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修行
■「恆順眾生」是否會造成是非不分?
從前有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指使兒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兒子不肯。父親說:「沒關係啊!現在四處寂暗,沒有人知道。」兒子說:「你、我,還有月亮都知道啊!怎麼能夠做這種事呢?」所以,我們要以良知去判斷何者應順,何者不應順,不可盲目附從。
■我是醫學院的學生,學佛後,深深體會到好好的用心即是發菩提心,是否正確?
學佛是盡本分,在什麼崗位即做什麼事,不要將人間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處在人間。
■為何有人學佛經年,平時對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進,辯才無礙,甚至,對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現前,卻難能解脫、自在?
佛教的修養並非全要依靠佛之感應,最主要在培養勇氣。佛言:一定業不可轉。」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於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方是學佛之真諦、目標。佛法乃三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齒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覺香味甘甜、滋味無窮;沒有牙齒的,也可含之,而體會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時是否都能徹悟?如果不能,是個人因素?還是佛法不夠園融?
你覺得考試成績好壞,是個人因素,還是老師的因素?
■世間真的有因果嗎?比如,有一個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誠,但為何他的家庭會不平安,事業也不順利呢?
你應該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遠因近果。佛教中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過去犯了錯,現在知道了,就應該真心懺悔,承受過去犯罪的懲罰;要歡喜地接受,時時刻刻起懺悔心,並且要時時刻刻發願,隨分隨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總不能剛開始播種,就要求馬上能有收穫。所以說因果善惡是分明的,佛陀教我們愛人則是愛己,護人則是護己,如能好好的種善因,後來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處都會很平安。
舉個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對某個人無理辱罵或騙取他人的財物:今日你在某個地方,看到另一個饑凍病危的人,起了憐憫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罵或被騙取的債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樣是不放過你,你若能知過認錯,忍受辱罵,則對方惱怒易息,長債短討。又今日被救助的這個病危饑凍者,等回復了體力,便會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見你,就會感恩圖報……。應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們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學佛者,先學好菩薩精神:尤其要學地藏菩薩的大願,像他以寬大的心胸包容一切眾生。如能愛無量的眾生,則來生或今日,自然就會有很多擁護的人,自動合力來協助我們的成就事業,這也就是結好緣啊!
■「聽時恩悟,境來又迷。」應如何克制?
應提起毅力、心志,立「不遷怒,不貳過」之志,有勇氣即可精進。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佛教徒都會認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生脫死,為求往生西方,離開三界、脫離六道;其實,學佛如只抱著這種觀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學佛了!學佛,是要學不計較、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見解:有了正確的思維,才會有正確的行動。
現代人總是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他們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要有聖人包容萬物的寬大胸懷,才能心境超脫,如果沒有這分寬大的胸懷,儘管再怎麼信仰、拜佛,還是會墮入魔道。
■何謂明心見性?
在凡夫稱為「心」,在佛稱為「性」,我們現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們出生在人間,培養出來的叫做習氣,我們由第六識來分別外面的境界,一直將人性與眾生分別,我執我見,而使人心脫離了佛性;其實,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們本來佛性。因此明心見性,套一句現代的語言,即是「啟發良知,發揮良能」,我們現在修行學佛,重點即在如何啟發自己的良知、開發人們的愛心。
■五戎申有妄語戒,但在生意場上,往往非妄語不可,怎麼辦?
只要不損人利己,有時一句善意、圓融的妄語,也是功德無量啊!
■聽師父說過:「佛陀也是人,是比我們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聖人。」又說:「宗教是唯一能洗滌、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話都平實易懂,打動人心,讓人信受。
我的話語極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運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條人人能夠歡喜遵行的道路。
因為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會、人間長存不廢。如果把宗教當作學問探究,落入高深、奧秘的說理,而不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則該宗教就無法達到引導、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並不是我說得好,而是彼此有緣;我說的話契合、啟發了你內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應的歡喜。
■我們是佛學院的學生,請問法師如何修持?
我無法每天深入經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須先結好人緣、好好地種好因;能種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慈濟是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毫無代價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個人如果能和每個不同個性的人都相處得很圓融,那這個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們應該在很多人的地方適應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薩道啊!
■修行是為了圓滿別人?還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為自己就無行可修。吃飯是為自己,睡覺是為自己,這些你都會,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眾生苦,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聞聲救苦。如果只為自己,就不夠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脫,怎麼有可能把佛法發揚光大?
子路問孔子:「我死了以後會怎樣?」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樣的,學佛就是學得如何做人,如何讓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論理,摸不著、看不到,說歸說、做歸做,事理無法相應,學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時才能證果?
你來此的感受如何?來的時候是一種心境,來了之後,一番親見親聞,與你所想像的必有出入,而現在又是另一種心境。
當初下決心要來見我,那是因、是願,實際上來了是行、是做,現在的心境感想則是解、是證。
我們天天都有感受,時時都在修因證果,我今天下了一個決心,並且付諸行動,那就是修因證果。
■課業與學佛無法兼顧,怎麼辦?
你們現在應該以課業為重,學佛是培養慈悲心,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呀,學佛是要學得以佛心為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時間。
■地藏菩薩誓願度眾生,為什麼一直度不完,而地獄也沒有空過?
眾生就是自造「業」,不聽話嘛!你看世間的監獄也沒有空過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薩度眾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聽地藏菩薩的話,改過自新!
■有些人總認為只有專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脫死,是否正確?
這是不正確的。在《彌陀經》中有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呢?就是慧;對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徹本來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國呢?眾生的心是一片糊塗,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國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還要有大福德,而這分福德源自廣結善因緣,完成菩薩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盡形壽受持;而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受持,是否屬實?應信為實!
■一位委員問:「何謂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乃梵文音譯:釋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靜,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濁中能不斷付出,但心態很寂靜、身動心不動,不為外緣所轉。佛的境界是寂靜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靜即不動。如如佛性永不動搖。但他示現於娑婆世界,身勞心不苦,做任何勞作皆出於歡喜心,他的示現旨在教育佛弟子:應當時時培養慈悲、歡喜的心念。
■我受過菩薩戒,但是為了不讓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邊菜,但又怕影響修持,怎麼辦?
以一分平常心來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們一定素食!學佛者,持戒不執戒。
■我們常說師父的法是寶,為什麼碰到自己的缺點就轉不過來了?
那些轉不過來的,就是他把缺點當鑽石緊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給丟了。心本來是放寶藏的,但你們不放寶藏,卻到處撿垃圾來當寶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丟掉,就算是鑽石在眼前,你也無法撿拾啊,
■請問法師如何念佛?
老實念佛,深入瞭解念佛的意義,念到以佛心為己心,有任何是非枝節現前,把是非當笑話,一笑置之。
■如一徑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報,而失卻這一念善根?
福報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報,一是人天的福報。人天福報乃對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計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執著。
如能以佛陀精神來做利益人間的志業,這就是福慧雙修了。如一小舟於大海中乘風浪,而航線不變,守一而終,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雙修、雙管齊下,菩薩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來是犧牲奉獻,而在行者本身卻是一項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願必成。
■師父說,要把愛擴大,這樣會不會影響到對家人的愛?
塵世之愛,不比佛門之愛更透徹。世間之情,也不比佛門之情更長遠。佛陀教我們把愛從家庭推廣到普天下眾生,多花一些精神來愛別人,並不影響自身家中的親愛。如《遺教經》云:「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干百炬,來分火點燃,並不影響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內的光明。」
佛陀教育眾生時時隨分隨力,第一要做的即是盡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盡量利用時間來從事社會工作,救度眾生,廣結善緣,這是慈濟十多年來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謂七輩婦?
〔一〕母婦:照顧先生如母親照顧子女之細微。
〔二〕妹婦:尊重先生如兄長。
〔三〕智識婦:提供智慧輔助先生事業。
〔四〕婦婦:盡婦人之職,做好主婦的天職。
〔五〕婢婦: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勞任怨。以下雨婦是應該避免的——
〔六〕惡婦:驕、慢、習性不改之婦人。
〔七〕奪命婦:不做家務、不守婦道,甚或謀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別嗎?
智慧沒有分別,分別的是業力。
■聽說師父以前常在燭光下看經、寫字,並且特別喜愛蠟燭。請問蠟燭對您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每當工作繁重而心煩時,我就去看看燭火。慈濟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蠟燭之光,時時消耗,卻時時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給予。
■如何避免人與人間的衝突?
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是凡夫,意見相左在所難免,為何會有左右的分別?因為有中間,才會分左右,每個人都以「我」為中心,就無法避免衝突。但有時左會變成右、右也會變成左,所以,應時時用包容心互相寬恕。
■我從不為非作歹,自認是個好人。除了當好人,我還要進一步傚法先聖先賢,走上正道。
做個好人不容易,必須時時持續一分好人的涵養與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聖人了。
■我於父業中衰時期成長,與弟弟於家道安穩期長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倆有代溝。我自認本身個性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門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誤解修行即避開人群,其實修行乃修心養性,端正自身行為,然後再發揮自己修行功夫引導世人。要修心養性即先要瞭解世間塵事,待塵事領悟透徹,更要發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為何有人一見到師父就歡喜,這是什麼緣故呢?
佛教講因緣,因緣不可思議。
常有些人在初次見面時對我說:「和師父見面是我最大的心願。」甚至,有遠居國外從未曾謀面的人,卻因夢中相見,特地回國來看我。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這是與他們累世結來的好緣吧,
所以,要多多與人結好緣,而不要與人結惡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關係著生生世世、人與人間的相處,怎可結惡緣呢?縱使是別人跟你過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沒事了。
平日應該要廣結善緣,千萬不可與人結惡緣,要給人「好臉色看」,讓人見到你就歡喜。
■為什麼會有「好人不能善終、壞人卻能得好報」的情形發生?
這就必須談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稟性善良能幹,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卻一再地平步青雲,這即是前世果報——定業。雖言定業不能轉,但對境不生貳心,時時有佛法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觀自在。總而言之:人生無常,要為善競爭。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傳是非、談流言,該如何面對?
文殊菩薩修一根法門,即耳根法門,非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上長無明車。
■如何才能不與人計較?
真正自愛的人,是不會與人計較的。自愛不是私愛,若能自愛,相對的也能對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兩頭,一頭下垂,另一頭就上升。你若與人斤斤計較,人格就會低落:你若謙恭低下,人格就會昇華。
然而只有強忍是不夠的,還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麼都沒有為止。如果一再計較,只會徒增是非煩惱而已。
所以要內修謙虛——將心擴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禮儀——將自己縮小,鑽入人人的心坎裡。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別人以壞聲色待你,不要與他計較,而應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點沒做好,而令別人有所不滿?找出癥結後力求改進,直到令人見了就歡喜。
如果是對方錯誤,我們應該憐憫他、耐心地輔導他。如此便能一團和氣,彼此和睦相處,也就不會有計較的事端發生了。
■為什麼我常覺得心裡好沮喪?
是誰讓你難過呢?過日子要如腳走路,一提一放,走過就沒事了。
■聽人說,一定要念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嗎?
念佛如果一直在數念幾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為何人會有煩惱?
人若心量狹窄,容納不了「我不喜歡的人」或是「比我能幹的人」,則貪、瞋、癡、慢、疑五種心理病態,便從此產生。但總歸起來,還是出於自己的心胸狹窄。
■做人做事要怎樣才能圓融?
圓就是圓滿,待人處世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為尖的會傷害到人,同時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別人的心。規勸別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讓對方恨你,對惡人我們要包容,也要預防。
■要怎麼去看待逆境困擾?
不論學問、功夫都要提出堅心決志,有逆境來,應知這正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寶玉是人們都喜歡的,但是要經過琢磨才有價值。花蓮的王礦很多,天天任人踐踏,一點都不起眼。幾年前,泰國一位僧王來花蓮,他說,他好喜歡花蓮的玉石。我即請人找來一塊很大的玉石,一半給他帶回去雕成佛像,讓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門口,任人踐踏,將近二十年了。同樣的石頭,經過琢磨與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別。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發光啊!
有逆境來,我們應感激、珍惜這分增上緣,感激它的現身說法。時常以一分溫和的心情,歡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堅定的心念,來接受層層逆境,以平靜的心來轉逆境。佛學乃有教無類,心中不平穩時,不妨多接觸佛法。
■我覺得,活在世間好苦啊!。
人,總是有許多理由叫苦,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閒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的人是因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們平常說雞蛋,沒人說蛋雞,蛋雞生下來就被吃掉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談現在。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把現在的精神用在過去的事,其實是浪費。而未來的事求不得,現在不好好踏實於目前的事,一直求未來是顛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現在。一直以世智辯聰去探討這些事是沒有意義的。
■常聽人說您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不知您如何熬過?
不去想它,也就過了。
■師父,我玩股票賺大錢,就拿出來捐給慈濟!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個人跟著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麼股票跌時,你會感激師父救了你;股票漲時,你又會埋怨師父讓你少賺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隨著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產生智慧?怎麼有多餘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這種錢財要能捨得放下,心才能清淨!
■有人在台北天母發現有人販賣師父的石雕像,索價三十八萬元,這事該如何處理?
不用理會,那是石頭,我是肉體。
■師父,我家一年來已經遭了三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錢的東西偷光了,不知該怎麼辦?
你捨不得佈施,就有人幫你用嘛!財富乃「五家共有」,何謂五家:貪官、天災、戰爭、竊盜、不肖子孫。
■師父,有人假借慈濟之名做生意,您不會擔心嗎?
話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開口說話嗎?別擔心,只要我們一本誠、正、信、實,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
身體好時,多造一些福;環境允許時,要多結一些好緣,不要浪費時間,自然會過得很踏實。
■為什麼常對自己感到無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應是聖化。反觀自性,相信我們有與菩薩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發揮真如本性。
■我未滿三十歲,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齡婆婆,現在我獨撐丈夫遺下的事業,在現實逆境中,時常壓得透不過氣來,想遁入佛門,請問:「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書,多接近善知識,選擇自己要學的,去深入追求探訪,解行並重。如以清淨之心,愛子女、愛眾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學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間,如能互助互愛,有愛心、仁心、大恆心,才可漸近聖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聖跡——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於過去,人生道路很漫長,不要回首過去。往前看,向前走,把愛心奉獻給婆婆及幼女,雖然辛苦,然而如能熬過此關,必得滿堂的喝采和圓滿的功德。
■師父,我一向身體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體到頭來也是一堆廢物,若不好好用來成就道業,有什麼用?
■在偏向功利競爭的環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為「刻意脫離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練」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顧好」,佈施予人是愛心,但那僅是外圍的一個點;要能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是真「愛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心就不會為功利、名譽的競爭而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顧好,看得失就會很平常,得時心持平靜,失去也不在意,保有這種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顧好的人,他能出污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環境所牽動。
■我負責行政部門的工作,由於處事細心,要求較嚴謹,而被人家戲稱為「管家婆」,實在不甘心。
處理事務應以「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為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夠做得你歡喜、他快樂。
對於別人的議論,應該「用耳看,用眼聽」的細心體會,檢討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問心無愧則放下它,不去聽它。
■修行和修養有什麼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每個人的習氣不同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須要保持「歡喜心」,不要動不動就發怒。每個人都愛看溫和的笑臉,也都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所以要好好培養形象,隨時掛著慈悲的微笑,講話的態度要注意柔和善順。開口動舌無不是在教育,對自己、對子女、對周圍的人,都要隨時注意形態、聲音,我們的舉止行動都是由心在指揮,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歡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間常為某些是非而爭執不休,怎麼辦?
聽話要聽直接的話,好的撿起來,壞的丟掉。人生有多長?內心存放寶藏的空間有限,為什麼不儲存好的東西?過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為什麼人家都不能諒解我,還要時常罵我呢?
其實碰到這些情況,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對,因為人事的艱難,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對你的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粗石來磨,劍才會鋒利;一塊璞王也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譭謗,只要行正、心誠,任人怎麼去譭謗,反而更能昇華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愛心、信心、寬大的心和人相處,使得人事圓滿。與朋友相交,能做到「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的人:無我不原諒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關係,接觸過各類宗教,感覺到某些宗教給人一股神聖而不可親近的凜然之感,如一堵高牆。
宗教應像一座橋,把分隔的連結起來,而不是一堵牆,把連結的分隔開來。
■很多人對於現實生活,都感到很無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緣,凡事逆來順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學佛者應安處在逆境中,視為增上緣、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機緣;若處於順緣中,就應及時精進,成就福慧良田。我們應信受因緣果報。
■什麼叫因果?
因與果,本來就是連環在一起。一棵果樹必須先有因,才有這棵樹;樹長大結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斷循環。唯有截斷因,就不會產生果。
其實,應該說是因緣果報;因為有了「因」,欠缺「緣」,也不成「果」,沒有果就沒有「報」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氣,造諸口業,要如何改正?
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來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來順受,對外來的嘮叨也會認為是關心的表示。應時時警惕自己,提防犯錯,不可事後再懺悔……談改正都已遲了一些。
■自從學佛以後,我整日什麼事都沒興趣做,只想專心念佛。起初先生還答應將努力賺錢,好讓我當慈濟的榮譽董事,現在卻不知何故變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誠,卻落到這後果,真是煩惱。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務都放著不做,這樣的念佛,不但佛陀覺得吵,公婆也被妳惹得生氣,當然先生也不滿意。
妳要認真地將本分事做好,克盡為人妻、為人媳的職責,做得讓公婆、先生歡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現,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個人妳都愛,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對一切所發生的事負責任,積極參與人生。
這是見仁見智的想法,人生本來就應該有自我的信念。不過,人生很有趣,過於投入時,我執我慢就產生了,於是「自大」成為人生最大的毛病,以為世界沒有我不行,我能運轉世界,一切都應以我為「最」。然而,自我擴大後,心量就被擠小,容納不下別人來侵佔自己的地盤,這在佛教稱為「我執、慢心」,就像有人過於負責任,為顧好自己的地盤而變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屬……。極少數人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縮小自我,無礙地映入人們的瞳孔、埋藏在人們的心中,如此才能擁有人心,深植人緣,使自己處身在積極奮鬥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師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到各道場去小住、清修,為什麼還是解不開苦悶的情緒?
知識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無法圓融時會掙扎、苦悶,這是因為明理而不實踐的緣故。你應該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捨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惱中!我
■我平常雜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來,怎麼辦?
要一個人什麼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歸想,不要管它想什麼,只要認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雜念是很正常的,並不是心不定,如果在雜念中認為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煩惱中又多了一個煩惱。
■學佛是否有令人「即刻開悟」的法門?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飯,你是不會飽的,即使是佛陀,也無法令人即刻開悟。
學佛修行要腳踏實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為有我才有病、有煩惱,若無我就沒病沒煩惱了。
其實心病只有貪瞋癡三項,但藥卻有多種——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為了要適應不同的根機。人雖有同一本性,但卻有三種根機: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雖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斷教導他、鞭策他,讓他時時保有善法,不令忘記。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時,才能擇善固執,不受外界影響。
中品根性的人較麻煩,因為他對於道理似懂非懂,有時好像道理都知曉,卻不能與人事合在一起運用。這便如海綿本身已有很多污水,無法再吸收淨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兩類:一類是過去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對教理有所體會後,便能不受外界影響,心能如如不動,認清方向,再也不會有所偏差。
另一類是天資慧性,一旦認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轉。大體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從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並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較難走入中道。
總之,要站穩自己的腳步,去踐行實在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否則差之毫釐,可就失之千里了。
■師父,我們一起到印度去朝聖好不好?
我常常去呀,而且天天不離靈山道場啊!
■師父,您對人生有什麼看法?
今生今世,願如一葉小舟,於人生人海中,不管大浪、小浪,起起落落總要駛到彼岸,才不虛度此生……。人都是從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鬆懈,應該時時警惕!
■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捨」?
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為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都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捨不得呢?
■尼加拉瓜瀑布的景色好美,師父,您一定要抽空去走走!
精舍庭院小水池的滴水聲,在我感覺上,已經很美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聖者心中的境界,皆是美麗風光。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佛教講神通,真有神通嗎?神通是不是可以改運?
是有神通,但是並不重要。依我做慈濟對神通的解釋是「精神貫通」即有神通。譬如當初我要開始建慈濟醫院時,有些人認為那是天方夜譚,但是,現在我們已將天方夜譚變成事實,這是人間的神通。將大家的精神貫通在一起,產生力量,這就是神通。至於,如何以神通來轉運?很簡單——心開運通;心若不開,即使佛菩薩在你面前,也拿你沒辦法。
■昨夜騎車回去,看到一堆黑色物體,心起一念,管它是什麼東西,壓過去算了。
次日,一向對我搖尾相迎的小黑狗,居然對我又叫又追。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因果可怕,言行要多注意!有人常怨自己命苦,需知眾生舉足動步,無不是造業,要小心啊!
■碰到憤恨不平的事,具相心「打」下去。
這是不對的。「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惡化,用「摸」的才能撫平啊!
■師父,我已經改變很多了,您不知道我以前是愛玩、愛睡,又不士吾歡讀書的!
以前你是凡夫,所表現的都是被污染的行為;你現在所表現的,才是你真正的本性!眾生顛倒,總是以假為真。
■我們看到苦難的景象,心中會很痛苦,這樣不是增添煩惱嗎?
佛陀見到苦難也會流淚啊!為憐憫眾生而流淚是「覺有情」的淚;為了自己的慾念而煩惱,則是凡夫迷情。
■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有愛心?
愛心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智慧——沒有色彩、沒有慾念、清清淨淨,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了自己,怎麼辦?
凡夫常被因果所轉,所以造業、受報不斷;而聖人卻能以平常心去轉業。
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要擔心載重,只要方向盤把穩,任何車種都可以開,當別人能到達平坦道路的同時,你自己也過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