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日期:2008-05-04] 作者:吳聰敏居士演述  閱讀:

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此篇講佛學內容,專指對治眾生煩惱的法藥言。佛是醫王,為度眾生,在這一代時教中,曾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後由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結集經典,共三藏十二部,部帙浩繁,今且尋其設施法門的用意,略述梗概。

甲、佛法總綱

佛陀法藥,廣之雖有八萬四千,約之則不外三大綱領,曰戒定慧,此名三無漏學;以能斷煩惱,能了生死,故稱無漏(漏喻煩惱)。這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若離此三,則非真正佛法。

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修學佛法,則需持佛戒律,這是學佛的根本。因為持戒,才能防非止惡,清淨三業。三藏經典中,律藏即屬於戒學,故曰「律規三業」,規範三業,非戒而何。然戒有止持與作持,止持是消極的去惡,作持是積極的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定即禪定。禪是梵語「禪那」省稱,定是梵語「三昧」譯名。禪定要義,在於息慮靜緣,內須不打妄想,外要不亂攀緣,這卻是入道的樞紐。三藏經典中,經藏即屬於定學,故曰「經詮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發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擾動則混濁不清,靜寂則光明映照,眾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慧即智慧。智是決斷,慧是簡擇。這是學佛最終目的,開發智慧,就能去惑證理,所謂破諸煩惱,證真實理。三藏經典中,論藏即屬於慧學,故曰「論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開發智慧。然智有實智、權智,達真實理是實智,用之權巧攝眾是權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權智。

須知,三學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開慧。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乙、佛法大意

整個佛陀教法,若要論其大意,則亦可以三句括盡,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卻是說佛法的作用。

所謂「諸惡莫作」,是說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幹;而「眾善奉行」,則是說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戒學中止持和作持的旨意。至於「自淨其意」一句,則是要使意業清淨無染;而禪定正是清淨意業的功夫,智慧卻是清淨意業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體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可見這是一切諸佛通行的教化。

傳記中有載:唐白香山居士曾經往參鳥窠禪師,請問佛法大意,師即答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香山笑謂:若此二句,三歲孩童也能道得。師遂喝云:三歲孩童雖能道得,八十老翁卻未必行得。這段公案,對於學佛之人,實在可堪玩味!

丙、二門並修

至於學佛之人,想要明體而達用(體是戒定慧三學,用是諸惡莫作三句),則須講究「解行」並進。解是解了教理,行是如理修行;一者如目,一者如足,必須二門互相資助。

解門有二:(一)是閱藏,廣閱三藏教典,此在博學多聞。(二)是研宗,天臺、賢首、三論、唯識,擇其一宗,加以研究,此求專精深入。

行門分四:(一)是律宗,遵照佛制,淨除身口意惡業的方法。(二)是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三)是淨宗,主張四法念佛,帶業往生西方淨土的方法。(四)是密宗,採取手結印、口念咒、意觀想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

二門之中,解理不妨廣求多聞,行持則必專修一法。故昔有主禪淨雙修者,古德謂必深了實相以後方可,否則恐致禪淨俱破,初學者又不可不知。

但是,一佛出世,隨著道法的訛替,人根的轉變,概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時期,而法門修行的機宜,則自不一。根據經典,初正法時期,約五百年(一說千年),佛之法儀未改,有教有行,亦有證果,此時持律堪可成就。次像法時期,約一千年,佛之法儀不行,而像似之佛法行,雖有教有行而無證者,此時則須加修禪定成就。後末法時期,約一萬年,佛法衰微,有教而無行,此時唯依淨土成就。故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則,吾人今距佛滅度,已逾二千多年,其末法之時乎!修淨土之機乎!


上一頁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 第2頁:介言
第3頁:第一講 先明佛義 第4頁: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5頁: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第6頁: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7頁: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8頁: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第9頁: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10頁: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第11頁:第九講 方便五乘解脫 第12頁:第十講 五戒十善
第13頁:第十一講 四諦十二因緣 第14頁:第十二講 六度萬行
第15頁: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16頁: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
上一篇: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徐自民老師主講
下一篇: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