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塵盡光生 證嚴法師著

人生篇:智慧之塔

[日期:2006-07-19] 作者:證嚴法師著  閱讀:


  人生篇:智慧之塔

  在人生道上,唯有付出愛心而不求回饋,以智慧克服困難,發揮良能在利益人群上,才能真正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之福

  一般人難免會有貪、瞋、癡的心念;有了貪念,就會讓自己陷入煩惱之中。看看一些國家,他們民不聊生的原因從何而來呢?其實,大都是因為一個「貪」字。假如人人能安分守己,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社會自然能安定繁榮。

  人生最幸福的莫過於以下四事:第一是能「安f心睡」。現代人一整天工作下來,十分辛苦,如果連晚上都無法安心睡覺,擔心遭小偷或……,地是很痛苦的。所以,一個人若白天認真做完事後,晚上能安心入睡,這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第二是「快樂吃」。有些人吃飯很挑剔,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喜歡!看看中美洲遭受颶風侵襲(一九九八年)的多米尼加災民,當地的垃圾車一倒出垃圾後,就有一群人立刻蜂擁而上,搶食垃圾堆裡的食物;看到這些不幸的災民,我們能不自我慶幸、覺得自己很幸福嗎?有乾淨的東西吃,還想要求什麼呢?所以,我們能有「快樂吃」的環境,應該要很知足。

  第三是「歡喜笑」。常常把微笑掛在臉上,時時開懷大笑,若能如此,走到哪裡都會讓人感到很歡喜!我常常對慈濟人說:「記得要時時擦上「慈濟面霜」—— 笑容,這樣你們說的話,別人才能聽得進去,也會感到很歡喜。」最後是能「健康做」,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才能付出;做一個能付出的人,總比讓人服務好得多。

  若人人都能擁有這四寶——「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人生就會過得既自在又快樂!

  常保感恩心

  春天的氣候適宜,不會太冷或是太熱,也不會有秋天蕭瑟的氣息,讓人感覺很溫暖。如果內心的風光也能日日如春,才是人生的大福報!

  人與人之間,不要像冬天那麼地冷漠,而應該互相關懷、彼此感恩。若能這樣,就算如冰山般的心,也會被愛心所融化。所以,我們要時時感恩大地的眾生,讓我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只要感恩我的父母就好了,因為父母供給我生活所需,還栽培我受教育。」感恩父母固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除了父母以外,對其他人也一樣要抱持感恩心,因為我們的生活,必須靠各行各業的人士共同付出。

  例如:文人學者不斷地研究、講學,開啟我們的知識;日常生活所需,不論米、鹽等食物,皆來自農民辛苦地經營;從事貿易的商人,不僅提供國人豐足的物質享受,還帶動社會的繁榮。所以,我們要時時感恩、惜福,一粒米、一滴油都不能浪費。

  慈濟到大陸救災時,看到災區居民所穿的衣服大都破舊不堪,然而他們還是穿得很歡喜!反觀國人,有許多人在穿著方面就顯得太講究——今年買了,明年不流行就不再穿了。所以,有時勸募來的衣服,其實大都是新衣。若能節約物資,必能發揮更大的愛心力量,也不致於讓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中,學到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

  「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親」,我們應該把世間當作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才是我們的親人。我們要放寬心胸,對人人感恩、相互扶持;若能如此,我們的人生,就會像春天的太陽般,讓人覺得很溫暖。

  活到老做到老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來到世間必定有其意義與使命,雖然每個人皆有優、缺點,但只要盡量將缺點去除,好好善用優點,就能發揮人生的良能;所以我們應該啟發良知、用心付出。

  台北有位老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她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工作得很歡喜。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位老人家卻是活到老,「做」到老,做得歡喜自在、身心愉悅。

  老奶奶年輕時,為了維持家業而忙碌,除了是個孝順的媳婦,也是個好太太,同時又是好媽媽,她發揮了最大的母性愛,把時間完全奉獻給公婆、先生和子女。

  孩子成家立業後,雖然有一段時期,她曾經歷過「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最後她終於能看開、放下,轉悲痛為力量,七十好幾的老奶奶,歡喜地奉獻力量、時間,做「環保」工作;這些年來老人家和慈濟環保志工在街頭巷尾做垃圾分類,身體愈做愈硬朗。

  長期投入熱誠與無所求地付出,勤快的老奶奶感動了左鄰右舍。鄰居若有報紙雜誌,都會自動收拾得很整齊、綁得很扎實,等待老人家來回收;有些商店也會將紙箱折平整,而且家家戶戶的寶特瓶、鋁罐……都會自動分類,讓老奶奶回收。

  老人家推著車,慢慢地穿過大街小巷做環保,在市場、高樓、巷弄間,將「垃圾變黃金」,天天忙得不亦樂乎!

  有人問老奶奶:「妳做得這麼辛苦,到底可以賺多少錢?」她很有智慧地回答:「賺多少?噢!賺到健康、賺到歡喜,好好喔!」年近八十的老人家,並沒有浪費身體的良能,天天以「活到老,做到老」的理念去付出。

  現代社會上有些年輕人的觀念是「青春不留白!」卻往往是無所事事地找尋刺激、沉迷嬉戲;年紀大一些的人就說:「我應該退休,好好享受了。」人活著若只是為了娛樂、享受,沒有發揮自己的使用權,人生意義何在呢?

  這位「活到老,做到老」的奶奶,雖然年紀已大,卻有一顆輕安自在的心。她年輕時盡心照顧家庭,年老時沒有家累、了無牽掛,又能全心全力奉獻時間服務人群,真正是一位善用身體資源的人。

  不輕己能、不服老,無論年齡多大,只要保有年輕的心,敞開心胸,心存慈悲善念、慇勤精進,人人都可以做奉獻的工作。若能認清自己的優點、長處,盡其所能地發揮,就會妙用無窮!

  借境提升人格

  在工作場合中,常會看到有些人說話不夠委婉,而造成同事間的緊張氣氛。會做事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會做人,因為「人圓、事圓,理才圓」。若經常要爭個「理」字,彼此間的感情就會愈來愈疏離,事情也就難以完成了。

  個性直爽並非不好,但是聲色仍要柔和,這分人格的美化,就是在學做人。我們要善加利用「境界」來修養自己,平時待人要縮小自己、擴大心胸,如此人格才能提升。

  大凡要成就一件事,必定要有一分忍辱心。以成立「大愛台」而言,雖然我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工作人員從十方彙集來此,難免各有各的看法。所以,我給他們空間及充分的時間;至於我自己,則自我要求以最真誠的心去付出,相信,總有一天大家會被我的真誠所感動。

  另外也有一種人,外表看起來很剛強,內心卻十分多愁善感,總認為沒有人關心他、愛他。回想我出家之初,沒人認識我,又有誰會來關心我?當時我如何安住自己的心?那就是靠自己「自愛」。

  記得當初去受戒時,我的身上只剩十元,其它一無所有。受戒期間,每到會客時間,別人都有親友來探望,唯獨我從未被點名,總是一個人在角落靜靜地看書。正因為有那段清靜的歲月,讓我得以不被打擾,而有時間好好思考自己未來人生的方向。

  我從不埋怨自己的境遇,即使往後做慈濟時,曾遭遇很多波折,我也不曾積怨在心;學佛,應該只要求自己去愛人,不求別人來回饋。而事實上,多付出一分愛心,最終別人也會懂得回績給一分愛;甚至是「捨一得萬」——付出一分愛,會得到萬人的愛。所以,不要有太多雜念,和順真純即是美,凡事但求「盡本分」。

  成敗源於心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間,有人卻醜化社會、醜化自己,這都是源自人的心念啊!

  人生的觀念真的要把握好,方向一點都不能偏差。從近來社會上種種犯罪的現象可以發現:那些嫌犯心念如果正確,以他們的智識與體力,必然能為社會做許多好事;但因心念有所偏差,而一念差就步步錯,終至毀滅、醜化了自己的人生,甚至醜化了整個社會。

  一個人如果能從黑暗走向光明,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社會。人身難得,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一己的能力,將其發揮在利益人群的工作上。

  面對現實的人生,我們要以智慧克服困難,用正確的人生觀來安定自己的心。同時也要時時用心思考:什麼事該做或不該做?該做的事,要立刻去做;不該做的事,就不要去做。

  我們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等,都應該著重在啟發人的愛心。

  社會是大家所共有的,期待社會祥和,就要先讓自己的家成為健康的家庭;而家庭能否健康、幸福,端視每個成員的觀念是否正確?若家庭有好的模範教育,長輩以身教來教養孩子,子弟們就不容易叛逆或是在外成群結黨;而教育團體更應用心教育學子,讓他們有正確的人生信仰和方向。

  總而言之,「淨化人心」需要社會上的每一分子負起責任;自我先淨化了,才能淨化別人。期望人人發揮愛心、去除惡念,讓我們的社會充滿真、善、美!

  迷信害人

  有一對母女來花蓮,這位媽媽已經失明,年紀大約五十幾歲,她女兒很乖巧體貼地牽著她的手。這位母親說:「因為過去太迷信,結果導致自己把雙眼挖出來,現在已經知道錯了,也看開了許多。」

  我問她:「你為何把自己的雙眼挖出來?」她說:「幾年前因為我兒子不愛讀書,也比較不聽話,有人告訴我某地的神很靈,只要去祭拜,孩子就會聽話、用功讀書。我信以為真,真的去祭祀求神,從此以後,我經常去那裡,如果沒有去,也會有人來叫我。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常覺得耳邊突然有人跟我說話,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

  當時她被干擾得幾乎無法自我控制,有一天,那個聲音很凶狠地叫她要到某個地方去,她趕緊請先生開車載她出去,她先生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只好順著她的意思。

  當他們開車經過一段山路時,她忽然又產生幻聽,一個兇惡的聲音對她說:「我決不原諒你,你自己去撞山壁吧!」她竟然不由自主地把車門打開,跳車之後就撞上山壁。那股力量之大,連她先生也拉不住!

  那兇惡的聲音還不斷地對她吼叫說:「把你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把眼睛挖出來!」她也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手把兩眼挖出來,從此就失明了。

  當時,她不只身體受到很大的傷害,心靈所受的傷害更是難以形容;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她都一直在療養,可是她的心靈還是不斷地受到干擾,非常痛苦。

  後來慈濟的委員得知此事,就不斷地去關心她,又把慈濟的精神和種種活動告訴她,並且引導她聽慈濟的錄音帶,例如:慈濟委員的現身說法,以及有關正見、正信的佛法。慢慢地,她耳邊的聲音漸漸減少,心也逐漸地平靜下來了。

  她說:「師父,很感恩您,我天天都收聽慈濟世界的廣播節目,也天天聽錄音帶,現在我已經好多了,我要感恩師父!因為是師父救了我、是慈濟救了我。」

  我說:「你現在不要再有得失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追憶,未來的也不要想太多;你要虔誠地念佛,更要踏踏實實地生活,把握現在,不要再有掛礙。」她說:「我知道了,感恩師父。」然後女兒牽著她,很歡喜地告辭了。

  這位求好心切的母親,為了求孩子乖巧、用功讀書而到處去祭祀求神。其實,教育應該是要「盡人事」,最重要的是必須以「身教」來教育孩子,以大愛來關心孩子,千萬不可強求。

  然而一般人對自己最親最愛的人,總是希望百分之百的完美,如果稍微不滿意時就無法接受事實,反而去求取空幻之法,因此做出傷害他人、不利自己的行為。

  其實,人生一切都是業和緣的會聚,「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過去生的業因,既然於現在「業緣聚會」,就應坦然接受事實,不可怨天尤人,更不可迷信盲從。凡事不要太強求,強求所得到的只是痛苦,在痛苦中又產生迷惑。

  佛教常談到:惑、業、苦;惑就是無明,業就是造作,由於一念癡迷而做出愚行,則所受到的就是苦果。所以,大家要很謹慎,才能有「智信」的幸福人生!

  正信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際遇都不相同,如果我們經常羨慕別人,就會覺得自己不如人。因此不論遇到任何困境,我們都應該要勇敢地面對現實,不可抱著逃避的心態。

  有一次,我行腳到屏東時,一位婦人帶女兒來看我,從她女兒的外表看來,就知道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這位母親哭著說:「最近我的女兒不知怎麼了,精神總是恍恍惚惚的,要不然就是坐不住。師父,請您為她加持一下,讓她趕快醒過來!」

  我說:「有病就要看醫生啊!」她說:「這需要看醫生嗎?師父,請您為我女兒加持一下,我求求您!」

  這實在是錯誤的想法。其實,精神上有問題,不必怕被人家知道,更不要怕看醫生。如果症狀輕微時就讓醫師治療,這種疾病是可以醫治的;然而,大多數的人總是藉故逃避。有些父母甚至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如果帶子女去看精神科,就會留下精神疾病的紀錄,將來子女恐怕會因此而找不到好姻緣。

  我們要知道,人來到世間時,就已經帶著一分業來了。所以,人生這條道路要如何走,我們要很小心;如果沒有看準、走好,就會經常絆到石頭而摔倒。若不小心跌倒了,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從跌跤的地方爬起來,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學佛也是一樣,要有正知正見,絕對不要迷信。我們學佛,不是一味地求佛菩薩保佑,而是要學佛的慈悲和菩薩的大愛。

  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現在的果報,就是我們過去曾造了因。所以,不論是現在或未來,我們都要守好這一念心,並且「甘願做、歡喜受」,勇敢地面對週遭的一切人事物。

  渡河

  有人就有煩惱,有事也會有煩惱——一切的煩惱,都在人事中。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在河的對岸講法。有許多比丘想渡河去聆聽,但是,河邊只有一條船。船主告訴比丘們:「我的船已經很舊了,你們這麼多人要坐,會很危險!」由於比丘們急著要到對岸聽法,根本無視船主的忠告,還是全部都上了船,船主只好勉為其難地開船。

  當船行駛到河中心時,比丘們發覺船底滲水進來,大家開始感到恐慌!這時船主說:「我說過這條船已經很老舊了,你們卻不聽話。現在大家如果不能保持沉靜,船沉的速度將會更快。」

  大家聽了,都冷靜下來,不敢亂動。還好船主的經驗豐富,請大家盡量減輕船身承載的重量,最後終於將人船平安地送達對岸。

  比丘們見到佛陀,便述說剛才所發生的事。佛陀說:「當你們坐在船上時,非常擔憂會發生危險,平常卻沒有警覺人生時時刻刻都有危機。一般人常煩惱未知的來世,其實,我們應該好好注意今生此世,注意現在的心念,要滅掉心中的貪、瞋、癡、慢、疑五種毒念。」

  我們的身體,好比那艘已破漏的船一樣;我們要盡量減輕船身的負擔,而它最重的負擔就是「貪、瞋、癡、慢、疑」,這是粗重的煩惱。我們若坐在一艘會漏的破船上,隨時都有沉下去的可能,唯有修補漏洞、減輕破船的負擔,才能安全地抵達彼岸。

  不要只想著:來世是否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要注意當下此刻,是否有煩惱?是否能以開闊的心胸待人處事?在別人的心目中,能否縮小自己?這者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註:比丘——梵語,意指出家受具足戒修行的男眾,女眾為比丘尼。

  商隊與響導

  有個家族中的成員打算合組貿易商隊,越過沙漠到另一個國家做生意。但是,沙漠一望無際、危機四伏,萬一迷路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他們聘請一位沙漠路徑瞭若指掌的人當響導。

  進入沙漠前,必須先越過一個山區。山區裡有個野人村落,他們有「祭天」的習俗,每年一次用活人去祭天——在神壇上斬頭見血來祭祀。商隊經過村落時,村民剛好要找一個活人去祭天,於是把商隊團圍住,威肋他們交出一個人來,否則就要殺死所有的人!

  商隊的成員彼此都是親戚,到底要找誰去送死?後來有人提議只有響導不是他們的親戚,乾脆把響導交給他們!於是大家硬把響導推出去,商隊才順利地通過村落。

  商隊匆匆離開山區,進入沙漠,但是分不清東西南北,根本不知要往哪裡走?一群人在酷熱的太陽下盲目地走來走去,走不出沙漠,過了幾天,糧食和水都用完了,就陸陸續續地往生了……。

  凡夫生活在充滿煩惱、災厄的世間,就如迷失在炎熱的沙漠中,又似在險惡大海裡浮浮沉沉;唯有「慧命」能引導我們超越人世種種的無明苦惱,到達光明安詳的彼岸。可惜一般人通常是「看重生命」而「輕視慧命」,沉迷於物慾的享受或名利地位的追求,使得原本具足的佛性智慧被重重掩蓋,生生世世沉淪在苦海之中。

  發揚慧命的方法,就是「棄惡從善」——拼棄惡的貪頭、行為,積極學習善法、實踐善行。「行善」就是讓人安定、讓人幸福,在利益人群的同時,也淨化了自己的心。

  希望大家時時心不離善、努力行善,這就是最直接、穩當的菩薩大道。

  無明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人事、境界,不可能樣樣都很順心;如果別人有什麼動作或聲音,讓自己不順心適意時,可能「無明關」就過不了,所以,要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心。

  生活在人間,時時都離不開境界。譬如:在冬天喝到一杯熱茶時,會覺得很溫暖適意;但是,若在夏天飲一杯熱茶,便覺身體發熱難受。反之,在冬天接觸到冷凍的禮物,也會本能地難以接受。

  做人離不開事,離開了事相就難以懂事。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我們常會生起分別心;此時,若無法接受外在的事物,就會有一些關卡過不去。

  所以,人一定要在人事、境界中磨練。如果能抱著一分歡喜、愛敬的心,不論對方有什麼不友善的動作,我們都可以接受或以身作則加以感化。要耐勞、耐苦,才能克服困難的環境,生命中的每一關卡,就可以順暢地通過;反之,如果常常以不平衡的心看待事物,生活就會很痛苦。

  過去在日本有位武士,拜了一位名劍術家為師。有一天,這位武士問老師:「要練好劍術、成為一位名劍客,必須抱持什麼心?」老師對他說:「只要抱著「過門溝」的心,就可以練好劍術。」

  「門溝」是指日式兩片門中的軌道,要跨過它有何困難呢?為什麼要成為一個劍術家,只要抱著面對「過門溝」的心態,就可以練好劍術?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一分「平常心。」

  所以,我們要時時抱著平常心面對一切人事物;如此,人生的話多難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心速」最快

  曾經,某處警察局有一位警官舉槍自盡;另外,有位支援某分局的警備隊員,不知道什麼原因,槍殺了直屬小隊長之後,舉槍自?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人,會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這一切,無不是從「心結」而生。

  佛陀在捨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對弟子們說:「你們知道嗎?世間千千萬萬無量的法,沒有一樣比「心」轉得更快;也沒有一件事是「心」所無法模仿的。因此,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念心,不好的心念一動時,我們就要很謹慎地降伏它。心如果能觀照得好,萬法的道理就在其中。」

  大家都看過牡丹花吧?如果我問你們:「牡丹花長什麼樣子?」你們的心中,是不是很快就會浮現出一朵牡丹花?雖然現在不是牡丹花生長的季節,但是我們的心中卻能馬上「開出」牡丹花來,想想「心」是不是轉得很快呢?

  我若再問你們:「「一」字要怎麼寫?」相信你們很快就能寫出來。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得很漂亮!寫得很漂亮的人,一定花了一段時間練習。但是「心」不用練習,漂亮的「一」字很快就能在我們的心中「寫」出來。即使是複雜的筆畫,心也很快就模仿、顯現出來,所以說心的變化十分靈巧。

  因為心很靈巧、轉動的速度又快,所以我們更要往好的方向思考。若能發心做好事,則每一樣動作都能利益人群;假如方向有所偏差,不規矩的念頭一生起,快速的心念就會帶來許多罪惡。有句話說:「一念差,萬念錯;差之毫裡,失之千里。」因此,我們要好好照顧這一念心。

  心念轉動之速,真的很可怕!運用得好,即心即佛;稍微偏差,即心即魔,佛與魔之間的轉動是這麼快,所以一定要好好降伏我們的心。

  人生四神湯

  佛經中有則故事——有位老婆波育有兩名女兒;一個嫁給米粉商,一個嫁給賣雨傘的生意人。

  老婆婆希望女婿們的生意都很興隆,有一次就問大女兒:「你們最近生意好嗎?」大女兒說:「不太好!最近天天下雨,米粉做不出來。」老婆婆就說:「那應該祈求天氣放晴,讓太陽趕快出來。」於是,老婆婆便天天祈求,希望太陽能早日露臉。

  過了一陣子,二女兒回來,老婆婆也關心地問:「你們最近生意如何?」二女兒說:「很不好!老天一直都不下雨,害我們的雨傘都賣不出去。」老婆婆就說:「那我趕快替你向老天求雨,讓你們的雨傘能賣好一點。」但是這麼一來,大女兒的米粉又會做不成。

  老婆婆到底該祈求老天下雨或是出太陽呢?其實,若能善解——出太陽時就想:真好!今天是我大女兒做米粉的好日子,心裡就會很歡喜;下雨時,就想:我二女兒的雨傘,今天應該會賣得很好。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若能順著境界去善解,就會感到很滿足、歡喜。有善解的心,才會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人生除了要懂得善解、感恩之外,還要能包容,例如:在工作上與人共事時,若不能以寬廣的心去包容別人,人生絕對會很痛苦。所以,除了感恩父母、兄弟姊妹,還要以開闊的心胸包容所有的人。

  人生知足心常樂;不要事事和別人比較,如果老覺得別人樣樣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這樣日子就會過得很煎熬。一個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滿足,即使生活過得樸實平淡,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

  智慧之愛

  我常對年輕人說,愛,應該要培養的是「智慧之愛」,一般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很自然會去選擇「有緣人」,在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

  尤其尚在求學階段的青年朋友,最好對所有的同學都能保持一分清淨的「清水之愛」,把對異性的情愛放淡一點;將心思好好放在學業上,別讓私慾之愛擾亂了自己的心,才不會浪費學習的時光。

  男女之間的愛,有時是盲目的。在追求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多餘的時間冷靜地分析:對方是不是能和自己相處一生?彼此是否志同道合?

  有一對夫妻,太太的個性、生活形態,從最初先生追求她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改變。但是兩人結婚後沒多久,先生發現太太並不是他所喜愛的那一型,彼此間的感情就起了變化。為什麼婚前太大任性、情緒化的個性,先生都能忍受,也都能把那些缺點變成優點,但是婚後卻有了改變?

  感情,需要長時間的考驗。在戀愛期間,不要對方說什麼話,就完全相信;或聽了幾句甜言蜜語就失去理性,這是很危險的。應該在聽過之後,還要進一步觀察對方是否言行一致?

  所以,男女剛開始交往時,除了要以一顆淡然的心去面對之外,更需經過時間的考驗。總之,愛要先談「清水之愛」、「智慧之愛」,若能以智慧選擇未來人生的伴侶、同心合作,將來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好家庭。

  去除習氣轉業力

  佛陀說過:人皆有佛性,眾生佛性平等。既然我們和佛陀有同等的佛性與智慧,為什麼還會在人我是非中爭鬥不休呢?這是因為彼此仍有著不同的習氣。如果大家都能用心改除,就能回歸本具的平等智慧。

  習氣不是在此時才養成,而是在過去生中就已熏染了;小小的習氣不斷地累積造作之後,就變成一種業力。

  曾有一則國外的新聞——有位年輕人,持槍闖入一所大學,他跑到一間教室,命令正在上課的男女學生分開站好,然後拿起手槍對準女生那一排說:「你們都是女性主義者!」隨即向她們掃射二十多槍,當場造成六人死亡、十多人受傷。

  他掃射完立刻衝出教室,在走廊上看到一位女生,立即又開槍;接著走到辦公室,看到女性辦公人員也開槍,總共造成十二人死亡,十多人重傷。他為什麼殺人呢?沒有人知道,因為他在案發後就舉槍自殺了。

  據一些學者分析,認為他可能感情受到挫折,而遷怒於其它的女性。那位年輕人平時就對社會不滿,在日積月累之下,形成一種心理病態,「心理病態」是現代醫學名詞,在佛教則稱為「習業」,也就是不斷熏習的業力。

  若要淨化習氣,最好的方法是培養慈悲的大愛與智慧。如果不斷地在人我是非中打轉,內心就會染著、起分別。比如:你對我不好,你所說的話我就聽不進去;或者對某人有好感,就會對他特別愛護,這種分別心就是污染心,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與灌輸的習氣。

  因此,我們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培養好緣,不要造惡緣;倘若結了不好的緣,看到對方就不會歡喜,而對方看到我們也同樣無法接受,彼此就有了恩怨存在。這分怨恨的習氣如果一再延續下去,一旦成熟,所造的罪業就嚴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彼此敬愛、相互尊重;如此一來,世間必能呈現一片美善、祥和的風貌。

  疑心釀災禍

  在人生道上,如果缺少智慧,思想有偏差,所做的一切難免就會有錯誤:做錯事就是造惡業,如此身心即不得自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地學習佛陀的智能,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慈濟醫院的志工曾報告兩則個案,這兩個家庭就是缺少「善解」的智慧,彼此不能互相包容,結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第一個案例是:夫妻倆白手起家,先生很努力,日常生活也很規矩。以前景氣很好時,他的事業興隆,所賺的錢都會拿回來給太太,全家過著平靜、安穩的日子。

  但是,近來經濟不景氣,影響到這位先生的工作,他為了要維持家庭開銷,不得不另外多兼幾份工作,因此較少留在家裡,甚至拿回家的錢也有限。太太就起了疑心——先生最近不常拿錢回家,金額也比較少,是不是有了外遇?疑心既起,她就常和先生吵架,先生很無奈,儘管向她解釋,太太卻仍然沒辦法體諒。

  後來先生就隨她去說,不再理會她,也不再辯解。但是,太太卻認為先生默認了,真的有外遇了!和先生再度發生口角時,先生還是保持沉默,太太一氣之下就服毒自殺了!這是件很遺憾的事情,只因無端的懷疑,缺少善解、包容,寶貴的生命、美滿的家庭,就這樣破碎了。

  另外一件個案是先生懷疑太太,平時先生自己常在外面花天酒地,因此推想太太也會不守婦道,便存著報復心態對待太太,夫妻倆就變得互相對立了。

  有一天,夫妻又吵架,先生一氣之下,拿起利刃往太太心臟連刺好幾刀,送到醫院急救時,已經回天乏術。而他行兇時,孩子就在旁邊一直喊著:「爸爸不要這樣!爸爸不要這樣!」儘管孩子在身旁大聲為母親求饒,還是阻止不了父親的暴行,血淋淋的悲慘事件,竟然就在孩子的面前發生了!

  太太送到慈濟醫院急救時,十六、七歲的女兒在母親身旁一直哭泣,當醫生無奈地宣佈「急救無效」時,她忍不住放聲大哭!那時先生才知下手太重了,一時的糊塗已經鑄成大禍。他想靠近太太身邊,女兒卻不肯讓他靠近,恨透了父親!這個家庭將來要怎麼過日子呢?

  殺人者一定要受法律的制裁,坐牢是逃不掉的,出獄以後,他是不是能得到孩子的原諒?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媽媽被爸爸殺了,孩子要如何原諒父親?

  這種家庭悲劇的發生都起於「一念之差」,因為不會善解,又時時抱著懷疑之心,才會不斷地累積怨恨;因煩惱解不開,再加上一時的衝突,魯莽的行為就發生了。

  我們平時就應練得心境平靜,平靜的心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有辦法善解,能善解才能時時身輕心安,解脫自在,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養。

  外遇心結

  當我們的心志清澄時,思考力就會很敏銳;有敏銳的思考力,自然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迷惑。

  絕大多數的人都照過鏡子,在照鏡子時,若將臉貼近鏡面,反而看不清楚;要是將鼻子貼近鏡子,那可就「面目全非」了。同理,若能與境界保持距離,自然就可以看清許多事物,境界也會更加開闊。

  有一次,我去慈濟醫院探望一位從生死邊緣救回來的太太。她告訴我:「師父,我這一生算是蠻幸福的。不過,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感情問題。」

  因為她的先生曾有過外遇,不過在生病期間,先生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又說:「一場病下來,我才體會到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我說:「對呀!你這麼好命,就只有那麼些許缺點,何必計較呢?」她說:「我現在知道了。等身體康復之後,我會重新調整心態。」

  沒多久,我再去探望她時,她的氣色看起來很不錯!我說:「你的身體恢復得這麼快,真是不可思議!你現在是否快樂呢?」當時我心裡想:她在病中時,一再表示只要病好了,就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斤斤計較;沒想到,她未語卻淚漣漣地哭了起來。

  我問:「為什麼哭呢?」她說:「師父,我心裡好惶恐!」我說:「生死開頭你都掙扎過來了,還有什麼好惶恐?」她說:「師父,您不知道。人生的情愛,真叫人放不下呀!」我告訴她:「現在你的身體已經康復了,應該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否則會過得很苦!

  當時我也告訴她的先生:「太太如果能夠復原,你就要好好調整自己了。」他回答:「師父,我知道。等她好起來,我會好好地彌補她,也會調整自己的感情。我很感恩她在事業上對我的協助;因為有她,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心鏡不要只照自己;面對變遷無常的人生,若能放大心量、換個角度照照外面的世界,便能海闊天空、任己邀游!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快樂嗎?

  難得人身,我們要靜心修慧,才會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不要做一名「眾生」。人生,一定要活得自在、快樂!就像一面擦拭明亮的鏡子,所映照出來的境界一定也是明朗、清新的景象。

  心之所以會苦、會惶恐,是因為「心鏡不清」的緣故。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才能斷除苦的源頭。

  善守本分

  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三歲,小的才三個月。平日先生很喜歡賭博、釣魚和結交朋友,對妻兒漠不關心,沒有負起家庭的責任。

  太太一直勸他先生,有時甚至為此而吵鬧。她希望先生能多留一點時間在家裡,可是先生卻靜不下來,每天一樣出去找朋友。太太勸他時,他總是敷衍地說:「好啦,好啦!我會改啦!」但事後依然故我,還是每天出門遊蕩。

  如此經年累月,太太勸累了,一時想不開,竟以「死諫」來了斷。她先灌兩個孩子喝農藥後,自己再飲藥自殺。先生回來時,馬上報警,叫一一九來搶救。但是,她們母子已經往生好幾個小時了……,太太只留下一封遺書,寫滿了心中的怨恨與懊惱!

  如果這位先生不沉迷於外境,也不致讓妻兒走上絕路!他未來的人生,是不是會生活在長久的內疚與後悔中呢?這都是因為他的身心犯錯、靜不下來,所造成的遺憾。

  其實,人的本性原是清淨、良善的,只因後天染上各種的習氣,若無法改掉不好的習慣,就會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時常保持清淨心,則不論遇到何種境遇,都會守好人生的本分。

  另外,有一戶慈濟的照顧戶,是一對爺孫倆;十一歲的孫子和七十多歲的爺爺生活在一起。因為小孩的爸爸喜歡賭博、喝酒,自從孩子的父母離異後,就由爺爺照顧他。

  爺爺從他八個月大時便獨力撫養他,但爺爺老來罹患「巴金森氏症」,行動不太方便。幸好這孩子很聰明、乖巧,也很懂事,爺爺生病了,他就盡心地照顧爺爺,煮飯給爺爺吃,還為爺爺洗衣服。

  他在學校十分努力、用功讀書,時常得到第一名,而且還榮獲全校孝悌楷模。

  每月的農曆二十四日,他都陪阿公來慈濟本會領生活補助金。有人問他:「小朋友,你一個人怎麼照顧爺爺?你會不會炒菜?」他說:「簡單的會,有時候就去外面買。」

  「那你上學後,如何照顧爺爺的午餐呢?」他說:「我早上準備好,就把飯菜放在電飯鍋裡,中午爺爺就可以自己拿來吃。」

  多麼懂事的孩子,他覺得唸書和照顧爺爺都是本分事,所以能用心於學校課業,又能盡心盡力地孝順爺爺;這麼小的年齡,就能善守本分,保有靜定的心,這是人生真正的清淨本性。

  打開心門迎智慧

  在人世間,要好好鍛煉做人的本事。什麼是「做人的本事」?當聽到別人的勸告時,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是真正「做人的本事」。

  有一次,幾位慈濟人陪著一位會員來見我,他帶著女兒一同前來。由於他家裡發生一些事,所以一直想不開,精神幾乎快崩潰了,常常想自了餘生。

  我問他:「你遭遇什麼痛苦?」他說:「八、九年前我父親肝癌死亡,兩、三年前我兒子又發生意外事故,女兒因為照顧祖父,精神壓力太重而有些失常,為什麼乖順的孩子偏偏遭遇這些不幸?看到這樣,我實在很苦惱!」

  我問道:「你有幾個兒子?」他說:「三個,現在剩下兩個,還有一個女兒。」我說:「都已經這麼多年了,你一直想這些有什麼用呢?」他說:「我現在已經比較好了,也不願意再回想,可是心裡還是一直起煩惱。」他也講不出任何重點,但是為了這些事,他煩惱得無法忍受,甚至不想活了。

  他說:「我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用的,但是心裡就是煩。」八、九年來,他天天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時候,可以暫時忘記憂愁,但是醒來仍然煩苦不堪!

  還好遇到慈濟人耐心地勸導他,他受到感動而慢慢地把酒戒掉,他說:「我現在比較看開了!」我說:「既然比較看開了,怎麼還有自殺的念頭?」他說:「我知道人生的遭遇都是因果,可是一旦忘記這些道理,又會想不開。」

  他反反覆覆講的都是相同的話。雖然他想要改,也有許多人關心勸慰,他卻仍然想自我「了斷」!

  我告訴他,既然知道因果,就應瞭解「殺業」是十惡之首,殺人是有罪業的,除了會受法律制裁之外,還有因果業報輪迴。尤其自殺的罪業更嚴重,因為起一念「毀掉自己」的心而自殺,就是「殺業」,而且還要加一項重罪——不孝。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來自父精母血結合成的,若不好好照顧,反而毀掉自我,就是不孝。孔子曾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們身體是否安康,是父母親心中最大的牽掛。所以父母賜給我們的身體,不可任意毀損,應該多做奉獻人群的工作,讓父母歡喜、安心,這才是孝順之道。

  他聽了又接著說:「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不斷地起煩惱,怎麼辦?」我說:「你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為孩子煩惱,只要你把愛心擴大一些就好了。」他把女兒當作精神病患,女兒卻辯白說:「我沒有怎樣啊!只是比較不想講話而已。」她跟我講話時很正常,但是,父親用不正常的眼光來看孩子,孩子就不正常。

  其實,每個人的思想難免有偏差的時候,有偏差就必須調整。自己想不通的道理,旁觀者好意教導,就必須虛心接受,這就是「學別人的本事」;而自己的本事是要從盡本分——「為人服務」做起,若只想到自己,或只局限在一個家庭的範圍,經常會因操心過度而亂了方寸。

  生活在台灣寶島,大家要珍惜目前的環境和共同生活的人群,此外,也要常常自我反省,多向處世圓融的人學習,除了知福、惜福、再造福,更要好好地惜緣、結好緣。唯有先打開心門、放大心量,能解開憂慮的心結,如此自然心開意解,智慧與日俱增。

  墳墓上的竹籃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阿公與兒媳、孫子住在一起。他從年輕時就勤奮做工,多年來辛苦勞碌,好不容易把兒子養育成人,兒子成家後認真地工作,他終於可以待在家裡享享清福。

  起初,兒子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對老阿公很孝順,早晚都向老阿公請安問好。但是,一年年地過去,老阿公年紀愈來愈大,變得很衰弱,兒子辛勤地維持家計,還要奉養體弱多病的父親,逐漸感到厭煩,心想:爸爸又老又病,事事都要人照料,一點用也沒有……,反正他再活也沒多久了,不如早點把他送走,免得拖累人。

  兒子就親手編織一個很大的竹籃子,然後殺了一隻雞煮給老阿公吃。老阿公說:「雞養大了能拿到市場賣錢,何必特地殺了給我吃?我只要吃點剩菜剩飯就可以了。」「沒關係,您吃飽一點,我想背您到山上去。」老阿公不知道兒子的用意,還高興地說:「你真孝順!我好久沒到山上去玩了。」

  老阿公坐在竹籃子裡,兒子背著他上山,小孫子也跟著去。到了山上,兒子把老阿公抱起來,放在樹蔭下,請他好好地欣賞景色,然後就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

  下山後,孩子問父親:「天色很晚了,我們什麼時候去接爺爺回來?」「爺爺不回來了,要一直住在那裡。」「那怎麼可以?爺爺病得那麼重,天氣又這麼熱,爺爺沒人照顧怎麼行?」「爺爺老了,沒有用了,不必管他!」孩子想了一想,說:「就算爺爺沒用了,那個竹籃也還有用!我們去把它撿回來,等將來您老了,我也可以用它來背您上山。」

  老阿公的兒子聽了大吃一驚,如夢初醒,他想起父親多年來含辛茹苦地養育他,如今竟然將父親遺棄在荒山上!他趕緊拉著孩子跑回山上,可是來不及了,老阿公已經斷氣了!

  兒子滿懷懊悔、痛哭流涕,將老阿公背下山來埋葬。他在墳墓上種植青草,將竹籃蓋在車上,然後淚流滿面地說:「爸爸,您在這裡安息吧!我種這些草,用竹籃子蓋起來,讓您比較涼快些。」

  從此以後,用竹籃子蓋住墳墓上的青草,成為當地的風俗,借此警惕代代子孫要知恩圖報、不可忘本。父母培育孩子不知要耗費多少苦心,為人子女者應該深切感念父母恩德,盡心盡力孝養父母,讓父母能夠歡喜安心地走完一生。

  飲水思源是為人處事的根本,我們受了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還有兄弟姊妹彼此照顧、社會人群相互扶持,以及天地萬物的滋養,才能夠生存在世間,若不懂得知恩、報恩,就是徹底失敗的人生。

  一則悲劇的啟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斷地交替、消逝。哪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同樣跟著日子在消逝?人生是否都能順利地走完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呢?不一定,因為人生無常啊!

  以氣候的變化而言,夏天的颱風不知會造成多少災害;雨水太大,也會帶來洪澇;有時候氣候太過炎熱,同樣也會帶給人類及萬物嚴重的災難。所以說天地萬物,無常多變。

  現代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實在很令人擔心!林口曾發生一件逆倫的家庭慘劇——兒子夥同朋友殺死了自己的父母。

  這名少年還未滿二十歲,由於是家中的獨子,從小父母對他就十分溺愛,他要什麼、給什麼。但是,孩子還是不滿足,而且又交了一些壞朋友,整天游手好閒。日子久了,父母自然會責備他;他覺得父母管教太嚴,一直懷恨在心。

  一年多前,少年就計劃要殺死父母。他告訴朋友,如果父母親死了,家裡全部的財產就歸他所有。案發前幾天,父母親曾當著朋友的面責罵他,更引發他的殺機。於是趁夜晚父母親熟睡時,和友人持刀砍殺父母五、六十刀。這種喪失人性的行為,病因出自哪裡?就是心的迷失。

  多年來,我不斷呼籲大家,一切要從「心」淨化起。整個社會需要調整腳步,人生的價值觀也要重新調整,心能淨化,社會才能祥和,而這些都必須從「家庭」開始。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以正確的愛來教育下一代,讓孩子在一個健康、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快樂成長。若能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賽月童子

  人生如夢,而人就在無常的人生中不斷地追求、幻想,所以經常生活在煩惱、束縛之中。

  佛經裡有段「賽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貧窮的年輕人,由於沒有親戚,日子過得很孤獨。

  他平日工作很認真,但卻只能養活自己,其它則一無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送到城裡換了一袋谷種,當他要回去時,看到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過年,心裡很羨慕。想到自己應該也要成家了,但是他什麼都沒有,要怎麼養家活口呢?

  他看著手上的谷種,心想:我可以好好運用這苞谷種,認真耕耘:等到收成時,就可以拿去賣。於是,他對這袋谷種格外珍惜,回家後,他不知要將谷種藏放在哪裡才安全?最後,他將谷種綁吊在屋樑上,以防小偷偷取或老鼠咬食。

  從此,他每天工作回來後,就躺在床上看著那袋谷種,心想:我要開始找土地了,然後把谷種播下去,沒多久就會有青翠的田,再不久,就可以收割。等割完稻後,又會有許多谷種;那時,我要去開墾更大的土地,播下更多的谷種。等收成很多谷種時,我可以拿去賣;有了錢,我就可以蓋一間房子,然後成家。不久後,我就會有可愛的孩子;那時,我要為他取什麼名字呢?想著想著……,剛好屋頂上有個破洞,看上去正好有一輪皎潔的明月。

  他覺得將來自己的孩子,名字一定要比月亮還美,於是決定取名為「賽月童子」。當他不斷地想像時,由於繩子承受不了那袋谷種的重量,突然掉落下來、打到他的頭,結果他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那位年輕人的計晝雖然美好,但只不過都是幻想而已。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常活在幻想中?世事幻化無常,凡事唯有腳踏實地去實踐,才不會空過一生。

  過蛇記

  佛世時,在王捨城附近有處山村,住著一戶幸福的小家庭。這對夫妻育有兩個小孩,而且妻子又懷有身孕,即將生產。

  古印度有個風俗:生孩子一定要回娘家待產。當時交通十分不便,他們又住在山中,若要跋山涉水回娘家生產,必須花不少時間;因此,他們提前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了充分的乾糧後,就搭牛車出發了。

  第三天中午,他們停在一棵樹下,正準備吃午餐時,忽然聽到牛淒厲的叫聲,他們轉身一看,發現牛已倒在地上。妻子對先生說:「你趕快過去看看,為什麼牛叫了一聲之後就倒地不起?」先生隨即放下食物,快跑過去,一看,原來有條蛇正咬住牛的腳,先生便隨手拿起木棍朝蛇打去。

  沒想到那條大蛇放開牛腳後,竟翻身纏住先生的腳:他試著要拉開蛇,卻一直拉不開。太太看到蛇纏在先生身上,始終不敢靠近,驚恐地看著先生躺在地上掙扎,不久就斷氣了。

  太太看到此景,痛哭不已!心想:要走的路還這麼遙遠,沒有牛車可坐,也失去先生的保護,該怎麼辦呢?但是為了孩子,她還是打起精神,帶著孩子繼續朝娘家的路走。

  幾天之後,母子三人又餓又疲累地走到河邊。他們看到對岸有戶人家,心中生起一絲希望;但是河邊沒有任何船隻,怎麼過河呢?這時她看到溪水很淺,便帶著孩子涉水而過。

  當他們走到河中央時,河床忽然凹陷、水流轉急,雖然她緊緊地拉住兩個孩子的手,但是孩子還是被水沖走了。那時她覺得眼前一片昏暗,後來就不省人事了;等她被救起、醒過來時,發現肚子裡的孩子可能在她昏厥時流產,也被水沖走了。她感到萬念俱灰,就精神崩潰了。後來,幸好得遇佛陀、聽聞佛法,她才放下心中的悲惱,得到身心的安頓。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希望,但是人生無常,何時會有變化,沒有人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現在」——一切善業或本分事,要及時去做,才有真正的希望。

  耕心田

  人世間,生與死都是大事。因此,從生到死的這段過程,需要用心耕耘。

  我們以一種脆弱的生命形態來到人間,從一出生,就被溫暖的手擁抱,以清水洗淨,再用乾淨柔軟的布包起來……。除了母親的愛與關懷外,還受到許多人的呵護和恩惠。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時常自省生命的價值觀有無偏差?是否步上危害社會、損人不利己的錯誤人生?來到人間既然受到這麼多人愛的付出,我們是否也應該有所回饋?

  一個念頭、一個步伐,都是在為未來鋪路;心念若有偏差,人生就會全盤皆輸。娑婆世界已是苦,人們若因執著權位、財富等慾念而不斷地種下苦因,將來必結苦果;這一生的苦結束了,還有下輩子的苦。所以,我們要為未來營造一個贏的局面,不要讓苦境綿延不絕。

  有人告訴我,他為現代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感到很憂心,擔心現在的教育、現代的人心。我說:「這需要道德重建,如同一棟房子住久了,自然會老舊毀壞而需要重建,人心也是如此。」

  我們要生起懺悔心,去除心中貪瞋癡的障礙,才能消除災難;而重整道德的方法,就是趕快起身力行,去做救人、淨化人心的工作。

  從生到死的路程中,想要收穫多少果實,端視現在如何栽種、耕耘心田,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農夫,慇勤的農夫會將生命之田耕耘得很好;反之,若是懈怠、懶惰的農夫,田地便會雜草叢生,所以,我們要謹慎照顧好心中的這畝田。

  人生的關卡

  人生,苦難偏多!但是,卻有很多人說:「人間很好,我下輩子還想再來做人。「我也覺得「做人很好」;因為人與人之間有那分清水之愛,在生活中互相關懷,互相感恩、付出,這種生活非常溫馨。

  生滅變異的無常,造成人間生離死別的苦難。一般人都不希望離開所愛的人,期盼能永遠相依相隨;一旦因為意外或自然終老不得不離別時,心中總是痛苦萬分,這就是人的煩惱。佛陀教育我們:要把小愛提升為大愛,把愛與不愛的分別心盡量淡化,體解世間的真理。

  生離死別,每個人都不能倖免。然而,「生」是讓大家所歡喜的事,例如:在醫院裡看到即將生產的孕婦時,雖然她挺著肚子忍著疼痛,我們還是會對她說:「恭喜哦!快生了。」若正好有父母、先生在一旁陪伴,我們也會說:「恭喜您們要當阿公阿嬤了!」或是「喜你要當爸爸了!」雖然生產的人很辛苦,心中卻充滿了喜悅,十分歡喜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來臨。

  但是,走進普通病房或是心蓮病房時,我們往往需要費盡心思去安撫病人及家屬的情緒,讓病人能坦然接受生死,也讓家屬接受事實;而這都需要以高度的智慧去輔導。

  人生既然有「來」的一天,當然也會有「去」的一天。

  「死」,是人生永遠躲不掉的關卡;因此,我們應學習如何去面對它。如果能透徹生死的道理,抱著每天都要「休息」的心態,把死亡當作像睡眠一樣,心裡就會很安定。

  人生來去匆匆,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只為了來人間和大家聚合在一起:而在死的時候痛苦啼哭,就是這樣嗎?不是!我們既然來到人間,就要發揮生命的價值,投入人群、為人群付出;若能如此,就可以真正體會「來去自在」的真義。

  少水魚

  有一次我到慈濟醫院探視病患時,有位護士小姐過來告訴我:「師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一直放不下,情緒很不好。」我說:「好呀!」

  那位患者是個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時,她的面容顯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訴她:「生病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身病了,心不要也跟著生病。快樂是一天,痛苦、惶恐也是一天:你應該把「身病」交給醫生,把「心病」交給佛菩薩,要虔誠多念佛呀!」我說完,她的神色已經比較安定,臉上也露出一絲笑容。她說:「師父,我知道了,我會多念佛。」

  一位已經到了癌症末期的病人,要她不害怕談何容易?生死問題總是會讓人感到恐懼,可是遇到時能怎麼辦呢?一定要先安下心來。人生事事難料,在身體健康時,若不好好把握時間、發揮生命良能,等到想做卻沒辦法行動時,就後悔莫及了。

  生病並非老人專屬的權利,在醫院裡,常可以看到病人大多是中年人。因此,不可自恃年輕力壯,想等過幾年,事業穩定後再行善,應好好把握時間,發揮自己良能的使用權,才不會蹉跎時日。

  每天清晨起床後,先虔誠地為自己的生命作一番調度,思考今天該做什麼事?要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人生?如果能這樣,就是充分利用生命的使用權。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一天過去,生命也就少掉了一天。所以,我們要時時自我警策、勇猛精進,切莫虛度時光。

  生死兩相安   

  普天下的苦難多,災難也不少;一旦災難發生,總不禁讓人心頭一顫——又有多少幽幽亡魂無謂犧牲,獨留親人悲傷逾恆?

  佛陀常教誡弟子要時時「念無常」。有一次,佛陀問弟子:「你們認為是海水多?還是累生累世以來所流的眼淚多?」眾比丘長久聽聞佛法,瞭解佛陀譬喻所指之意,所以回答:「佛陀!海水雖然不可斗量,卻無法與人在輪迴中所流下的眼淚相比。累世中,無論是親愛的父母、疼愛的子女、友愛的手足或恩愛的夫妻,一旦生離死別時,心中淒苦所流下的眼淚,比海水多太多了!」

  佛陀說:「這就是無常之苦!談情,何其短;說愛,何其苦!為了情、為了愛,所流下的眼淚真是難以計量!」

  我們如果能接受佛陀的教義,體認世間的無常,心中才能保持平靜。緣聚、緣滅本是平常事,緣聚時,是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或是夫妻、朋友的關係;緣散了,終究注定要分離,悲苦也無濟於事。雖然悲苦乃人之常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虔誠地為亡者祝福;如此,生者才能心安,亡者才會靈安。

  由於無常而與深愛的人天人兩隔,實在是人生之苦;但是也有人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是一見面就像仇人般,彼此心中好似要燃起一把無名火,恨不得能馬上離開對方。

  「怨憎會,愛別離」,人間真是矛盾啊!

  學佛,要學習珍惜已擁有的;對於失去的人事物,則不要常常放在心裡,若沉浸在回憶的煩惱中,將會超脫不得。所以,凡事要看得開,該是我們的,要善加珍惜,還要知福、惜福。此外,更要進一步彼此鼓勵、互相造福,才能真正擁有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前言 第2頁:人生篇:智慧之塔
第3頁:法財篇:智慧之財 第4頁:大愛篇:智慧之泉
第5頁:修心篇:智慧之光
上一篇:靜思、智慧、愛 證嚴法師著
下一篇:清淨的智慧 證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