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光教科書第五冊 -- 宗派概論

第九課 天台宗

[日期:2008-05-31]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閱讀:

  天台宗因開創者智者大師居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依《法華經》的教旨而建立思想體系,又名法華宗。
  
  本宗教門義旨,以《法華經》為宗旨,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大般涅槃經》為輔助,以《大品般若》為觀法,援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
  
  論及天台宗的歷史傳承及思想淵源,應遠溯自印度龍樹菩薩所撰的《大智度論》、《中論》。此二論傳入我國,經鳩摩羅什翻譯弘揚,此後,得北齊慧文、南嶽慧思兩大師的傳承,及至智者大師的發揚,創立教觀雙美體系,成為天台教學的基礎。
  
  慧文,北齊人,因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讀《中論》時,於「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頓悟空有不二的中道義,因而成立空、假、中三諦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觀」的觀法,其後傳法給弟子慧思。
  
  慧思承慧文面授觀心之旨,晝則盡職僧事,夜則坐禪修定。一日,於放身倚壁的一剎那間豁然開悟,明達融通「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生主張《般若》、《法華》是理論與實踐的雙軌,奠定了天台教學「教觀二門」的基礎。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承襲慧思的禪法,以一心三觀、十如是,發展為「一念三千」與「三諦圓融」。天台宗遂據此為基礎,而形成獨特的性具思想。
  
  智者大師承繼南北朝時期各家的教相判釋,獨創天台五時八教的判教體系。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是佛陀化導眾生的次第。八教,是為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佛陀化導眾生的方式,即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內容,即藏、通、別、圓。此五時八教的教判,是以《法華經》為圓教立場而施設的,將佛陀一代時教分門別類,適應各種不同眾生的修持,並依修行次第、證道果位,加以分析比較。
  
  智者大師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廬山,致力於著書立說,勤於修持禪定。也曾多次入宮為陳後主說法,為隋煬帝授菩薩戒,又至金陵弘法度眾,可謂是禪教一致,行解並重,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是大乘的菩薩行者,同時也是將佛學中國化,使天台宗具足中國佛教思想特色的第一人。
  
  灌頂,慧解超強,一生記錄整理智者大師的法華三大部等著作,撰述《涅槃玄義》、《涅槃經疏》,編有天台宗史《國清百錄》、《智者大師別傳》,對鞏固天台教團很有貢獻。灌頂以後有法華智威、天宮慧威、左溪玄朗。玄朗示寂後,湛然繼其法席,一生致力於弘揚天台教觀,講說撰寫,著作豐富,有《金剛錍論》、《止觀搜要記》、《法華文句》等多種。時人讚歎說:「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沒矣!」
  
  湛然之後,因會昌廢佛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度衰微。直到趙宋時代,清竦的熱心護法,吳越王錢俶的大力支持,天台宗風才又重見曙光。清竦門下有義寂,探索天台典籍、講演天台教學;義寂門下有高麗諦觀送天台典籍回中國,其後四明知禮復興宋代天台大業,被尊為天台第十七祖。
  
  天台宗在南宋以後,隨著國運的衰微,亦逐漸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稱「私淑台宗」,著《法華會義》等書,對天台教觀頗有發揮。民國以後,有諦閑大師創「觀宗研究社」,為作育天台學者的專門學府,後付法倓虛。在香港先後有倓虛、樂果、顯慈、定西、洗塵、覺光、大光、智海、永惺等法師弘揚天台;台灣有斌宗法師繼天台衣缽,門人慧嶽法師,承其法系至今。
  
  天台宗的教理門有: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五時八教的教相論、三諦圓融論、五重玄義的經典解釋論,及圓教的六即佛論等。實踐門有: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內含四種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觀法等。在中國八大宗派中,由於它的義理組織嚴密,使天台有「教、觀」二門互照、「教觀雙美」的稱譽;同時也顯現其教觀兼備,事理圓融,解行並重的獨特風格。


上一頁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宗派總論
第3頁: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第4頁: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第5頁:第四課 俱舍宗 第6頁:第五課 成實宗
第7頁:第六課 律宗 第8頁:第七課 法相宗
第9頁:第八課 三論宗 第10頁:第九課 天台宗
第11頁:第十課 華嚴宗 第12頁:第十一課 真言宗
第13頁:第十二課 禪宗 第14頁:第十三課 淨土宗
第15頁: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第16頁: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第17頁: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第18頁: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第19頁: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第20頁: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第21頁: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上一篇: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
下一篇: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 實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