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茅篷札記(選錄) 圓因法師著

1∼25

[日期:2006-06-30] 作者:圓因法師著  閱讀:


  1.華藏就是極樂

淨修捷要說:「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毘盧就是彌陀,華藏就是極樂。

2.殺生與放生—靈峰宗論六之三,九五三頁

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恆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3.不得示有版權

印光大師說:凡屬弘揚佛法之書,皆不得示有版權。若示,則弘法之功德,不敵阻遏流通之罪過矣。

4.苦、集、滅、道

境苦生厭  此苦諦慧也

厭苦則不敢造業  此集諦慧也

因不生則果不生  此滅諦慧也

殷勤知悔  即道諦慧也

5.蓮池大師詮釋放生

淨業三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殺,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濟令生淨土,如是用心,報滿之時,九品蓮台高步無疑矣。(淨業良導)

6.深自慚愧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7.真空妙有

金剛經上講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門的妙有。念佛法門的妙有不有即是金剛上所講的真空,兩者在理論上並無抵觸,而且是融會貫通的。(道源法師)

8.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9.善惡報應

無量壽經云:「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0.菩提心

維摩詰經云:「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11.勝造七級浮屠

李炳南老居士說:上等功德,除了斷惡緣外,必須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 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廟的七層寶塔。如此就知救一眾生之功德是多麼大,因為佛是心心念念要救度眾生的,所以救一條眾生的命就和報答佛恩一樣。

12.放生

放生一事,原為啟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喫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消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為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

13.一念淨心是道場

經云

一念淨心是道場,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14.匡正時弊

佛制「比丘不得度尼,僧尼不得共住」須恪遵守勿逾。(濟集四頁)

15.放逸

少年必當老,諸欲猶如夢。是故有智者,不應樂放逸。(正法念處經)

16.一念

修行無巧法,只要生死切

諦觀百年身,露電同生滅

千古大聖賢,皆從一念決

一念識重輕,群妄自超越

19.日增日損

同情壞人,你比壞人更壞,你就是壞人幫兇。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賽,如磨刀之石,不見其虧,日有所損。

20.戒定慧

防非止惡謂之戒

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

六境俱空,照見無惑,名慧

21.版權所有

印佛教書籍,在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八個字,就表示心量狹小,不肯度眾,靠版權能賺幾個錢,真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無量經玄義)

22.論傳戒

太虛大師「論傳戒」說:余自稍知經律以來,輒因於受戒持戒未能自信,故祇與人授三皈、五戒,至多亦授瓔珞十善戒、瑜伽菩薩戒而已。於沙彌十戒,且未敢與人授之,況於具足諸微細戒之比丘戒耶?

23.菩薩大戒,豈可隨便

菩薩大戒,豈可隨便,以前皆是先受五戒,即五戒論。尚有少分、多分、滿分之別,要在真實能持,不在虛有其名,可想其鄭重矣。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後,而無犯破,乃可進受菩薩大戒。(李炳南老居士全集)

24.是非入耳君須忍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事痴呆半作聾

(唐寅.警世詩)

25.以戒為師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即戒律)


[1] [2] [3]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1∼25 第2頁:26∼50
第3頁:51∼75
上一篇: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下一篇:人間菩提 海濤法師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