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五戒

[日期:2006-07-10] 作者:聖嚴法師著  閱讀:

  7、五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每次禪七結束,我們都要受五戒。五戒的範圍如何?修行者接受五戒的程度如何?在修行的過程中,受持五戒的程度是否會改變?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五戒是佛教的基礎,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不吸毒。五戒是為了保護修行者,確保生活、心靈的純淨,以便能繼續安全、穩定地修行。因此,五戒對於認真的修行者是必要的。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持守五戒就會檢點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如果身業、口業相當清淨,心靈也就比較安穩、純淨。心靈安穩,修行就會更得力,進而可得定。因此,要得定,有賴於持守五戒。持五戒必須是自願的,必須願意節制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如果被迫持戒,只會造成挫折、憤怒,不會幫助得定,或使日常生活和諧。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持五戒不只是為了得定,也表示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誨。成為佛教徒除了接受三皈依之外,五戒也是基本的要求。奉行五戒的人,行為會與一般人不同。人們或者因為你是佛教徒,而認為你的言語、行為有別於一般人;或者從言語、行為中猜測你是佛教徒。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否要透過修行而得定,反而是另一回事。即使不打坐,只願修習佛法,也該接受五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修行時日愈深,對於五戒的態度與關係是否會改變?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那是一定的。五戒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別解脫戒」,那是一般修行者的層次,也就是在不同時間逐一接受戒條,也就是分別地受戒、持戒。如果真誠持某一戒,就會得到那一戒的益處。因此,可以不必同時接受五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第二個層次是「定共戒」。人們逐漸深入定時,就會自然守戒。如果有人宣稱得到深定,卻依然破戒,那表示他們所說的不是真正的定。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第三個層次是「道共戒」。人們從初次見性到成佛,智能不斷增長。這時不必提醒自己持戒,而戒已經成為修行中自然的一部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有何不同?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在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定的層次,可能會退轉。在定中不能也不會破戒,但禪定經驗的力量減弱時,就有破戒的可能。然而,定力增長時,智慧通常也會增長。因此,雖然這種人可能破戒,卻不會犯重戒。體驗過真正深定的人,是不可能邪淫的。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現在讓我們談談每條戒的不同層次。重視戒的程度和個人以及個人的修行有關。破第一條戒的最嚴重行為就是殺人。如果有意地殺人,此生就永遠破這條戒,即使懺悔也不能再受持這條戒。除了這種嚴重的破戒之外,第一條戒因人而異。殺生,不管是牛、狗或蟑螂,都違反第一條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但許多瞋怒與慾望來自人們根深柢固的習性。處於輪迴中的我們,受制於無數的煩惱。即使是認真修行的佛教徒,遇到干擾生活的蒼蠅、蚊子,也會忍不住殺生。如果持戒到某個程度,可能不會殺蟑螂,但另一個程度則可能會殺,全看個人及持守戒條的程度。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如果殺動物而且知道自己的行為,之後懺悔,那麼就沒有破第一條戒。如果有人採取極端的立場,說各式各樣的殺生都是一樣的,不能懺悔,就沒有人會受戒,而且會遠離佛法。戒條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情境。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前面說過,只有殺人才是破戒。另外,也可以捨戒,而不犯戒。所以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殺人,例如在戰爭時,就該正式捨戒,以後可以再受戒,這是允許的。因為殺人時,你並不是佛教徒。如果只是輕微的犯戒,可以懺悔並繼續持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如果知道自己要殺人而捨戒,就是預謀殺人,那要如何解釋?如果受戒之後意外殺人,那又如何?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讓我澄清剛才所說的。如果你對某人很生氣,你並不是先捨戒,殺了人之後再受戒,那種作法是荒唐的。這條戒的要點是不傷害或殺害生靈,尤其是人類。如果知道自己會處於可能殺人的情況,像是戰爭,就可以正式捨戒,等從戰場回來後再受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至於意外殺人,第一條戒有幾個標準。犯第一條戒必須是預謀——有心殺人,殺成了,而且在殺人時知道自己的行為。必須具備這些條件才確定犯了重戒,無法彌補。然而不管是否受戒,意外或有意殺人,都會影響你的業。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在心裡殺人有何後果?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只是在心裡希望某人死去,沒有付諸行動,就不算破戒。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談到殺生,所有的出家眾都吃素嗎?不是有一些派別允許吃肉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是的,某些佛教的派別允許出家眾在某些情況下吃肉,雖然如此,這些出家眾並沒有親自殺生,而是由其他人供養。再者,那些動物必須不是專門為他們而殺。他們吃肉的原因是因為生活環境使然,也許其他的食物稀少。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問:開悟的人會自然持戒,那是不是意味著如果他們的屋子裡到處都是蟑螂、螞蟻、老鼠,他們就任其如此?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答:開悟的人不會殺這些動物。更慈悲的方式就是使屋子裡乾淨,讓那些動物不便於存在。但是,如果採取措施消滅它們,必須知道那會引發痛苦和造業。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第二條戒為不偷盜。不偷盜的戒條是根據古印度的法律,如果該罪行要處死,那就永遠破戒了。在古印度,不一定要偷很多東西才處死。美國的法律不會因人偷盜而處死,不管金額多大,所以有些人也許會認為這是允許人去搶銀行。事實上,不管金額大小,偷盜就是錯誤,違反了第二條戒,但能懺悔。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第三條戒為不邪淫,這是很重要的。不守這條戒的人會為家庭和社會製造許多痛苦、紛爭,我呼籲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這條戒。根據古印度的標準,未婚男女發生性關係、通姦、不自然的性行為,都是嚴重犯戒。根據習俗,性行為必須在夜晚、私室,以正常的方式進行,其他任何方式都被視為不自然。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但是時代不同了,西方的道德規範也不同,許多男女處於沒有結婚的同居狀態,在今天的社會,這種行為並不都被認為是邪淫。儘管如此,我還是鼓勵這些人結婚。如果沒有結婚而生小孩,會為小孩製造問題;即使沒有小孩,最好還是結婚,因為那表示對伴侶的承諾。結婚是責任和成熟的表徵。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如果沒有結婚,也沒有與人同居,就該試著節制性慾,不該時時換伴侶。這個時代最嚴重的犯戒行為就是通姦。但人的情緒是很強烈的,如果認為自己此時無法控制性慾,也許最好是捨戒,等以後覺得更能自制時再受戒。然而這只是最後的手段,我並不勸人這麼做。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第四條戒為不妄語,最嚴重的犯戒就是為了名聞利養、社會權勢,告訴別人你是佛菩薩或偽稱開悟,你知道自己在說謊,這是最嚴重的犯戒,懺悔也沒有用。另一方面,如果真正相信自己已經開悟,那就不是犯戒:那是無明和傲慢,不是妄語。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如果為了賺取利益而說謊,那就是妄語和偷盜;如果為了性而說謊,那就是妄語和邪淫;如果因為說謊而直接致人於死,那就是妄語和殺生。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第五戒為不飲酒或不吸毒,本身並不是那麼嚴重,如果破戒,可以懺悔。大多數的宗教都有戒律或戒條,大同小異。任何宗教都不會說可以殺人、偷盜、說謊、邪淫,但只有少數宗教的教派和佛教,強調遠離酒精和毒品。第五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前四條戒。如果酒醉,就可能破其他的戒。再者,佛教強調智慧,對人生抱持理性的態度。酒精和毒品會使人失去理性、判斷力,因此直接違反佛教的原則。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因為很難讓很多人受戒,所以我容許權宜之計。在受戒的儀式中,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無法持某一條戒,可以不受。戒條不是刻在石板上,而是行為的準繩。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這些年來,我多次解釋五戒,解釋的方式和在場的大眾及情境有關。如果我認為大眾沒有強烈的信念,就只指出最極端的情況:不要殺人、不要搶銀行、不要雜交、不要告訴人家你是佛陀或禪師。如果大眾更為穩定,我的期待會更高些,把戒條解釋得更詳細。我並沒有任意改變戒條的意義。

上一頁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之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有情眾生
第7頁:自我 第8頁:因緣
第9頁:五蘊與意識 第10頁:
第11頁:五戒 第12頁:戒律與業
第13頁:禪是宗教嗎 第14頁: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佛像 第16頁: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佛教與死亡
第19頁: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禪病
第29頁: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詩歌與王維 第34頁: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佛教與財富 第38頁: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上一篇: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下一篇: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