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慧律法雨—找回內心的平靜 慧律法師著

禪非坐非不坐

[日期:2006-06-27] 作者:慧律法師著  閱讀:

禪非坐非不坐

打開報紙、翻開雜誌,禪、禪修、禪坐這類話題無時無刻不被爭相討論著。許多流通處甚至藉此機會開起禪坐班,並且推廣禪坐的種種好處。然而是否將雙腿盤起,坐在那兒如木石般不動就是禪了呢?如果不是,那麼禪的意境究竟為何?

簡單來說,禪所展現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心二十四小時都非常祥和,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態。當他人給予侮辱或讚美時,皆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並不會因而感到憤恨不平或欣喜萬分。

禪不在坐中求,坐只是禪的一個方便法門。對於初接觸佛法,有心修行的人,是可以先學學打坐,這對平息那顆妄念紛飛、躍動不已的心是有所幫助,但這不代表已進入禪境。

情感與理性的矛盾,可以說是每個人修行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唯當感情和理性達到平衡點,就符合禪的意境。可是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往往不是過於感性,就是偏重理性。因為感性之中含有非常主觀的意識,而這些主觀意識,往往源自於過去所培養出來的見解看法,或是累積自個人的學歷、經驗乃至於權力所產生的成見,這些都使得人們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充滿了自己的主觀意識,無法認清真相,才導致彼此之間爭論不休。

我們常說禪代表「佛心」,因此沒有禪,就無法於一切境界中自在解脫。而將自己束縛在某一種自以為是的範疇裡,又不能包容他人,別人過得灑脫自在,你卻陷入苦痛膠著之中,而無法自拔。

所以,禪的體現是在現實,非只是「坐」而已,如果「坐禪」時能暫時忘卻煩惱,「下坐」又依然痛苦,那麼,還不如平常就訓練自己「放下」的功夫,養成放下的習慣,如此,禪就非只是「坐」,而是行、住、坐、臥都能用得上的東西了。


上一頁 [1]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64]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代序》找回內心的寧靜 第2頁:幸福與安祥
第3頁:降低欲望和標準 第4頁:道,就在你心中
第5頁:去貪則清涼 第6頁:傲慢招苦
第7頁:寬恕別人,昇華自我 第8頁:放下一切,專心念佛
第9頁:知足則幸福常存 第10頁:感受錯誤添煩惱
第11頁:萬法唯心造 第12頁:覺悟人生
第13頁:心的真相 第14頁:觀照當下一念
第15頁:包容異己 第16頁:虛偽與真實
第17頁:不聽是非,不傳是非 第18頁:勸反省不造惡
第19頁:「運命」而不被「命運」 第20頁:往內在尋找自性
第21頁:不二法門 第22頁:謙受益,滿招損
第23頁:律己與寬人 第24頁:生活禪
第25頁:老實念佛制心一處 第26頁:明辨佛神
第27頁: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第28頁:認識無常
第29頁:無明與業力 第30頁:突破感情的樊籠
第31頁:慣性與束縛 第32頁:宰制己念
第33頁:破我、法二執 第34頁:談助念(一)錯誤處理
第35頁:談助念(二)如何助念 第36頁:談助念(三)金光明沙與陀羅尼被
第37頁:解脫之鑰 第38頁:學佛三要件
第39頁:觀照無常 第40頁:安住心性
第41頁:莫拒外境念念清淨 第42頁:放下執著本性自現
第43頁:自性念佛般若相應 第44頁:懺悔轉業報發願生西方
第45頁:無住心當下即是 第46頁:修心為上
第47頁:禪非坐非不坐 第48頁:圓滿不二
第49頁:禪之意境—中道理性 第50頁:正信的佛教
第51頁:慎守口業逢兇化吉 第52頁:棄惡修善消災免難
第53頁:早晚定課自我教育 第54頁:修學佛法落實生活
第55頁:信佛是消極厭世? 第56頁:內心清淨即出世間
第57頁:學佛並非都得出家 第58頁:出家修行自利利他
第59頁:佛之釋義 第60頁:佛不是全能的上帝
第61頁:拜佛並非崇拜偶像 第62頁:信佛是迷信、正信?
第63頁:心靈的超越 第64頁:業力的探討
上一篇:
下一篇:斷除四煩惱 慧律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