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信佛,拜佛最初的印象,源自於母親。記得小時候,每個週三晚上,母親一定風雨無阻,自中興新村乘一個多小時的車前往台中聽〈李炳南老師〉講經,十數寒暑從未間斷。(母親保管多年的聽經筆記在九二一地震後搬家時不慎遺失,迄今她仍深以為憾。)當時我總是好奇地問母親,為何她不去看電影而要去聽經,佛經究竟有何魅力,為何如此吸引她?母親雖然常常告訴我們一些她在講堂中聽到的佛教故事,但無知的我總是心不在焉,左耳進右耳出,總覺得拜佛信教是年紀大了以後的事,年輕人尚有其他更待追求的目標。
及至通過大學聯考進入基督教大學唸書,因緣促使,首次接觸及認識了佛教以外的信仰;雖然曾為了通過考試而背過聖經,但仍不曾為任何一個宗教所吸引。年輕傲慢的我總是認為靠人不如靠己,信教不如相信自己的能力、潛力。雖然返家時母親仍常與我談佛法,希望能引起我的興趣,經由認識、體悟佛法而信奉佛教;然而年輕固執的我,耳裡聽著,雖不願在言語上辯駁,卻還是不曾為之心動過。
來美後,獨自生活多年,加上年齡的增長,在人情世事冷暖的遞嬗中,對佛法已不再排斥,相反地,更覺得以往母親闡述的佛理,在我面臨挑戰與困境的時候,起了很大的心靈安定作用。於是在一次回台時,特地將母親禮拜多年的〈觀音菩薩〉請入了我的行囊;由體驗而接納,佛教漸而成為我生活中的信仰。
三、四年前,一次在世界週刊中拜讀永芸法師所寫的「鹿野苑」;文中介紹紐約上州〈佛光山鹿野苑〉的風景,文采生動,令喜愛大自然的我深為嚮往,心中期盼來日有緣得能探訪這世外桃源,人間勝境。此後,在與妻子(當時還只是剛認識且尚未謀面的女友)電話聊天中談起鹿野苑。孰料她當時已是佛光山紐約青年會的成員,而永芸法師正是當時青年會的指導法師。從談話中得知她對鹿野苑的景色也相當神往,當下我們便決定參加紐約佛光會將在鹿野苑舉辦的七月慶生會。於是「鹿野苑」便巧妙而自然地成了我們第一次見面約會的地點。
爾後多次參加紐約道場的共修法會,深深為師父及信眾們梵唄音聲所感動,對於恆師父的佛經講解更是歡喜受用。當年十月,適值大師蒞臨,在永芸法師的鼓勵中,我們同時皈依正式成為佛門弟子。千禧年,在恆師父的福證下,我們在佛化婚禮中結為夫妻。
學佛路一程一程走來,受益的是自己,歡喜的是母親。她多年前播下的種子,在因緣引動之下,已萌芽生根。猶記恆師父在我們婚禮中開示所言:既然身為佛教徒,就要懂得護持佛教道場,建立佛化家庭,做恩愛夫妻成為社會的模範。這些年來我們莫不以此為念。爾今,不但在美國的我們這一家是佛光人,在台灣的母親和二姊也陸續加入苗栗佛光會;而遠在紐西蘭的三姊也積極參加當地佛光會的活動…回顧昔塵,在修行的道途中雖然充滿挑戰,然而,其中滋味點滴卻是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