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的根本意義是:沒有分別,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平等心
◎永遠別浪費時間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健全的心靈,勝過強壯的外表。
◎貪欲、憎恨和無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正見的根本意義是:沒有分別,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陽光與雨露,對世間的一切生命都一視同仁。
◎平等必須先放下我見。
◎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
◎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為「自淨其意」。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
◎遠離愛憎,住平等捨。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薩。
◎不畏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都無選擇。
◎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一切如來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
◎心能平等,我們就能處於一個和諧的世界。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聖人的偉大,在於他的平等心。
◎智慧是平等心,聰明卻是分別心。
◎「自大」是心靈的毒藥,「平等」是心靈的樂聲。
◎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
◎好和壞,苦和樂,皆因自己的分別心而來。
◎觀自在者:於法無取無捨,於根塵境識無障無礙,得大自在。
◎無量功德,即是一心。
◎道心者,無一切心。
正覺之道
◎佛教是一種理性的、深奧的探討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務(物),而強調個人對內心發展的責任。
◎我們的處境充滿希望:解脫的種子就在我們心中。
◎佛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師,就像醫生一樣,我能給你良藥,但你必須自服,必須照顧自己。」
◎佛教的基本法教:對他人仁慈,減少自私,分擔他人的痛苦。
◎佛陀始終強調「悲智雙運」;好頭腦與好心腸應攜手合作。
◎我們企求制心,能制心的修行就是「法」。
◎佛教的主旨是:基於悲心與愛心的利他。
◎培養悲心以及希求證悟最大的障礙──瞋恨他人。
◎「我願皈依佛、法、僧,直至成就開悟之境經由布施及種種善,願我終成佛,以造福一切有情。」
◎菩薩所持之戒主要是「戒自私」。
◎修道三要:(1)解脫輪迴的決心──出離心。(反復思惟、業因、業報、輪迴之苦)(2)對空性的正見──般若空慧。(力求悟緣起之法)(3)為利他而願成正覺──菩提心。(因果七要義)
◎「貧有二種:一者財貧,二者功德法貧。功德法貧,最大可恥。」
◎有什麼能比奉獻和清淨的一生更為高尚呢?
◎宗教導師的力量就在於──忍辱。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者親近善士,二者聽聞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瑜伽師地論)
◎對菩薩來說:度化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度化。
◎善知識十相:戒、定、慧、教量、證量、德增上、善巧說、具悲心、具勤勇、不怕厭煩。中等五相:戒、定、慧、證量、具悲心。下等三相:德增上、以佛法為重、重後世。
◎弟子之根本要件:(1)正直往(2)具智慧(3)強大希求(4)恭敬。
永恆的生命
◎自在、無礙才是學佛的目的。
◎如來──如如不動來度眾生。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人活著,唯一的任務就是淨化自己,發覺生命的唯一真實。
◎修行要有耐性,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佛法就是喚起生命覺醒的一種方法。
◎修行人應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一個人寧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無知的狀態,卑賤的活著。
◎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真實的悟,只是生命的覺醒,只是認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信佛、學佛、念佛、成佛。
◎學佛,就是要指引你認識原有的智慧與真實的心。
◎甘於淡泊,樂於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不見一物是名見道。
◎時勢創造世間的英雄;覺悟誕生出世的大雄。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矣。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以愛來奮鬥
◎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為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
◎要發揮強烈的人類愛,與眾生界共苦,與所有生命界同悟。
◎唯有愛心才能對治瞋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修行的要領是觀察動機、審視心靈。從心開始、從心出發、過心生活。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為目標的宗教則是佛教。人格的完成,唯賴智慧、慈悲與勇氣三者之調和方可達到。
◎唯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才能達成我們個人及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跡不能以血洗淨,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獨以無怨恨才能消除。」(長壽王對長生王子所說)
◎不必太在意死後的事,只需重視眼前所發生的事,然後一一克服,如此也等於在解決未來的事。
◎將覺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將安住於平靜之中。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愛惜自我,是一切苦難之源;愛惜他人,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習自他相換法門。
◎繫住這一顆心,就繫住所有老虎、獅子、象、蛇、仇敵、地獄的守衛、巫魔。(寂天菩薩)
◎一旦降服了內心,心中不再有瞋恨,就不會有外在的仇敵。
◎人生真正的快樂,始於愛惜其他眾生。一旦你開始為其他眾生過活,在你把關心的對象,從自己轉換為其他眾生的時候,內心頓時放下自我愛惜,便解脫自私心的束縛,內心便獲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滿足和安寧。
出離紅塵
◎《大寶積經》云:「滿設恆河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有為有漏,無解脫分。無為法是無漏。出家以修寂靜為主,其它是副。出家修寂靜,遠離愛瞋二苦。
◎世間人終身忙碌奔波,祇是不願意放棄欲望所產生的樂受,而甘願作牛作馬,因為不知道出世間的快樂、三昧樂、涅槃樂。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訶責很重要。訶責慚愧為修行之主,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對惡法永遠生起輕視的心。訶責自己為什麼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護己靈。煩惱的現前,主要是靠慚愧心對治。
◎當做徒弟的自己準備好了,老師──該出現的老師──就會立刻出現。
◎如果對自己的惡法,沒有生起慚愧心,沒有訶責,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輕賤惡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則沒救。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來對治自己的煩惱。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菩提心的發起很重要。
◎以一念歸依彌陀的心憶念彌陀,一心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的願力光明會攝持你。憶念彌陀,即是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煩惱不能自主的心,與彌陀清淨大悲心就接觸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沒有人與你做對,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樂是沒有欲望的束縛,真正的幸福是內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轉念。
◎縱然不能入空觀,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覺照,則能不隨妄轉。
◎緊張什麼?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對,你也不可以說,很少人會承認自己的過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生命之歌
◎生命之美,在於開啟心靈;人生之最,在於心靈教育。
◎迷信和無知,是覺知事物本然(真理)的巨大障礙。
◎「精神的解脫」是所有人類的職責所在。
◎人世間最美的事是「信心」。
◎人對生死大義有所了解,就能活出莊嚴的人生;對信仰有所體認,就能活出希望。
◎宗教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讓人進入天堂,而在於讓天堂進入人的心中。
◎高級的宗教,在引發一個人實踐愛和智慧,在隨緣之中不斷省覺,並領悟自性世界的偉大。
◎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樂。
◎保持覺醒與觀照,脫離「我」、「我所有」的念頭,就能解脫苦。
◎信仰帶給人生力量,也帶給生命希望。
◎自在、解脫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的真正精神,並不是外在的宗教儀式,而是來自於內在的自我覺悟,內觀自省。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如果有人認為學佛是一件辛苦的事,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六道輪迴比學佛更辛苦。一個人無論壽命多長,都應該學而不倦,以學佛為樂才對。
◎學佛是讓我們認識人生的真理,從我們的心裡徹底去覺悟,進而透視境界,於一切時空當下皆放得下。
◎信仰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陀的偉大,在使人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度、解脫。
◎佛是感性與理性昇華到最高點。
◎信仰──如實的接受生命的本身。
◎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渴思甘露,飢思美食,病思良醫,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醫生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人,不能度不信之人。
◎暮鼓晨鐘,驚醒紅塵機裡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中人。
◎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憂道不憂貧,為法不為名。
◎生命的真諦是在於心靈的開啟與昇華。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就是心靈的空間。
生命共同體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足夠的和平,那也沒有辦法把和平帶到他人的心靈。
◎我們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悅、快樂的種子。
◎情,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與存在,宛如是潤滑劑,使人活的更有意義。但是情愛的執著之所以會造成煩惱,主要是因為其中只有感性,缺失了理性,表現出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要求。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緣,是成長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時,應以歡喜心來積極面對處理,對給我們阻礙、打擊的人,應心存感激與感恩。
◎ 年輕人跟我說,父母親給他們的禮物,最珍貴的便是父母親自己的快樂。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樂,孩子的意識就會收到快樂種子,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知道如何讓別人快樂。反之,便是戰爭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樂,他們就會尋找和戰爭一模一樣的東西,像是酒精、毒品、賭博,某些電視、電影節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產物」。
◎體悟「生命共同體」的真實感受,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佔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內心的空間。
◎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
◎真正的幸福其實不在於財物的多寡,亦不在於地位名譽的高下,而在於我們是否能珍惜每一個當下,疼愛每一個與我們今世有緣相聚的眾生。
◎布施,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進,是自己成功之道;禪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眾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薩心中的悲。
生命課本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燈讀藏經。
◎要學習「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要藉事鍊心,但不管多麼忙,書總是要讀。
◎《金剛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七寶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其福不及此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轉述四句偈的功德勝過財寶的布施。財富是有限、有為的。佛法的慈悲、般若、忍辱、結緣是無限的。
◎人生最妨礙讀書時間的就是俗事太多;最妨礙養生之道的就是欲望太多;最妨礙處世之道的就是話語太多;最妨礙立德之道的就是奇智多謀;最妨礙治家之道的就是開銷太多。
◎要按時用功,日日溫習,如同吃飯,每日三餐!
◎能不念舊惡宿怨,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來成就大事業,這也是身為領導者最根本的風範、氣度。
◎有錯誤,別人敢指責你,敢說你的缺失,你才會進步。沒有人敢指摘你的不如法,那將永遠在錯誤中輪迴。要虛心接受人家的批評,才會成長。
◎世上應沒有「運氣」這回事,至多只有順境或逆境,順境是我們努力的成果,逆境是未能預見的情況,故我們要以平常心來接受「順逆皆一半」的未來。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集體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成就願望,期望每一個人都能懂得融入大眾,以壯大自己的力量。
◎一個好人,不管他做得再怎麼好,一半的人讚美他,另一半的人還是要誹謗;一個壞人,不管他做的再怎麼壞,一半的人不屑理睬,另一半的人仍要為他說好!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緣。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佛經上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五種技藝: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菩薩勤學五明,是為了利益眾生。
◎人生應有福,可惜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閒靜便是福;思量揮霍苦,節儉便是福;思量孤獨苦,親友便是福;思量老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多疑苦,有慧便是福;思量挫折苦,結緣便是福;思量計較苦,放下便是福;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思量煩惱苦,歡喜便是福。
◎「心中無事一床寬」,經常保持一顆無事的心,必能享受沒有夢魘的寧靜。
◎作百佛事,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無量。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養量的方法──意自滿者,其局量必不大,所以要戒驕滿。見人一善,要忘其百非。若是只看見別人缺點看不見別人優點者,無法有器量。不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來臨時,能泰然處之,不為所累,器量自可養大。
◎「心」──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 面對社會人情冷暖,我們要用智慧慈悲、忍耐、柔和去克服;只要我們心中能包容一切眾生,就不會斤斤計較榮辱得失;只要我們心中蘊藏富貴法財,就不會汲汲營營於蠅頭小利。心中有力量,不計較、不比較,自然超然於稱譏毀譽之外,昂首於富貴淫威之上,快樂地過著奉獻服務的人生。
◎心常隨人,人莫隨心,心者誤人,心殺身。心取羅漢、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蟲蟻鳥獸、心取地獄、心取餓鬼作形貌者,皆心所為。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掌握生命
◎在現實人間,雖然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敗,有圓滿有缺憾,有舒服與不舒服的時候,但是在我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有我的思想、我的意志、我的選擇。
◎一個人若能不被世俗羈絆,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一個人若能從憂慮和困擾中靜心,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一個人若能處在空的狀態,就能得到完全的無礙。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是失敗的主要因素。
◎你的想法,決定你的生活和人生。
◎ 「好情境」和「急性子」是矛盾和相反的。最高級的餐廳,上菜總是緩慢的,這樣舒緩的氣氛,才能品出食物的美味。最好的藝術館和博物館,總會讓人忍不住放慢步伐,去享受空間和品味藝術。最美麗的花園,會使人不自覺的輕輕散步,怕驚動花木,和花上的彩蝶。最好的生活,應該也是舒緩的吧!有深度的品味,有寬廣的空間,有細膩的覺察,有安靜的思維,因此,要學習每天有一段路,要慢慢的、輕輕的、靜靜的散步。
◎龍樹菩薩在他所造的四百論中:佛法是心法,主要不是在於展示語業或身業,而是在於心,因此如果能夠調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調伏心,就不是修法。
◎無我不是說我們不存在,而是存在於不斷的在改變,因為是無常,不要有自我中心,常想到別人。
◎ 「無所住」是沒有自我中心,不為我要怎麼,不要怎麼對自己。「生其心」是隨類希求,隨緣救濟做過即放下,不放在心上。「實相」即是「無相」、「空」。空是無常,無常變化叫做「空」,而無常變化的本身就是實相,因為經常在變化,所以叫「無相」──沒有不變的一個現象。無常的本身叫空,空的本身就是無相,無相的本身就是實相。
◎一個大修行人,臨終時是歡喜自在的,因為身心是苦惱的境界, 正好離開五濁升淨域,何有一絲掛恚?
用行動去愛
◎人可以憑著他的意志、決心及今生的行為,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才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他要單獨的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他使自己的命運變好或變壞。
◎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因為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事後要能把消極的仇恨抱怨,轉化為積極的檢討自省,學習寬恕與包容,化逆境的絆腳石為快樂成功人生的踏腳石!
◎人必須依憑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問題和困難,而不是透過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以意志戰勝疾病!
◎人是自己監獄的獄卒,他為自己蓋了一個監獄。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財富、奢侈、高級職位和上流社會中找尋幸福。我們把影子當成實質。人必須從內心的幻夢中覺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種幻覺。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須轉向宗教。佛教是奮鬥者的表現,是人們最偉大的力量,它逐漸領導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賤者變得崇高;使自私者變得無私;使自大者變得謙遜;使傲慢者變得節制;使貪婪者變得慈悲布施;使殘忍者變得善良;使主觀者變得客觀。
◎「整個世界是以心為先導。」心是世界的製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內心。
◎一切幸福都源自善心;所有痛苦都源自惡心。讓心回到自己美麗的家。
◎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為他人的福祉犧牲自我。史懷哲醫生說:「只有知道如何奉獻的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德蕾莎修女說:「不管人們怎樣,總是要愛他們。」
◎弘一大師說:「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將自己奉獻給眾生,願眾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薩說:「祇要哪裡有苦難,我就在那裡降生。」
心好命就好
◎做事要有恆心,做人要有愛心。
◎記人好處,能忘恨;記人壞處,會生怨。愛心生,百恨消;邪念動,萬惡來。
◎不想壞事,心樂;不說壞事,意樂;不做壞事,身樂。
◎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快樂一輩子。困苦是激素,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以德為富,以道為貴;以安為福,以仁為壽。
◎只要懷有慈悲心,人人皆是觀世音。
◎說話的方式有五種:實際的或不實際的;真實的或不真實的;柔軟的或不柔軟的;有意義的或無意義的;慈悲的或憤怒的。
◎人活著要能為家人服務,為鄰居、朋友及社會上的人做些事。否則,我們為誰而活?當然,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別忘了要為自己而活。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藥。微笑的人做事舒服,大家都喜歡他。每天要計劃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話,精神會分裂。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
◎一個不快樂的修行人,對眾生是沒有利益的。
◎嘗試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別人的想法。
◎我們要當「心」的主人,帶領心,降伏心,而不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隸。
◎人和人相處,常常借用對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執。
◎所謂高品質的快樂,就是「自在」。
◎微笑是一種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較容易接近真理。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從過去到現在的苦都交給無常,讓苦在無常中轉化掉。
◎人總是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總是要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繼續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但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以堅定的意志處世,用柔軟的心情待人。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但是如果你幫助了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苦難與不平,需要我們付出善心的愛與溫暖的手。
◎愛是一種關係,而愛如果沒有他者來愛是不完全的。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錄自印度加爾各答的兒童之家牆上(德蕾莎修女)
◎愛你的鄰人如愛你自己一般。
◎你要別人對你做什麼,你也要對他們做什麼。
◎「我找到了我自己!」人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任何惡事是本於以「我執」為中心的貪、瞋、癡。
◎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智者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懺悔包括改過!
◎痛苦的根源是私慾、佔有、控制。
◎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往往跟你最親密的人,卻常常讓你痛苦、掛懷;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卻成了砥礪的利器。問題全在於你用那種心態面對。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不執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擁有一切,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忍是天地間最寬大的包容能量。
◎智者失去財富,尚能繼續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心的修行
◎苦有兩種:導致更痛苦的苦和導致苦止息的苦。
◎別去做會造成苦的事。接受它→去除它→不造作它。
◎快樂是痛苦的偽裝。
◎如果你在不穩定(無常)中看見穩定(常),你就必定受苦。
◎你是你自己的老師,審視你自己去尋真理──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認識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的思考而沒有智慧是極痛苦的。
◎戒就是慚愧心。所謂清淨,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
◎解脫是智慧與慈悲的根源,也是佛陀教法的真實動機。
◎正精進和持戒,是不間斷地持續你內在的覺醒與收攝。
◎有毒的香蕉,你會去吃它嗎?當佛陀告訴我們,感官的快樂是有「毒」的時候,我們為何還去「吃」它呢?
◎在佛法裡,我們不為任何收穫而做事。我們練習不去得任何東西,只是讓心平靜下來,這就夠了。
◎一顆「空心」的意思,並不是說裡面空無一物,而是指空掉惡的,但卻充滿智慧。
◎提醒醫生,「小心,因為死也將要找上你。」佛陀才是唯一的生命醫師。
◎「我是為什麼而生的?」為生而哭?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死。
◎我們是為了不要再生而生。死,是緊緊地挨著呼吸的。
◎「覺知者」清楚地知道,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不是牢固的,他不會去追逐遷變的因緣。住於當下,與當下的真理同在。
◎身體會說:「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嗎?」。諸行(和合事物,有為法)都不屬於我們,它們會隨順自己的自然法則。我們所能提昇和美化的,就是這顆心。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恆常自我」的東西存在。
◎時間就是我們當下的呼吸。禪坐就是你的呼吸。
◎什麼是法?無一不是。「法」必須藉由內觀自己的心而得。必須閱讀自己的經驗。
◎只有一部書值得一讀,那就是──心。
◎心是愉悅的,在任何地方都會是快樂的。當智慧在你的內心中覺醒時,不論你看哪裡,都會見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為了淨化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習佛法的人。
◎強化心不是健身般,只要動一動就好,相反地,是將心帶到一個「止」的狀態,使心得到休息。
◎用你的「心」來聽聞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向內挑戰」,「戰勝自己」。只管衡量自己,別去評論他人。
◎諸行(和合事物)是透過無常變遷而存在的,怎樣也阻止不了它。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嗎?我們希望事物都恆常不變,那是沒辦法的!
◎聖者的語言,「一切事物都是不穩定(無常)的,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
◎如果你真實而清楚地看見不穩定(無常),你將會見到穩定(常)。所謂的穩定(常)是:一切事物絕對是不穩定(無常)的,而且不會有其他意(例)外。
◎看佛教古跡聖地時,看到龜裂了;即看到佛陀教的法了。
◎業──以為別人看不到,自己卻看到了,業在看著我們。善有善報。
◎如果他不修行(禪坐修習),縱使他就睡在佛陀身旁,也看不到佛陀。
◎所謂穩定的修行,是在每一刻中,不論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蓮花心。
◎所有的禪坐,就在當下你的內心;當下的你,內心裡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我四處追尋,停下來時,才發覺我一直在尋求的,就在自己的心中。
◎我們不是為了見天堂而禪坐,而是為了要結束苦。
◎我們必須先學習才行(禪坐)。唯有當我們嚐過檸檬後,才會知道它是酸的。
◎我教導弟子們去審視自己的心境,去和他們自己面談。
◎理論和實踐──草藥的名稱;親自去尋找它,使用它。
◎禪坐有很多法門,最後都回歸到一點──讓一切隨其本然。邁向清涼之地而遠離鬥爭。試一試吧!一切事物到最後,不過只是生、滅罷了。
◎修行基礎的第一點是:誠實、正直;第二:要留意惡行;第三:內心要謙虛,要出離並少欲知足。如果我們善於寡言、滿足一切,我們就會看見自己,也不會受到干擾。心將會具備戒、定和慧的基礎。
◎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是佛陀真理的外表,它是導引我們到達這個真理的道路。當我們增長了這三個因素時,其結果是最完美的平靜──涅槃。
◎切記!我們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是以欲望來禪定,而是以放下。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
◎我們必須學習放下所有我們的欲望──即使是覺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們才會解脫。
◎平靜就是煩惱止息。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病苦中找到的。
◎我們真正的歸宿,就是內心的平靜。不是房子、車子、感情,那是世俗的家,會隨順世間的法則──無常變化。
◎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較和分別,這樣是找不到快樂的。如果你花時間去尋找一個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師,也一樣找不到平靜。佛陀告訴我們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別人。
◎聲音──鳥鳴聲與車子吵雜聲。放下聲音吧!去注意「主題」——你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