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故事區 → 禪宗故事 |
閱讀文章 |
香嚴悟道(香嚴禪師)
香嚴是青州人,因厭惡俗人生活而出家修道,到溈山靈祐那裡參證佛法。 溈山發現香嚴堪為佛教法器,為加強他的智慧、激發他的悟性,有一天對他說:「我問你,當你還在母親懷抱,不辨東南西北時,你自己的情形如何?請注意,我問你的不是平日所學的知識,與經典的內容也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將為你授記,表示你已真正得道。」 溈山這個問題是香嚴日後省悟的最初原因,可是目前情況下香嚴根本不知如何回答?他搜腸刮肚,作了幾次回答,都被潙山否定了。最後,香嚴絕望了,他對溈山說:「請師父為我說破吧。」潙山回答:「我可以為你說破,但那只是我的了解,不是你的,對你沒什麼用處。你的解答應該出於你自己的了解。」 香嚴沒辦法,離開溈山,回到自己的房間。他認為自己的學識還不夠,所以不能回答潙山的問題,遂將平日看過的文字、先師語錄的筆記以及五○四八卷佛經都擺出來,從頭開始翻閱,準備從文字材料中尋出準確妥當的回答。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香嚴翻閱的經書卻少得有數,與書架上成群疊放的經書相比差得實在太遠了。香嚴突然領悟到:佛經太多了,一個人耗盡一生時櫚也未必全能讀完,自己要從這麼多的經書中找出一個答案,那不是畫餅充飢嗎?他嘆息一聲,說:「畫餅不能充飢,這些經典只是畫餅而已啊。」他於是將平日所看的經書統統燒掉,說:「從今以後,不學佛法不讀經,要做個行腳僧,四方雲遊,雖然身體勞苦,卻可免去勞精費神。」 主意已定,香嚴辭別溈山,渡長江向北遊行。有一天到達南陽,南陽慧忠國師的紀念塔寺仍在。香嚴知道慧忠國師是無師自通的,所以,他決定一個人單獨住在慧忠國師的寺廟裡,除草掃地,保護塔寺。工作之餘,便不眠不休地靜坐冥想,想潙山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有一天,香嚴清掃寺廟周圍的土地,見到一片破瓦。他撿起破瓦拋擲出去,破瓦碰到一棵竹子,發出嘩啦的破碎之聲。突然之間,他省悟了,如同在空闊的海上發現月光一樣。他立即回到居所,沐浴淨身,焚香遙禮溈山,讚曰:「和尚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那有今日之事。」他於是作了一首詩,記錄開悟之際的體驗。詩文說一一 一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詩文大意是:當香嚴了悟究竟之道時,他過去所學的一切知識都變得無足輕重了。正如渡人之舟,一旦渡人於彼岸,舟的作用便失去了;佛經亦是如此,只是助人了悟的乘具,一旦了悟,人反而會忘卻一切所學的知識,這就是「一去忘所知」。人在了悟之前,自己的本性不曾表現出來,所以參禪的人認為自己一定要改變平常的心理狀態,進入經文所說的禪定階段。豈不知,真正的了悟並不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也不可能改變人的自然本性,而是自然本性的張揚與擴充。所以,悟道之人「更不假修持」,根本不需要禪定的修煉。悟道之後,人已與本性化合為一,他根本不需要遁入山林窟洞之中閉目靜坐,冥思苦想,他一舉一動、一舉手、一抬足,無不與道合。所以,他盡可坦坦蕩蕩,隨意活動,而其本性卻不為外事所累,不沈溺於所從事的活動之中。故而「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到了這樣的境界,人雖然每天都在說話揚眉,每天都在行住坐臥,而實際上,卻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這就是禪的開悟境界。
|
版權沒有,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歡迎轉載。另請善心佛友在論壇、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轉貼本站連結,功德無量。No CopyrightDvNews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