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印度話原稱菩提薩埵(BODHISATTA),菩提是覺義,薩埵是有情,即眾生;簡譯覺有情,即是覺悟的有情眾生。菩薩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而且要令一切眾生,都同樣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同時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覺悟,立志成佛為目標。(如簡要的說: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自覺,覺他,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另列簡表如下:
六度法門簡表
|
┌1、布施 │ │ ├2、持戒 │ │ ├3、忍辱 │ ┤ │ ├4、精進 │ │ ├5、禪定 │ │ └6、般若
|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生忍 ┼法忍 └無生法忍
┌斷精進 ┼修精進 └求化精進 ┌身定 ┼口定 └意定 ┌生空智 ┼法空智 └一切智智 |
┐ ┼度慳貪 ┘ ┐ ┼度毀犯 ┘ ┐ ┼度瞋恚 ┘
┐ ┼度懈怠 ┘ ┐ ┼度散亂 ┘ ┐ ┼度愚癡 ┘ |
在大乘菩薩修萬行中,六度是其中主要修習的法門,六度的原名是「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華譯是「到彼岸」;因修行者乘著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因此,六波羅蜜亦名「六度」。
六波羅蜜:
一、檀那波羅蜜,華言「布施度」,是度慳貪的。
二、尸羅波羅蜜,華言「持戒度」,是度毀犯的。
三、羼提波羅蜜,華言「忍辱度」,是度瞋恚的。
四、毗離耶波羅蜜,華言「精進度」,是度懈怠的。
五、禪那波羅蜜,華言「思維修度」,是度散亂的。
六、般若波羅蜜,華言「智慧度」,是度愚癡的。
這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理修」兩種。什麼叫做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著相與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這樣叫做「事修」,是修世間善法,可得世間善報,是不能出世間的。理修是指所做所為的善法,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是名為「理修」,這是出世間的。無相修的善法,能夠了生死,證涅槃的。
這個「理修」也可以說是「真修」。因菩薩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觀照的功夫,(三輪體空)能所俱遣故,而達至波羅蜜之究竟境界;否則只能夠稱之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稱度,將來只不過是得到人天有漏的福報,就不能到得涅槃的彼岸了。
三輪體空者,單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叫做三輪體空。此三輪體空,亦是因以「觀照」的功夫,觀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質皆無所得,所以會達到三輪體空的無相之境,得到無限的功德。
這六度皆是有「三輪」的,然修六度行者,應當要知道「三輪」原是空的,不著於法相,乃合於「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執著「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羅蜜,始能得到彼岸。這便是「理六度」了。若執著「人、我、法相」而修,將來只是得到人天的福報,終究是不能超出三界的。所以永嘉大師有一首證道歌說得好:「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這就是指執著「三輪」相修行而言的,屬於「事六度」了,雖然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盡勢衰,猶如箭墮,還要輪迴生死的。
【註】
1、財施:以錢財資助慈善事業或貧苦疾病眾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勸人修善斷惡,離苦得樂。
3、無畏施:犧牲自己的一切,去幫助一切眾生出離怖畏與痛苦。
4、持戒的「持」字即執持義。「戒」就是戒止殺、盜、淫、妄諸惡和禁止喝酒、賭博、吸鴉片及有毒質麻醉物等。
5、律儀戒:是行、住、坐、臥時,一一都遵守佛所立的規律,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惡法。
6、攝善法戒:菩薩克己修善,並以善法利益人群,攝受人群。
7、饒益有情戒:廣修眾善,利益眾生。
8、生忍:即忍受別人的怨恨、誹謗、惡罵、加害,不生瞋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腸去感化他。
9、法忍:風吹、雨打、饑餓、寒冷、炎熱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無生法忍:是對於聖教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能堅心信仰而不著相。
11、精進:即向上努力,志堅不退。
12、斷精進:是勤斷一切惡。
13、修精進: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進: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15、禪定:梵語禪那,是思惟靜慮的意義。因為靜能生「定」,慮能生「慧」。
16、身定:反觀自身,使不犯過。
17、口定: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18、意定:攝心正念,清淨無染。
19、般若:梵語,義譯智慧,由於正心、修身、行善、斷惡,內心發出來的覺照智慧。
20、生空智:觀一切眾生,都無實在的體性。
21、法空智:觀一切法,都從因緣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間」和「出世間」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圓滿福慧雙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禪定、般若是修慧,精進是策勵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