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日期:2008-06-25] 作者:法宣法師白話譯  閱讀:

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有人問曰:勸導眾人發心念佛之書籍,我於古人的著作當中已經見到很多了。雖然各有其唱導相和、互相補充之處,言語文句也有些差異,然而其義理豈有差異呢?若是師父您這一本文集,除了敘述依報正報,闡明觀照之智慧,分別折伏和攝受之法門,以及顯示眾多義理者等等。其餘如破斥妄見顯示真義之類,我好像是未曾聽聞也。雖然是古代之至人,尚且未能完整究竟其義理和事相,如同是有所等待其補充。更何況是我等凡夫,於此念佛法門之究竟圓滿、而敢隨意輕視之呢?我等雖然不能入於念佛三昧直指人心之道,而也獲得了一些更新而補充見聞之利益。敢問師父您何以作此文集呢?

答曰:唉!我乃是感傷世間不能依循軌範於正道也,而悉皆追逐於虛妄的物塊、致使落入於邪道,是故為之而作如是之說。豈是我喜好於言辭之辯論呢?這實在是出自於不得已也!

此人又問曰:此念佛三昧之說,既然詳細而且明瞭,有的人還是說難以到達,師父您還可以用一句話而窮盡其義理嗎?

答曰:何必要用一句,也可以用一個言詞而窮盡之。何謂一個言詞?即是所謂的「願」也。何謂一句而能統攝窮盡?即是所謂的「戒解行向」也。然而此一部文集之義理,並不超出「戒解行向」這一句話。而「戒解行向」這一句,則必定從「願」而起,如此乃可說是以一言而統攝窮盡也。或是廣說、或是略說,不論卷收統攝或是舒展開演,都可以隨意自在,豈可以再滯著於一個固定的方向角落呢?

何者稱之為「戒」?這是說修行人既然修習念佛三昧,若是不能嚴持戒律。雖然具有正確之信心,但是卻常常為彼世間的惡緣雜染,所侵撓而攻奪。塵勞惡緣如果難以遣除,則必定會毀壞我們的法身慧命,令我們的知解進入偏邪之地,因此而不得往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中云:「若一日一夜受持沙彌戒,受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是故必定應當要持戒也。

何者稱之為「解」?這是說修行之人,既然修習此念佛三昧,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若是不能以此甚深智慧微妙知解,了知淨土與穢土此二國土的真實情境,東方與西方相對而立乃是真實而不虛謬。此外又能夠了知,即此清淨和污穢的兩個國土,全是具足在我自心之中,不離於我當下之心念。若非如此則要從何方法而修,才可得以往生於彼西方淨土呢?《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云:「讀誦大乘經典,悟解第一義諦。」乃能得以往生淨土。是故應當具有正確之知解也。

何者稱之為「行」?這是說修行之人念佛求生於西方淨土,其智慧見解既然正確,則必定要依其正解而建立修行。二六時中精進行道,身業禮佛、口業稱佛、意業憶想佛,三業無有虧欠缺失,勇猛直進而不退失,訂定日期求生彼國。如經云:「修行六念法門,迴向發願求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於彼國。」是故應當建立修行也。

何者稱之為「向」?修行人想要必定往生淨土,於如是持戒、慧解、修行等所生起之功德。以及今日在一切時一切處,與無始劫以來所有大小之善根,一一皆悉迴向於往生西方淨土,臨命終時乃得決定往生。如佛經中云:「應當迴向發願求生於極樂國土,譬如預辦種種的事物於家中,歸家之時必能得到用處。」是故必定應當發願迴向也。

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門一句之義理,能夠統攝一切的善法。譬如春夏秋冬四時能夠成就充實稻穀水果,各得其一段時節之需要,失去一個即不能成就。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門,也是如此。若是喪失了其中一種,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是故必須應當四種義理具足而修,乃能圓滿往生淨土這一個「願」也!

問曰:只此一句「戒解行向」,還能夠成就多句嗎?

答曰:多句即是一句,一句即是多句。不論是多句或一句,其含攝的義理皆能窮盡,不可以說多句的義理比較詳盡,而一句的義理則有缺失也!

問曰:若是如此,何不只要說一句即可?

答曰:使用多句乃是廣泛而說,而用一句只是簡略而言。廣泛和簡略雖然有差別,然而這實在是因為各別對應於不同的根機,而此二者皆能彰顯佛道。豈可只是說一句之法,而廢棄了廣泛說明之多句呢?

又問:彼鄉野之間只有兩三家的村落裡,那些平凡的匹夫匹婦,和老公公老婆婆,東西的方向都不能辨別,菽草和麥子都分不清楚,於此「持戒悟解」等一言具有四義之說,愚昧懵然而無法了知。或者只是唯能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只有專心精勤地禮拜於佛,而臨命終時卻能得以往生,其往生的徵兆靈驗也非常地明顯,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眾生的一心之中,有何佛法而不具足。既然從智慧的知解上,相信有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二種國土,然後發起修行稱念佛名,並且迴向求生於極樂世界,豈會更再毀破佛陀之戒律呢?如是四種義理既然具足,諸般修行不必建立而能成就,於是便得往生於極樂世界,成就其最初所發之信願。豈可以說其是菽草和麥子都不能辨別、東方西方都分不清楚之人呢?

問曰:若是如此,則修行之人只要一心用功,諸般的修行自然具足,更不必再建立四種義理之說也。

答曰:若是能夠先知道四義即是一心者,就如同以其建築的基地堅牢穩固的緣故,則永遠無有退轉之事。若是先只知道一心修行而後才漸漸具足四義者,雖然也是得以往生淨土。可是於修行當中若是忽然遇到魔業惡緣、邪師亂黨,則很多都會有退轉。由是可知還是以了知四義為較優也。

到了此時提出問題的大眾即將散去,忽然之間,有人承繼上一個問題之意旨,又再問曰:我過去聽聞淨土法門,勸導修行之書,自從古代以及今日,著作的文章已經很多了。其中的言辭義理純為良善,悉皆能夠相應於眾生之根機時宜,差不多可以說是普遍於人間之世。此外依教奉行而得以往生淨土者也極為廣大,可以說是義理更沒有蘊藏剩餘了。云何如今師父您更再有所著作,使修學佛法之人再有不同的知解呢?如今詳細探究此文集,其義理若是承述古人之說,古人已經清楚地說明,不須更再加以言說。其義理若是另外有所建立,可是如今之人若是莫能了解,恐怕會成就了其臆測之見解。若是不超出此已說和未說之二句,不知道師父您是為了名聲遠聞呢?還是為了利益供養呢?我期願能夠聽聞其要點。

答曰:唉,你實在是很陋劣也!你實在是難以教誨、難以開示明了也!我曾聽說古人凡是建立言論,必定要祖述於佛陀之經典。既然是祖述於佛陀之經典,則經典雖然只有一句之義理,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如微塵數的眾生,其甚深的智慧辯才就如普賢菩薩一般,經於一劫而談論此句經文之義句,其義理旨趣猶不能被窮盡。豈可以說古人已經說了,而如今之人便不可以再言論呢?豈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已經說了,而古人不可以再言論呢?你卻不知道如今之人如果不敘述古人之言語,則古人之言語行為便不能顯示。古人若是不事先垂留開示作為如今之人的告誡,則今人之心志思慮便無所憑藉依靠。

此外,其義理雖然是敘述古人之言,而其意旨趣向卻不是重覆。今人之語言雖然是別有建立,而其義理旨趣並不別異於古人。這只是因為古人的世代已經過去、古人也已經消逝了,其所破解的異端邪說,雖然已經抉擇解決了甲這個疑惑,可是卻又增加了乙的弊病。乙的弊病如果平復了,丙的惡疾又產生了。如是展轉而產生了很多的紛歧方向,如是流傳而成為了歧異知見。

此外彼古代聖賢之書,雖然極為眾多,其就如同山之高大、海水之累積,可是泯滅消失的也很多。後世之學者根機遲鈍,很難全部去探尋研究。是故於彼廣泛的文章當中,選擇摘取其精華而簡要之義,心中急於想要解決當今世人之疑惑。於是收集而編列成冊,只想要去除末法時期沈痛之病痾,豈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名聲呢?汝今所問的問題,實在應當自慚而感到羞愧也。這就譬如大海添加了江河溪流之水,大海豈會厭惡其更加深遠廣大呢?巍峨的高山增加了土石,高山怎麼會厭惡其更為崇高呢?

此外如今世人之疑問,有些是古人所未曾聽聞的。古人所發生的偏差,如今之人未必能夠到達。如今時世距離釋迦聖人既然很遙遠,是故應當依照佛陀之經典,辨別分明如今世人之疑惑也!又如同充滿屋室內如同黃金價值的藥物雖然非常珍貴,若是不能診斷來者之疾病,而選擇其相應有效之藥而用之,那麼不但是疾病不能痊癒,性命恐怕也難以保全也。

此外佛經中的任何一個義理,經過一萬個解釋則有個一萬分明,怎麼可厭惡佛法語言的一再聽聞,更何必畏懼排斥那些未曾聽聞之言談呢?你應當以此念佛三昧,披讀探究詳細明解,並且建立廣大的願力修行,直接精進於念佛之道,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慎勿更再等待臨終將行與世決別之際,貪愛境界顧惜色身。那時就如同活活的生龜脫去甲殼一樣,萬般的痛苦攢入於心中,而後才來自我懊悔啊!


上一頁 [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八 第2頁: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3頁:極樂依正第一 第4頁:斥妄顯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圖)
第5頁:訶謬解第三(堪為前祖吐氣) 第6頁:正明心佛觀慧第四
第7頁: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第8頁:闢斷空邪說第六
第9頁: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第10頁: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第11頁:勸修第九 第12頁:勸戒殺第十
第13頁:勸持眾戒第十一(皆淨業正因) 第14頁:勉起精進力第十二
第15頁:正行第十三 第16頁: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第17頁:三昧儀式第十五 第18頁:揚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第19頁:十大礙行第十七 第20頁:羅顯眾義第十八
第21頁: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第22頁:示念佛滅罪義門第二十
第23頁:略示列祖行門第二十一 第24頁:正示迴向普勸往生第二十二
第25頁:附: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 第26頁:舊跋
上一篇: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下一篇:龍舒增廣淨土文 王龍舒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