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故事區 → 印度佛教故事 |
閱讀文章 |
馬嗚的身價(馬鳴菩薩)
馬鳴出生在中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其信佛出家、博取聲名都是在中印度完成的。但一個突發事件卻使他的命運發生了巨變,他被帶到印度北方,在那裡走過一生極為重要的階段。這一突發事件就是中印度國家與北方月氏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原來,在當時印度北部地區存在著一個非常強慓的國家,為月氏人所建,國王的名字叫旃檀罽昵吒。據說此王稟性勇武,機謀不凡,經常發動一些開疆拓土,搶掠財物的戰爭,而且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從未敗在對手的手裡。 中印度首都華氏城向來被認為是溫柔富貴之鄉,珍寶充盈,財富無限。月氏國王對之垂涎已久,最後終於經不住誘惑,調動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以齊全兵種殺奔中印度而來,恰似虎奔狼突一般。然而,中印度也不是好惹的,其軍事力量亦十分強大。於是,兩國軍隊便在千里沃野上展開了廝殺,刀槍耀眼,鮮血橫流,兩國各自損失了許多精兵強將,卻誰也不能給對方最後一擊,將之徹底打垮。 戰爭進行了好長時間,月氏國王看光景得不到什麼好處,便對這場戰爭逐漸厭煩起來,不想再打下去了。想不到對方也是這樣想的,而且願意做些讓步。 中印度國王遣使來說:「這樣打下去,雙方都沒什麼好處,只能耗費財物,疲敝兵民。大王您若有什麼要求,我們願意答應,就請退兵罷戰好了。」月氏王見對方也已苦於戰爭,心中非常高興,便提出條件說:「你們如果交出三億金錢,我便願意退兵,結束這場戰爭。」中印度國王得悉對方的條件後,又遣信使來說:「我們全國也不過只有一億之金,到哪去找三億呢?希望大王您將要求降低一些。」月氏王回答:「沒有三億金錢也沒關係。但我聽說你們的國家有兩大寶,一是佛缽,一是辯才比丘。如果把這兩大寶送給我,也可以抵兩億金錢之數,不知你們意下如何?」月氏王所說的辯才比丘指的就是馬鳴。在中印度,馬鳴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戶曉,人人宗仰,甚得國王的敬重。中印度王聽說對方要自己以馬鳴與佛缽各抵億金,湊足三億,一時遲疑不決,拿不下主意,因為他實在捨不得這兩件重寶。這樣,戰爭眼看又將繼續。 馬鳴聽說此事後,為救兩國兵民於水火,便對中印度王說:「天下眾生,都應該受到佛法的感化,這是無疑的。月氏王索我,正表明了他接受佛法的信心。而佛教廣大無邊,理應兼救各國眾生,不應局限於一國一地。所以,像您這樣的大德之人,既然敬重佛法,就應該以濟物利生為懷,為了佛法的事業,不惜自身做出犧牲。依我看,您還是同意月氏王的要求,將我送與他為上。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使兩國百姓免於戰亂之苦,另一是可使佛法多化一方,你也會由此成為弘傳佛教的四海法王。大王您如果真誠敬信佛教,自應以功德在心,多做善行。至於離我是遠是近,那算得上什麼呢?所以,大王您應該從大處著想,不必留我在您跟前了。」中印度王素來敬重馬鳴之言,今番聽他如此說法,雖然涕泣漣漣,心有不忍,還是聽了他的話,把馬鳴送給了月氏國王。一場戰爭結束了,馬鳴也因此被帶到了北方。 在這則故事中,馬鳴以億金的價值被抵作戰爭賠款,身值之重,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算是最昂貴的和尚了。按照常理,中印度王對月氏王的要求自應「歡喜奉行」才是,可他恰恰就不願意接受這樣的條件,似乎抱定了寧肯戰爭,不捨馬鳴之心。反倒是馬鳴的勸說,從佛法與現實兩個方面的循循教誨,才使中印度王改變原來的主意。這不僅說明馬鳴作為佛教僧侶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佛教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在印度文化影響所及的範圍內,已被人們視作一種治國安邦的法寶,各國皆欲爭取佛教在本國內弘化,顯見佛教在世俗社會取得了巨大成功,威望極高。因此,像馬鳴這樣名聲顯赫的佛教僧侶,被兩國之間爭來奪去,也就不足為怪了。 馬鳴一身抵億金,這種以和尚抵作戰爭賠款的事以後雖沒有再現過,但類似的事情我們還是時有耳聞。比如,中國前秦符堅聽到西域鳩摩羅什的名聲後,不惜派遣幾十萬大軍遠征,欲用武力將鳩摩羅什搶回。這樣為一僧而發動一場大戰,又非是馬鳴的億金所能比擬的了。
|
版權沒有,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歡迎轉載。另請善心佛友在論壇、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轉貼本站連結,功德無量。No CopyrightDvNews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