是早晨把經咒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又念一遍給他聽,一點也不曉得課誦的意義,完全不能依教奉行。好比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背書一樣,早晨背了,功課交代了,晚上又背一遍。若這樣做早晚課,則有無量罪過。因為你供奉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薩,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再騙他一次,還自以為有功德。

我們在佛堂做功課,見到佛像如同見到真佛。早晨念的經咒是提醒自己,今天要照這樣去做。晚上做晚課反省檢點:這一天有沒有照佛菩薩教誨去做?若做到了,明天要繼續做;沒有做到的,明天要趕緊做。這才是朝警惕,暮反省。

『法』與『非法』同時,沒有先後。『無住』與『生心』同時,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生大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行六度萬行之心。『無住』是不著相,與『生心』同時,不是分成兩個階段;看成兩截,那就錯了,那不是佛所說的。佛說法,有時說這一邊,我們要懂另一邊的意義。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說明,佛法尚且不可執著,何況世間一切法。十法界是妄想所生,六道輪迴是執著所生,有因有果。凡是因緣所生法,皆無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三、離四相•信因果

1、廣結善緣法緣

《金剛經》的經文,義理很深廣,如果錯會了,不但得不到利益,可能反受其害。這也是般若經講解的難處,所以歷代講般若經的人就不多,可是又不能不講。講解時一定要講清楚、透徹,使聽者不致產生誤會,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四攝法」是佛教菩薩攝受眾生的四個原則。第一就是「布施」,與一切眾生結法緣、結善緣。佛不度無緣之人:眾生見到你生歡喜心,願意聽你的教導,這就是「有緣」;如果你很樂意幫助他,而他拒絕,這就是緣沒有成熟。

2、佛是萬德萬能的

我在初學佛時,對於佛法疑惑之處非常多,一個較大的疑惑:「佛是不是真的有圓滿的智慧與能力?」我們常常讚歎佛是「萬德萬能」,此語只是讚歎,還是事實?我們也曾聽說佛亦「有所不能」,意思即說明「萬德萬能」是讚歎,不是真的。如果此讚歎與事實不相符,則這話就不可信;不能採信的言語,就屬於妄語的範圍。佛教導我們不打妄語,尤其《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從這個角度觀察,佛法中對佛的讚歎,決定是言行一致,沒有誇張才是。

假設有一眾生造五逆十惡之罪,命終決定墮阿鼻地獄,如此罪人,佛有沒有能力立刻教他成佛?如果佛有能力,佛的「萬德萬能」,我們肯定同意。如果這樣罪惡的人,佛能幫助他離開三惡道,而生三善道,這沒什麼了不起。試問:佛能不能教他立即成究竟圓滿佛?

《金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中皆有清晰明確的答案,佛確實有此能力。既然如此,造作一切罪業的眾生何以不能得度?這不能怪佛,要怪眾生不聽話,不肯接受。《楞嚴經》上講得很徹底『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狂心』是妄想、分別、執著;狂心放下了,就是究竟圓滿佛。佛教導眾生,眾生卻不肯相信,不肯放下,所以責任不在佛,而在眾生自己。佛確實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能力。《金剛經》上教我們信佛,這不是普通的信。前半部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從理上說的;後半部說『信心不逆』,是從事上說的,理事是一不是二。『不逆』就是非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不可。信心不逆的人決定成就。《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十方一切眾生,臨終一念十念,皆能往生。不能往生的人總免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臨終最後一念作主宰,臨終一念善,往生三善道:臨終一念惡,就墮三惡道。臨終最後一念是關鍵。我們平常念佛用功是訓練,真正用力就在臨終一念,希望保持正念分明,信願求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

佛稱為「二足尊」,「足」是圓滿的意思,「尊」是尊貴的意思;「二足」就是「智慧」、「福德」皆圓滿。佛教導我們福慧雙修,不可不修福。沒有福報的人,修行障礙重重;有福報的人,障礙就少,所以福慧同等重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一切都放下,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無住』是修慧,『生心』是修福。「而行布施」,布施是修福。享福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佛在本經教菩薩『不受福德』。仔細觀察,行菩薩道的人修福,決定不享福。因為享福最容易迷惑,迷惑沒有不造罪業的,所以福報要給一切眾生享。

佛為一切眾生說法,沒有定法,法是緣生的。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預備今天要講什麼,明天要講什麼。如果有準備,就是定法。師生共聚一堂,沒有問題時,大家就靜坐;有問題時,佛隨時為大家解答,日後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

世尊當年在世時學生很多,經上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隨眾。這些常隨弟子,包括在家護法,都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而來的。他們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為我們作最好的榜樣,佛與諸佛沒有嫉妒、沒有障礙。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其他的古佛也來示現作他的學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目的在此。

好比唱戲,那一位唱主角,而眾多位唱配角,共同成就圓滿。前台與後台不一樣,前台可能唱配角,甚至跑龍套、扛大旗的,在後台他是主角的老師。戲台上時常見到學生唱主角。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正是遊戲。所以,佛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舍利弗、目犍連,皆是古佛再來。居士中,維摩長者是金粟如來再來的,示現為佛的在家弟子。我們從此處應該得到啟示,要在此處學習——佛法不僅是四眾一家,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生是一家。如果明瞭是一家,不但四眾裡沒有排斥,對外教也不會有排斥。

3、離四相•明事理•信因果

佛法的心量非常廣大,對於一切宗教,甚至惡意誹謗批評的人,佛菩薩都不放在心裡,同樣以愛心關懷來幫助他。對外道尚且如此,何況同參道友!佛示現以身作則,為我們作榜樣,不是僅僅口勸我們而已。《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大乘佛法,連小乘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小乘四果皆離相,破除分別、執著。無論修學功夫多好,若『我相』沒有放下,就出不了輪迴。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決不能疏忽。

我等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滾,日子不好過;縱然修福,日子也不好過!冷眼觀察世間,富貴、貧賤一樣苦。貧賤人苦,富貴人的苦處比貧賤人還多。做總統、做帝王的,哪個不辛苦?誰在一生中得大自在!所以諸位冷靜觀察,心就平靜,就開智慧,才能真正照見事實的真相。

世法裡,一切眾生都無法超越因果定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定」就是因果定律,是真實的,決不是虛妄的。人與人之間不能有怨恨,不要有過節。一念小小的瞋恚心、報復心,須知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而且每次報復不會報得剛好,總會超過一些;對方不服,懷恨在心,來世相遇又要報復,如是永無了結,最後演變成兇狠殘酷,彼此皆墮阿鼻地獄。歷史上的戰爭討伐,皆是冤冤相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應當發大慈悲心,把這些情結全都化解。不但與一切眾生要和平相處,互助合作;進一步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才是菩薩道,才是菩薩行。

新道場落成時,我們一定先講《地藏經》。有了地,在這塊地上就可以建立佛法。《地藏經》的『地』是心地;『藏』就是如來一切功德寶藏,即自性本來具足之無量智慧德能,此即『地藏』義。如何開發智慧德能?《地藏經》上教我們兩個字「孝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一向提倡「尊師重道」。《地藏經》上教我們孝親尊師,涵義非常深廣,包括全部的佛法。譬如,做學生的功課不好,讓父母師長都操心,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學生用功讀書,接受老師的教導,就是孝敬。家庭裡,兄弟不和是不孝,妯娌不和是不孝。一家和睦,父母就開心。由此類推,在社會上處世待人接物,做到樣樣如法,得到大眾的尊敬,父母、老師才歡喜。因此,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必須想到父母之恩與老師的教誨;學佛就從此處學起,然後再將境界一層一層往上提升。

「事」無量無邊,「理」無量無邊,佛菩薩隨緣說法,所以無有定法可說。佛又告訴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說明,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位次的菩薩,皆是從無為法而建立的。『無為法』是真心本性,即是清淨心、平等心。過去我們總以為,大乘圓教菩薩的心才清淨平等。但在《金剛經》中世尊告訴我們,小乘須陀洹心地就清淨平等。雖然心地清淨平等,但每個人清淨平等的程度並不一樣。小乘四果四向,八個階級;大乘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級,都是在清淨心、平等心的差等上說的。自己造作的因,自己要承受果報。業因果報,諸佛菩薩也不能改變。

地藏菩薩到地獄道度眾生,也是度緣成熟的眾生。地獄眾生充滿瞋恚心,非常強烈的報復心,菩薩勸他放下,勸他發慈悲心,他要能接受;然而能接受的很少。六道裡,佛菩薩勸人回頭,是以人道最容易覺悟,最容易接受佛菩薩的善言勸告。天道,樂多苦少,享受慣了,他聽不進去,可見「富貴學道難」。三惡道太苦,瞋恚、嫉妒、報復的心太強,他們不肯接納勸導。六道裡成佛,何以要示現在人道,而不在其他五道,是因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容易聽從佛菩薩的教誨。

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他的學佛因緣。抗戰時期他主管四川、西康兩省的稅務。抗戰勝利後,他曾任浙江省財政廳長;當時首都在重慶。他說,有一天晚上在重慶打麻將,大概夜晚兩三點鐘才回家。那時做官,也沒有車代步,一個人走路回家。抗戰時期,馬路不平而且距離好遠才有一盞路燈,大概是二十燭光,只看到一點影子而已。途中他發現有一女子走在他前面,距離大約五十步。起初他沒在意,就一直同走一條路。大約走了半個小時,他忽然想起:半夜三更怎麼會有單身女人在外邊走?這個念頭一起,令他寒毛直豎。仔細一看,前面那個人只有上半身沒有下半身,他嚇死了!這絕不是眼花。從此以後他才相信佛法。他說,那個女鬼可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度他的;他要不是親眼見到,證明佛法一點都不假,他是不會入佛門的。

朱老常以因果報應的事實教人深信因果,起心動念要特別謹慎,不要造惡因。因,要有緣,才會結果。這一生斷惡修善,斷除惡緣,雖有惡因,也不會有惡果。我們多多積功累德,好好的培養善緣。過去生中善的因,加上現前的善緣,當然善的果報就會現前。

四、以阿彌陀佛為師

1、法門平等

世尊在一切大乘經中說的原理原則,無不相同,不同的只是方法。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可見諸佛菩薩無有定法可說,然而方向、目標是一致的。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差別很大,而方向都是「覺、正、淨」,目標都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見一切諸佛都是依此經的原理原則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從本經得到的。這一部經至高無上,其他的經也是至高無上,因為每一部經典都是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出處。如果佛只說一個法門,就不是無有定法可說。

佛說法必定依二諦原則——真諦、俗諦,且必須契機。契機、契理,皆不出二諦。「契機」是不違俗諦;「契理」是不違真諦。眾生的根性差別太大,不可能用一種方法普度眾生,所以佛說無量法門,是隨順俗諦而說的。雖然法門無量,但是目標、方向皆不違背真諦。我們若能認清此事,學佛就不難,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就得受用。三個月、六個月就有很顯著的效果。什麼效果?消業障,自己會感覺業障少了,智慧漸漸開了。

佛在《楞嚴經》上將業障比喻是賊,它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如果不認識賊,如何抓賊!所以一定要認識業障,方能消得了業障。「業」是事業。正在造作時稱為「事」;事情做後的結果稱為「業」。造作業,決定有障礙。從究竟根本上講,障礙人的自性,障礙法身、般若、解脫。落實至生活層面,障礙人的清淨心,使人身心不安穩;障礙家庭,使一家不和;障礙事業,使事業不順利,這皆是業障。學佛拜懺,是不是能消除業障?我們冷眼旁觀,不但沒消除,懺愈拜,業障愈多;佛愈學,煩惱愈多。盲修瞎練,如何了得!

2、親近善知識

大小乘經論中,佛皆明白教誡我們,學佛第一個條件,須跟一位好老師學習(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若想成就,不懂道理不行。中國幾千年來,世法、佛法傳承,皆講究「師承」,就是跟一位老師學習。師資道合,此事自古以來就很難遇。這不是一世的緣分,而是多生多劫的緣分。我們依靠老師的修學經驗,向上提升,這是師承中非常重要的,宗門常講「踏著毘盧頂上行」。毘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華嚴經》上講「如來三身」,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這是佛的「一體三身」。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依靠他,踏著他的肩膀,踏著他的頭頂,學生才能超越老師;後人超越前人,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若不依此修行方法,而要另起爐灶;哪一天才能成就!世法、佛法之教學,是同樣的道理。

古人學佛,無論在家、出家,入佛門首須「五年學戒」,這是基礎。這句話很簡單,若依文解義,很可能錯會了意思,以為只是學五戒、十戒、菩薩戒、八關齋戒之類。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師的教誡。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不是指戒條。

古代師道尊嚴,教書的人在社會上,沒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況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哪一位是善知識?我們看古代的語錄,仔細觀察就了解。其實善知識並沒有標準,最重要的條件是: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因為他講的話,你能百分之百服從,他就是你的善知識。反之,你不佩服他,不肯聽他的,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學問再好,也不是你的善知識;縱使諸佛菩薩來,你若無尊敬、依教奉行的心,佛菩薩也不是你的善知識。如果,別人講同樣的話,你不能信受;善友說了,你就能歡喜依教奉行,他就是你的好老師。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能以正法教導你,他自己未必能做到,但是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學生做到了,所以學生往往超過老師。老師再高明,若學生不肯相信他的話,不能依教奉行,教學就沒有效果,學生跟他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選擇老師的標準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語錄裡記載,無論在家出家,學人參訪大德,大德往往告訴他,你的緣分在什麼地方,到那裡去參訪你會有成就的。學人依其指引去參學,果然三年五年就開悟,就成就了。我們仔細想想,指點他的人,他有能力指示來學的人,到某地某人處學即能成就,難道自己沒有能力教導?難道在他的道場不能成就嗎?中國文字簡單扼要,參訪老和尚的過程,想必談了多時,也許在那裡住了好多天,書上記載只有兩三句話,其實談得很多,了解得很深。老法師很清楚這個學生的根基、習氣,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這個道場,也不是自己本人,於是介紹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由他所仰慕的人教導他,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順從,因此三年五載便成就了。其實他自己的道德學問與修持,決不比那個人差,只是根性緣分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對禪非常有興趣,他到此地來念佛。雖然念,心定不下來,對禪總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禪也參不好,就耽誤他了;不如介紹一位參禪有功夫的好老師給他。他到那裡,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認真參學,很容易成就。所以,一個道場只修一個法門。自古以來,所謂「建道場,立法幢」,解行專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大家都有成就。《華嚴經》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修一個法門,歡迎志同道合的學人到這裡來修;願意修別的法門,都介紹到其他道場去,介紹給其他的法師,這是成就一切眾生。所以「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一定要存善心幫助人成就,不能障礙人,否則罪過就很重。

古代道場就像現代的專科大學,便利大眾參學。每個道場有自己的修學宗旨,有其依據的經論,有獨特修學的方法。同一個宗派,不同道場,還是大同小異。譬如,念佛堂念佛,念的腔調、速度不一樣,此二人在一個念佛堂念佛,必使同修大眾皆生煩惱,因此必須分做兩個道場。

《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與諸佛菩薩為我們做模範。佛弟子要做一切眾生的榜樣:人中第一,家中第一。家庭要做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樣;做生意的,公司行號是世界第一,這才是佛弟子。佛法裡沒有第二,門門第一,樣樣第一,這就如法。所以,學佛不難,要緊的是智慧增長,身心清淨。要達到身心清淨,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3、勿拉信徒•勿化緣

道場不可以拉信徒,不可以化緣,否則就造罪業,總有過失。道場的維持,我們相信佛。「信佛」非常重要!這是李老師傳授給我的。我出家受戒之後,到台中看他老人家。一見面,他就教我「信佛」二字。然後解釋,你學佛這麼多年,又出家受了戒,還在外地講經,我教你此二字,你不覺奇怪嗎?

「信佛,好難!」佛教導我們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不能做的,就決定不可造作,這才是信佛。必須解佛所說真實義,依教奉行,才是信佛。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顧慮。自古以來,真心向道的人,就是修清淨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幫助一切同修破迷開悟。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所有弟子,代代相傳,大乘經上說,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養後世的出家人,一直到法滅。我們能不能信受!

4、法門無量只選一門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迷、邪、染皆是業障。《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住就是染,就是執著,就是分別。佛教導我們,做任何事都應隨緣而不攀緣。

佛法是「覺、正、淨」,八萬四千法門,到最後就從這三個門入。禪宗、性宗,走覺門,所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走正門,如賢首、天台,法相、三論宗,依大乘經典修正自己的知見,入佛知見,正知正見。淨宗、密宗皆走淨門,特別注重清淨心——心淨則國土淨。未入門時,三門不一樣;入了門,則三門原是一門。心地清淨,哪有不覺悟的道理?覺悟的人,哪有知見不正的道理?「覺、正、淨」,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樣修學就有方向。

《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很多,尤其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這樣的句子有七、八處之多。可見這句話重要。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訓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決定不違背;『持』是保持,永不退失。後半段講『信心不逆』,決定要照這樣做。

同修們問我:「讀哪一部經好?」須知每一部經都好;喜歡讀哪一部經,就讀那一部經,可是要記住,一生就讀一部經,才會有成就。若想這部經也好,那部經也好,即是貪心。佛教人斷貪心,不是教人增長貪心。

學一部經是「一門深入」,死心塌地在一個法門上,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佛說一切經,不是要我們全部都學,而是在一切經中選擇一部適合自己根性的,一門深入,才能成就。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排在第三句,第一句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句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必須做到前兩句才能廣學法門。

學一個法門是斷煩惱,而且首先要發菩提心,知見才正,心量才大。我們的心量要度盡一切眾生,不但要度學佛的同學,也要度化其他一切宗教徒,這樣的心量才平等。異教徒對我們有成見,我對他們沒有成見;他們對我們誹謗,我對他們只有禮敬讚歎。佛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小是最重的業障。我們要想消業障,第一步就要拓開心量,以歡喜心對待一切眾生。

5、佛教的藝術教學

佛菩薩的造像皆具教化深義,若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就錯了。佛教連建築都是表法的:佛寺大殿,外面看是兩層,裡面看是一層;外二層表二諦,進到裡面,一層表二諦圓融。正規的寺院建築,進入寺院第一個看見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面對大門的是彌勒菩薩(布袋和尚的造像),代表生平等心,呈喜悅相。佛弟子具備這個條件,對一切眾生要平等,要笑臉迎人,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樣才能入佛門。兩旁四大天王護法,不是護別人,不是護寺院,不是護道場,而是護自己的法。

「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分。我們生活在世間,有自己的責任、本分,須將自己本分的事做到盡善盡美。如何做到盡善盡美?他手上拿的琵琶即是表法,弦緊了會斷掉,鬆了就不響,要調得適中。表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皆須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即是佛說的中道,儒說的中庸。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進步。儒家講「苟日新,日日新」,佛法講「精進」。他手上拿的劍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進步,無論在德行、學問、生活品質上,必須天天求進步。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二位教我們方法。如何能將前兩樁事做圓滿?需要學習——多看、多聽、多觀摩、多考察。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蛇,代表變化。社會上,人情事理非常複雜,變化多端,須仔細觀察,掌握先機而不迷失。多聞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代表防止污染。我們處在複雜濁惡的人情社會中,要保持不迷、不染。若懂得這些意義,則進入山門立刻提醒自己,就上了第一課。

現代人講究藝術化,佛法在幾千年前,教學與藝術就結合為一體。參觀每一座殿堂,看看每一尊佛菩薩造像,不必說一句話,就法喜充滿,就得到佛法教學的利益,真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真正了解佛教藝術教學的人太少了,皆將佛像當作神明看待,磕頭禱告,這就是迷信。我們一定要認清真相,才知道怎樣接受、修學。

6、以佛為師

學佛必須「一門深入」才能成就。現代的大德們,我們如果不是真正由衷佩服,不能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就應當找古人。所以,我為大家介紹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我講過九遍《無量壽經》,勸大家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的,就在《無量壽經》上。若能通達明瞭《無量壽經》的教訓,依教奉行,就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找這位老師,決定不會錯!

往年我到台中求學,李老師非常謙虛,他告訴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後我沒有能力教你。」他為我介紹一位老師「印光大師」,教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了,依照印光大師的《文鈔》修學,決定不會錯誤。我今日為大家介紹「阿彌陀佛」,比印光法師更高明。

佛門的蕅益大師,是明末很了不起的淨宗祖師,他也是學古人的,他的老師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蕅益大師就專門念蓮池大師的著作,依蓮池大師的教誨學習。五年中絕不看第二個人的著作,須學一家之言,才會有成就。這即是踏著前人的肩膀,踏著前人的頂上行。若跟很多人學,踏上去會摔下來的。

淨土五經之中,最深、最難的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則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一是理論上的補充,一是方法上的補充。因為《無量壽經》裡只講「三輩」,而《觀經》裡則有「十六觀」,並且說明九品的因果,《觀無量壽佛經》補充這三點,說得特別詳細、透徹。應當細讀深思,破疑生信,以達到『信心不逆』。

小本《阿彌陀經》是修行的方法,其中的義理真正無有窮盡,這才不會把小本看輕了,這是淨宗的精華。自古以來,大家皆以《阿彌陀經》作為課誦,非常有道理。不但是淨宗,禪宗也將《阿彌陀經》列在晚課,教下更不必說了,所以我們必須非常重視。若對《阿彌陀經》沒有信心,不明白其中事理,讀《無量壽經》就很好。《無量壽經》講得淺顯。從《無量壽經》上建立信心,再受持《阿彌陀經》就不難了。

五、宇宙人生是夢幻泡影

1、受持一偈•勝七寶布施

《金剛經》最後的結論非常重要。此經愈往後愈精采,最重要的義理都在後半部,尤其這個結論不僅是本經的結論,實在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經的總結。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就佔了二十二年。若以序、正、流通三分來看一代佛教,「般若」即是整個佛法的正宗分,是世尊一代時教的中心。此結論不但是般若的總結,可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歸結,就是本經末後的二句一偈。

梁昭明太子將本經分為三十二分,也等於是分科判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來大德看法不一。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實在是為了讀誦、研討方便,姑且不論是不是恰當,但確實很方便,因此三十二分的本子流通很廣,最後一分就是全經的總結。這一段經文一開端,世尊叫著須菩提。凡是經典上佛叫一個人的名字,下面必有重要的開示,用意在提醒大眾注意,這是常識。

佛說,假設有一個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這個數量不可思議,『阿僧祇』是古印度數字單位,這個單位在現代稱為天文數字。以此為單位,有無量個阿僧祇。不但無量,還是滿足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單講一個地球上的七寶,就已經無法估計。

經上講的世界,是指一尊佛的教區,一個大千世界。近代黃念祖老居士提出新的看法,他認為現在發現的銀河系不是大千世界,而是一個單位世界。要是算單位世界,則大千世界之大就不可思議。通常一個小千世界裡,有一千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如果依此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

『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這種布施的福報多麼大?實在是不可思議。有不少同修想布施修福,即使拿整個地球上的財寶去布施,也小得可憐!佛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善』的標準,依《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福』,應當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從這個基礎,再加上『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即是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又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本經是大乘經,要將此三福十一句全都做到,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大小乘經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說的。

『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心。我們現在學佛,皆是非常難得的好人,可是必須認清世出世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要有能力辨別,才是覺悟的人。佛經上常說「愚癡」,就是顛倒,把假的當真的,把惡的當善的。不但大的問題不能辨別,甚至最小的利害關係都不能辨別,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愍者』。我們自己有沒有認真反省過,是不是真正可憐,有沒有真的發菩提心。

記得我念小學二、三年級時,因為頑皮,被老師教訓、挨了打,還要罰跪,當然眼睛都哭紅了。回家之後,父母一問,知道被老師處罰了。第二天,父親帶著禮物去拜訪老師,感謝老師的教誨。我看了這個樣子,以後再遇到老師處罰,回家一句話都不說。現代的教育變了,小孩要是被老師懲罰了,家長就會到警察局去告狀,還要打官司,所以現在做老師的不敢教學生,再也見不到嚴師的認真管教。現代師道沒有了,是這一代眾生的悲哀,少年沒人管教,不是好事。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是文言文寫的,現代人看不懂;佛菩薩的慈悲教導,經文也看不懂,怎麼辦?我們要深深反省,應當覺悟!

佛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縱然不能受持全經,『乃至四句偈等』。經中任何四句都可以,不一定指末後一首偈。「受持四句偈」,關鍵在「受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此句經文非常重要且肯定,若能理解奉行,所修的福報,就超過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人。確實超過,一點也不假。

『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受』包括對於經典的意義能正確的理解;同時能把經義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且生活在金剛般若智慧之中,這種福報多麼大!世間人福報再大,他還是生活在煩惱裡,怎能相比!有煩惱的人,前途一片黑暗;具足金剛般若智慧的人,前途無限光明。『受持』就是依教奉行,完全在生活中做到。如釋迦牟尼佛表演的穿衣、吃飯,皆是金剛般若。處世、待人、接物,點點滴滴全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的起用。這才是「受持金剛般若」,過著金剛般若的生活。

『為人演說』,演、說是兩樁事,用意皆是教化眾生的。『演』是表演,做好榜樣給眾生看,令一切眾生嚮往、羨慕,因而發心學習佛法;『說』是說明,為人解說。眾生看見你的生活這樣幸福愉快,一定來向你請教,因而將佛法介紹給他們,使他們也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法是「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是學生來求學;你不求,我就來教你,這是錯誤的。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這就是緣,就是介紹,就是推廣。

2、弘法要本土化•現代化

諸佛菩薩應機而說,眾生的根機不同,無量差別,所以佛就開無量法門,適應種種不同的根機。若不知道這一點,不但自己學佛學錯了,教人也會教錯。我講經三十七年,常常提到,但是大家都沒能體會,沒能覺悟。《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是「應機而說」,說而無說。

由於古今不同,中外不同,故佛法須講求「現代化」與「本土化」,才能利益現前廣大的眾生。兩千年前(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傳到中國,當時是漢明帝派遣特使往西域,迎請印度的高僧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摩、竺二師具高智慧,他們立刻就中國化。穿中國式衣服,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就是生活中國化。二師當時如果將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人決定不能接受。所以,他們一到中國來,立刻中國化,就是懂得「本土化」與「現代化」。道場建築模仿中國官殿,中國人看了多麼喜歡!古代的中國人最尊敬帝王,佛教道場建成宮殿的模式,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進去。

回頭再看近年來,佛教從中國傳到美國,建築物仍是中國宮殿式的,使當地人一見就退卻,認為這是外來的文化,難以接受。在美國建道場要建白宮的樣式,本地人見了就會喜歡走進來;佛像要塑造成美國人的面孔。如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就像日本人;西藏的佛像,一看就像西藏人;泰國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就像泰國人。

往年我在邁阿密講經時,有些美國人來聽,我就告訴他們:佛教還沒有傳到美國來。他們很驚奇!我說:你們看看哪一尊佛像是美國人面孔?佛菩薩沒有一定的面孔,隨著眾生的心變化,眾生願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示現什麼身形,這樣才能普度眾生。我們來此地,如果只度中國人或華僑,就毫無意義。道場建在此地,須度此地的眾生,才是弘法利生。所以,我們在這裡建道場必須是美國式的建築。我們建此道場沒開過聽證會,鄰居皆很歡喜,沒有反對的。我們用淺顯的方式將佛法介紹給街坊,他們皆大歡喜。

3、舊枝新葉•隨機說法

從古至今,為《金剛經》作註解的,不止五百家,每家註的都不一樣。如果一樣,如何能流傳下來?註得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的講法。《金剛經》五百種不同的講法都沒有錯,因為佛無有定法可說。所以,我們看註解要會看,唐朝的註解,就是唐代需要這種解釋。佛經是藥方,當代的人有些什麼病,開這個藥方能把他的病治好(破迷啟悟),這就是上乘的法藥。宋朝人害的病與唐人不一樣。唐朝的老方法治不了宋人的病,所以宋朝的大德必須有另一種講法,對治宋朝人的毛病。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每一個時代眾生的毛病、習氣不同,所以對治的方法亦不相同。我們今天讀古註若得不到利益,是自己不會讀;會讀的,從舊的註解裡生出新的意義,推陳出新,謂之「開悟」。

《金剛經》好比一棵大樹,幾千年的神木,它是活的,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舊的枝葉是前一代的,新的枝樹是現代的;新的方法是從舊說悟得的。若不懂這個道理,怎麼會看得懂經,怎麼能與人家解說。所以,不同的時代、地區,有不同的講法。我對中國人是這種講法;對美國人,講法不同;對日本人,又是另一個講法。同樣一部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鬼都得利益。對人講的,度不了鬼;對鬼講的,度不了人。

最顯著的例子,同樣的《金剛經》,我對基督教徒講解,完全符合他們的《新舊約》;我對回教徒解說,一定符合他們的《可蘭經》。活活潑潑地,決沒有衝突,大家聽了皆大歡喜且願意接受,這是佛法真正令人佩服之處。佛法是圓融的,與一切眾生、一切種族,甚至一切宗教信仰,決定沒有牴觸。如果有牴觸,是你自己不了解佛法。修學佛法要明理,才能得受用,才能推廣,利益一切眾生。

4、素食衛生、衛性、衛心

在飲食方面,現在大家時常遭遇到困難。你學佛,吃長素了,而家人尚未學佛。原先沒學佛,一家很和睦,學了佛之後,家裡天天為飲食習慣而吵架,搞得一家不寧。鄰居看見這個樣子,都互相勸告不能學佛,學佛會破壞家庭和睦。因此把佛法破壞盡了,還自以為有功德。《觀經》三福是學佛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孝順,若不能隨順父母,就是不孝。學佛要有智慧,在隨順中啟示他們,讓他們回頭,要有很大的耐心,要有善巧方便。若一開口:「你們吃肉,將來都要還債的。」人家一聽就起反感,如何能接受。

素食於衛生,確實有好處。特別是現代,肉類的毒素很多,所以得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當然心裡的貪瞋癡慢、妄想、分別、執著是一切疾病的根源,飲食是緣;有業因,加上業緣,就得病了(一切病痛是果報)。梁武帝以前,中國的出家人也吃肉。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他以帝王之尊熱心推行,自然形成中國佛教徒的素食習慣。素食的確有好處,但不是不吃素就不能成佛。

往年台中李老師教導我們接引初機,切記兩樁事:第一、絕對不要勸人吃素;第二、絕不勸人受戒。因為聽說學佛要吃素,障礙許多人不敢學佛,就把人家學佛的機緣斷了,罪過很重。受了戒,要是破戒,罪加一等。若沒有受戒,則無犯破戒罪;若受了戒,自然加倍結罪。佛教導我們是有次第的,境界往上提升一層,禁戒就會開放一些,正如學校教育一樣。小學的規矩比較多;中學開放一點,因為他們的智慧長了;大學幾乎完全開放,因為懂事了,許多的約束都取消了,佛法也是如此。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中菩薩戒與比丘戒的精神完全不同。

學佛要明理,避免一切疾病的媒介,身心健康,自在快樂。你身心健康,家人就歡喜,因為不需要特別照顧你,不必替你操心。若學佛學得終日病魔纏身,家人看到你愁眉苦臉,嚇得別人也不敢學佛,這就錯了。

素食的好處,不必言及因果報應,這是一般未學佛的人最大的反彈,我們可以用他能接受的理由講清楚。一般飲食講求「衛生」,髒的、腐壞的東西不吃。我們不但講求衛生,還講求「衛性」。性是善良的性情。伊斯蘭教教人不吃性情不好的動物,他們的選擇比一般人更精細。佛教的飲食,比伊斯蘭教還要高明,佛弟子要保護「慈悲心」,不食一切眾生肉,所以佛教的飲食是衛生、衛性、衛心。這些他們聽得懂,不會起反感。佛教的飲食習慣好,活活潑潑,通權達變,並不是死戒條。

『為人演說』,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佛在本經教導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此義深廣無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不著相。本經前面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世法佛法皆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不取於相是「修德」,如如不動是「性德」;若沒有修功,如何見性?我們用『不取於相』的方法,證『如如不動』的真心。這是佛教導我們從初發心直至成佛,修學的指導綱領。

5、宇宙人生是夢幻泡影

我們起心動念、妄想、執著,都是著相、取相。為何要不取相,不著相?

本經末後,佛以四句偈解答這個問題,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之法。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是有為法。我們若冷靜觀察,幾乎六根所接觸的全是有為法。如果諸位讀過唯識,講起來就更方便。唯識入門的《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實在講,百法即是無量無邊的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之歸納,又可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心法」,有八種,稱八識、八心王。第二類是「心所有法」,就是心理作用,心理現象,有五十一種。第三類是「色法」,就是物質,有十一種。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外境,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所感觸的、舌所嚐的、鼻所嗅的,所有一切境界都用「色」作代表。第四類是「心不相應行法」,就是現代哲學所講的抽象概念,共二十四種。以上合計九十四種,都稱為「有為法」。第五類是「無為法」,有六種。『一切有為法』就指這九十四種,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世間是六道;出世間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六道、十法界都不出此範圍。所以,不但世間法如夢幻泡影,四聖法界也是如夢幻泡影,這才教我們世法、佛法皆不能住,也不能取。若住佛法,取佛法,也錯了。這首偈的比喻有六個字,『夢』是總喻。不但人生如夢,天人也如夢,十法界中的佛菩薩還是如夢。你若當真,就錯了。

何以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麼大的差別?

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講佛菩薩、十法界或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六道輪迴是以「有為法」而有差別。四聖法界,從法身大士,圓教初住到妙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由此可知,六道、十法界,是以有為法而有差別的。有為法就是「因緣果報」。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為什麼說「因果不空」?

因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的果報。起心動念都在造因,都在造作。別說語言、動作,動個極其細的念頭,就已經造作了,佛以『夢』作比喻。夢裡有這些事,也有現象,但是夢中的事與相都是假的。如果我們能把一切法都看成夢、幻、泡、影,就不造業,心就定了,就清淨了。定能生慧,『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自性的性德自然流露,日常生活中才得真實受用。

『幻』喻虛空。虛空如幻,不是真的。佛家常說「明心見性」,見性的人沒有黑暗。若見到的是一片光明,就見性了;如果睜開眼睛見到黑暗,就沒有見性,因為墮在無明裡。破無明之後,真的見到「大光明藏」。自性是光明的,迷失自性就變成一片漆黑,所以稱為「無明」。

虛空是夢中的境界。我們作夢,夢中也有虛空。醒來時,虛空不見了,所以虛空不是真的。現代科學家很聰明,也體會到虛空是有限量的;過去以為光走的是直線,現在曉得光是有幅度的。有幅度,就有差別,就不是無限大,就有範圍。所以佛用『幻』比喻虛空。

『泡』比喻世界。比喻星球很脆弱,就像水泡一樣,很容易破碎。這從現代天文望遠鏡觀察,每天皆有新星發現,也有很多星球消失了,世界不是真實的。佛在《八大人覺經》上講『國土危脆』,有什麼好爭執、計較、執著的?真的把事實真相搞清楚,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之後,那種舒服輕安、自在快樂,即使我說得出來,你們也無法想像。一定要放下,才能體會;不肯放下,永遠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苦是自找的,放下就有真智慧,才能清楚明白事實真相。

『影』喻身體。影不是真的,而是假的。

『夢、幻、泡、影』,一個字比喻一樣東西,說明虛空、世界、身體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每天為這個假身去造業,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們怎麼會做這種傻事!例如:在飲食上,很多人喜歡吃活的。只為了三寸舌,其實吞入喉嚨以下就不知道味道,卻要為舌味造這麼重的罪業,而且天天造,造一輩子。死了以後,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還盡?這都是事實的真相,世間人不相信,迷惑顛倒。學佛最低限度,對於業因果報的理論、狀況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這一生清楚,還知道過去、未來,這不是神通。若能得幾分清淨心,自然就明瞭,不須問人。問別人是很可怕的,因為現代人講實話的很少,騙人的太多。講假話,你歡喜;講真話,你生氣,不能接受。所以,誰肯跟你講真話!這是現代人的悲哀。

『如露亦如電』,比喻現象存在時間的長短。『露』是露水,存在的時間較長,大概要幾十分鐘,太陽出來,露水就消失了。這是比喻諸法的相續相,形容存在的時間不長。一個人從出生到往生,在這個世間生活幾十年。壽命短的,二、三十年;長的,七、八十年;百歲的,就很稀有,那是過去、今生造了很多善業的果報。『電』是閃電,形容剎那生滅的相。譬如電影銀幕上的現象,從開演到結束,演了兩個小時,是相續相。

『如電』就是一張一張的電影底片。現代電影的放映機,一般是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打開,放一張,關起來,再開,放第二張),速度很快,我們就被這種幻象欺騙了,以為它是真的。佛觀一切世界,十法界眾生,就是一點一點的連續相,不是真的,所以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我們這個身體,到這裡來聽經,經過一個半小時,不曉得換了多少張底片!現在已不是原來的那一張,原來那一張早已消失了,這即是『如電』。

佛在《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彈指的時間很短,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稱為「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就是形容幻象生滅速度如電。十法界依正莊嚴所現的相,真相就是「剎那生滅相」。若彈指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等於兩個十萬八千。電影銀幕上,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就感覺不出它是假的,何況我們現前的現象,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佛講「萬法皆空,了不可得」,如是如是。了解事實真相之後,自然不造業,心自然定下來了。心定下來,才生真智慧,才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雖然世尊講剎那九百生滅,因為生滅的時間太快了,看不到生滅,所以佛又說「不生不滅」。其實是不是真的不生不滅?確實是有生有滅的;因速度太快了——「生滅同時」,故以『電』作比喻。

電的速度與光的速度差不多。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則一公里需三十萬分之一秒。依此類推,一公尺,一公分,一公釐,十分之一公釐,百分之一公釐,千分之一公釐,萬分之一公釐,這才能體會得佛經上講的「剎那生滅」,才懂得佛經上所謂的『不生不滅』——它的確是有生滅,因為時間太短,我們無法發現。佛在大乘經上講,能觀察到這個現象的人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那麼深的定功,那麼清淨的心,這種微細的波動(剎那生滅的現象),他見到了。佛法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只是波動的現象而已。愈往高層次,佛菩薩心的波動愈微細;愈往下,三惡道波動的幅度愈大。不論是微細,或是大幅度的,真的都是億萬分之一秒速度的波動現象之相續,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講的話,句句真實。這個世界不真實,若將一切現象當作真實,就迷惑顛倒,大錯特錯。明瞭真相,才肯放下,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凡事隨緣而不攀緣,決定不再幹傻事。若自以為做好事,那還不是好事。諸佛菩薩做一切事,心裡若無其事,決不會起心動念,這才是真正的行善。凡是相對的,都不是究竟圓滿的。善惡兩邊皆離,才是真善。 


[1] [2]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佛七心理建設 第2頁:晨光法味
上一篇:淨宗科學觀 淨空法師講述
下一篇:淨宗的道風與學風 淨空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