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明破淨執方便品

[日期:2006-01-30] 作者:索達吉堪布  閱讀:

 
  第三品 明破淨執方便品

  摘自索達吉堪布所著《中觀四百論廣釋 ——句義明鏡論》

  戊三、(斷淨執)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樂受;二、廣說不應執身為淨之理;三、破由香等嚴飾後執為淨;四、破於應當離貪境而執為淨;五、觀待名言於一事上容有四種不顛倒境。

  己一分二、一、享受欲妙無滿足;二、越享用越生貪之喻。

  庚一、(享受欲妙無滿足):

  問曰:身體的本性雖然是苦,但依可意的受用境,享受滿足之時即有快樂生起。如果恆時享用這樣的美境而不間斷,即可恆時保持快樂,所以應當極力追求可意境享受安樂。

  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

  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

  雖然經過長久的受用,然而欲樂境永無窮盡之際,就像庸醫治病,藥不對症,你想依受用欲樂境來為身體除苦予樂,那只會徒勞無果。

  世間色聲香味觸五欲境,往往被異生凡夫貪執為可以引生安樂的可意受用境。很多人認為,自己在年輕時代應依世間的可意欲樂境,盡情地享受安樂,享受美好人生;到了中年,應致力於積累財產,將家務安排妥當;這樣將整個世間的美境享受完了,自己可以心滿意足,到了晚年便遠離這一切,依法修持。這種想法極不合理,因為五欲美境不管人們如何受用,它亦不會有邊際;依五欲美境的享受,也永遠不會有滿足之時。想以可意境的受用,止息痛苦,獲得滿足快樂,這種做法如同庸醫治病,先未診定病根,所用的藥物方法不對症,因而不管服多少藥,也無濟於事,反而使病情加重。同樣,人們不管受用多少美境,最終也不會治癒貪慾痛苦,得到滿足安樂。因為貪慾病不可能用享受美景這種藥方治好,它的根源在眾生內心的無明顛倒邪執,心病還得「心藥」醫。不對症下藥,不管人們追逐多少美境享受,最終也是徒勞無益,不會心滿意足地放下貪愛,自動出離五欲塵世。

  譬如說,有一隻公猴子身披豹皮,想藉此威懾其它的猴子,使它們成為自己的眷屬,結果其它猴子不但不馴從它,反而恆時遠離了它,使它無法滿願而更加苦惱。同樣,眾生想以顛倒貪執之心的「豹皮」,得到得到滿足快樂的「猴群」,結果只有使自己遠離快樂,更加陷入困境。月稱菩薩以譬喻說:「水不可能用水來去掉,火不可能用火來燒盡,同樣,人們的慾望不可能以享受美境而斷除。」仁達瓦大師說: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在享受五欲境,但是現在仍然沒有滿足,反而增長了貪心煩惱,增長了自己的痛苦,這便是享受外境不能解決貪慾痛苦的最好說明。故有智者,當自警醒!

  庚二、(越享用越生貪之喻):

  問曰:雖然有貪慾便會引生痛苦,但是人們在享受美境滿足慾望之後,對美境不是可以沒有貪愛嗎?

  如有依土蟲,愛土終不息,

  如是愛慾人,慾望增亦爾。

  如同有些依土生活的蟲子,對土壤的貪愛終究不會止息;同樣,貪愛慾樂的人,慾望會不斷地增長,也如同土蟲一樣。

  有情愈享用欲樂,愈會增長貪慾,而不可能因享受滿足便離開貪愛。以現實中可以現見的喻例來說,最明顯的莫過於蚯蚓之類依土壤為食的蟲子。這類蟲子住在土中,行臥也在土中,遍滿大地的土壤便是它們的食品、住房等受用,如此豐富的享用可以說是再無有能與倫比者,可是它們一直吃住受用,也從未見過它們能停止對土壤的愛執。古老傳說中,說蚯蚓特別愛吃土,可是它非常擔心大地會被全部吃完,於是每天都在焦慮中急急忙忙地吃土,從來不敢停息,然而貪心從來未曾滿足過。同樣,貪愛五欲享受者,時刻沉浸於欲樂受用之中,他不但不會得到滿足,而離開貪愛的欲樂境,反而在不斷地享受中,貪慾習氣會得到串習增長,慾望會越來越強烈。享受欲樂的過程,其實就是增長貪慾的過程,因而由此不可能有滿足。月稱菩薩說:猛火中加薪,火焰會更加盛燃;同樣,貪慾者得到欲樂受用,貪慾之火會更加熾盛。堪布阿瓊將此頌解釋成貪愛女人者,越享用女人,越會增長慾望,永遠不會因滿足而離開貪慾。但在月稱菩薩、仁達瓦大師、甲操傑大師、俄巴活佛的註釋中,都將此頌釋為總說貪著五欲境無法滿足而離貪,並沒有釋為貪愛女色的慾望,對此諸學人應細心辨析。

  譬如說,喜愛睡懶覺者,越睡會越想睡,一天到晚睡懶覺,也不會有滿足厭離之時;喜歡懶惰放逸者,一天天會越來越懶惰,而不會對放逸懶惰生起滿足厭離;又如貪著不淨行者,越行貪,貪慾越會增長,永無滿足厭離。這個世間,可以現見人們的各種慾望,從來就沒有誰得到過滿足而離開貪愛,而只有越享用越增貪。譬如為乾渴逼迫的鹿子,在大草原上見到遠處的陽焰水,於是拚命地奔跑,想去飽飲止渴,結果只有越來越乾渴。同樣,《三昧王經》云:「見野馬如水,愚者欲趣飲,無實可救渴,諸法亦如是。」世間的一切五欲美境,唯是虛幻的陽焰水,不可能滿足止息世人的慾望,只能使追逐者增添欲惱。

  己二、(廣說不應執身為淨之理)分二:一、破貪愛女人之身;二、破貪執不淨之身。

  庚一分六:一、不應貪愛女人之美色;二、不應以美色難得而生貪;三、破貪愛有德相之女;四、不應對愛著自己的女人生貪;五、世俗教言中須依女人之說是顛倒;六、不應貪愛女人的其餘理由。

  辛一分二: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之因。

  壬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

  問曰:對一般姿色平平的女人,如果想到過患,也可遮止貪愛,但是對與那些姿色特別艷麗的女人,如同酥油遇火一般,無法遮止貪愛。

  一切諸婦女,稠密無差異,

  色亦為他用,美女汝何為?

  一切婦女的不淨身內,稠密交會處並無好壞差別,而其外表容貌姿色也是他人所共享用的,所以你貪著美女幹什麼呢?

  若能於醜女遮止貪慾,也理應遮止對美女的貪愛。愚人認為對美女生起貪愛,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分析之下,這唯是分別迷執生起的妄念。不論世間什麼樣的凡夫女人,她們的身體從外到裡的結構都相同,皮肉筋骨裡盛滿了血膿、糞便,全身上下的孔穴往外流洩著不淨物。自心迷亂顛倒的男人,與女人不淨身之稠密交合時,並不會因女人的美醜好壞而有差異,從不淨行中獲得的觸受滿足也不會有差別,如是貪愛美女厭惡醜女究竟有何理由呢?如果說是因為美女外表的姿色非常艷麗,所以見而生貪,那麼你應僅憑眼睛欣賞便可得到滿足快樂,而美女外表的姿色,是任何有眼根的有情可以共賞的,不必要貪求,也不存在可貪之處。如果這些外表的姿色,真的存在可貪愛之處,那麼那豬狗在受用這些美色時,又為何不生貪愛呢?或者那些美女剛剛死去,那時美色如故,人們又為何不生貪心呢?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男人,娶了一個相貌非常醜陋的妻子,那位男人對妻子說:「你好難看,我很不喜歡你。」他的妻子極為聰明,馬上回答說:「不管外表好看還是不好看,你們男人貪愛女人,其實只是想作不淨行滿足貪慾而已,在這點上我與其他女人又有什麼差別呢?」可是,那位男人想不通,仍然不想與妻子接觸。後來有一天,他的妻子在金銀瓷等不同器皿裡,裝上同一種菜,給他食用。他覺得奇怪,便問:「為什麼外面的器具不同,而裡面盛的菜卻無差別呢?」妻子回答:「是啊,我們女人也一樣,外表的姿色有好有壞,可裡面無有區別,男人依之得滿足樂受也是一樣的。」那位男人聽後,心裡的疙瘩豁然解開,從此不再嫌棄自己的醜女人。在月稱菩薩造的大疏中,另有一個譬喻,說以前有一個人,對自己的丑妻子非常厭煩,一天他在外面看見了一個美女,不由得生起很大的貪愛,日夜都想著:要是得到這這個女人,我該多快樂啊!他的朋友知道了,便告訴他:「我可以想辦法,讓你與這個美女幽會,但是她是種姓高貴的人,一般不願與別人說話,所以你在與她接觸的時候,千萬不要說話。」然後他的朋友告訴他在某天晚上,去某處等待。到了那天晚上,朋友將他的丑妻子悄悄帶到了幽會的地方,在黑暗中交給了她那位想入非非的丈夫。第二天,那位愚人跟朋友說:「啊,昨天那位女人真好,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女人能給我帶來那麼大的滿足歡樂。」同樣,世間那些貪愛美色者,與這位愚人一樣,都是因自己的迷亂顛倒分別而致,其實女人的美色哪有可貪之處呢?若能於醜陋的女人斷貪,也應同樣破除迷亂妄念,斷除對美色的貪愛。諸女性修行人當知本論與其它經論一樣,其字句主要是針對男眾修行人而言,而相對女眾修行人,應從其間接意義上理解,如《寶鬘論》中所言:「知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男人的身體同樣是不淨也不應貪愛,依此層層破開自心的迷亂分別,而徹斷顛倒貪執。

  壬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的因):

  問曰:雖然外表顏色不是生貪的主因,但是依美貌的女人,會得到很大的快樂,所以應該貪愛美色。

  誰於誰悅意,以為彼生喜,

  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

  誰人對誰人感到悅意時,就會由接觸對方而生起歡喜,這是犬等旁生也共有的習性,所以你這個有顛倒分別念者,為什麼還要貪著美色呢?

  所謂美色,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分別惡習所造成,而外境中,並不存在實有的美色,所以人們對異性的貪愛,並不一定是因對方姿色,而主要是因為自己的顛倒分別惡念。現實生活中,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感到悅意,或覺得與對方相投時,就會由彼此的接觸而生起歡喜心,這種貪愛歡喜的生因,並不是因對方相貌美妙,而主要是依各自的習性。比如說黑人中的男人會喜歡黑皮膚女人,鼻樑低的男人喜歡同類的人,各以習氣而選擇不同的異性為生貪境,甚至在犬、馬等旁生中也會如此,只貪愛各自同類中的異性。而這些貪愛境中,是不是都很美呢?事實並不是這樣。一些東方國家的人剛剛見到西方人時,覺得金髮碧眼白皮膚極難看,然而在西方國家生活了幾年後,便漸漸變了,有些東方人會覺得金髮碧眼的女人非常好看,對這些原先覺得醜惡的異性也會生起貪愛。這種貪慾是欲界眾生所共與的惡習,而在觀察下,其實外境中並無真實可貪愛的對境。因此,當斥責追問凡夫的惡分別念,你到底為什麼而貪著並不存在的外境界呢?你為什麼還要隨順那顛倒惡習而編織輪迴網呢?

  譬如說,以前有兩個羅剎各娶有羅剎女為妻子,一天那兩個羅剎在一處閒聊,各自誇談自己的妻子如何如何美貌,結果兩個為誰的妻子最好看而爭吵起來,沒辦法得出結論。然後兩個羅剎找到附近的一名比丘,讓他評論誰的妻子最美,那位比丘想了想,告訴說:「對你來說,你的妻子非常好;對他來說,他的妻子非常好。」同樣,對每一個有貪愛對象的眾生來說,各自悅意的對象,只是他自己的分別念認為可愛,而別人並不一定會如是看待。只有情人眼裡才有「西施」,外境並無真正引發貪心的美色,藏族古人說:「山再高,也有不飛鳥的地方,人再美,也有不願共處交朋友。」因此,若外美境真實存在,那對此人人都為何不生貪心呢?

  辛二、(不應以美色難得而生貪):

  問曰:美貌悅意的女人非常難得,如果得到了那不是很稀有嗎?所以應當對她生貪愛。

  汝得端正女,原為眾人共,

  獲彼汝覺奇,此奇實非有。

  你現在所得到的面貌端正之女,原先是眾人所共有的,獲得這樣眾所共女,你如覺得稀有難得,這種稀奇實際上是不應有的。

  美貌悅意的女人,實際上並不是稀有難得之珍物。你得到一個美艷的女人時,應知在沒有得到她之前,她是許多人所共有的,就像路上所丟失的物品一樣,誰人都可以檢為已用。在你得到之後,她也不是你個人所獨享的,她的姿色眼神、語音、香味等等,你所貪愛她的一切都可以為很多人共用。古人說:「女人如水,誰都可享用。」所以,在得到這樣眾人皆可共有的女人時,你如果覺得稀有難得,覺得這樣的機緣很稀奇而深生愛著,那是極為愚癡的顛倒執著,極不應該。眾人共可享有的女人,得到她實際上沒有任何可稀奇,也沒有可以特別貪愛的理由。而且得到她之後,你的痛苦無疑又要開始增長了。月稱菩薩說:「對這些如同丟失在路上的財物一樣的女人,你通過百般辛苦而獲得,有智慧的人誰會認為是稀有呢?」

  譬如說,以前恰西國王得到了一個女人,其容貌非常妖冶,國王覺得非常稀有而對她深生貪戀,異常地寵幸。而實際上這個女人原來是一個妓女,是眾多男人所共用的賤種女人,並非什麼稀有難得之物,而且在國王得到之後,已習慣於朝秦暮楚的妓女,沒有任何可靠性。仁達瓦大師也說:女人恆時貪求男人,只要是好看的男人,她肯定願意與他相好。所以,認為美色難得而生貪愛的愚人,當知美色是世間眾人所共用之物,實際上並非稀奇難得,而應斷除貪愛。

  辛三、(破貪愛有德女)分二:一、不應貪愛有德女;二、生貪與否不一定隨順有德。

  壬一、(不應貪愛有德女):

  問曰:雖然不應貪愛女人,但是有些女人稟性善良、品行端正等具足德相,對這樣的女人難道不可以愛著嗎?

  具德則覺愛,相違則生嗔,

  不決定住故,前後何者實。

  若見具足德相的女人則覺得可愛,而對有相違過失者則生嗔恨,然而一個人相續中的功德過失不會決定安住,所以前後功過何者為實呢?

  對具足德相的女人覺得可愛,那麼對有相違過失的女人,就會生起嗔惱厭惡,這是凡夫會自然生起的好惡選擇分別。一個女人,具足善良等德相時,如果因此而覺得她可以貪愛,那麼當她有嫉妒、放蕩等種種過失時,也就會覺得她可惡。然而,世間凡夫眾生,各自相續中的功德過失不會決定安住,比如說,一個人具足財富美貌、正直等功德,但是反過來觀察,他作為凡夫又會具有種種過失,如貪心大、傲慢等,此時你應嗔恨他還是會喜歡他呢?如果只取功德不取過失,而對他生歡喜,或只取過失不取功德而對他生嗔恨,都是不應理的。而喜歡與嗔恨厭惡是相違的法,二者也不可能同時存在。月稱菩薩說:如果因對方具足德相而應生貪心,那麼對方也具足過失的緣故,也應對她生嗔恨心。所以,認為女人具有德相而應貪愛者,其理由無法成立。在一個凡夫女人相續中,功德與過失都會存在,那麼你應執前者功德為實而生貪,還是應執後者過失為實而生嗔恨呢?

  譬如說,有些人特別喜歡受用美食佳餚,但是不喜歡上廁所,這種態度肯定不合理。因為按客觀規律,一個人吃得多,上廁所也會多,這是一件事物必具的正反兩個方面,他不可能有選擇一方面的力量。同樣,一個凡夫女人既會有功德的一方面,也會有過失的一方面,你不可能只選擇她有功德的部分生貪愛,而不嗔恨她的過失。另有譬喻說,有人喜歡到朋友家裡看他家那座很精緻的廁所,但是到了廁所裡,聞到裡面的味道時,也就不喜歡了。同樣,一個女人有其賢善光彩的一面,也有其醜惡陰暗的一面,如果喜歡她那賢善的一面,也必然會為陰暗的那部分而生厭惡。所以,為顛倒惡念所蔽者,當認清凡夫相續中,德與過皆有存在,自己切不可因見德相而對異性生貪愛。

  壬二、(生貪與否不一定隨順有德):

  問曰:雖然對有過失的女人應生嗔,但是對具有德相的女人,只見其賢善可愛的德相,而不見其它,以此為因,難道不是會自然生貪愛嗎?

  愚夫起貪慾,非唯具德者,

  無因生貪者,其滅豈從因。

  愚夫生起貪慾的對境,不唯是具有德相者;無有這種因就生起貪愛者,其不生貪愛難道是因為不具德相嗎?

  有些人認為如果見到了女人的過失應該生嗔,如果只現見女人有德相,那麼生貪愛也是合乎自然,是應理的。然而在實際中,愚昧無知的世人,對異性生貪愛與否,並不一定是以對方具德與否而決定。比如說可以現見一些人喜歡屠夫、獵人、妓女等,這些人肯定不具足賢善的德相;還有一些人喜歡什麼夢中情人之類,莫名其妙的什麼理由也沒有,就對某人深生貪愛。再說,如果真的以德相為生貪因,那麼凡夫的身體,唯是不淨物的堆聚,哪兒有真正的德相呢?所以,從實際中觀察,世人的貪愛因緣無有一定標準,對境無有德相而生貪愛者,也是隨處都有的現象,而對異性不生貪愛,也不見得是對方不具德相的原因。根登群培大師說過:「人心是反覆無定的,有時候看到醜陋的老婦也要生貪心,有時侯看到天女也不會生貪心。」不知取捨也不知羞慚的男人,只會隨順迷亂的貪慾心而轉,而不會顧及德相具足與否,有時對醜婦也會生貪心,而有時不生貪心,其原因也不是因對方不具德相。月稱菩薩說:愚笨的人根本不會觀察功德與過失,而百般貪求女人,這種方式實際上是極為愚癡的行為。

  譬如說,以有一個婆羅門女,由於她是一個石女,結果被村落中的男人攆出村外。她走的時候特別痛苦,悲泣不止,別的女人問:「你為什麼要哭,是不是為離開我們而痛苦嗎?」她回答:「不是,你們能享受交合的樂受,我卻從來沒有享用過,我是為此而悲泣。」同樣,世人貪著異性,其實如同石女兒一樣,唯是為交合的樂受而貪求,而對境具足德相與否,並非是生貪與否的主因,故有智者,當詳察內心的分別妄念,不為遮蓋貪慾丑相的種種假相所蒙蔽,而直斷貪愛煩惱之根。

  辛四、(不應對深愛自己的女人生貪):

  問曰:有些女人特別愛自己的男人,甚至在丈夫死後能自殺殉情,對這樣忠情於己的女人,難道不可以愛著嗎?

  若時未知他,爾時愛其夫,

  婦女如惡症,常應防外緣。

  如果沒有了知與其他男人交合的樂受,那時才會愛著自己的丈夫,所以婦女象惡症一樣極易感染,應該恆常防止其他男子的外緣接觸。

  三界內的凡夫,心思毫無穩定性可言,尤其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她們對男人的愛著情感極易動搖。女人對丈夫,只是在她們剛剛與之相好,沒有外遇、沒有感受與其他男人作不淨行的樂受之前,才會有所謂的忠情。一旦有了與他人接觸的樂受時,那時對自己的男人一點也不會在乎,立即捨棄之如敝帚。那些能為丈夫死亡而殉情的女人,只有可能是她們尚未與別的男人接觸,才會有這種迷亂的自絕決心。否則,不管丈夫死也好病也好,她是毫不在乎的。因此說一般凡夫女人,就像惡症一樣,極易為外緣所感染而變質發作。所謂惡症,指極易感染發作的病症,比如說一些遭魔而經常發狂者,這種瘋病暫時沒有發作時,病人很正常,但是若有地水火風的不合,或者在下午遇到客人等外緣,瘋病立即會發作。因而對這種病人,必須極為細緻地防護他與外緣接觸。同樣,一般心意不穩固的女人,如果與外面的男人有接觸,容易被外緣搖動,引發熾烈的貪慾惡症,變得放蕩起來,而不願再忠於自己的丈夫。所以,必須恆常防止她接觸別的男人外緣,月稱菩薩說:女人的貪心一直隨著別人,一旦受到了與他人交合的樂受時,對自己丈夫的貪心就會漸漸減少,所以凡夫女人沒有可靠的感情可言。

  譬如說,以前有一對婆羅門夫婦,開始時感情很不錯,周圍一些男人故意去找婆羅門妻子調笑時,她立即回到丈夫身邊,說自己很討厭那些人,以後他們再來鬧的時候,自己會立刻喊叫,讓丈夫聽到後迅速來解圍。但日子稍久,她與那些男人卻勾搭上了,受到了與他人作不淨行的樂受。自此以後,她經常花言巧語地欺騙丈夫,偷偷地跑出去與其他男人鬼混。後來她丈夫知道了這些消息,又想起她以前所說的話,內心因此明白了女人所謂的愛著感情,其實是極不可靠,極易受到他緣而改變,由此而生起極大厭離心。還有在藏地一個譬喻說,以前有一對年輕的夫婦,丈夫突然患急症死了,那位女人當時非常悲痛,想自殺隨丈夫而去,周圍的人百般勸慰,日夜守護著她。到她家唸經超度儀軌的小僧人也想:「這個女人恐怕會傷心壞的!」可是,四十九天的度亡經還沒念完時,那位女人已與一個男人好上了,天天有說有笑,滿面春風,傷心的表情絲毫都沒有了,那位小僧人不由得想:「噢,這就是世人所謂的恩愛感情,多麼無常!」認為有女人深愛著自己,而對女人生貪愛者,當知這只是一時的迷亂情感,一切都是無常的,當生厭離啊!

  辛五、(世規典藉中須依女人之說是顛倒的):

  問曰:有些典藉中說,在年輕時依女人享受欲樂,這樣做極為合理,也是

 

 

  有功德的,難道這些說法不應理嗎?

  壯年自所作,老時不樂彼,

  如何解脫者,於彼不憂惱。

  世人在壯年時自己所作的貪愛行為,到了老年時也不會再樂於這些惡行,而那些解脫者,又如何不對這些貪慾惡行生起憂惱呵斥呢?

  世俗中那些外道典章所言須依女人之說,唯是墮於斷見常見之中的顛倒邪說,稍加觀察,就會勘破其迷亂顛倒。如果依女人的欲樂享受,是真正值得追逐擁有的安樂,那麼人們應時時貪求不捨,從小到老都不會厭捨。可是現實中,人們在年輕時為了滿足貪慾而追求女人,到了晚年時,也會覺得這些行為十分愚癡,極不應該。雖然到了晚年時,自己並沒有斷除貪習,但是再也不會樂於這方面的惡行,而且回憶起壯年時的瘋狂行為,也會了知追逐貪慾既不如法,又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不少危害,因此而往往生起悔惱。月稱菩薩說:自己在年輕時被貪慾所顛倒迷惑的惡行,到了晚年時也會生後悔。一個有人生經驗的老人,都會不樂於貪愛惡行,那麼對那些已徹斷貪慾煩惱,得到了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又怎麼不會對貪慾生起憂惱呵斥呢?在解脫者看來,貪慾無異於毒蛇、火坑一般,是極應呵斥厭離的對境。由此觀察那些須依女人的言語,無疑是極不應理極為邪惡的說教。俄智仁波切以另一種方式解釋說:老年人並沒有斷除貪慾,但他們也不會再對貪愛女人感興趣;那麼已斷貪慾惡習的解脫者,也就更不會為貪慾而憂惱。凡夫人常常為貪愛異性的慾望煩惱所控制,內心常為貪慾擾亂而憂傷苦惱,但是解脫者已斷盡貪慾,所以再也不會有貪慾的憂傷苦惱。由此而觀,世俗典章中那些須依女人的觀點,極不應理,這些典章的作者已被無明貪慾毒酒所醉,才寫出了這些瘋狂顛倒的邪說。

  譬如說,以前有一戶人家,家中年輕的婦人聽到外面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戲會,她急急忙忙地想去看熱鬧,但是家中的小牛跟著跑了出來。於是她風急火燎地拿起繩子,也沒觀察就將小牛拴在一處,結果拴錯了地方,她的公公問:「你幹什麼,把小牛拴在我腰上?」那位婦人聽到後,頭腦清醒過來,知道了自己的錯誤,羞愧地想:「我到底在幹什麼,怎麼讓喜歡看熱鬧的念頭將自己弄糊塗了呢?」同樣,世人在年輕時,往往會被貪慾沖昏頭腦,做事不知觀察取捨,到了晚年清醒過來後,自己也會為這些惡行而羞愧後悔。故有智者,當了知貪慾的過患,及世俗言教中的顛倒,為了今生及後世的安樂,應斷除貪慾。

  辛六、(明不應對女人生貪愛的其他理由)分五:一、與女人相會的欲樂並非勝樂;二、貪愛女人不能隨自主宰;三、若貪為樂即不應依女人;四、與女人相合之樂因非唯女人;五、明貪慾之過失。

  壬一、(與女人相會的欲樂並非勝樂):

  問曰:對欲界的眾生而言,依異性所生之樂是最大的快樂,為了這種快樂貪著女人又有何不應理呢?

  不貪者無樂,非愚亦無貪,

  若意常外馳,彼樂為何等。

  不貪女色者則緣女人不生安樂,不是愚者也無有貪愛。如果心意因貪求女人而經常向外散亂躁動,那麼這種安樂算是什麼樣的安樂呢?

  與女人相會所生的樂受,並非真正的勝樂,也不值得貪求。如果這種欲樂是真實的安樂,那麼任何人與異性相會時,都應生起樂受。可是實際上,那些不貪女色者,對接觸女人並無樂感;而且貪愛女人者,也唯是那些愚癡無智慧的人,以迷亂顛倒分別念,虛妄地執著有樂受。不貪者指那些具足智慧的人,他們已現見貪慾煩惱的過失,並依修持斷除了貪心,對他們來說,即使與女人相會也不會生起有漏的安樂。還有一些凡夫,依福德善習,於接觸女人也不會有樂受,如後世當生欲界樂變化天的人,按《楞嚴經》所述:「我無慾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臘,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他們對女人也無樂受,所以貪愛女人,只是那些愚癡少福眾生的惡習,他們以迷亂的心思執著依女人的樂受是最大快樂。有些男人甚至認為,如果為了得到女人,應該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如果得不到女人,生活就沒有價值等等,有各種各樣的邪執。而依理觀察,這些愚人為了貪求女人,心思恆時向外散亂躁動,時刻為得到女人而焦慮不安,魂不守舍,這種所謂的快樂,又是什麼樣的快樂呢?其實是以苦為樂的顛倒妄念。甲操傑大師解釋此頌後兩句為:貪著女人者,他的心往外散亂,始終不能悟入真實義,雲何說彼是殊勝樂?其他註疏中釋為:貪著女人者,心思恆常往外散亂,怎麼會有快樂呢?


[1] [2] [3] 下一頁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下一篇:戒淫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