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光教科書第十二冊 -- 佛教作品選錄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明•憨山德清)

[日期:2008-06-02]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閱讀:

  四願者,「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薩行者之所發也。然菩薩非別人,乃大心凡夫,於塵勞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須下化眾生;欲化眾生,必先志斷煩惱;欲斷煩惱,必先廣學法門。故此四事相與而有。
  
  眾生,乃佛之對也;煩惱者,眾生之本也;法門者,治煩惱之藥也。以眾生無邊者,因煩惱無盡也;以煩惱無盡故,法門亦無量也。難度者願度,難斷者願斷,難學者願學,三者既能,則佛道雖無上,亦可成矣。是所謂四弘誓願,有大心者,方能發此大願;具大願者,方能建大業、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資願,非虛願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與眾生原二體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則敵我者皆人;人又一我,眾我聚而眾生成矣。眾生所本,本乎煩惱,煩惱堅執,則我相益固;我相固,則人不亡;我喪,則人不立;人不立,則煩惱空,是則我心煩惱若盡,則返觀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則覓眾生若邀空花而結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
  
  所謂煩惱盡而眾生空,斯則不度而自度矣,是相與而無也。然舉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煩惱;煩惱用事,非真心也。然煩惱者,情也。若斷煩惱,而以煩惱之心斷之,是借賊兵而齎盜糧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斷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學法門耳。
  
  法門者,乃出情之法,為消煩惱之具,所謂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學佛者,以吾人之心,體佛之心;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學自心之佛行,斷自心之煩惱,度自心之眾生,則如湯消冰,不勞餘力矣。
  
  是則四願固難,若返求之,吾心中無不具足,自不假於外也。若知不假於外,則吾人現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遠而天下、國家、生民、物類,皆眾生也。返求自心現前日用,若以煩惱之心而為之,然於自身六鑿相攘,況家齊而國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現前,以空法而用事,則念念煩惱轉為智光,照了眾生,同歸自性,則與佛同體。此則煩惱空而眾生盡;眾生盡而佛道成,民胞物與,浩然大均,又豈願為徒設哉!
  
  由是觀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為,無論致君澤民,未嘗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願,無非成佛之行。豈特為操虛尚事,耳目寄興而已哉?某以此見志,其有得於此乎!


上一頁 [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1]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十勸(南朝梁.善慧)
第3頁:第二課 四相詩(南朝梁.善慧) 第4頁:第三課 信心銘(隋.僧璨)
第5頁: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唐•法藏) 第6頁: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唐•李世民)
第7頁:第六課 無相頌(唐•六祖惠能) 第8頁: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唐•永嘉玄覺)
第9頁:第八課 辭北堂書(唐•洞山良价) 第10頁:第九課 是非歌(宋•汾陽無德)
第11頁:第十課 十牛圖頌(宋.廓庵師遠) 第12頁: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元•梵琦楚石)
第13頁:第十二課 七筆勾(明•袾宏) 第14頁: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明•袾宏)
第15頁:第十四課 示廚(明•紫柏) 第16頁:第十五課 勸世詠(明•憨山德清)
第17頁: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明•憨山德清) 第18頁: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明.妙葉)
第19頁:第十八課 讚僧詩(清•順治) 第20頁: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民國•太虛)
第21頁:第二十課 藥師佛七法會發願文(民國•戴季陶)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慈航法師遺偈(民國.慈航)
第23頁:第二十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民國•星雲) 第24頁:第二十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民國.星雲)
第25頁:第二十四課 文選 第26頁:第二十五課 詩選
第27頁:第二十六課 悟道詩 第28頁:第二十七課 詞選
第29頁:第二十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第30頁:第二十九課 座右銘
第31頁:第三十課 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上一篇:佛光教科書第十一冊 -- 佛光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