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法門
當前國內外不少佛弟子,非常熱門勤修念佛法門,受印光大師《文鈔》教導影響所致。即使不信佛的人,在生活中自然而然也會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甚麼要念佛?單就字形上來說,「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Buddha,按中國意譯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俗話說「明白」的體會。念佛是人人本份的事,也是人人本性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歸命。一個人如能發心念佛,則「一唸唸佛,一念覺悟,唸唸念佛,唸唸覺悟」。「一唸唸佛,一念明白,唸唸念佛,唸唸明白」!人誰不願覺悟?誰不願明白?但是人們口裡只管說想覺悟,想明白,而心裡卻存著一些糊塗想。佛經說「無明」(即煩惱),由於心有糊塗想,身體就去做糊塗事。甚麼是糊塗想?就是「意」三業(貪嗔癡),甚麼是糊塗事?就是「身」三業(殺、盜、淫),「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由於身、口、意三業不淨,許多、許多壞事由此而生,故念佛為「淨業法門」。
廣結法緣
佛教講究因果循環道理,是非常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人活在世上,常常會碰到善緣和惡緣兩大類,遇「善緣」則「喜」,遇「惡緣」則「懼」!有位劉居士深受淨宗高僧大德的啟迪,他看破人間事都是無常的,為了廣結法緣。他想在郊區買個地方做佛堂,給志同道合的友人共修,在不同的時間做「念佛堂」或「禪堂一。在佛門來說,這是非常好的,有益於身心修持法門,並得到不少善信支持,更得力於經濟上的幫助,這些人統稱謂:「善緣」。可是有人眼看別人在他附近修建佛堂,頓起惡念,想方設法干涉和破壞,甚至出面叫嚷,不許做這樣,不許做那樣,於是有人從中調解,講條件,也有人提議說,「報警!」決不向惡勢力低頭。明明是件好事情,卻碰上種種莫名其妙的障礙,這稱之謂「惡緣」。對於「惡緣」的存在,是需要去「化解」它、疏導它!不能用以惡制惡的手段去對付它,加深惡性循環,於事無補。佛家說,惡緣障礙是一種「無明」心覆蔽的表現,也就是說對方極不明智的,對這樣的「蠢人」,必須用「智慧」了。
更高境界
有人說,不信「因果」、「輪迴」之說,是因為看不見、摸不到的緣故。這話在表面上似乎能成立,若深一層去思考,世間上有許多東西看不見、摸不到的,比方說,「物質」是甚麼?人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到的桌子、椅子,這些有形狀的東西,只是「物體」而已,或者說「物資」,但決不是「物質」,誰也說不清楚。猶如「原子」或「原子核」等物,又有誰能看得見、摸得到呢?誰也不能。特別是精神世界的東西,它屬於一種更高層的無形的境界,純屬心靈上的一種非常特別的感受,如高尚的「情操」、「德行」……之類的東西,也不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但它確實存在的,誰也不能否認它。說到這些精神世界的東西,是相當奇妙,也是非常細微的,而且是非常實在的,一點也不虛假的東西。說到「因果,報應」之事,也是很微妙的切身感受。如佛經說:「欲知過去世,今者受者是,欲知未來世,今者作者是。」在人生社會上有各種「幸」與「不幸」的遭遇,這都是「過去世」所作所為的果報。你欲知未來世怎樣呢?就得看你「今世」如何造業了。
惡念自毀
信仰佛教的人,他(她)們從教理中獲得啟示,知道因果循環的道理。不少經常佈施的人,雖然不期求獲得甚麼回報,然而卻大都毫不例外的覺得,每次行善之後,心情總是顯得比較愉快:這種精神上的輕鬆愉快,事實上便可說是一種極好的回報。一個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這種愉快的心情,身體自然容易變得更健康,病痛與苦惱的機會,也就相對的大力減少。反之,一個為非作歹,有愧良心的人,由於經常感到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結果自然也就容易導致各種疾病和意外的產生。「一個喜歡行善的人,由於經常心存善念,因此在外貌上,也大都顯得慈眉善目,和靄可親,與其交談,猶如春風沐浴,感到無比溫馨。」佛家教導:戒「貪、嗔、癡」,稱之謂「三毒」。佛經云:「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一旦起了嗔恨心,甚麼壞事都敢做。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反之,快樂的情緒,卻能產生有益人體的化學物質,藉以剌激細胞,生長精力。佛說:「慈悲為懷,憐愍眾生。」
斷除煩惱
佛教的因果律,不僅可以解釋一切物質的變化,而且還可以適用於心的變化,及心物合一的變化現象,可以稱為「萬有因果律」,因為一切的現象均為「因緣果報」所造成。所謂因是「主因」,緣是「助因」(如水分、土質、肥料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東西便是「果」(如種子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因此,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才能產生,因緣離散便要消滅或變化。佛經云:「假如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說,一旦種了因,時間再長也不會自行消滅。此「因」不論久暫,遇緣即生「果」。此外,自作「因」便自受「果」,一切禍福皆由自作,並非天神或上帝賞罰,亦不是「自作他受」或「他作自受」。因此,因果報應是「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也不能替代,一個法治的國家,誰犯罪,誰承當法律制裁,這也是一種「果報」!因果律也是如此,絲毫不爽。也有少數信徒明知因果報應之說,但他(她)不能實踐,其原因是個人業障太深所致,無明蒙蔽了智慧,這叫做凡夫,凡者,煩惱是也。沒有大智慧的人,欲斬斷無始以來煩惱障,很難!信佛的人,要勤修,斷煩惱!
習氣難除
皈依佛門的人,最重要的是遵守戒律,在家俗弟子,一般來說,要守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酗酒)。不能做到以上守則,算不上是個虔誠佛弟子。成為一個佛弟子,就應當遵守佛家戒律,信受奉行,才能免於劫難。否則,皈依佛門仍然我行我素,忘掉戒律,還是難逃劫數。一位老法師語重心長地說:「在我的皈依佛弟子中,我早已發現有一位不能遵守佛門戒律。對他的許多舊的罪惡毫無懺悔,仍然不改,此人枉自投入佛門,我認為此人難逃劫難的。」果然此人不久因犯罪而被捕。佛門弟子必須遵守戒律,戒掉貪嗔癡,懺悔過去,自然不會犯新的罪行了,又何至遭到劫難呢?因果昭彰,不爽分毫的。從這人的事例來看,不是貴在法師的預知性,而是繼續犯罪不知悔改,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貴在要有自覺性也!也有些人明知故犯,這是為甚麼呢?人類活在世上,不是數十年過一生就算了,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在六道輪迴中不知流轉了多少世世代代,所謂「劫數」,在本性上就佔有許許多多習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有善性,也有惡性,要清除本身的惡性,很難!信佛的人懂得這層道理,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畏因畏果
佛家常說一句話:「一念嗔恨起,八萬障門開!」
「人」與「佛」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就是前者「迷」,後者「覺」而已;人之所以「迷」,因有「無明」在支配自己,佛之所以「覺」,因有「智慧」了知一切;佛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如果懂得以上這些佛理的人,可以說獲有少許「智慧」了。
所謂「菩薩畏因」,是指一些有智慧的人,對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部非常明白因果的道理,料到後果的嚴重堪慮,決不輕易去做,這叫做「畏因」!不造惡因,怎有惡果呢?但是有些人受「無明」(盲目的慾望)驅使,不擇手段,幹盡壞事,在受到嚴厲制裁時,就感到恐怖極了,這叫做「畏果」!
關押在監獄裡的許多罪行嚴重的犯人,差不多是「畏果」不「畏因」的人,當他們做任何壞事之前,根本不考慮做了以後的苦果如何,如果在做壞事之前考慮到必受惡果嚴懲的話,或許會不敢輕舉妄動了,但他們利慾薰心,不明因果相報的道理,一意孤行,犯下了種種罪行。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終於逃不脫法律上及心理上的制裁啊!有些人受得了有形的法律制裁(除死刑囚之外),但有些人受不了無形的良心懲罰,悔恨交加,直至臨死前,也得不到安心!為何?他們申辯說連自己也不明白為何墮入罪惡深淵,悲哉!
堅忍不拔
凡是懂得一些佛學的人,都知道「忍辱的重大作用,尤其對「修行人」是最大的考驗;沒有「忍辱功夫」的人,所謂「成佛」只是一句空話而已:沒有「忍辱心」,無充分說明「我執」未破啊!佛家認為:「忍」,是一種堅毅不拔的精神,是屬於「智力」的心法。忍辱之行絕不是「強顏耐辱」的「偷生」;而是「有力大人」的境界;佛經以「身力」、「口力」、「意力」,「神通力」、「道力」,「慧力」六事來說明行「忍辱」得一切智的道理,《雜阿含經》也以「其心如金剛,堅住不傾動」來形容忍辱的力量,故忍辱是行菩薩道的一種精神上的武裝,是所謂「著忍辱鎧,捉智慧劍,執禪定楯,遮諸煩惱箭」的不可缺少的武裝之一。
倘是把忍辱看成在艱難環境下低頭,或者惡人面前屈服、這是無恥的「苟生」,是強顏的「偷生」,和「有力大人」的忍辱毫無共同之處。佛家所說的忍辱行,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菩薩以忍辱行於深入眾生中鍛煉自己的智力,終能達到最高的修養,淨化了自己的身心,使之堅強如金剛,柔和如春水,它的力用現前時能降伏大力的魔鬼,也能愛護最弱小的鴿子。大智度論稱「眾苦艱難不應怖畏」,正道出忍辱的崇高精神,故稱為忍辱波羅蜜多,意義在此。對世俗人來說,懂得忍辱並能運用,必能完成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