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中醫藥:跳出「西式科學」的束縛

[日期:2006-01-14] 作者:張冉燃  閱讀:


《瞭望》週刊  (2005-03-16)

  對中醫藥而言,最為緊迫的就是盡快擺脫西學所謂「科學」的束縛,加緊制定「我主人隨」的發展戰略,把中醫藥的評價標準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文 / 本刊記者 張冉燃

  「兩會」年年都要提出大量關注中醫藥生存發展的提案和議案,這不僅因為中醫藥得傳統文化之精髓,更在於其「簡便廉驗」的比較優勢更符合國情,但似乎代表們和委員們的呼聲並未能扭轉中醫藥式微的頹勢,也許,是到了我們跳出西方醫學所謂「科學」的框框,重新認識中醫藥的時候了。

  「簡便廉驗」適應國情

  人民群眾對見效、價廉的中醫藥有著廣泛的需求,國際社會「中醫藥熱」也在持續升溫,這些認可和理解都證明了中醫藥的實用性。尤其因當下社會低收入群體屢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發展中醫藥更加順應了現實國情。

  中醫藥療效好、價格低。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佘靖2004年10月在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醫藥既對一些慢性病、疑難病、老年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在急性傳染病的防治中也可以發揮作用,其在治療非典和早期艾滋病中都有很好的表現,同時成本低、無明顯毒副作用。因此,她在200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繼續開展對惡性腫瘤、病毒性肝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積極探索中醫藥在大骨節病、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醫藥適合國情,在社區大有可為。北京中醫醫院院長王莒生說:「中醫可以實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又具有簡、便、廉的優勢,容易進社區,容易進家庭,符合國情。」

  國際社會「中醫藥熱」持續升溫。繼1996年美國(聯邦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針灸作為治療方法後,針灸在大多數國家的醫療體系中獲得認可。1999年,第一個中藥復方經美國FDA批准進入了臨床實驗,2000年至2002年間,中藥先後在古巴、俄羅斯獲准以治療藥品形式註冊,這是國際社會首次針對特定的傳統醫藥進行立法管理和藥品註冊,相對於其他傳統醫學,中醫藥在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方面獲得了先期突破。此外,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廣泛,中醫藥的特點和優勢逐步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國際市場對中藥產品需求加大,都表明中醫藥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科技部副部長、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程津培委員在本屆政協大會發言說,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必須解決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衛生與健康保障問題,因此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比較優勢,這是西方醫學所不能替代的。

  難以扭轉的頹勢

  遠者不論,僅自2002年以來,在「兩會」上引起廣泛反響的關注中醫藥的建議議案就包括「將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列入我國重大科技專項規劃」(2002)、「加快中藥現代化的步伐」(2003)和農工黨中央「提議加強中醫藥基礎研究與建設」(2004)等,但這聲聲呼籲,很少能夠落實為切實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一片「振興中醫藥」的口號聲中,中醫藥正在艱難度日。

  中醫醫院與西醫醫院差距逐漸拉大。一是中醫醫療機構數量不足。據統計,在全國縣級醫院及縣級以上的醫療單位中,中醫院的比例僅佔12.94%。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縣都有中醫院,中醫院覆蓋面只有66.145%,而西醫醫院則平均每個縣有4.45個。二是中醫隊伍發展緩慢。據政協委員鎖賀祥和馬志偉的不完全統計,全國中醫醫生1949年有27.6萬人,到2004年還是27萬人,53年沒有增長。同期西醫醫生由8.7萬人增至157萬人,增長了17倍。中西醫醫生比例由3.2︰1變為1︰5.8。現全國共有醫務工作人員520萬人,中醫藥工作人員約50萬人,不足1/10。

  中醫院西醫化傾向嚴重。鎖賀祥和馬志偉稱,目前全國有2800多家等級醫院,幾乎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一方面,名老中醫相繼離退休後,中青年醫師逐步淡化了「望聞問切」和辨證施治的傳統中醫診療技術,熱衷於借助儀器化驗應對病人,純中醫方法查房、討論病例的情況已很少見;另一方面,儘管中醫院也一直在強調提高中藥使用率,但2001年全國中醫院藥品收入中中藥40%、西藥60%的份額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還有更多的中醫院在「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下大量購買西藥與醫療設備,這些都致使中醫醫術退化萎縮,與患者的需求脫節。

  中醫藥產業整體水平還很低。從生產企業看,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小、效益低,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弱、工藝設備落後、管理不規範。從中藥產品看,由於中藥材質量不穩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已經制約了中藥產品的水平。從出口創匯看,藥材約占70%∼80%,成藥僅佔20%∼30%。出口中藥材不僅附加值低,而且一些地區的狂采濫挖已經破壞了中國的資源和生態。

  中醫藥科研難以深入。國家投入太少、企業能力有限,導致中醫藥研究科技含量較低,中藥製劑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此外,中藥應用基礎研究方法滯後,對中藥的作用機理、物質基礎、應用理論及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等方面的研究都不夠深入。

  中醫藥教育沒能培養出真正的中醫。從院校、生源等方面看,我國的中醫藥教育確有一定改善,但由於體制、機制等的限制,這些學生名義上是中醫的接班人,實則難扛「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任。中日友好醫院的焦樹德教授和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鄧鐵濤教授強調:「中醫高等教育如現在還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再過10年,恐怕能用老中醫們那種傳統的方法治病的中醫就沒有了。」

  「讓牧師領導和尚」

  中醫之式微,有社會變遷、文化興革的關係,有名老中醫行將老去、傳人平庸的問題,但關鍵是中醫藥理論自身沒有本質的創新和發展,反而受困於西方醫學的理論藩籬,盲目地「削中醫之足」以「適西醫之履」,泯滅了中醫藥學獨有的特色和優勢,用已故的前衛生部中醫司司長呂炳奎先生的話說,就是「讓牧師領導和尚」,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有人認為,科學是能夠「實證」的,醫療的價值須具「可檢驗性」,有效的方藥應當經得起「重複」。而中醫治病,即使針對同一種疾病,今天用這個方子有效,可能明天就沒效果了,或者對這個病人有效,對另外的病人又無效了。據此,他們認為中醫藥不科學,甚至是「巫術」。其實,並非中醫不可重複驗證,只不過西醫重複驗證的是「病」,而中醫重複驗證的是「證」,例如《傷寒論》中的兩百餘首經方,重複了1800餘年,至今仍然療效卓著。

  而且,中醫與西醫雖然研究領域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並不重疊。從方法上著眼,中醫重宏觀,重歸納,辨證論治,其優勢在宏觀準確性;西醫則重微觀,重分析,其強項在微觀精確性。從源頭上著眼,中醫是臨床醫學,研究的始終是活人,中藥更是幾千年間在無數活人身上試驗的結果;西醫則以人體解剖為基礎,從研究死人開始,西藥則是從諸多化合物中篩選出來,通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確定其安全性、有效性。從體繫著眼,中醫藥體系既學藥又學醫,醫、藥不分家;西醫藥體系則讓醫和藥分離。所以,中西醫學各有所長,西醫長於治療實質性的病變,中醫則擅於治療功能性的病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藥不能簡單移植西醫的醫院結構、教育體系、資質認證程序,而是迫切需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評估體系,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學。這也正如政協委員、河北以嶺醫藥集團董事長吳以嶺所言:「如果我國不抓緊制定中藥標準,那麼美國等發達國家就會搶在我們之前制定,難道我們擁有2000多年中醫理論與經驗的傳統中醫藥大國,中藥標準還要等西方國家來制定?」

  因此,對中醫藥而言,最為緊迫的就是盡快擺脫西學所謂「科學」的束縛,加緊制定「我主人隨」的發展戰略,把中醫藥的評價標準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為此程津培、鎖賀祥和馬志偉等代表、委員建議:要正確處理中醫藥自主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的關係。中醫藥的原創優勢不僅使我國能夠在該領域中確立長時期的領先地位,而且有可能將這種領先優勢延伸到基礎科學、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等領域。為了保持這種原創優勢,一定要合理分工,培本固元,在抓好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研究的同時,加強中醫藥自身的標準化建設,以原創化主導標準化,以原創化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係。

  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提高中醫藥整體科技水平,強調基礎理論研究、應用開發研究和中醫藥產業化發展研究。還要注重培養人才,完善中醫藥政策法規保障,盡快制定中醫藥法。


上一篇:缺了性道德的性教育極其危險
下一篇:調查:對不貞女友的態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