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印光大師文鈔論集 印光大師著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日期:2008-06-08] 作者:印光大師著  閱讀: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普度眾生。以醍醐之一味,隨機宜而殊說。大根則為說頓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則授以漸教,使彼徐出塵勞。隨順世間,循循善誘。示戒善,闢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陳趨避之良謨。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途,恆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佛則兼明果報耳。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名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癡,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於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對兄說友,對弟說恭,種種倫理之教,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無或欠缺,隨順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廣明因果報應,不爽毫釐。墮獄生天,唯人自召。乃如來至極悲心,欲令眾生永離眾苦,但受諸樂耳。故不惜現廣長舌相,為諸眾生盡情宣演。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若能常修善因,決定恆享樂果。此即書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視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自趣險道,欲不墮坑落塹,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廣被十法界機。若約人道而言,即無一人不堪受佛法,亦無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則俗美人和,家齊國治。唐虞盛世之風,何難見於今日。因茲道啟西乾,法流東震。歷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隱贊治道,伏凶惡於未起,消禍亂於未萌故也。至於出家為僧,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此諸淺說,乃如來隨順世間,漸令出世之人天乘法。餘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咸皆以此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覺,徹證吾心本具之佛性,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其義深遠,姑置勿論。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淨土決疑論 第2頁: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第3頁:宗教不宜混濫論 第4頁:佛教以孝為本論
第5頁: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第6頁:持經利益隨心論
第7頁:竭誠方獲實益論 第8頁: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第9頁:一函遍復 第10頁:臨終三大要
上一篇: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著
下一篇:印光大師文鈔續編 印光大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