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日期:2006-07-10] 作者:聖嚴法師著  閱讀:

  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問:墮胎是很重要的議題,不僅涉及醫學和社會問題,也與道德問題密切相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佛教徒對墮胎應該抱持什麼正確的看法?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師:我知道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分裂成兩極化的陣營,有些人主張個人選擇墮胎的權利(pro-choice),有些人則主張維護胎兒的生命(pro-life)。墮胎是在快速變遷的複雜社會中非常複雜的議題。我必須先聲明,我不是立法者或法官,絕無意成為道德的傳聲筒,或傳達堅決的法令。我只是長期研究修習佛法的比丘。我所知道的是佛法,也是從這個立場來發言。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佛說入胎經》中談到懷胎時的情況,也就是眾生入胎時的情況,描寫如何進入子宮,體驗到什麼,如何出生。也有其他經典談到生死之間的中陰狀態。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版權所有㊣
  眾生的業就存在於中陰狀態,一直到與未來父母親的業根相近,進入母親的子宮裡。根據《佛說入胎經》的說法,這種相近表現於眾生被遠處的亮光所吸引。由於與父母業力相近,眾生不知不覺就被引入母親的子宮裡。精子進入卵子時,那個亮光就消失,眾生進入子宮,新生命就此開始。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A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A版權所有㊣
  在這個時刻,眾生帶著前世所有的業。因此,雖然生命剛開始時好像是偶然的,但小孩卻是因為業力相近而由特定的父母生出。由於這個業力的關連,母親有責任來孕育並讓這個眾生出生。因此,不管受孕的情況如何,不管想不想要小孩,母親都與這個新生命的業力相關。以這種方式來瞭解時,顯然母親應該讓小孩出世,並且照顧他。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B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B版權所有㊣
  有許多受孕是在不幸、甚至悲慘的情況下發生的,比方說強暴或亂倫。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和小孩還是在業力上相關。社會應該以同情、慈悲來響應這些母子,幫助照顧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的嬰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C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C版權所有㊣
  單單從這些原則就可以清楚看出:對佛教徒來說,正確的觀念就是在任何時期的墮胎都意味著殺生,因為生命已經存在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D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D版權所有㊣
  在生命的第一個月,胚胎沒有感覺,那是因為神經系統還沒有發展,就像一團細胞一樣。但一個月後,神經結構開始成長,胚胎發展出感受的能力。在五、六個月後,心理的官能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大概在這個時候,胚胎有一些簡單的能力來適應子宮裡的情況,比方說,能移動到比較舒服的位置。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E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E版權所有㊣
  在正式生產前的兩個月,早產的小孩還可能出生,並且正常長大,這證明了只要有六、七個月,胚胎就解剖學而言就是完整的人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F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F版權所有㊣
  有人說墮胎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胚胎並不是人。說這種話的人忽略了一個事實:胚胎發展得很快,而且就解剖學而言,人的特徵很早就出現了。因此,胚胎在某個時刻就已經有感受或感情,也可能感受到因墮胎所受的痛苦。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G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G版權所有㊣
  有人說母親有權利處置自己的身體,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對佛教徒來說,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暗示嬰兒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屬於母親。佛法教導我們:嬰兒是有前世的眾生,因為業力而進入特定的女人的子宮,等待出生,並不是母親憑空創造出的。不妨說,胚胎只是借用母親的子宮來發展成完整的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H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H版權所有㊣
  因此對佛教徒來說,正確的觀點是:墮胎就是殺生,違反了五戒中第一條不殺生戒,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I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I版權所有㊣
  問:有時不摘除胚胎的話,母親就可能喪命。在這種醫療的情況下,什麼是正確的處置方式?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J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J版權所有㊣
  師:必須以已出生的生命為優先,因此雖然依舊是殺生,還是應該解救母親,摘除胚胎。

上一頁 [1] [..40] [41] [42]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之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有情眾生
第7頁:自我 第8頁:因緣
第9頁:五蘊與意識 第10頁:
第11頁:五戒 第12頁:戒律與業
第13頁:禪是宗教嗎 第14頁: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佛像 第16頁: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佛教與死亡
第19頁: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禪病
第29頁: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詩歌與王維 第34頁: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佛教與財富 第38頁: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上一篇: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下一篇: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