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日期:2008-05-11]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閱讀:

(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從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勸發菩提心,勤修無上佛道及修行綱領

一、世法無常

先言環境:統觀三界之內,整個世間,不論大小精粗,皆隨成、住、壞、空,不停變化;由無而有是「成」,成至飽和是「住」,隨著變壞是「壞」,壞至於無是「空」。一般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壞空;就是山嶽、溟海,照樣也要成住壞空。故滄海數變桑田,桑田亦數變滄海;可見萬法無常,決無一物,可為依靠。

又,一切有情世間,不論貧賤富貴,亦必依生、住、異、滅,不斷循環;投胎而出是「生」,漸長而壯是「住」,老病衰殘是「異」,壽命終了是「滅」。其仆妾乞丐之流,固然要生住異滅,即王公豪富之輩,也要生住異滅。既死,則或天堂、或地獄、或馬腹、或驢胎,莫不隨業受生矣,是故有六道輪迴,無盡無休。古人云:生死事大,豈不痛哉!是之謂也。

二、人身難得

次言本身: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緣,甚是寶貴;蓋欲出三界,而了生死,必假聞道,修行斷證。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難修證。譬如天道,耽著樂境,每忽解脫,不思修行;若阿修羅,則宿習多瞋,與道相背,不肯修行;餓鬼眾生,則饑火中燒,呼號求食,猶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癡昏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至於地獄,眾苦交煎,受罪無間,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雖亦有苦,而道轉親切,易啟覺悟;且尚存小安,得獲辦道,而至證果。故古德曰: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然欲得人身,卻非易事。良以眾生投胎之時,賴耶本識(俗稱靈魂)昏迷倒惑,循業受生,只見男女交會因緣,而不識其善惡好歹。其中投生人道之數,僅得一二;投生餘道之數,恐不止百千萬億。故昔釋迦佛說涅槃經,即謂迦葉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度稱手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捨此人身,想再投生為人,則如高山頂上,胡亂垂線,而能正穿針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洞,盲龜伸頭,恰入孔洞,其機緣之數,固甚寥寥。且一旦投生餘道,不論天鬼地獄,壽數皆甚久遠;即畜生道,壽數雖較短促,卻恐輾轉多生。如昔舍利弗,祇園中所見蟻子,已歷七佛,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蟻身,不得解脫。故經云: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思之可畏!

三、佛法難聞

再言佛法:吾人所聞佛法,此為真正之寶。蓋世間金銀財物,只能濟身,不能濟心,固不可為寶;諸宗教哲學,雖能濟心,徒增分別,不得解脫,亦不可為寶。唯有佛法,能破迷啟悟,開發真性智慧;令離苦得樂,究竟了脫生死,故名為寶也。

然佛法難聞,聞則須具善根因緣。若生於邊地,無人弘揚,則根本不遇;或所遇非真,尤其末法,邪說橫行,其中旁門邪道,涇渭分明,尚易分別;更有附佛法外道,魚目混珠,則難辨識;或雖遇正法,卻不能解;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又或解而不信,信為道元,既無信根,道無入處。故皆不可稱為聞。必所遇正真,且能解能信,願樂欲行,乃可稱為聞。

四、四馬警喻

嗚呼!無常迅速,一氣不來便成隔世;生死海深,一墮三途萬劫難復。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獲聞正法;然則,吾人應當如何努力耶?

雜阿含經喻世間有四等馬:其第一等,以顧見鞭影,遂知驅馳,而不待鞭之加身;其第二等,亦只要鞭輕著毛尾,則知驅馳;若第三等,則須待鞭杖小侵,方知驅馳;至於第四等,則必待鐵錐刺骨傷身,方肯著路。蓋警覺有利鈍,致馬分良莠也。古人云: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此其學佛者之良馬乎?

諸行無常,不可悠悠終日。古德有偈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願大家發起心來—修。


上一頁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3]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上一篇:佛學四講 張澄基博士講述
下一篇:佛法概要 明暘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