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莫少聰青海開戲 -- 尋活佛足跡

[日期:2006-04-10] 作者:佚名  閱讀:


  2005年5月莫少聰與朋友投資七百多萬,花了一年時間作搜集數據,到了佛教聖地青海,拍攝和尋找其師傅活佛盛噶仁波切的故事。為了令拍攝更順利,莫少聰先與攝影師花一個多月找景。據知,為了完成心願,莫少聰不懼艱辛險阻:「其過程中經歷就如同當地的天氣,情況就好似孫悟空去隨師父唐三藏西天取經一樣,希望藉此勉勵時下年輕人,凡事不好輕易放棄。」至於有否遇上難忘經歷時,莫少聰說:「試過十天裡總是用涼水洗澡,有時還要公然在街上大小二便,最初我都不太習慣,但適者生存,期間我又差點跌落山崖,希望這套片六月正式開拍的時候,一切順利啦!」
  
  
藏傳佛教相關
  
  直貢噶舉盛噶仁波切是西藏佛教的一位活佛,俊朗的外表、活潑的個性、流行的服飾,使他看起來和當下的年輕人是一樣的,但是,在時尚的背後,是他十幾年鑽研佛法的刻苦,和他對人世間的一切所持有的佛的心懷。
  
  最近,他的弟子們為他整理出這十幾年來的日記和心得體會,並形成文字。這不僅能讓我們更加瞭解佛法,也更能讓我們瞭解一個藏傳佛教的活佛的生活。
  
  如果說,在被認證為活佛轉世之前的16年中,我對佛法的所有修持是本著對世界充滿善良和美好的願望的自覺行為,那麼,在16歲到28歲的十幾年中,當我以活佛的身份接受上師的言傳身教,接受尼泊爾、印度高級佛學院的系統教育,並在寺院教育之餘刻苦地研修佛學理論、參悟教義並尋找修煉方法時,我的所有修持,已經轉變為一個佛門弟子必須的功課。
  
  在這樣的求學歷程中,我對佛法的領悟、對人世的理解也逐漸加深,讓我能撥開迷霧,見到佛學的真諦。當然,求佛的人必然要經歷大的迷惘,甚至經歷大的苦難,在此過程中,我的所有疑惑、不解甚至是小小的迷途,都是佛讓我在求學的路上必經的逆境。
  
  無論是順境逆境,我都時常反思自己,反思我的求學之路,希望在這樣的反思中,領悟到更多,並指導我的下一步修持。這10幾年的求學並反思的心得,以片段的形式被我記錄了一些,我的有心的弟子們也從我的日常言談中記錄了一些。雖然是片段似的文章,經過整理,也是一大收穫。
  
  ——直貢噶舉盛噶仁波切
  
  
佛學心得.唸經與打妄想
  
  最近幾位弟子和我談起唸經時遇到的一些問題,我覺得還是很有代表性的,希望我的解釋能夠解除他們心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吧!
  
  他們是剛剛皈依了佛門的弟子,雖然身在佛門之外,但對佛祖還是敬畏和誠信的。由於我曾針對他們不同的個性和經歷,以及對佛學的瞭解、天賦,給了他們不同的唸經文的方法,因此他們所唸經的法門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六字真言是必教的。
  
  所謂六字真言,指唵、嘛、呢、叭、咪、哞。相傳六字真言的來歷要追溯到古佛教初入西藏時,由於古佛教的經書龐雜,很難為平民接受,為了更廣泛地弘揚佛法,便創了六字真言,教信徒誦念。藏傳佛教將這六字看成是一切經典的根源,循環往復不斷念誦,即能消災積德。六字真言,言簡意深,只要日積月累,反覆念誦,便能積無量之功德,可樂利今生,造福來世。
  
  六字真言在西藏幾乎是家喻戶曉,很多藏胞們認為勤於唸經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的條件。通過看、聽六字真言,可以洗清身上的罪孽,所以西藏佛教寺廟的內外牆上及經輪上都刻有六字真言。人們一早醒來的首要大事是念六字真言;宗教有如空氣,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因此,不僅老年人把希望寄托在唸經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於唸經,他們坐的時候經常唸經,走路的時候不停地唸經,甚至騎馬疾馳的時候也在唸經。
  
  然而在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由於六字真言只有六個字,長期的念誦使得這六個字熟而又熟,往往在唸經時易生妄念,嘴裡還在念著經,可心卻不知道跑哪兒去了。如果再教給他們新的經文,或是長一些、複雜一些的,唸經時就不容易起妄念。
  
  這就是我以前經常對弟子們說的一個道理:念一句簡單,容易起妄念;唸經複雜,不容易起妄念。
  
  因為只念一句,比較簡單,早就念熟了,不用仔細想也能一直念下去,就容易打妄想;但是複雜一些的,念了上句還要想下一句,或者是因為還不那麼熟,每每唸經都要照著念,不停地考慮這句的意思,下句是什麼,又是什麼意思,思維一直處於比較緊張的思考狀態,你的心一直在經文上,因此就不容易打妄想了。你打妄想,這個經就念不下去了,你為了能念下去,總得看著念,就不容易打妄想。所以說數息觀能止住妄想,也就是這個道理。數息觀從1數到10,再數到20,數到50,數到100,數到一千,要求不能數錯,你沒數錯,就沒打妄想。如果你剛數了596又數回了578,那麼數肯定打妄想了。事實證明了複雜一點就不容易打妄想,簡單一點就容易打妄想。
  
  也正因此,我常教給弟子多一些的法門,每當以前的佛經念得較熟了,我便再教給他們新的,同時還要時常念著以前學過的,這樣,他們所學的和所記的佛經就越來越多,同時也不那麼容易打妄想了。
  
  但我還想提醒諸位修習佛經或將要學習佛經的人,佛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為了學好它,在唸經時不打妄想,就要時常思考佛經的深意和真意,這樣,才可能修成正果。
  
  
佛學心得.持之以恆,水滴石穿
  
  我有個俗家的弟子最近遇到了一些難題,覺得自己雖然也念佛唸經但卻沒有太大的長進。他本來是個知識分子,在改革開放初期便也隨著當時的潮流下海經商。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終於創下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只是他的身上還殘存著許多知識分子所具有的那些文化特質,而這則成了他在日益激烈的商戰中最大的絆腳石。他猶豫著,希望能在感情與利益、興趣與事業的矛盾中尋求到一條兩全的道路,然而許多嘗試都失敗了。後來,他終於在誦經與打坐的修行中尋找到讓心靈平靜的辦法,只是因為生意還在做著,免不了會有些應酬,因而對於本應是每天的修行就成了隔三岔五的修行。他曾問過我,他每到一處勝地,只要有寺廟就會進去拜謁,說明他求佛的心確實是虔誠的,可為什麼在他需要佛祖給他一些指點和暗示的時候,他卻感覺不到佛祖的存在?
  
  我很明白他的心境,而這也正如生活中的許多人一樣,平常並不能持之以恆地修習佛法,只希望在自己迷惑或有困難時,得到佛祖的保佑。一旦覺得佛祖並沒有像自己想像中的那樣伸出援手,便對自己求佛的行為產生了疑惑。其實,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我也不能把這種想法一棒子打死,但至少得說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存在著許多誤會佛法本意的地方。其實這也是他不能在求佛的修行中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只世事,佛學修行更得持之以恆,非得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才有可能學到真知。否則,即使佛祖給了你暗示,你也照樣視而不見。
  
  我們修習佛法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其實是每一個人在準備修習佛法之前就應該反覆問自己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就如同古時候的人練功一樣,非得有正確的修煉法門,否則就會走火入魔。求學求佛也是一樣,沒有正確的目的,端正的態度,必然容易走入外道,一旦走入外道,便很難回頭了。
  
  雖然人們覺得自己對佛祖一直非常虔誠,唸經、拜佛,逢寺必入,然而我想告訴我的這位弟子,以及與他的想法相似的人,學習佛法必須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方法永遠修習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這樣說,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委屈。事實上,只要你認真反思自己到底是如何唸經修習佛法的,自然明白我為什麼這樣說了。在茫茫的紅塵俗世中,誰能夠真正做到心無旁騖地誦經念佛?誰又真正地做到了持之以恆?誰能保證自己每天都能按時修習佛法?就算不能按時,誰又做到了在生意場上應酬之後,仍能在自己休息之前把當天的功課認真完成?很少。能做到的人自然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因為認真地修習佛法必然會給你大智慧。一塊頑石,被一滴小水滴經年累月地滴落在同一個地方,到最後,那看起來最無力的力量卻可以把最有力的頑石滴穿!你能因此說小水滴就比頑石有力嗎?不能。然而事實是,頑石確實被滴穿了,原因就在於水滴的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持之以恆很重要,不只是對於學習佛法如此,其它事情也一樣。半途而廢只會給自己帶來越來越多的悔恨,持之以恆才有可能助你到達成功的彼岸。我的那位徒弟,本就宅心仁厚,如果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其成就之時指日可待!
  
  
生活隨想.心平常,自非凡
  
  最近一段時間電視上總出現一個不錯的廣告,周潤發做的,尤其讓我喜歡的是廣告中的一句話:心平常,自非凡。
  
  周潤發是我挺喜歡的一個演員,這不只是說他演的好,而且,在生活中,他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和很多修養不高的演藝界人員相比,他那麼大的名氣,卻絲毫沒有架子,也沒有緋聞啊、與人爭執啊這些負面的新聞,從這點上來說,我欽佩他。
  
  世俗生活中的人,往往有了名望、地位和金錢後,便失去了自我,輕一些的是有些驕傲,重一些的便盛氣凌人,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更讓我反感的是,還有一些人甚至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卻絲毫不知道悔過。
  
  驕傲自大在佛家被稱為「慢」,「慢」就是佛家所說的六個根本煩惱之一,對此,只能克服,不能滋長。
  
  佛家還講求因果,每一事物的出現,一定有其內在的起因和相應的結果,在起因道結果的過程中,還必須有足夠的條件。在佛法裡,這個條件便是「緣」。「因」有「惡因」、「善因」和「淨因」,所謂的「淨因」,就是讓自己的行為清淨、不受污染的「因」。在《維摩詰所說經》裡說,「欲淨其土,當淨其心」。
  
  我並不反對世俗生活中的人,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後生活過得好一些,我理解他們,很多人奮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優越些,讓親人們過得更舒適些,甚至讓自己在社會中更能讓人尊重,滿足自己的一點虛榮心。
  
  但是,如果獲得了很好的名譽和地位,卻迷失了自我,不尊重他人,瞧不起別人,這樣的人,是虛榮心掩蓋了自我,他的生活,也僅僅是虛榮心,而不是為了親人的愛心和為了自己生活的善心了。
  
  虛榮心每個人都有,如果沒有經過佛家的修持,我也必然會有,即使現在,我也在想辦法,讓我的寺院更大一些,裝修更好一些。這也是虛榮心,是我跟別的寺院相比產生的虛榮心。但這種虛榮心不是自私的,而是為了佛法更好地弘揚,方便更多的人通過我的寺院感悟佛法。
  
  但世俗之人的虛榮心,卻大多是自私的,是滿足自己的。一些心理學的研究指出,虛榮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對這一點,我是尊重並贊同的。但是,如果讓虛榮心取代了全部的精神生活,取代了其他可以制約它的東西,那麼,這個人的精神便被魔道左右了。
  
  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內容,它們是互相制約的,失去制約就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平衡就容易走極端。這一點不只是佛家弟子明白,就是一個受過基礎教育的普通人,也會明白這個道理。佛家講,逆境助佛緣,我想,魔道也會助佛道,只不過,要用佛的心去制約魔,讓自己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不是要求人沒有貪、嗔、癡,而是調節自己的心,去制約貪、嗔、癡,以此得到平常心。平常心,自非凡,這句話不一定適合佛門弟子,因為我們並不要求自己「非凡」,但是,它卻適合世俗人。就像周潤發一樣,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做一個善良的人,已經得到世人的讚美,這種讚美,卻不是滿足他的虛榮心,也不是任何虛榮心可以滿足的,因為滿足虛榮心的一切都是虛幻,都不是永恆。而如他一樣,用平常心得到的一切,卻可以留傳,是人類的永恆。如果用佛家的理論,這是「淨因」所獲得的清淨自在,這「淨業」(注)感得的結果當然是清淨喜樂的結果,永離一切生死煩惱。這樣的人生,不就是非凡的人生嗎?
  
  註:佛法中,身體、語言和意識上的一切行為都稱為「業」,即身、口、意三業,包括惡業、善業和淨業。
  
  俗家佛事感悟.說說拜佛
  
  這些年我曾拜訪過很多寺院,看到很多虔誠的信徒進行佈施、許願還原的活動。我知道,現在全國有很多寺院都有一些旅遊的功能,有的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有的是我國傳統的風景旅遊區,自然吸引了很多人遊玩、朝拜。來往的信徒越來越多,進行佛事活動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我總有些憂慮,我知道,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懂佛教的歷史和常識的,他們往往遇佛便拜,恨不得拜遍所有的佛,以求得佛的護佑。
  
  每一座寺院都有它的歷史,它們或者是佛教中某一宗的道場,或者有它的本尊佛,雖然佛法歸一,但是其中確實有一些細小的差別。更讓我感歎的是,大多數世俗人,都對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感興趣,認為他們的法力無邊,而對其他的佛或者菩薩瞭解的十分少。這也是一般旅遊區寺院中常見的現象,這從香火的多少上就能看出來。
  
  這可能是佛教在日常生活中被世俗化而形成的現象,對於這一點,我是十分理解的。畢竟,對於沒有經過佛教知識學習的人來說,從一些普及的書籍、影視作品中,或在流傳的觀念中,對佛陀和觀音的瞭解更為方便一些。
  
  但是,俗家人也確實應該瞭解一些佛教的知識。在藏傳佛教中,常見的佛有三世佛,也就是過去佛燃燈佛,現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佛。除了三世佛外,還有三方佛,也就是東方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首尊阿彌陀佛,還有婆娑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
  
  如果眾生祈求除去病痛,當然是向藥師佛許願,如若祈求長壽,可以拜阿彌陀佛,他是長壽佛。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肋侍,佛經中說,觀音菩薩有32種變化,化身也多,所以人們大多拜他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曾對很多向我求教佛法的信徒說,如果不是在上師的引導下修持,僅僅是為了祈求平安和佛法的護佑,那麼,在家中供奉一尊佛即可,只要經常供奉,就可以了,不要看到別人供奉什麼,自己就學什麼,或者,每到一座寺院,無論哪種佛像都要朝拜,那樣的效果往往不好。
  
  直貢噶舉盛噶仁波切簡介:
  
  轉世活佛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傳承形式,尋找轉世靈童的過程更是神秘,因此,這一現象被譽為「世界七大神秘現象」之一。
  
  1977年正月,盛噶仁波切出生於青海囊謙縣白熱家族,他是在母親前往上一世仁波切生前主持並圓寂的寺廟——青海省玉樹州噶札西寺的路上生下的男嬰,出生之時,漫天飛雪的天邊突然出現了彩虹。這是當地人認為只有活佛或是聖人轉世的時候才會出現的奇特景象。
  
  從盛噶仁波切出生起,就有許多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在他身上發生。在喇嘛們尋找轉世靈童過程中,還是孩子的他就對喇嘛們說:「你們這樣找盛噶仁波切是找不到的,你們為什麼不來找我,我就是真正的盛噶仁波切轉世!」
  
  為了尋找他,第三十七代直貢法王澈贊仁波切(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進行了閉關修持,祈求佛母指引。閉關圓滿後,法王將得到的指示放進一個信封蓋印封存,並選派了幾位喇嘛從印度將信帶回青海。信中清楚地指出轉世盛噶仁波切的出生地點、父母親的名字,並說他是一個有四個兄弟、龍年出生的孩子。16歲那年,他終於被第三十七代止貢法王澈贊仁波切認證為噶扎西寺盛噶仁波切轉世,成為了轉世活佛。
  
  1994年,嘎仟仁波切與眾多仁波切一起為盛噶仁波切舉行了坐床儀式,儀式進行時天空出現了兩道彩虹,乾旱了很久的縣城區更普降甘霖。
  
  此後,盛噶仁波切先後到尼泊爾、印度等國家修行佛法。三年的佛學生涯中,現世盛噶仁波切在上師的引領和自己精進不懈的學習、修行下,為繼承上一世盛噶仁波切的弘法事業而努力,最終達到佛法造詣的純熟。
  
  1999年,現世盛噶仁波切結束了印度的佛學生涯,以解脫眾生的慈悲心先後去往世界各國弘法,贏得了各地信眾普遍的尊敬和愛戴。直至今日,仁波切仍奔波於各地弘法,開啟他弘揚佛法的畢生事業。他所講述的佛理以生動平實的語言,切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註釋:
  
  1.噶舉:噶舉派是西藏佛教一個重要的教派,「噶」的本意是佛語,也可以體會為師長的言教,「舉」意為傳成,因此,噶舉派的修持方法注重口傳,比較注重密法的修煉學習。噶舉派又被稱為「白教」。值得注意的是,噶舉派是西藏佛教中最早採用活佛轉世制度的。
  
  2.直貢噶舉:直貢噶舉在西藏佛教界有一定地位,是噶舉派「四大八小」中的一個分支,創始年代大約在12世紀中後期。
  
  3.仁波切:藏語的原意是人中之寶,舊譯作寧波車,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尊稱,主要用於轉世者和大寺院在任、退任的住持。


上一篇:影視紅星羅嘉良在忙也要參加佛誕祈福法會
下一篇:鄺美雲言:凡事不可強求,信佛一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