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金剛經靈異錄 張少齊居士著

不墮地獄

[日期:2006-07-27] 作者:張少齊居士著  閱讀:

不墮地獄

我們都知道地獄是為惡人設立的,善人是沒有份的。善人死後最主要的有三條路可走:一生沒有作惡,但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善舉,這一類人死後可能再來享受人道的生活。

另有一類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事,較第一類的較多較廣;而且潔身自好,律己甚嚴。這一類人死後,有百分之百的享受天道的安閑生活。

再有一類人除了嚴謹自己,廣作善行以外,並修持佛法,如誦經,持咒,禮拜,唸佛,參禪等,這一類人死後決定隨願往生到諸佛的淨土國中,如彌陀極樂淨土,藥師琉璃淨土等享受常樂我淨的極樂生活。

所以,天堂地獄,其區分就在善惡的心理和行為上。一念善,便是天堂淨土,一念惡便是刀山劍樹。因此一個人在起心動念之際,必須謹慎考慮。決不可因一時感情衝動或意氣用事,作出種種傷天害理的事來。

在清朝時代江蘇如皋有一位秀才先生,姓張名實甫,長得眉清目秀,看上去倒也是個一表人才。因為家境清寒,他把孔夫子「君子固窮」的哲學理論忘記得一乾二淨。專門向鄰近的一般懦弱的僧道,或無知的愚民,尋隙勒詐。有一次他跑到附近彌勒庵去喝茶聊天,忽然看到庵上住持和尚敲著木魚在誦金剛經。他趕忙跑過去站在和尚背後瞪著眼睛瞧。一直瞧到和尚誦完了經,才離開了。

在他最初的動機,想看看和尚有沒有把經上的字念錯,假如發現和尚唸錯字,哼哼,你看他的苗頭吧!準會借機向和尚敲一筆竹槓。說什麼和尚不會唸經啦,齋主化了金錢,亡靈不能超昇啦。

無知膽小的和尚一聽便會嚇得魂不附體,趕緊設法請人打圓場,送紅包了事。

假如和尚稍為強硬一點,他就會煽動地方群眾,把和尚趕出廟門。

但是這一回他失敗了,和尚朗朗而誦,一字沒錯。

金錢的竹槓他雖沒有敲到,但他卻得到另一種很大的收穫,這個收穫不是用金錢所能買到的。當時他自己也不知道,等到他油盡燈枯,果報終了的時候,他的靈魂(第八識)隨著業風一直吹到地獄門前。照他生前的行為,應該沒有阻攔的直入地獄,可是把門的獄卒卻不准他進去:說這是人間犯五逆十惡者的居所,你有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功德,不能進去。

這位死鬼秀才先生糊裡糊塗的還以為那是什麼好去處的,原來卻是犯罪者最後的下場。聽獄卒這麼一說,他慶幸沒有莽撞的進去,否則苦頭又吃大了。

原來他在監視和尚唸經的時候,也在一字不移的唸了下去,而且一心專注,別無雜念,可以算得上到了能所雙亡的程度。所以雖只一卷,以其屬於無相之唸,故其功德甚大。

這一道理與金剛經滅罪除障的功能頗相吻合。

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持經功德,先世罪業尚能消滅,況今世罪業呢?

我們學佛的,祇要能一面依教而修,受持讀誦;一方面再以離相修一切善法,正因與助因,同時兼修,不但業障消除,且可直登彼岸。


上一頁 [1]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自序 第2頁:般若之宗旨與實踐
第3頁:脫險救傷 第4頁:至誠感光
第5頁:落水遇救 第6頁:死而復甦
第7頁:有願必成 第8頁:群鴉負土
第9頁:拯救難產 第10頁:母屍不臭
第11頁:鄰僧夢別 第12頁:比丘來迎
第13頁:欲求見佛 第14頁:冥王示警
第15頁:免罪放還 第16頁:怡然而逝
第17頁:光從口出 第18頁:眉放白光
第19頁:暝目坐脫 第20頁:諸病悉除
第21頁:示期往生 第22頁:別眾而逝
第23頁:異香拂然 第24頁:佛光照身
第25頁:全身不壞 第26頁:父母超生
第27頁:香發於體 第28頁:銀台接引
第29頁:不願受胎 第30頁:化人誦經
第31頁:正念而逝 第32頁:端坐而逝
第33頁:同名異實 第34頁:雛鴿獲度
第35頁:七日還蘇 第36頁:三刃俱折
第37頁:靈異重重 第38頁:颯然蘇起
第39頁:一室盡明 第40頁:天樂相迎
第41頁:七日而蘇 第42頁:謝經一卷
第43頁:右跏而逝 第44頁:不墮地獄
第45頁:救人於危
上一篇:金剛經持驗錄 許添誠編著
下一篇:觀世音菩薩靈感記 林慈超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