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學問答(第二輯) 如本法師講述

佛教請問往生極樂世界,得生三輩九品,須具備修持何法?

[日期:2008-05-11] 作者:如本法師講述  閱讀:

68.佛教請問往生極樂世界,得生三輩九品,須具備修持何法?

三輩即是上輩、中輩、下輩。每一輩再分為上中下三品,三輩共分九品。現在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三輩九品,欲往生極樂國土,若按照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的修持法門,精進勤修,必得往生無礙,往生需要有往生的條件,為讓諸方善信大德得此法門,特別一一引錄如下: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梵語parinama)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意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持八戒齋,修持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dhijnah),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人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重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是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彿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  遍滿其室,見己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是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梵語naraka),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是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彿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名下品下生者。

淨土行者,若欲往生極樂淨土,依如是經典所言,發勇猛精進之心而勤修,必得往生三輩九品蓮臺。


上一頁 [1]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100]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所修證的果位有何不同? 第2頁:如何是『歸依在三寶,實踐在三寶,成就在三寶?』
第3頁:何謂『三淨肉』?何謂『五淨肉』? 第4頁:在家三寶弟子,如何護持三寶?
第5頁: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第6頁:如何破『我執』?
第7頁:大乘佛法有那三大思想體系,立論如何?有何差別? 第8頁:男眾與女眾在修持上,證果上有何差別?
第9頁:明心未必見性,見性必得明心,這句話是否正確? 第10頁:六道中,佛法以何道為主?其餘能否往生極樂世界?
第11頁:佛教要消業障,要從那方面入手,才能達到真正的消業障? 第12頁:教禪宗常提到破三關,何謂『破三關』?
第13頁:『閉關』的實際意義何在?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閉關? 第14頁:身為佛教徒,對禍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態來正見它?對風水地理,又該存何種態度以待?
第15頁:眾生會因妄想而起心動念,請問佛還會起心動念嗎? 第16頁:請問佛法和生活之間,是否有關連?如何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
第17頁:菩薩度化眾生,要有那些方便? 第18頁:如何避免火燒功德林?
第19頁:佛教是以『死』為主的宗教,還是以『生』為主的宗教? 第20頁:何謂『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第21頁:眾生有生有死,有來有去,為何聖者卻說無來無去? 第22頁:人從那裡來?
第23頁:如何才能達到『實相念佛』?怎樣才能見到佛性? 第24頁:何謂『道』?
第25頁:眾生業重,如何轉業力為願力? 第26頁:佛法有空門與有門,如何能深入?
第27頁:禪淨雙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嗎? 第28頁:念佛能否往生,品位高下以何為主要支柱?
第29頁:佛教對『正見』的看法如何? 第30頁:請問成佛之後,還會變為眾生嗎?還有因果嗎?
第31頁:學佛要出三界,請問要如何出三界?佛有出三界嗎? 第32頁:凡夫發願,願生生世世留於娑婆度眾生,是否正確?
第33頁:何謂『念念菩提,步步無生』? 第34頁: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其差別何在?
第35頁:佛法是因緣法,世間一切法也是因緣法嗎? 第36頁:真如與妄想是同時具足,或有先後,請慈悲開示!
第37頁:對別人演說佛法,要具備什麼條件? 第38頁:身為佛教徒入三寶殿時,有何禮節?
第39頁:未信佛前所造的罪業,及信佛之後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 第40頁:何謂『三業』?何謂『三障』?
第41頁:為什麼學佛者要常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要具備什麼條件? 第42頁:請問如何修行?
第43頁:何謂『結界』?何謂『結夏』? 第44頁:學佛者發願有何忌諱?
第45頁:請問四弘誓願和自性四弘誓願有何差別? 第46頁:請問戒定慧在因地上和果地上有何差別?
第47頁:請問禪定可分為幾種?境界有何差別? 第48頁:請問學佛的過程,解脫的境界可分幾種?
第49頁:佛教重因果,大致可分幾類因果? 第50頁:請問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
第51頁:請問在平常見到鬼界的眾生,是好或不好? 第52頁:要怎樣才能攝心念佛?
第53頁:何謂『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是涅槃』? 第54頁:請問一位弘法者,應具備那些條件?
第55頁: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第56頁:請問身為學佛的人,怎樣才能達到解脫?
第57頁: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心容易染污一切境界,該如何安住? 第58頁:請問聽經、念佛都要迴向嗎?其意義為何?
第59頁: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第60頁:學佛貴在精進,請問精進的定義為何?
第61頁:佛教請問真正的禪定是什麼? 第62頁:佛教發願到極樂世界修行,與發願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何差別?
第63頁:何謂『三德』? 第64頁:何謂『念佛三昧』?
第65頁:佛教請問『三慧』與『三學』其意義為何? 第66頁:佛教佛教常說『隨緣』,這是否含有消極的態度?
第67頁:佛教佛教徒和外道同樣都在吃素,到底有何差別? 第68頁:佛教請問往生極樂世界,得生三輩九品,須具備修持何法?
第69頁:佛教佛教對『三法印』的看法如何? 第70頁:佛教世間的忍辱和出世間的忍辱,有何差別?
第71頁:佛教何謂五衣、七衣、九衣,各代表何義? 第72頁:佛教請問戒律中的『開、遮、持、犯』,其意義何在?
第73頁:佛教何謂『譏嫌戒』?何謂『根本重戒』? 第74頁:佛教請問『供養』的定義如何?
第75頁:佛教何謂『三聚淨戒』?其意義為何? 第76頁:佛教何謂『現報』?何謂『花報』?
第77頁:佛教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 第78頁:佛教請問佛與菩薩有何不同?
第79頁:佛教世人修行何以學道者多,而得道者少? 第80頁:何謂『有佛無佛法住法空』?
第81頁:何謂『獨頭意識』?何謂『微細念頭』? 第82頁:佛教何謂『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第83頁:佛教請問『信佛』與『學佛』有何不同? 第84頁:佛教請問在家居士組成團體共修,如不如法?
第85頁:佛教如何才能看出修行者有沒有『道行』? 第86頁:佛教為什麼佛教徒對人會說你很有『福報』?而不說你很有『慧報』?
第87頁:佛教學佛有些人思想活潑,有些人思想較呆滯,請問這兩種人要如何排解自己的弊病,方能契機入道? 第88頁:佛教請問每尊佛菩薩示現的形像都不一樣,其意義代表著什麼?
第89頁:佛教請問『法律』與『戒律』有何差別? 第90頁:佛教佛門有句『清淨不用掃,空門不用觀』,其意境如何?
第91頁:佛教『般若』含義是什麼,分為幾種? 第92頁:佛教何謂『十二因緣』?
第93頁:佛教六根清淨如何解釋? 第94頁:佛教佛門中常見『卍』字,是代表什麼意思?
第95頁:佛教什麼叫做『八種福田』? 第96頁:佛教何謂『三種慈悲』?
第97頁:佛教佛陀大慈大悲,化解古印度不平等的四姓階級,何謂『四姓階級』? 第98頁:佛教出家有那些類別?
第99頁:佛教佛門中的『舍利』是如何形成的 ? 第100頁:佛教何謂『龍華三會』?
上一篇:佛學問答(第三輯) 如本法師講述
下一篇:佛學問答(第一輯) 如本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