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節選)

[日期:2006-01-19]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閱讀: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節選)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七四年於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聖寺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慾。愛慾垢盡。道可見矣。

  第十六章說明了我們一般人的心,心水本來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攪渾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麼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愛慾。這愛慾障著我們不明心見性,障著我們不能見道,就是不能證果。證得初果就是見道位,也就是見道了。

  所以佛說「汝等沙門」:這汝等沙門,連我們現在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呢!「當捨愛慾」:都應該把這個愛和欲捨了它,這捨愛慾,不是說:「噢!我很討厭的,我見到女人就發脾氣,趕她走。」不是那樣子。那要怎麼樣呢?要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不需要討厭她,但是也不動心,不動念頭。當捨愛慾,「捨」就是佈施出去了,好像你佈施錢給人,你已經佈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捨了。捨給誰吃?捨給你爸爸,捨給你媽媽。「愛慾垢盡」.愛和慾念這種邋遢污濁的垢若是沒有了,「道可見矣」:你所修的道,就可以見道了,就可以證果了。

  「人以愛慾交錯」:人啊,一天到晚想這個愛,想這個欲,想這種不乾淨的東西。交錯,就是想來想去都是這個東西。「心中濁興」:在你心裡頭,智慧水渾了,沒有智慧了,這是濁興起了。「故不見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來修去,也不證果,也不見道,為什麼呢?就因為你有愛慾心;你若沒有愛慾心,很快就會見道了。

  「譬如澄水」:你有愛慾來襲不見道,就譬如什麼呢?譬如那澄清的水,「致手攪之」:用手把這澄清的水攪渾了它,因為這水裡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塵在裡頭。你若沒有微塵,你攪它,它也不會渾的。這微塵是什麼呢?就是愛慾。這愛慾就像水裡的微塵似的;生這個愛慾心,就譬如你用手來攪。「眾人共臨」:所有的人,都來到這水的旁邊,共臨於水,就是站在水的旁邊。「無有睹其影者」:誰也看不見這水裡有自己的影子,為什麼呢?就因為你攪渾了嘛!為什麼你不見道呢?也就因為你這愛慾渾了嘛!

  「佛言」:佛說,「人懷愛慾」:這個法為西方人講,是很講不通的,西方人無論什麼都講愛、講欲。尤其是天主教、耶穌教——主啊!愛我,我啊!愛主。和主搞成戀愛,這就像男女戀愛似的。天主教、耶穌教,那修女說是和主married(和主結婚了),這真是根本就不懂得道。人懷愛慾,人所懷抱著,心裡所懷念的就是愛和欲,什麼都講愛,什麼都講欲。「不見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邊修,就一邊丟;一邊教你沒有愛慾,你這邊愛慾就更多一點。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二十三章這說明了人的妻、子和房子,把人都埋葬在裡邊了。這種的埋葬比牢獄還厲害,所以人應該遠離這種東西,應該知道它的厲害。

  「佛言」:所以佛說,「人繫於妻子」:人被妻、子綁住了。繫於妻、子,就是被他們綁住。「舍宅」:這房子也都把人綁住了。所以說,在家人有這三大件在身上,天天都披枷戴鎖的。

  這個「枷」是家庭的「家」,有家庭就像戴枷似的。枷是木頭做的,把它戴到頭上這麼鎖上,你沒有法子拿得下來,這就叫枷。戴枷,是犯罪了就戴這個枷。那麼有了這個家,就被枷住了。好像我們有一些居士有家,行動就不自由,想到天上去,也去不了;想到地下去,也去不了,就在家裡枷住了,這就是繫於妻子,做什麼都不方便。有小孩子,這叫「手捧子」,手上戴著那個刑具,行動也不方便,這叫手捧子。有父母,就像鐐上戴那個腳鐐子,這是三大件,有家庭的人都有這些,所以這叫繫於妻子。這系就是被它綁上了,被妻子綁上了,被舍宅綁上了,就是有個房子也放不下,這也是被綁上了。「甚於牢獄」:這種妻、子和房子也就是人生的一個牢獄。

  「牢獄有散釋之期」:坐牢還有坐完了的時候。「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妻子呢,無遠離之念,就不想遠離,你就算想離開,也不是真的。好像人說:「要出家!要出家!」要出家就出了嘛!講它幹什麼?這就是因為沒有遠離之念,所以就這麼唱唱歌而已。

  「情愛於色」:對這個情、愛和女色,「豈憚驅馳」:不怕被它所驅馳,不怕被情愛和色來支配,所以說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雖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裡一樣,但是「心存甘伏」:心裡寧可被老虎吃了,也願意的。

  「投泥自溺」:就好像投到泥裡頭,自己把自己淹住了,淹上了,「故曰凡夫」:所以才叫做凡夫。「透得此門」:你若過得去這個門,什麼門呢?就是情慾、情愛和色這個門,與妻、子、房舍這個門。你若能透過去,那就是過關了。「出塵羅漢」:這就是一個出塵的阿羅漢,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要證果的聖人。

  第二十四章 色慾障道

  佛言。愛慾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二十四章講的是淫慾心,淫慾心若是斷了,一定會證果,證得阿羅漢果。可惜這是不容易斷的,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毛病。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

  「佛言」:佛說,「愛慾莫甚於色」:所謂愛慾,這個情愛和色慾也就是淫慾心,莫甚於女色。「色之為欲」:色這種的情慾,你說怎麼樣啊?「其大無外」:它這種大法,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沒有可以超出這情慾再大的範圍了。「賴有一矣」:幸虧色慾只有一個,「若使二同」:假若再有一個這麼厲害的東西,再有一個和它一樣的,「普天之人」:普天下所有的眾生。「無能為道者矣」:誰也不能修道了。就是說只有一個都這麼厲害了;要是有兩個,一時間就會把人都給吃了,沒有人再可以修道了。還可以這麼講,這個色也可以說是女的被女色所迷,男的被男色所迷。男、女都有同性戀,男的和男的同性戀,女的和女的同性戀、這都叫被愛慾所迷。

  第二十五章 慾火燒身

  佛言。愛慾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這是第二十五章,說明了愛慾是不可以接近的,不可以接近愛慾的這種情形。

  「佛言」:佛說。「愛慾之人」:縱欲貪愛的人,就是順著你自己的情愛和淫慾心這一類的人。「猶如執炬」:就好像拿著一把火炬。「逆風而行」:迎著風走路,「必有燒手之患」:一定會把自己的手燒壞了。燒了手這還是一個小問題,恐怕有燒身的這種患啊!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不接近這是最好的。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這個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這魔王等佛成道的時候,他就先派了很多魔眷屬,也就是軍隊,去想擾亂佛,但佛不被他所轉。這第二十六章就是說佛不被魔王所擾亂,還能把魔王化過來,成為佛的一個護法。

  「天神獻玉女於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個玉女給佛。什麼叫玉女呢?就是生得非常美貌,像玉那麼樣地可愛。這三個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間所沒有的,天上也沒有那麼樣地美麗。「欲壞佛意」: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淫慾的念頭。壞,就是想要破壞佛修道的意志和願力。

  「佛言」:佛就說了。「革囊眾穢」:佛說不論是男人,是女人,男人生得相貌俊美的,也是一樣,女人也是一樣的。不是單單說女人怎麼樣怎麼樣壞,男人就沒有那麼壞了。所以佛言革囊眾穢,是說人的身體就是一個皮革之囊。革就是皮革,就是皮包著這麼一個bag(袋子),這囊就是一個bag。眾穢,裡面裝著什麼東西呢?裡面除了屎,就是尿,你說這有什麼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長得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不過好像阿難似的,生得相貌那麼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愛上了。她就去佛那兒,佛說:「你愛他什麼?」她說:「他鼻子也長得好,眼睛也長得好,耳朵也長得好,面孔也長得好。」

  佛說:「好!你愛他鼻子,我把他鼻子割下來給你;愛他耳朵,我把他耳朵割下來給你;愛他眼睛,我把他眼睛挖出來給你,你拿回去囉!」她說:「那又不行了。」

  那麼這男女相愛,究竟有什麼意思呢?這個相貌生得再好,裡邊都是革囊眾穢、裡邊裝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淨,眼睛就有眼眵(屎)出來,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利等。你說這究竟哪個是乾淨的呢?所以這叫革囊眾穢,眾穢就是眾邋遢的東西。

  「爾來何為」:說,「你送這個來給我,有什麼用呢?這對我沒有用啊!」「去,吾不用」:你趕快回去,我不要的!

  當天魔獻這些女人給佛的時候,佛一看這三個女人,就觀想:「唉呀!你們要是老了的時候,面上的皺紋不知多少啊?那皺紋很難看的,老得那個樣子,頭髮也都白了,什麼都是很難看的。」佛這麼一想,魔女自然就現出這麼個樣子來。自己一看自己,這真沒有什麼意思,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們去了,說:「去!吾不用!我不用你們。」

  「天神愈敬」:這時天魔看見佛道心這麼堅固,所以他愈發恭敬了。「因問道意」:因此請求佛為他說法。「佛為解說」:佛就給他說法。「即得須陀洹果」:這天魔也就即刻證得須陀洹——初果阿羅漢。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是第二十九章,說明白男的要遠離女的,女的也應該要遠離男的,防備有錯誤生出來,這就是用生善滅惡這種的方法,來對治自己這種愛慾,所以說好像蓮華似的。這無論是男的,可以這麼樣來比較;女的,也可以這麼樣來比較。就好像蓮華,雖在污泥裡頭,可是不染污泥,出污泥而不染。自己這樣一想,這念頭也就會正了。你念頭一正了,這就是自利了。你要是看見老的女人,就像母親似的;女人看老的男人,就像自己的父親似的。如果男人看見女人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或者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就作為自己的姊姊這麼樣觀想。要是比自己年輕的,就好像自己的妹妹似的。若是小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樣,要發心來度脫他。你發心來度脫他,你有一種慈悲心,這就是利他。你既然自利,又能利他,這種自利利他的行為相應了,那麼惡念自然就沒有了,也就沒有那麼多妄想了。

  「佛言,慎勿視女色」:這是男人對女人,才這麼樣說;女人對男人,就可以說是慎勿視男色,可以相反過來說。「亦莫共言語」:也不可以和他(她)在一起來講話,不要說是開玩笑了,連講話都不可以的。「若與語者」:或者有什麼事情應該說話時,那怎麼辦呢?若與語者,就是有事情在一起,應該講話的時候,又怎麼樣呢?「正心思念」:就是不要有邪心,要有正心。「我為沙門」:男人就說我為沙門,我為比丘;女人就說我是比丘尼。「處於濁世」:不論男的、女的都是處在這五濁惡世上,「當如蓮華」:這五濁惡世是一個不乾淨的地方,但我們應該像蓮華一樣。男的,也可用蓮華來比喻;女的,也可以用蓮華來比喻。「不為泥污」:蓮華生在泥裡頭,可是不為泥所染污,它是出污泥而不染的。

  「想其老者如母」:那麼就想老者,比我老的女人,就是我母親;比我老的男人,就是我的父親,你要這樣想。「長者如姊」:比我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就像我姊姊似的;比我自己稍微大一點的男人,就像我哥哥似的。「少者如妹」: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妹妹似的,這是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呢?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小弟弟似的。

  「稚者如子」:幼稚的年齡,不過十歲以上的,都叫稚童。看這幼稚的人,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樣。「生度脫心」:無論是父親、母親、哥哥、姊姊、弟弟、妹妹,都要生一種度脫他(她)離苦得樂的思想。「息滅惡念」:那麼,自己這邪惡的念,也就是淫慾心,就可以停止了。

  第三十章 慾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這是第三十章,告訴人要遠離一切的慾念,不要被慾火所燒了。什麼叫乾草呢?好像六情,這六根就有個情,好像乾草似的;而六塵這種境界,就好像烈火似的。你沒有到心和境都兩忘的時候,就應該修遠離的勝行。什麼叫心境兩忘呢?就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心也沒有了,真地是空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也沒有一種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雙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沒有了。這時候,就可不為六根、六塵所轉了。

  「佛言」:佛說,「夫為道者」:你們這些修道的人,也可以說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是修道的人都包括在內了。「如被乾草」:就好像那乾草一樣的,這是說男女這種情形,就好像乾柴近烈火似的。這乾柴就是乾草,草干了,你用一點點火點它,它就都著了;一著,就燒了。

  「火來須避」:所以火若來了,你應該遠避,要離開它遠一點。修道的人,那火來了,你應該遠避。什麼叫火呢?就是欲愛,也就是情慾這種六塵的境界。六根屬於情,六塵屬於境。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把人都迷了,迷得人醉生夢死。

  所以「道人見欲」:修道的人見到欲,「必當遠之」:你應該遠著它,如果你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在這時候,就不必修遠離行,你就天天和它在一起,也不會有麻煩,這樣是可以了;要是不能這樣子,那就要修遠離行。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第三十一章說明人斷欲應該從心上斷。你想知道斷心的方法,你應該知道欲是從心意生出來的,心意是從思想生出來的。

  你看這思想是自己生出來的呢?還是從他生出來的?還是共同生出來的?或者是沒有因就生出來的?你還要知道這思想是在裡邊呢?還是在外邊?是在裡外的中間呢?或者是在過去呢?或者是在現在呢?或者是在未來呢?

  你像這樣來找思想,這思想也變成寂靜了,沒有自體。思想已經寂靜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靜了;心意既然寂靜了,你的欲也就寂靜了;欲既然寂靜了,所以你看一切的色、法就好像鏡裡邊的像似的。既然像鏡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為也像泡沫似的,那泡沫也不是真的。所以諸佛都是這樣來輾轉觀察,輾轉傳授,就是傳這調心的方便法門,令你先調伏其心。

  「佛言」:所以佛說,「有人患淫不止」:不止就是不可以停止。有人有淫慾的毛病,他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止這淫慾的心。因為他慾念這麼重,這麼厲害,不能停止。他就想法子了,想什麼法子呢?「欲自斷陰」:想把自己的男根斷了,割去它。

  「佛謂之曰」:佛對他就說了。「若斷其陰」:你說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斷,「不如斷心」:你還不如把你那妄想心割斷了。「心如功曹」:心就好像工人的一個頭兒似的,一個功曹。功曹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做一個頭兒,就好像一個boss(老闆)似的。「功曹若止」:你這個頭子若停止了,「從者都息」:那麼跟著他做工的這些人就都停止了。因為你心裡打這妄想,它才有這種行為;你若心不打妄想,也就沒有人幫助它了,所以從者都息,就是都停止了。「邪心不止」:你這個淫慾的邪心若不停止,「斷陰何益」:你把你的男根斷了它,又有什麼用處呢?那根本就是沒有用的。

  「佛為說偈」:佛隨著就給他說一首偈頌。「欲生於汝意」:說淫慾的念頭就生在你心意裡邊,是由你心意生出來的。「意以思想生」:這意又怎麼生出來呢?就由思想生出來的。「二心各寂靜」:你這欲心也寂靜了,你這思想、種種邪知邪見也都停止了,這兩種的心都停止了,都寂靜了。「非色亦非行」:就沒有一種色慾的行為,也沒有一種色心的行為,你這慾念的行為都沒有了。「佛言」:佛又說了,「此偈是迦葉佛說」:這就是迦葉佛所說的偈頌。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第三十二章是說明了人為什麼有憂愁恐懼?就是因為人有這愛慾,所以才有憂愁恐懼;若把這愛慾斷了,就沒有什麼憂愁恐懼了。我們人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妄認這四大為自己的身相;妄認這六塵緣影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執著貪戀,不願意把它放下。因為這樣,所以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這種種麻煩生出來了,就有很多的憂愁、煩惱,也就生了種種的恐怖。你若能觀察這四大,你能知道這身是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沒有一個我;你再觀寂這六塵緣影也是空的,沒有的;你知道這心是無常的;你能把愛慾心先要斷了;你這憂怖也自然就都沒有了。

  「佛言」:所以佛說,「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因為有這個愛慾,就有所憂患,有憂愁,有煩惱;從那個憂愁、煩惱,就會生出一種恐怖心來。「若離於愛」:你要是能把這慾念和這愛斷了它,或者轉變了它。「何憂何怖」:有什麼憂愁?又有什麼可以恐怖的呢?沒有了!人之所以會有憂愁恐怖,就因為有這種執著,放不下,所以才有憂患和恐怖。


上一篇:文殊菩薩開示
下一篇:印光法師復甬江某居士書原文和白話--對治色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