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故事區 → 禪宗故事 |
閱讀文章 |
百尺竿頭更進步(招賢大師)
長沙招賢是南泉的弟子。一日,長沙招賢遣僧問會和尚:「和尚見南泉後如何?」 會和尚默然。 僧又問:「和尚未見南泉以前怎麼樣?」 會和尚說:「不可更有什麼不同。」 僧回復招賢,招賢示一偈: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其。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招賢道:「朗州山,灃州水。」 僧說:「我還是不懂。」 招賢道:「四海五湖皇化裡。」 通經通教,猶如「百尺竿頭」,不可不謂不高。然而,高踞在「百尺竿頭」而「不動」,尚非真正的「見性」。真正「見性」,是活潑潑的「現量」境界,所謂「四海五湖皇化裡」,「滿目青山萬萬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無形無相,無高無下,十方世界,打成一片。見師之前後,本無差別,所謂「悟了同未悟」。 禪者證見「佛性」後,還要發大悲心,回入汙濁的塵世中去普渡一切眾生。只有在汙濁的世間普利群眾,才能真正地弘揚佛法。佛菩薩唯有一個「法身」,但為了救度眾生,隨緣應現,又有「千百億化身」。或問:「如何是清淨法身?」答曰:「灰頭土面。」灰頭土面即指隨緣應現,並在形相上混同凡俗的種種化身。佛教以世間為汙濁,以出世為清淨。但是世間、出世間又要打成一片。因此,「百尺竿頭」上再進一步,就是從那上面下來,普利群生。在孤峰頂上,目視雲霄之後,還須回到十字街頭,灰頭土面。入世時有份目視雲霄的出世的智慧與心境,出世時有種灰頭土面的入世的熱誠與精神。這便是圓悟禪師所指出的: 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 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
|
版權沒有,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歡迎轉載。另請善心佛友在論壇、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轉貼本站連結,功德無量。No CopyrightDvNews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