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是我們命運的建築師,它可以使我們生病,也可以讓我們痊癒。
自然終究是平衡的,人們無法干擾其均衡狀態。大自然的律法是無偏無私,不因禱告、讚美或犧牲而動搖。自然的活動包括物質和心靈層面,不受俗世執法者的干擾。其中規範人類生命特質的法律是因果循環論。這條律法規定了人類的道德層面,由想法、言語、舉止所導致的健康或不健康的行動,經過時間的洗禮後,終究會產生善報或惡報。
假如一個粗暴的人,有著邪惡的舉止,不和宇宙律法和諧相處,他不良的惡行將會污染了周遭的氣氛。他的不良行為所產生的惡果使他無法擁有快樂、滿足和寧靜的生活。而污染的心靈使自己和他人不快樂。相反地,假如他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他將擁有正當而和平的生活,周遭氣氛將因他的美德而得到淨化。他積極的心靈,深深地影響了他周遭的人們,並創造一個和平而幸福的環境。
美德的養成
擁有美德且積極的心靈,並非可以自動產生。對許多人而言,特別容易陷入憤怒、嫉妒、壞心眼和復仇心等負面情緒之中,尤其是面臨外在的競爭時。
●
什麼是真正的寶藏?從前有個人,將諂媚他人視為個人的勝利。有一天,他得到一塊玉,他想將它獻給大臣。但是,無論他怎麼說服大臣,大臣始終拒絕接受。
那位仁兄說:「這可是真正的寶藏!平凡人沒有使用它的權利,只有像您如此高貴的人方值得佩戴它。這塊玉就像是天生該由您來擁有它,戴著它。」「或許你把這塊玉當寶貝,」這位正直的大臣說道:「但是,我不是可以輕易地被收買!這就是我的寶藏。」
●
美德需透過刻意的訓練方可養成,一個想要獲得美德的人,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美德,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就如同學生必須反覆地復習功課,才能獲得成功。首先,他必須下定決心,盡力去發展具有建設性的人格特質,尤其是對具強烈消極傾向的人。全心全意地努力,便可以改變這些負面的傾向,而培養出正確的思考、言語和舉止。一但養成這些好習慣,他將發現他無法再去做一些負面或不良的行為。他所養成的好習慣將具有自發性、創意和技巧,並使他擁有幸福。
善加使用心靈
全能的心靈是善與惡的創造者,心靈可以導致邪惡,所有邪惡之事皆是心靈所致。心靈也可為我們帶來快樂成功與歡愉。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心靈在我們心中,但是我們並不瞭解其本質。但是,有些人無法見到自己的未來,竟然說他們可以瞭解別人的心靈。
●
了解別人的心思:有一個人宣稱他可以瞭解別人的心思,也因此賺了一大筆錢。有一天,一個年輕人跑來找他,年輕人將一枝大拐杖拿給他看,然後說:「說出我內心的想法,告訴我,我會不會打你呢?」這位心靈解惑者瞭解他身處險境;不論他說是或不是,這個年輕人都可以否認。因為無法知道這位年輕人在想些什麼,因為他瞭解自己最好什麼話都不要說。
●
釋尊認為邪惡無法透過救世主得到贖罪,反而因無知而造成污染,而無知可以藉由智慧祛除;不認為人被神所詛咒,出生即帶有原罪,註定悲慘的命運。相反的,釋尊採取光明面的觀點,認為每個人皆具有行善的潛能,即使是最邪惡的人也可以經由努力,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而且,無論是多大的罪惡,皆不能以無止盡的痛苦來懲罰他。
心靈是一種工具,假如善加利用,它是極具建設性的。相反地,若不善加利用,它則有摧毀的力量;這項抉擇,是由我們自己所決定。一個想法能夠將幸福或悲傷的鎖鏈切斷。這就是為何在佛教教義中,強調心靈訓練的原因。顯而易見地,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心靈,是開放、快樂、寧靜而滿足的。
心靈如同電力般,電流可以殺死一個人,也可以照亮他的家,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它。同樣地,一個行為邪惡、否認良心制裁的人只會招來痛楚。相反地,控制自我心靈可以使他獲得最大的幸福。
釋尊曾說:「心靈是光輝的;純潔的力量是其本質。只有在人為蓄意污穢下,它才會遭受污染。」控制我們邪惡的想法並不容易。更困難的是要斷絕貪念、恨意和欺騙等不健康的想法。唯有心靈上的訓練,才能根除這些念頭。
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有思想作為主宰,這些持續不斷的行動決定了我們的個性。假如我們想法仁慈,我們就會變得仁慈有禮。假如我們的想法殘忍,我們的行為就會變得殘暴不仁。假如我們有欺騙的想法,我們就會常常去騙人。假如我們的想法誠實,我們的行為就會誠實不欺。假如我們帶著憐憫的想法,我們就會憐憫他人。我們的想法影響了我們的舉止和本性。
我們的傳道任務
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和智慧,與發展人格同等重要。身為人類,我們應該感到快樂。能夠當個人,是我們過去行善的結果。身為人類,我們有最大的機會去獲得美德和智慧,並藉此增進我們的福利和幸福。讓我們的生命充滿目標,為人類的生存增進美德。我們不應該浪費生而為人的機會,濫用這項特權,犯下不道德的行為而引起悲慘的事情。也不要讓日子像雲彩般流逝,不留任何痕跡。
今日社會需要的是前人的智慧,對後人來說也是最高的智慧。佛教不僅是前人或後代所擁有的智慧,佛教是由釋尊所發掘的永恆智慧——法,這個智慧如同被泉水四季灌溉的深井般。讓我們擁有這個泉湧不斷的智慧,沒有了它,個人和社會無法獲得永恆的寧靜和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