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菩薩與阿羅漢

[日期:2006-07-10] 作者:聖嚴法師著  閱讀:

  13、菩薩與阿羅漢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阿羅漢和菩薩有何異同?證得阿羅漢時,除了安住在那個境界之外,還會想去做任何事嗎?如果菩薩不再有慾望的話,又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繼續前進呢?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師:證得阿羅漢時,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阿羅漢是否必然為小乘的修行者?菩薩是否也是阿羅漢?在什麼情況下,阿羅漢會轉向菩薩道?還是會永遠停留在阿羅漢的階段?最後,如果菩薩已經止欲,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繼續修行?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並不是自己想成為阿羅漢,就能成為阿羅漢;而是需要透過長期的修行,止息或根除煩惱後,才自然成為阿羅漢。有些人聽了佛陀的一句或宣講佛經,立刻斷除所有的煩惱,祛除貪瞋癡,證得阿羅漢。這種人如鳳毛麟角,但我們在佛經中卻讀過這一類的事跡;其他人則是以漸修的方式斬斷所有的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阿羅漢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已祛除了自我觀,根除了疑惑。第二個階段則是降伏了貪、瞋、癡。第三個階段是完全斷除欲界的貪和瞋。第四個階段是真正證得阿羅漢果,祛除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貪、瞋、癡;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煩惱都已斷除。漸修的人和立即證得阿羅漢的人不同,漸修的人沒有意圖或慾望成為阿羅漢,他們的目標是斷除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就斷除多少煩惱而言,小乘的阿羅漢和大乘的菩薩有相應之處。比方說,小乘佛教第一階段的成就,是祛除自我觀,並根除所有的疑惑;這裡的「疑惑」指的是懷疑三寶,懷疑能否超脫輪迴、斷除煩惱。這在大乘佛教裡就是到達了初地;這裡的「地」指的是修行的豐碩之地,從這裡可以產生智慧。總共有十地,第十地就是成佛的門坎。阿羅漢的第四個階段,相當於七地。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要知道,在小乘和大乘的傳統中,這些果位是極高的。這兩種途徑的差別在於菩薩更強調慈悲,首要之念就是如何幫助眾生。由於他們一直與眾生互動,就更難根除煩惱;也就是說,他們可能已經到達了初地,而且可能已經沒有任何自我觀或懷疑,但依然有很多煩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菩薩示現於眾生的世界中,必須一直與眾生打交道。因此,小乘的修行者證到阿羅漢所需的時間,比大乘的修行者成為高階菩薩的時間要少得多。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菩薩的目標不在於止息煩惱,而在於積累功德、利益眾生。到了八地時,功德依然不圓滿,因此必須在菩薩道上繼續修行到十地,這時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會根除,功德圓滿,也就成佛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佛經告訴我們說,佛陀大多數的著名弟子都成為阿羅漢。而且從佛經中也顯然可見,他們關切眾生的福祉。禪宗初祖大迦葉、阿難陀和舍利弗為了眾生而向佛陀問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因此,雖然他們被認為是阿羅漢,但慈悲的本質顯示他們也是菩薩的理想的化身,而不只是關切自己的福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進一步說,佛陀要求他所有的阿羅漢弟子弘法。比方說,他要最初隨他修習、證得阿羅漢的五位比丘到不同的地方弘法,以便幫助更多人。因此,有許多阿羅漢展現出菩薩的態度。但究竟有多少,我們並不知道。在佛陀指導下成為阿羅漢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中,我們知道生平的只有十幾位。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有一些理由來說明阿羅漢為什麼可能不追尋菩薩道。也許他們沒有信心幫助他人,也許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究竟的地位。經文中有這樣的四句話:「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有些初期的阿羅漢知道了這些經文,也許覺得自己已經到達了究竟的目標,自信修行已經圓滿,因為畢竟佛陀已經肯定他們得到了解脫。如果他們認為沒有更高的層次,那就沒有必要回到人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也許有些阿羅漢覺得人間充滿了太多的苦難。他們可能在餘生中幫助其他人,但覺得對別人的責任已了。有些阿羅漢在圓寂前改變態度,開始奉行菩薩道,但其他阿羅漢則進入涅盤。從佛的角度來看,這些阿羅漢可能已經得到解脫,卻沒有足夠的功德。因此佛經上說,那些覺得已經得到解脫的阿羅漢,其實只是在涅盤中暫時休息,終究還是會回來世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沒有永遠的阿羅漢,因為所有進入涅盤的阿羅漢都會回來,並奉行菩薩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初階的菩薩有很強烈的自我中心,但他們已學到要進步、成佛,就得幫助眾生,否則就是自私,自我中心永遠不會消除。因此,〈四弘誓願〉的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透過這種過程,自我中心會慢慢降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在初地和八地之間的菩薩,也有斷除了自我執著的。然而對他們來說,目標依然是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小乘修行者的目標在於斷除煩惱,因此他們會比菩薩更快達到目標。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最後,到達八地或以上的菩薩,稱為「無功用行」的境界。到了這個階段,菩薩已經很自動地幫助有情眾生,就像騎腳踏車下坡一樣,不需花費氣力。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比喻,動者恆動,除非遇到障礙才會停止。在八地之前,菩薩已經聚集了力量、動能和方向,所以到達八地時,雖然不再作意要幫助眾生,卻會繼續這麼做。只要眾生存在,菩薩就會繼續幫助他們。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您說到了某個階段,阿羅漢和菩薩就不再有自我的執著,但依然有煩惱。怎麼可能沒有自我卻有煩惱呢?到那個階段有什麼好煩惱的呢?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師:這裡有個比喻,自我就像大樹的根,已經沒有自我觀的人就像已經斷了根的樹,根已經不在了,但樹很大,還存在許多生命力,可能還會活一段時間,一部分可能還會成長、開花,但這棵樹的時日有限。在樹根斷了之後依然繼續的活動,就像自我感消失後依然殘留的煩惱。

上一頁 [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2]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之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有情眾生
第7頁:自我 第8頁:因緣
第9頁:五蘊與意識 第10頁:
第11頁:五戒 第12頁:戒律與業
第13頁:禪是宗教嗎 第14頁: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佛像 第16頁: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佛教與死亡
第19頁: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禪病
第29頁: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詩歌與王維 第34頁: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佛教與財富 第38頁: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上一篇: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下一篇: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