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為什麼要學佛?

[日期:2006-04-06] 作者:夏壩仁波切  閱讀:

  好,今天呢我要講的題目就是——為什麼要學佛呢?因為這個題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問題。那麼,為什麼要信仰佛教呢?

  信仰佛教的目的,就像從事其他的任何一個行業一樣,咱們人無論是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一切的目的就是在於:如何才能夠減輕痛苦;如何才能夠增長快樂?就這個問題。

  所以說呀,學佛和信仰佛教,目的就是為了減輕痛苦,更是為了增長快樂。

  讓自己從簡單的意義上說,能減少一點痛苦,增長一點快樂。如果往更深的角度來說,斷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和安樂因!以這樣的目的,咱們要信仰佛教,學習佛法。

  有些人就會有疑問,說:「信仰佛教,真的能減輕痛苦嗎?真正能讓人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也能讓人增長快樂。」

  為什麼呢?

  因為佛教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非常實際的,正確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任何一種其他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都要更為徹底,更為正確,更為究竟!

  所以說,學佛和信仰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因此,我們要信仰佛教。

  那麼就會有人問我們:「如果說佛教有什麼辦法讓你減輕痛苦,有什麼方法讓你增加快樂呢?」其實,在二千五百二十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金剛樹下,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之後的四十九天以後,來到瓦藍納西(Varanasi),佛陀第一次轉動法輪,初次講法時只有五個比丘,就是譑陳如等佛陀的頭五個弟子。

  當時佛陀講到了非常簡單,又非常深刻的一個法。那就是四諦法。什麼是四諦法呢?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般若心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無苦集滅道」,佛陀第一次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法。  

  當時佛陀怎麼說的呢?他說:「眾比丘呀,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

  佛陀自從在他三十六歲那年的四月十五日證得佛陀果位之後,過了四十五天,頭一次講了「苦集滅道」四諦法。由此開始,直到圓寂為止,總共宣講了四十六年的法。轉了三轉次法輪。

  不過,無論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還是第三轉法輪;無論是小乘的聲聞教法,還是大乘顯宗的教法,還是密宗的教法:都離不開頭一次所講的「苦、集、滅、道」這四諦。所以,我今天說,佛教就是用這四個字來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的!

  剛才所說「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那麼佛教究竟減輕的是什麼苦,增長的是什麼快樂呢?釋迦牟尼佛他就講了兩個法。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所以說,通過世間法的修習,讓你可以暫時或者現前得到人天之快樂。而通過出世間法的修行,可以讓你徹底脫離輪迴之苦,到達永久安樂及安樂因的菩提果位。所以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對寶行王說了非常重要的這麼一個概論,他說:

  「先生增上法,後生決定善,
   由得增上生,此生決定善,
   增上生極樂,定善為解脫。」

  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如果一個人修煉佛法的話,那麼首先,應該修「增上生」的法。什麼叫「增上生」的法呢?就是世間法。然後應該修「決定善」,就是出世間的法啊。那麼先修「增上生」的世間法,能夠使人脫離什麼苦,得到什麼快樂呢?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災難、障礙等等各種各樣的災難,讓人今生中能享受榮華富貴,及福、祿、壽、財、智慧和慈悲等等,這樣的一個人生享受。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來生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的痛苦當中,讓你繼續享受人天的快樂。所以說「增上生極樂」。

  那麼,「出世間法」的「決定善」能做什麼呢?讓人徹底脫離輪迴的行苦、壞苦、苦苦等一切痛苦。破除人們在輪迴當中的最根本因素——「我執」和「法執」,讓我們遠離愛恨之心,能夠得到永久的安樂以及安樂因的涅槃菩提果位。所以說,這叫出世間法。

  佛陀所講的一切法就是這兩種,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首先就要「當知苦」。什麼叫「當知苦」呢?如果你想脫離苦,應該知道苦。如果不知道什麼是苦,也就無法無所謂「擺脫一切痛苦」了。所以首先必須知道什麼苦。那麼苦有多少呢?苦有無數的,不過呢,大略上,苦可分為三種、六種、八種等等。今天我把苦分為三種來講,分別叫行苦、壞苦、苦苦。

  其中有些苦,人們平常就知道,但有些苦,人們至今還不知道是苦,反而一直認為是快樂。


  應當認識痛苦之一:行苦

  比如說行苦,這個行苦是什麼呢?是過去所造的,身、口、意之善惡業力導致的,將來會受苦的,一種不自由的狀況。它就被稱之為行苦。比如說,人等天下一切萬物生靈是沒有自由的。今生的幸福或者今生的得失,都是由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力所推。他的現在的一切快樂和痛苦,是過去的善良業力的所推。所以說,如果不願意受苦,只能現在行善積德,爭取從明天開始得到一點快樂,不過,當天,當前的痛苦卻是沒有一點自由。

  比如說上半輩子你殺過人,造過許多傷害百姓、傷害他人的事情,結果你的後半輩子就不得安寧。為什麼不得安寧呢?因為你上半輩子所造的,惡的業力所報的怨,就讓你不得安寧,所以說這叫業力所推。比如說你過去造過這樣的殺人、放火一直沒有破案,但未來的某一天一旦破案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你不由自主的,肯定要被槍斃,或者被判刑等等,或被別人復仇所殺等等。總之有許多都是不自由的。

  同樣,我們生下來就是第一個不自由。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在貴族家裡,還是平民百姓家裡;富有的家裡,還是窮人的家裡。這是由不得我們的。這是第一個「由不得」。就是由於出生的由不得,今生的命運會由於這個受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由於你的出身是低處,如果你真的想闖過這個坎的話,你比別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夠達到出身稍微好一些人的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命運的安排。我說,這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自己過去的安排,今生所報的。因此這叫「由不得」。

  那麼生下來之後,就有許多許多的不自由了。包括得到什麼樣的學歷;學習當中由於生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完成學歷;等找到工作之後,又出現各種意外,就出了什麼事啦;或者正當你的事業搞得非常好時,有一天由於自然災害或某種原因,其實你自己沒有任何一個錯,無緣無故事業被毀於一旦等等。在一生當中有許多許多「由不得」。況且更大的由不得就是「生病」。誰願意生病呢?可是由不得不生病。誰願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後會到哪裡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惡業力所推。所以說,這就叫行苦。


  應當認識痛苦之二:壞苦

  其二,叫壞苦。文字裡也有叫幻苦的,但這是不斷變幻的苦。而人們常常把壞苦當作快樂來享受。比如說我們世間上所受一切有漏快樂,實際上在佛菩薩看來都是痛苦。為什麼呢?比如說你站了兩個多小時,心中會認為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坐下來。可是,如果坐下來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越坐越快樂啊。因為你坐的時間越長,不就快樂積累的越多了嗎?然而恰恰相反,坐的時間長了,他就慢慢膝蓋也疼了,難受了,認為站起來才是最快樂的!所以說坐下來也不是快樂的。同樣,比如說對飢餓者而言,吃飯那是最快樂的。但吃飯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吃的越多越快樂啊。為什麼呢,因為積累的快樂多啊。可是吃飽後,他就肚子痛,他就難受,也不快樂啊。作為熱帶的或者非常熱的情況下,人們常常認為越涼快越好。結果真的涼快就好嗎?不是的,一旦涼快時間長了,就會受不了,稍微暖和一點感到非常快樂。那麼這種快樂究竟怎麼回事呢?這種痛苦積累的非常多,從而顯得非常明顯了,明顯了就難受了,有非常強烈感受了。一旦從這種痛苦轉入另一種痛苦的時候,因為另一種痛苦一時間還沒有積累出來那麼多,所以還沒真正引發這種苦的真正的覺受,它還不明顯,所以就有一種輕鬆感,這種輕鬆感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快樂。實際上時間長了,就積累的多了,它就又變成痛苦了。

  所以說,我們所認為的,因為非常熱,認為涼快好;因為非常冷,因此認為熱好。其實熱和冷都不是快樂,關鍵的問題,你這個痛苦積累的稍微少一點的時候,雖然他有苦,不過他的苦並不明顯,所以就感覺不到苦,他就有一種輕鬆感,因此他就有一種快感而已。世間上很多把它當做作快樂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這樣。

  你看。曾經我們家鄉有一個女的,這個女的跟另一個男人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他結婚,然而她的父母就不同意。由於不同意,她心裡就特別特別地難受。她想不通,就吃安眠藥。吃了整一個小盒的安眠藥。唉,這父母著急得不得了。把她帶到醫院裡面去,馬上就急救啊洗胃啊什麼的,解救出來了。她一醒過來,父母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同意,我們同意你的婚事,你千萬不要做這樣的傻事……」產生如此大的深愛,該不該白頭到老呢?當然按道理是應該的。可是過了三年之後他們又不和了,離婚了。

  任何一個東西,當你得不到的時候認為怎樣都好,一旦得到之後,一點都不好。反過來你又對另外一些得不到的東西發生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我剛才所說的,這種痛苦轉為另一種痛苦,還沒有積累出痛苦感的輕鬆感快感之外呢。這個上面有三個問題在作怪:一個是新鮮感;一個是難得感;還有一個是神秘感。

  什麼叫新鮮感呢?任何一個事物新接觸的時候那就是新鮮的,可是接觸的時間長了它就不新鮮了。因為不新鮮它就沒有新鮮感了,因此就不覺得好了。

  何為難得感呢?因為得不到所以說他就有了難得感,可一旦得到了它就不難得了。不難得了就沒有難得感了。因此,他就不認為好。

  何為神秘感呢?又能看得見,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他就認為是神秘。一旦看清楚了它就不神秘了。他就不想看了,他也就不覺得好了。

  所以說作為一個窮人而言,有錢有勢的人非常快樂。可有錢有勢的人認為,他能減少一點事情,減少一些事務,稍微能騰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可以輕鬆輕鬆,反而他覺得好啊!過一些普通人的日子他認為他現在好!所以說人間沒有這個一定好、那個一定不好之說。你心裡認為好,它就好;你心裡認為不好的時候它就不好。

  就像一盤川菜。那麼你說這個川菜究竟好吃還是不好吃?喜歡吃麻辣的人認為它簡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餚啊。可是呢,不喜歡麻辣者認為,哇!又麻又辣吃得非常難受。可是話又說回來,再等幾天之後,不喜歡麻辣的人碰到了一個人跟他說:愛吃麻辣可以驅寒,這麼這麼好,那麼那麼好……他就覺得:他說的對呀!就漸漸轉變了自己的觀點,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就變成麻辣愛好者了。然而這個愛好者,又碰到了一個人對他說:吃麻辣不好,上火,它怎麼怎麼樣,它對胃不好等等。一說他認為這有道理,從此再過一個月之後變成反感者了。一個月前反感者和愛好者,一個月之後恰恰相反,你說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實食物本身而言沒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說,你心裡認為好吃的時候,它就是好吃;心裡認為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所以說,人間的壞苦從何而生的呢?就由不得自己不去糾正自己的動念,就是由於自己的這種痛苦轉移到另一種痛苦的輕鬆感之上,並且增加了難得感、神秘感和新鮮感,這種想法導致了一種假相的好與不好,苦與樂(的分別心)。所以說在佛菩薩看來,這種苦和樂都是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此叫做壞苦或者叫做幻苦。


  應當認識痛苦之三:苦苦 

  那麼,生下來就是苦苦啊。苦苦大家都知道,什麼叫生苦呢?生下來是有苦的。你看一個嬰兒剛從母親的肚子裡一生下來就非常強烈地哭,為什麼呢?因為他習慣了在母親非常柔軟的肚子裡面呆著,一碰到人的手啊、布啊什麼的時候,(就像)有千千萬萬的兵器往身上所刺一樣痛苦。任何什麼東西對他來說都不適應,如此等等。包括呆在肚子裡面也有許多的苦。

  那麼人生下來了長大了,也會老啊。那麼老當然有苦。如果一個三十歲的人,一下了變成了八十歲的話,那他肯定是無法忍受的這種痛苦的。只不過一般人慢慢的過度到八十歲,所以也就漸漸習慣了,不再覺得苦而已。

  疾病是誰都避免不了的,非常痛苦。它能奪你的名譽,能奪你的工作,能奪你的前程,能奪你的命,甚至能奪走你的一切幸福!非常可怕,也是很痛苦的。

  死亡更為痛苦。!因為死亡一來臨,就意味著從此以後,對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徹底地告別了,從此以後再也不可能回頭。而且你走上的是一條黑暗不明的路。一個將要死亡的一個人,未來對他來說,一片空白,(接下來的事情)他一點都不知道。人如果知道未來是苦一點或樂一點的話,還都好辦。可是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帶來許多恐懼,猜疑等等。所以說,他會非常痛苦。

  那麼活在這個世上也有許多苦。比如說,人們所愛之物,他越愛越執著,越執著就把它歸納到「我」的範疇內,就成了「我執」、「我所執」了,越「我所執」呢,就幾乎把它當成了「我」的。但是,你越把它當成「我」的之後,就越容易失去。比如說,一個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妻子、丈夫,因為你太愛了,這個愛已不是那種愛護和大慈的愛,而是變成了這種「在乎」的愛,變成了「我需要你」的這種愛,變成了把「你」當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種貪愛之後,他幾乎忽略了對方自我意識的存在。所以就要求對方所做的一切,比如丈夫,比如孩子、或者妻子,對方所做一切必須符合我意,一點點不符合我意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失望,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不能忍受。

  由於這樣的原因,因為對方有獨立的思維,如果你把對方的一切行為,包括言談舉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思架空了,那他的意識不就變成被動的嗎?那他不就變成了機器人了嗎?誰受得了啊?只能離開你了。在佛經裡說,這就叫「愛離別苦」。你只會貪慾他,愛慾他,而不會理解他。,因而導致「愛離別」。一旦離別了,就會想不通。認為:我們如此之愛,為什麼離別呢?有些人呢,就去吸毒。有些人,選擇了自殺,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所以又該受苦了。

  從來,人一旦對於自己所愛之物,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貪心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不過想得到的人不止你一個人啊!有許多的人,你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這個事物不一定由你得到,事物只有一個,許多人在追求,怎麼能保證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比如說,你越執著就越容易失去,越得不到。因為你以非常強烈的貪心,和自私的行為來求取它的時候,不但不會得到,反而使它遠離你而去。這是事物本身的一種原理。因為你的這種功利心太強烈了,就沒有辦法得到。

  還有一種叫「怨憎會」。什麼叫怨憎會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東西就越容易碰到,恰恰糾纏不清等等。也有許多的痛苦。

  總之,咱們一旦有了肉體的色蘊,和感受的受蘊,觀察事物的分別心的想蘊,善惡行動的行蘊,以及意識形態的識蘊等,一旦有了這五蘊,因為這五蘊是有漏的,所有就產生了許多許多的痛苦、災難、障礙、違緣等等,數也數不清。所以說,這就是苦。

  我們想脫離苦首先必須知道什麼是「苦」,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陀說,想脫離苦,應當先知道苦。就像你想消滅殺父仇人的話,首先就應當知道誰殺了自己的父親。要不然的話你就亂殺無辜了啊。


  佛說:於集聖諦當知、當斷。  


  第二,佛陀說:「應斷集」。

  你光是知道了苦,還是擺脫不了苦的。你要知道痛苦的根源何在啊。集就是集中的意思,這裡指一切痛苦根源的集中、來源。

  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佛陀說就有兩個:


  應當斷除苦的根源之一:業力 

  一個是業力,一個是煩惱心。業力是因,而煩惱心是緣。

  什麼叫業力呢?以今天為界,過去所造的,身體上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行為;語言所說的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言辭;心裡想的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動念,這一切就構成了業力。因為它對你未來的幸福與痛苦起決定作用。這個就是業力。

  業就是過去所做的一切善、惡、無記等三業,以它的力量決定了未來的幸福和痛苦。比如說,仔細想想,以今天為界,若你過去學習非常好,成績非常不錯,將來你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以今天為界,你過去工作表現的非常出色,那麼你明天不但不會下崗,而且還會升職!過去表現的非常不好,有可能明天就下崗了!過去學習不好,未來肯定享受不了榮華富貴!或者,若你過去做了許多傷害他人的事情,未來你肯定要殺人償命。或者呢,受到許多怨敵的復仇,因此你會非常痛苦。這就是叫做業力。

  這種業,不僅今生,前世,前世的前世,甚至推到無數的前世以來,在意識形態裡面所留下的善的習氣,惡的習氣,和無記的習氣等。

  導致今生的幸福或來世的幸福。就像有些人一生下來,就非常的善良,還是小孩的時候,人們就都非常喜歡他,而且他總是樂呵呵的,他心裡邊沒有一點點壞的心;有些小孩一生下來心裡就非常邪惡,誰看到他,還是一點點大的嬰兒,都覺得不舒服。或者呢他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說惡口;會一點行動的時候,他就想整治人家,他心中起的就是這種噁心。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也有這樣的。這絕對不是環境、父母或者血統導致的,而是他的潛在的意識形態裡面所保留下來善惡習氣的多少決定的。善的習氣多,還是惡的習氣多還是無記的習氣多,就決定了這個人從生下來開始的一切發展。——咱們說的這個先天性啊,實際上不是什麼先天,應該是前世的意識形態裡邊所留下來的習氣,導致了你從生下來是聰明還是遲鈍,是善良或者邪惡。

  樂觀的或者悲觀的等等人啊,他從生下來開始就有了這麼一個習氣。那就是業力呀。所以說這叫業力。

  為什麼它是因呢?比如一朵花,種子就是因。和一朵花的種子一樣,人們善和惡的業力就是得到幸福或痛苦的最根本的種子。那就是善、惡、無記等三種業力所導致的。應該說這就是生起痛苦的第一個根源。

  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光有了種子沒用啊,還得有水、氧氣、營養等等。具備之後,種子才能生存,才能夠生果呀。要是其中缺一的話,就生長不了果呀。既如此,這個水分啊、肥料啊、氧氣啊、溫度等等,它就是緣。


  應當斷除苦的根源之二:煩惱心

  同樣,我們所起的煩惱心就是緣。在你過去所造的善惡業中,善業肯定有無數的,惡業也肯定是無數的。不過呢,今生究竟爆發惡果呢,還是善報呢?就要看碰到哪一個緣了。所以說,如果遇到善緣肯定爆發善果,若遇到惡緣肯定爆發惡果。

  何為惡緣?煩惱心就是惡緣。

  什麼是煩惱心?佛經中說,「貪、嗔、癡」便是煩惱心。

  為什麼貪嗔癡是煩惱心?因為一切痛苦,一切災難,一切難受和折磨都來自於貪嗔癡。

  什麼叫貪慾心呢?貪慾心是對事物的一種自私的貪戀之心。有人會問,如果對事物沒有貪戀心,社會怎麼會發展?咱們怎麼會有進步?這麼說就錯了!「自私、貪戀」與「追求」是兩碼事。追求可以有,貪戀不應該有。這兩者的界限在哪裡呢?追求——雖說我不會把事物看得很重,雖說不會在乎它,但會盡最大的力量爭取做到最好,可由於某種原因做不到也不會在乎,大不了重新做,這就是追求。

  什麼叫貪戀心呢?貪戀心是指人被事物所迷,一旦失去了就無法想像的痛苦的那種在乎心。一旦有了在乎心,就是貪戀心了。因此它只會帶來痛苦和難受,不會帶來任何快樂。剛才我談到的「愛離別苦」的原因,就是貪戀心。如果只有一種愛心沒有貪心的話,他能夠非常的好,可是一旦他的愛心變成貪心,對方就無法忍受了,因此就只有離別了。所以一旦離別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痛苦——「為什麼要離開我呢,我對他這麼好……」他一旦如此想,就有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由於心理的折磨導致生病,一步步發展,嚴重下去,最後就死了。或者自殺,或者喝酒,或者吸毒,等等等等,諸多可怕的後果都會隨之而來。

  憎恨心從何而來呢?憎恨心是因為不滿意而引起的。什麼叫不滿意呢?一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你就不愉快。當你不愉快的時候,你就尋找:「我為什麼得不到呢?因為他得到了我才得不到了!」其實即使別人得不到,也未必就是你得到啊。為什麼呢?還有其他好多追求者呢啊!為什麼不是他們,而偏偏是你得到呢?

  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自己認為,只要擁有者沒有得到,那「這就是我的」了!所以,對這個得到者產生了極強的嗔恨。痛苦啊!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報仇。可是,報了仇,從此就了事了嗎?不是的!你給他所帶來的一切痛苦,一段時間以後將會十倍奉還給你!這樣一來,怨怨相報何時了呀?

  其實非常小的事情可以變成為非常大的禍,甚至變成致命的禍呀!這就是因為憎恨心理太強烈了,制止不住自己的心,克制不了自己的心所導致的。

  所以寂天菩薩曾經說:「沒有比嗔恨心更大的罪惡!也沒有比忍辱心更大的善心!」嗔恨心一旦產生,人的意識就完全被嗔恨所佔據,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就做了;該說不該的都說了;該想不該想的都想了。當你氣消了,回頭的時候,後果就不堪設想!會感受許多許多痛苦和難受。

  什麼叫愚癡啊?愚癡就是暗昧,就是愚昧、不明白、迷惑。因為他是稀裡糊塗的,不明白是和非。不具有智慧就分辨不出是和非,分辨不出善和惡,分辨不出該做還是不該做。

  所以,不該做的他偏偏去做,該做的他偏偏不去做。因此寂天菩薩曾經說:「包括蒼蠅蚊子在內的一切萬物生靈,沒有一個不求快樂的;可是由於迷惑愚昧,所作所為都是顛倒而行,最後帶來的都是痛苦!」任何一個生靈,沒有不願意離開痛苦的!不過因為愚昧迷惑,顛倒而行,把一切痛苦招手迎來。這都是愚昧所致!所以說,愚癡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來源。

  另外還有傲慢。由於傲慢,讓你失去一切知識,一切功德,一切福報,一切智慧!曾經有一位高僧說過:「傲慢的高山頂上,留不住知識與功德之水。」如山頂上留不住水一樣,一旦有了傲慢心之後,別人提了再合理的要求,提了再好的建議,你都會自以為是。因此,古往今來有多少個王室,有多少個皇帝,在傲慢的手中毀於一旦。所以說,慢心非常可怕。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小小的成就的時候,傲慢心就開始生出來了。一旦有了這種傲慢心,從此終止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說,產生了傲慢,就像到了山頂。到了山頂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下一步走的就是下坡路!一旦有了傲慢心,下一步你走的就是下坡路!

  有人問起我,「我的前程將來如何?」我對他說:「我給你看了,不太好。你自己看看。」我對他說啊:「你觀察觀察自己,有沒有傲慢心?有沒有自以為是的心?如果你非常狂熱!非常傲慢!自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你得小心了!你就多災多難了。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還得修正。我還很多人都不如,非常地謙虛,是能明確認識自己缺點和漏洞的人。」我說,「你是萬事大吉,一定會有發展的!」所以說傲慢心非常可怕。

  另外還有疑心,懷疑之心也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懷疑心可以毀壞非常好的好朋友之間的感情。懷疑心毀滅自己的一切功德。一旦有了懷疑心和忌妒心,讓自己一輩子受苦難!人與人之間,即使是一家人,睡的是一張床,吃的是一樣的飯,但這兩人所受的苦和樂顯然很不一樣!其中一個人可能是悲觀主義者,對什麼事都保持懷疑態度,總認為這個是不是不利於我呀,那個什麼什麼不好哇,老是往壞的方向去想。因此會給他帶來許多痛苦和恐懼,他就會一輩子受苦。另一個人呢,他是樂觀主義者,他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對他非常不好,但他想:「無所謂,以後我多防著點不就行了嗎?」恰恰因為他眼裡沒有敵人,人們對他就越來越好。過去不理解他的人,漸漸理解他了,說「這人真是個好人,一定對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種快樂。我們所謂的痛苦和快樂,不是物質上的多與少,而是這種物質,或者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心理能夠帶來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覺;或者是帶來難受、痛苦的感覺。這就是苦和樂的惟一標準!

  這些都是煩惱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須斷除貪慾心、嗔恨心、愚癡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

  這就是應斷集的意思。

 

  佛說: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

  現在跟大家說一下如何增長快樂。

  首先大家必須瞭解什麼是現前暫時的快樂,什麼是究竟的快樂。現前快樂指的是人天的榮華富貴、名聲、地位、權力以及所有的世間享受等等。人們就認為這些是快樂,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自然無可厚非。

  但從根本上說未必這樣,用什麼方法讓自己心裡好受,使自己開心,只是現前的快樂罷了,這種現前的快樂,在佛菩薩看來,還不是真正的快樂,是屬於壞苦。

  那快樂是什麼呢?只有究竟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才是究竟的快樂啊?寂滅一切痛苦才是真正的快樂!

  佛經裡面說證得「滅果」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滅」呢?所滅的是什麼呢?只有滅除將來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的最根本的根源——我執、法執,那才是永久的快樂。

  菩提達摩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一個大丈夫應該以寂滅做為自己所奮鬥的方向和目標。「修者以離相為宗。」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滅除一切我執和法執,遠離一切執著。

  怎麼樣才能達到呢?一旦明白了萬事萬物自性皆是空的、現象是緣起的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諦和俗諦的道理,就窺見了一切法的本來面貌,我們便能達到「滅」,從而破除我執和法執——對「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執著。

  但它是破事物本身嗎?不是的,事物本身沒辦法破,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觀實相是怎麼樣,它就怎麼樣。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過是表相,而表相變成了一種像真的一樣的假相,因此,不該執著的便執著了,不該著相的也著相了。由此我們生起貪慾、嗔恨和愚癡之心。

  那事物本身是什麼樣的呢?其實一切萬事萬物只有兩種存在形態:一個就是現象,一個就是它的本質。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一:緣起之理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一個水杯,它的現象是什麼呢?包括它的顏色、形狀、內外的各種形態以及構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溫度的成分、風的成分、空間的成分等等。這就是這個杯子的現象。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後,就變成了這個杯子。

  因此,佛教為什麼講包括水杯在內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呢?因為任何一個事物的構成,必須要有構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緣,比如包括製造杯子的工廠、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們用這個杯喝水的時候才稱之為水杯,這就是杯子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因果是不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過它的本質卻是自性皆空的。

  雖然水杯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們為何稱之為「水杯」呢?這只不過是人們給它強加了一個水杯的假名,安立了這樣一個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後我傳你、你傳他就變成了「水杯」。其實在它構成水杯的每一個事物當中,都沒有稱為「水杯」的一個東西,去掉這些所有構成的成分之後,剩下的也沒有「水杯」。所以說,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話,水杯真是「水杯」的話,那這個水杯就變成從它本身的角度來說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說,無論用這個水杯喝茶還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須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這樣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謂「水杯」,不是事物本身當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們給它強加安立的一種假名而已。 

  由於事物本身不是這樣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許多事物聚合在一體的一種暫時的凝聚,或者是暫時的一種聚會而已,所以說它的本質是自性皆空的。那麼這跟佛教有什麼關係呢?佛教裡面所講的一切內容,並不是因為是佛所說,才應該是這樣;而是因為事物本身就是這樣,佛才這樣說而已。

  我們反過來說,比如在有些宗教裡面,因為是某一個主或某一個神靈所說,所以必須是這樣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們佛教的理論,幾千年以來,佛之所以這樣說: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任何事物的現象都是緣起,本質都是性空,是因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這樣,佛亦只不過說真話而已。

  因此,咱們的佛祖是發現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創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認有什麼創造事物者、有什麼決定命運者,人們的命運永遠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在任何一個神靈的手裡。所以說命運是老天爺的安排等說法,佛教一概不承認。只有自己善惡的業力和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決定了你自己未來的命運,而不是某個神靈決定了你的命運,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原理。

  但是,既然現象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佛教為什麼又說它的本質是皆空的呢?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或者真諦和俗諦。俗諦就是現象、緣起的意思,真諦就是本質、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龍樹菩薩曾經在《中觀論》當中說:

  諸佛以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以勝義諦

  這就是說,佛陀以二諦來為眾生說法,一個是世俗諦,二個是勝義諦。什麼是世俗諦呢?世俗諦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因果不虛的現象、緣起,故此我們要除惡揚善,要斷除一切業以及煩惱才不會受苦。

  什麼叫真諦呢?真諦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質,這就是真諦。所以說,佛是通過二諦來講法。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二:性空之見

  既然如此,那這個跟「證得滅」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能滅掉對於萬事萬物自性的執著,你從此以後便不再會生起貪慾心或憎恨心。比如說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房子,電視機裡面看到的良馬、名車、金銀珠寶等,你不會產生想起偷竊它、或者想辦法把它拿出來的這種念頭,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這個電視裡面顯出來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攝後沖洗出來的影像,實際上不是真的。所以說你在屋裡面擱再大的電視機,沒有任何一個人,對裡面顯現的任何事物產生偷的想法,也不會生起任何一個貪慾心和嗔恨心。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們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碰到的或心裡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萬事萬物,都能夠明白如水中月、鏡中影,或者電視機裡邊各種的形態一樣虛假不實,那麼再也不會對它生起在乎心,因為沒有了在乎心,也就不會(生起)想得到的貪慾心,也不會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會生起不瞭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說,一旦遠離了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會有痛苦、難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樂了。

  其實我剛才所說的真正的快樂,就是沒有任何折磨、沒有任何難受、沒有任何痛苦、沒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沒有了貪慾和憎恨,從何而來難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沒有了。沒有了它就是證得滅,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果。

  無論是斷除一切煩惱心的小乘羅漢果位也好,還是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大乘無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靜的滅果。所以說證得滅果才是我們要所求的。而且通過禪定的修法,非常堅定的一心修煉,就可以得到一禪、二禪之上的身安樂和心安樂,然後用智慧來觀察事物本身的實相。當一旦觀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後,就安住於這樣的落空當中修習禪定。通過這種反覆修煉,最終會徹底在意識形態當中消除這種貪慾和嗔恨以及把一切萬事萬物當真的那種習氣。所以說,這時候,無論是座上還是座下行為的時候,你再也沒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沒有了在乎難道就沒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舉,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這種追求,不是在乎的貪念的這種追求,所以說他就沒有難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說,「證得滅」。


  佛說:於苦集滅道聖諦當知、當修

  第四句話叫「趨入道」。既然剛才所說的滅果如此殊勝、如此快樂,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你得到這樣的快樂呢?在佛經裡面講,聞思三藏經典、修三學道法,便能證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趨入道」。但是你要趨入道的話,前提要知道什麼是道,因此要學、想,所以說聞和思非常重要。

  聞什麼呢?律藏、論藏、經藏等一切佛教的經典。有些人認為:「哎呀,看經書會起煩惱心、分別心,還不如一心念佛號。」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你不學佛經,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義,所以說也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你必須要看三藏經典,讀三藏經典,而且還要在上師面前聆聽這許多許多的三藏經典的內涵。因為這些才是你修道當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實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後如何趨入道呢?只有三個:一個是戒,一個是定,一個是慧。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一:修戒學

  這個戒就是戒律,有人認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麼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難守啊?我說:你說錯了,因為我從來沒有把戒當作捆綁自己的一種枷鎖,而是把它當作莊嚴自我的,比金銀珠寶還要超出百倍的莊嚴裝飾。由此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使得我的行為和言談舉止非常的規範和完美,沒有缺點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薩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墮戒等等的話,不僅僅是行為和言談舉止,包括心裡的動念在內都會非常的清淨、完美、規範。戒不是用來捆綁自己的,而是用來莊嚴自己的。所以說讓我感到非常的莊嚴。

  那麼這個戒是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規範自己起心動念、行為和言談舉止呢?無論是別解脫戒、還是菩薩戒、還是密宗戒,它們都是通過約束的方法來讓你規範行為、言談舉止和心裡的動念。實際上就像調伏一匹野馬一樣,首先通過用繩子來把它的四肢全部綁緊,然後再由許多人來抓住它,調伏它。同樣,咱們這種淘氣的心現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調伏它。那用什麼方法來調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來調伏它。只有通過戒律,才能馴好咱們這個心馬,才能夠讓行為、言談舉止、起心動念達到完美,這就是第一步-——戒。

  那麼只要有戒就行了麼?不,還要有定。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二:修定學

  定學,實際上就是很多經典裡面所說的心學,是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的一種。因為禪定這個概念比較小,如果你要說定的話,一定要說修的內容為定,不能說禪定那種簡單的定,說心的話就更恰當了。在《入菩薩行論》中就說的是戒學、心學。

  那麼這是什麼呢?這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修心的方法,你要永遠約束自己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怎麼辦呢?若要讓自己主動約束自己,從被動的約束行為言談舉止和念頭,變成為主動的約束行為言談舉止和念頭,這就要靠心學或者定學。如何做呢?一般心學或者定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觀察修,還有一個叫定修。

  什麼叫觀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處、一心不動,不要這樣,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圍繞在如何改變某一種內心的習性,這就叫觀察修。比如說咱們修的第一步就是親近善知識,就是拜上師。為什麼要拜師父呢?要是沒有老師來教導你、引導你,你怎能從一個凡夫俗子最終達到智慧、慈悲和德能都圓滿的無上菩提殊勝果位呢?是不可能的。這要有非常複雜及有次第的系列修行才能達到。所以說必須要有引路人,這就是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之理按照《菩提道第廣論》來說,有如下幾點: 

  1、所親近的對象——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
  2、親近者——弟子應具備的條件;
  3、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功德;
  4、不親近善知識或不如法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5、心裡如何親近善知識;
  6、行為如何親近善知識。

  大概總共有此六個部分。

  然而《掌中解脫》中用四個方面來講: 

  1、親近善於知識的勝利功德;
  2、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3、心裡如何親近善知識;
  4、身體的行為如何親近善知識。

  這個問題在《學佛為什麼要拜師》這個光盤當中我已經講過了,在這裡不再多加闡述了。

  總之,這種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宗喀巴大師說,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如何修親近善知識之理。說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這個「根本」兩個字非常重要,要是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修任何一個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個成就,所以說學佛者必須拜師。沒有師父或沒有如法的親近善知識,不會得到任何一個功德及增長。

  然後就要修暇滿人身難得,要知道現在咱們得到的人身就有「八暇十滿」這麼好的條件。然後,咱們要充分瞭解咱們人身的無比價值,並能夠充分發揮具有無限作用的人身價值。然後要明白人身雖是無價之寶,可是他很短暫,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義」。這個暇滿人生難得之法,將來我也會講怎樣才能做到。人生有意義就如這樣所說。

  然後,要修習生命無常、三惡道的痛苦,以及皈依三寶。因為你沒有生起怖畏三惡道痛苦之心的話,你不可能真正的皈依三寶,所以說要觀三惡道的苦,它是生起皈依心的最根本的因。

  那為什麼要皈依?皈依誰?如何皈依?以及皈依之後的學處等等,以後我會詳細講到的。若修好了這個三皈依後,若不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業報之心的話,你仍然不明白為什麼會墮落三惡道,為什麼會投生到三善道,有什麼辦法讓我們免去三惡道的痛苦,讓我得到三善道,來得到人天之快樂——榮華富貴幸福等等,以及如何才能得到的方法。所以說,我將來也會專門講一講因果報應。

  為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呢?就有業果這樣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你就可以詳細明白善惡的因果報應,以及讓自己多得到一個善報、少得到一個惡報的一種方法。

  然後要修六道輪迴的苦,我們通過三苦、六苦、八苦來認識六道輪迴的苦。佛教為什麼說輪迴是苦海呢?剛才我已經講到了一些簡單的道理,更深刻的要在心中體悟才可以明白。

  那麼完了之後你要學會十二緣起支。什麼叫十二緣起支呢?一個人為什麼會死了之後進入中有?中有之後為什麼有投生?投生之後為什麼會老死?這要學習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樣的十二緣起的順轉和逆轉之理。一旦明白了這個之後,你就會明白我們人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你就明白這個道理了。這個將來我也會非常詳細的闡述。?

  然後要學菩提心,通過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這兩種方法來修菩提心。

  然後要修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到禪定波羅蜜之前的,智慧波羅蜜以下的部分。這些都是屬於觀察修。到了禪定波羅密的時候,就是定修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就不允許轉動,必須要一心不動修禪定,直到通過九住心的修法,得到身安樂、心安樂的這種真正的「奢摩他」為止。有了這樣的奢摩他之後呢,你要修這個智慧波羅蜜,智慧波羅蜜就要修萬法自性皆空。只是性空和禪定結合起來才能破除我執和法執。要證悟座上如空似的性空正見和座下如夢幻似的性空正見等等。因此你要通達因為緣起就皆空、因為是皆空的所以說它才是緣起的這個道理。

  正如龍樹菩薩所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他就這樣說的。所以說你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三:修慧學

  那麼慧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六波羅蜜當中智慧波羅蜜的部分,那就是慧了。因為有智慧波羅蜜才能破除一切「我執」和「法執」,這個智慧波羅蜜具體認識我執和法執,從而加以破除。破除我執法執後的這種萬法皆空的狀態還需要由奢摩他來安住,這就是說止觀雙運的修法,也就是這裡面的所說的慧學。因為你光有定學,雖然你的意識形態會達到安住一處,但你還沒有明白萬事萬物的真正本來的面貌。只有通過智慧來觀察,你才會明白一切萬事萬物的自性皆空和現象妙有的這種真正的本來面貌。所以說他才會真正通達「性空假有」,或者如僧肇法師所說的「性空假有」,或者就是咱們通常中觀派所說的「性空妙有」之理。由此你可以徹底消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剷除一切我執和法執,證得我剛才所說的這種涅槃清淨的滅果——永久的快樂,這就是說佛陀說趨入道。


  修持和弘揚佛法的偉大之處

  苦、集、滅、道,我已經簡單的闡述了,佛教為什麼能減輕痛苦?為什麼能增長快樂?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這些,比如說智慧波羅密蜜來破我執和法執,雖然暫時達不到這種很高的境界,但哪怕能破掉一點點,也會破除世間的這種迷惑,或者迷住或者執著,或者在乎的這種心態,因此做人就輕鬆多了。

  看問題要看得穩、看的廣,要高瞻遠矚啊,所以說佛教裡面所說的這些法,我剛才說了,它不是說這是隨便的,僅僅因為是佛說的所以就說它是對的,不是的。因為事物它的本身的原理就這樣,所以說我才這樣說的。因此說佛教的真理,確實是完美的哲學和人生的哲理,具有這樣法的佛陀菩薩或者能弘揚這樣佛法的佛陀菩薩真是非常非常的偉大。寂天菩薩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若人匱乏安樂具 具足眾多痛苦事
  誰以諸樂令滿足 而為斷除諸苦痛
  愚癡暗昧能遣除 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 如斯福德何能及

  就是這樣說的,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萬物生靈,你們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最需要就是快樂,他最缺乏的也就是快樂,即使是具有家產萬貫、榮華富貴和名聲地位的權力擁有者,他所欠缺的也是內心的快樂,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好受。

  街道上要飯的乞丐、整天幹活的這些老百姓以及工人,他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最匱乏、最欠缺的也就是快樂,包括萬物生靈當中蒼蠅蚊子在內的一切眾生,整天不停的奔波,他們最欠缺的是什麼?還是快樂,它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

  那麼,即使是具有權力、名聲、地位以及榮華富貴的這種富翁或者這種上層人物,他最多的又是什麼呢?憂愁、煩惱、痛苦和傷心。街道上要飯的乞丐,天天拚命幹活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層人等,上上下下全世界的所有的人,他們心中最多的也是憂愁,最多的是難受,最多的就是擔心,最多的就是傷心和煩惱心。天下一切萬物生靈包括蒼蠅蚊子在內,在不斷地奔波的這一切蒼生,他們最多的就是恐懼、痛苦、憂傷和災難。

  既然如此,有誰能夠(帶領)這些欠缺快樂、有許多許多痛苦的這些一切天下蒼生,到一個永久快樂及快樂因的這樣的果位當中來,讓他們滿足於快樂,幫他們斷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來源的煩惱和業力呢? 

  能做到這些的人,你說天下哪有比這個人更為偉大的呢?哪有比這樣的人更為應該尊重的呢?哪有比這個人更為有恩德之人呢?他才是真正的恩公啊! 

  而且他不但能消除痛苦,還能將一切痛苦來源——愚癡和暗昧之心從咱們的心裡面遣除,讓咱們得到一個光明的智慧,誰能做到這個,他才是我們真正的所崇拜的對象、頂禮的對象、磕頭的對象,磕十萬百萬千萬個頭都在所不惜。

  平常人們說我幫幫你、你幫幫我,也算是好心人,但要幫天下一切萬物生靈的這種心,誰有呢?你們說,還有比這個更為善的人嗎?咱們說朋友呀,因為是朋友,所以可以幫我們排憂解難,他排的憂不過只是一次的憂,解的難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次的難而已。而讓你從根本上明白痛苦以及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讓你徹底破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來源這樣的朋友,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朋友,那還有比這個更為親近的朋友嗎?沒有。沒有比這個親近。

  若誰能做到這一點:拿一點錢來做一些供養,做一些佈施,解救幾十個、幾百個貪困戶,我們都說他是善人。如果讓天下一切眾生得到永久的快樂,造這樣的福報,有比這個還大的福德者嗎?沒有。他是誰呀?他就是咱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咱們佛教當中,二千五百年以來的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啊!

  他們專門犧牲自己的一切來研究這一項、觀察這一項,一再的去強調和宣揚這一項,並且自己充實的這項事業。因此,他們才是我們真正應五體投地所頂禮、所皈依之處。

  所以說,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為什麼要學佛?因為它能讓咱們明白一個通達快樂的道路,通達智慧的道路,通達慈悲的道路,讓我們走上一條從此結束一切痛苦和煩惱到達永久安樂的彼岸的一個道路。如果我們不去親近他,不去皈依他,不學他的法,就好比是一個快餓死的人,給它許多美食讓他隨意享用,但他卻苦苦的等待餓死而不吃一樣,沒有比這個人愚昧的了。

  所以我今天講《為什麼要學佛呢?》。這個道理比較簡單的這麼講了,以後大家要不斷地去看佛教正規的經典,佛教正規的論典,因為我覺得佛教的三藏經典,那是無價之寶的如意寶藏的寶庫,其中的妙樂是享不盡的,其中的受用是用不盡的。

  今天我說這些話,願能夠聽到我的這個法的、能知道我所說的道理的所有的人,願你們遠離一切內心的憂愁、煩惱、痛苦和外在身體的一切災難、魔障等等,願你們永久的快樂,現前具備福、祿、壽以及具備一切修煉佛法的順緣,消除一切修煉佛法的惡緣,能夠家庭幸福美滿、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吉祥圓滿!


上一篇:甚麼是無明?
下一篇:佛教的十法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