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幡前行(佛陀蜜多)
[日期:2006-04-10] |
作者:佚名 |
閱讀: 次
|
佛陀蜜多是印度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大德,中國禪宗將之奉為西天第九祖,天台宗亦以之為自家的印度祖師。據說此人修行功力極為深厚,傳法佈道經常是隨機而發,富於變化,不拘一格。他的這類故事有許多流傳下來,其中之一例是他法化某位印度國王的事情。 據說,佛陀蜜多在世的時候,印度有一位國王,知識淵博,聰明機智,能力廣大,所控地域極為廣闊。遺憾的是,國王卻對佛法不感興趣,一味支援信仰異教,對佛教輕則辱謾,重則打擊,給佛教的發展傳播造成一定的危害。這事被佛陀蜜多知道了,一下便激起了他護法傳教的雄心壯志。他想:既然你國王心懷偏見,我就偏要先去感化你,也好使此國佛法早行。這就好比伐樹一樣,只有先動樹的根幹,其枝葉花莖才不能久存。雄心已定,但要真正感化卻需使些水磨功夫。別的暫且不說,光是接近國王便需要一番苦功。 怎樣才能接近國王呢?佛陀蜜多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使用迂迴戰術,設法使國王對自己產生注意。於是,他扛起一頂紅色的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國王前邊不遠不近地行走。一年過去了,佛陀蜜多沒有引起國王的注意。兩年、三年,直到十一年過去了,佛陀蜜多仍然沒能成功。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加上年月的無情流過,早使佛陀蜜多成了另外一個人了。但出於對佛教的獻身精神,他仍然不懈地堅持著。他確信,機會就要來了。果然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十二年的時候,國王終於注意到這個總是身扛赤幡,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他立刻派人去延請,問道:「你是什麼人?為什麼總是扛著赤幡在我前邊行走?」佛陀蜜多回答:「我是智者,善於辯論,一直希望國王您給我個機會。」國王聽後,被佛陀蜜多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便立即傳令國中所有的婆羅門,凡善於言談論辯的都到王宮正殿匯集,與沙門佛陀蜜多進行論辯。 這天,王宮正殿香雲靄靄,繁花艷艷,佈置得莊嚴整肅,乾淨明快。殿內大地上整齊地排滿了座具,上面坐滿了來自全國的婆羅門論士。佛陀蜜多在自己的座位上落坐後,便與他們辯論起來。辯論採用「無方論」形式,即不拘內容,不限主題,隨參加者的愛好自選問題進行交鋒。這便不只是簡單的辯論,而是學識寬與窄的考較了。佛陀蜜多不愧為佛門巨象,最終取得全部辯論的勝利。 據說,在辯論過程中,智慧略低的人經不起佛陀蜜多的一句反駁,較高的人也只能與佛陀蜜多辯論兩句,便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了。這可急壞了這位國王。來參加辯論的人都是國內有名的聰明智者,又是國王信任的人物,卻抵擋不住一個沙門的利舌,國王的臉面實在沒處放。為了爭回面子,他決定親自出場,可是仍在片言隻語之間便輸給了佛陀蜜多。這位國王想必也是個知錯就改的人物,他認識到自己一方確是論敗了,原來對佛教抱有的態度想必也是錯誤的偏見,便皈依佛法,成了佛陀蜜多的居士弟子,並在國內大力推行起佛教來了。 這是一個佛教傳法的故事,故事中的國王及其國家都是佚名,因而,這則故事的真偽已無法考證,讀者姑且就把它當作一段奇聞逸事好了。佛教常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似佛陀蜜多這般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不畏艱辛勞頓,可謂是能弘道的人了。假若不是如此,縱使他心比天高,智比海深,又能有什麼作為呢?世人若能貴重堅持二字,即便是沒有佛陀蜜多那份聰明,大概也會無往而不利了。中國的道安法師曾說過:「不依國王,法事難立。」這與佛陀蜜多的「伐樹」之想恰似出自一人之口,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