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日期:2008-05-11]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閱讀:

(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即苦果)

集諦(迷的因,即苦因)

滅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諦(悟的因,即樂因)

├世間的因果

 

├出世間的因果

佛成道後,初轉法輪,是在古印度波羅奈國的鹿野苑(Sarnath),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說四聖諦法門。四聖諦的「聖」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諦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是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諦—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諦—是說明人生集起貪瞋癡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為因。

三、滅諦—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諦—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為「苦」的根本,此二諦又為流轉於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為「道」的收穫,此二諦即為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為聲聞乘修證涅槃的行果。

聲聞乘證得涅槃果,即斷集諦所集起之煩惱見思二惑,此見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貪,2瞋,3癡,4慢,5疑,6身見,7邊見,8邪見,9見取見,10戒禁取見。斷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學,以破我執,證得我空真如,而解脫生死。

當時佛以三轉四聖諦開示憍陳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現將三轉四聖諦列表於下:

 

 

 

四─

 

苦諦—苦果

集諦—苦因

滅諦—樂果

道諦—樂因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轉  勸修:此是苦,你應知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又稱三轉十二法輪

【註】

1、五陰熾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熾盛,故苦。

2、轉法輪—佛說法,叫做轉法輪。輪的意義:(1)如碾米之輪,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煩惱。(2)如舟車的輪,能通行抵達於目的地,喻佛法能通達四德涅槃(常、樂、我、淨叫做四德涅槃)。轉的意思,謂諸眾生能所改轉,即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凡成聖。故法輪依第一解,使眾生藉以破五住煩惱(五住煩惱—1)三界見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無色界思惑,(5)無明惑。),依第二解,使眾生由聞佛法喻如舟車可運載到達四德涅槃之岸。

3、四諦法中苦集二諦是世間迷妄的因果,滅道二諦是出世間證悟的因果。苦諦是迷惑的苦果,集諦的主力為貪瞋癡諸迷惑是苦因。滅諦是消滅煩惱,證涅槃果,道諦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轉法輪說四聖諦三轉十二法輪,教史上稱此次說法為轉法輪經。

5、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開始。也是有具足三寶的開始。(最初的具足三寶: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諦法,僧寶是五比丘。)

6、五比丘的譯名根據巴利文與華譯對照如下:

1)、KONDANNA(音譯空達婼)華譯憍陳如。

2)、VAPPA(音譯瓦伯)華譯婆沙波或伐缽。

3)、BHADDIYA(音譯峇里雅)華譯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羅闍。

4)、MAHANAMA(音譯馬哈那嘛)華譯摩訶男或摩訶那摩。

5)、ASSAJI(音譯阿沙據)華譯阿說示或阿濕波恃和阿舍波闍又譯馬勝比丘。


上一頁 [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3]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上一篇:佛學四講 張澄基博士講述
下一篇:佛法概要 明暘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