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日期:2008-05-11]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閱讀:

(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從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講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覺悟的人生,非消極、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

佛教是一切人類的宗教,不分種族、階級,都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但因人類的個性與志趣各各不同,釋尊為了契合機宜,也就指示各種不同的法門,讓信受者依之實行,就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佛教徒。

有一種人,聽聞了佛法,明白了「萬有皆從因緣生」,把握到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道理,確切相信我們的生命,是無限期的輪迴;我們的善惡行為會影響這生命的業果相續,其間所受的善惡業報,也是毫釐分明,無法逃避。於是生起一種「勝進心」,不甘墮落,立志向上,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戒,努力在思想行為上修進,依照業報因果的道理,去爭取現在或來世的更優裕美滿的境遇。這種類型,是實行「人天乘法」的佛教徒。

另有一種人,聽聞了佛法,進一步的明白到優裕美滿的生活,絕不能保持長久;而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時時在緊逼著我們。所以對現實的人世,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急急地要解脫生死痛苦。於是依照佛法中的四諦法,及三十七道品去修行,這是實行「聲聞乘法」的佛教徒。有些修習十二因緣法的,是實行「緣覺乘法」的佛教徒。因這十二因緣之法,而覺悟了人生的真理,達到解脫的境界。

還有一種人,聽聞了佛法,理解到人生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依互存的緣起,人人與我都有密切的關係,人人對我都有重大的恩惠,我怎麼可以拋棄他們不管,而自己去解脫呢?人世越是痛苦,我越需要救濟他們。於是發起要救度一切眾生的大菩提心,努力去修習六度法門,願為眾生服勞,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才算是真正快樂。這種類型的,是實行「菩薩乘法」的佛教徒。

以上所說的人天乘法類型的佛教徒,是「戀世」的,缺乏崇高的理想;聲聞緣覺乘法類型的佛教徒是出世的,只求個人的解脫。菩薩乘法類型的佛教徒,是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能夠捨己為群,利度眾生,依照佛陀的指示,發揚佛陀的救世精神,是模範的佛教徒。


上一頁 [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3]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上一篇:佛學四講 張澄基博士講述
下一篇:佛法概要 明暘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