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莫少聰融入青海高原

[日期:2006-04-10] 作者:劉潔芬  閱讀:


  2005年4月,莫少聰踏入遼闊無邊的青海高原。這天,遇上一對年邁的老夫婦,他們是蒙古人,遊牧民族,無兒無女,養了一群牦牛,別無所有。老爺爺終日搖著金剛杵,唸著佛,笑容滿面。
  
  莫少聰問老爺爺:「為何這樣快樂?」老爺爺反問:「有這麼多牛,還可以念佛,怎麼會不快樂?」
  
  看著這種城市無法看見的快樂,莫少聰對老爺爺說:「明年回來看您!」
  
  人生苦短
  
  1984年,莫少聰在台灣的鹿港小鎮拍攝電視劇,在鎮裡小巷的垃圾堆中,發現了一個銅佛像。他覺得,佛像不應在那裡,便帶回家供奉,從此與佛結緣。
  
  至於對佛教的探求,來自曾志偉的一段話:「志偉說:『人生苦短!不久的將來,年紀一天天的大了,兒女一個個的成長了,自己有甚麼好做?也許出家,體味人生的另一種境界。』」
  
  「一點不錯!不知不覺間,人就會由嬰孩到了中年,中年到了老年。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應該開始讓心靈安靜一下,開始探求人生的另一境界,還自己一個機會,學習比大學學科還要深層的真理。」
  
  樂觀、充滿時代感、不像會談人生苦短的莫少聰,早就知道人生苦短。
  
  「所以一直以來,事事都不甚強求,不甚執著,不甚計較。」
  
  「有人說,不甚計較,很容易受騙,很容易蝕底。但像志偉所說,做人要不怕蝕底。不怕蝕底,朋友才會多。」莫少聰展現著吸引的笑容說:「蝕蝕底底的過了這麼多年,很好!很不錯!」
  
  去年,莫少聰在北京遇上了青海噶扎西寺住持盛噶仁波切,彼此的話題,就是人生苦短,十分投契。今年,莫少聰就到了青海!
  
  從西寧,到玉樹、循化、囊謙,就以噶扎西寺為終點站,尋找讓心靈安靜一下的方式,探求人生的另一種境界,學習比大學學科還深層的真理:「想去看看!像《西遊記》的去經歷一趟!」
  
  天地相連
  
  2005年4月,莫少聰和攝影師、助理、司機,一行四人,從北京駕車出發,踏足海拔平均30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進入青藏高原,等於進入了野生動物天堂,那裡共有118種哺乳動物,473種鳥類,49種爬行類,55種兩棲類,61種魚類,2300種昆蟲,動物比人多很多。
  
  青藏高原的東北面,就是青海。
  
  「進入青海之後,連日來車子開了十多個小時,沿路都沒有看見一個人、一間房子。」進入完全陌生的青海,莫少聰面對第一個難題:「住在哪裡?」
  
  還算幸運,深夜之前,總看見一個小鎮。
  
  終於,到達了青海首府西寧。西寧,就是人稱「唐番古道」的地方,也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南路。今日,我們叫那些混雜著中外文化的人為「半唐番」,西寧可說是「半唐番」的發祥地。一直以來,波斯、羅馬、印度等等外國人,就在這裡中西交流、投資、嫁娶、喝酒、聊天……自古以來,唐與番,就愉快的生活在一起!
  
  塔爾寺的藝術家
  
  離開西寧,到二十六公里外的湟中縣蓮花山上,探訪青海第一大寺——塔爾寺,這裡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又稱黃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已有2100年歷史。
  
  「塔爾寺有三絕:壁畫、堆繡、酥油畫。」莫少聰難得目睹做酥油畫的過程,就與電視劇《情迷黑森林》裡馬德鐘做朱古力很相似:「雙手放入冰中,冰冷至沒有感覺,便可以開始做,就是很精細的佛像,都能夠用手做出來。」
  
  酥油,是由「高原之舟」牦牛的奶提煉而成,是藏民每天都喝的酥油茶原料。以酥油作畫,別具深意。
  
  以容易變壞的酥油作畫,比喻人生變幻無常。然而,酥油雖然易變,但經過處理之後,卻能成為美麗而歷久不變的酥油畫,比喻踏實修行之後,即能超越無常之苦,達到究竟正覺。
  
  莫少聰也看見堆繡唐卡的創造過程,這種西藏的獨特藝術,興起於唐代,以彩緞絲織畫,用熨斗壓好,一一張掛在廟宇之中。
  
  據聞,唐卡的製作和保存不易,所以賣價很高。賣掉一幅,足夠一年的生活費用。村中的男人為了要做精緻的唐卡,必須好好保養雙手,不能抖震。所以,塔爾寺附近的上下五屯村,蓋房子、搬磚等粗重工作,都由女人來做。
  
  莫少聰說:「意想不到,一條不起眼的鄉村裡,盡是世代相傳的藝術家,他們創作的酥油畫、唐卡、壁畫,巧工精緻、布局細密、用色獨到,而且蘊含佛理,每件作品,都是出色的藝術品!」
  
  33個民族的大地
  
  青海的遼闊大地上,住了漢、藏、蒙古、回、土、撒拉、哈薩克……33個民族,一直以來,各自以獨有的傳統共存!
  
  莫少聰數著:「有遊牧的、有耕種的、有畜牧的、有漁獵的、有養蜜蜂的、有住寺院的、有住蒙古包的、有吃肉的、有飲奶的、有信奉伊斯蘭教的、有藏傳佛教的、有用漢文的、有用藏文的、有用蒙古語的……各有特色,相安無事,和諧共存。」
  
  「來到了循化,全省盡是回民。」
  
  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遵守《古蘭經》的規定,不吃豬肉;不吃河中無腮無鱗的動物;不吃在地上行走而不反芻的動物;不吃頭上無角的動物;不吃足蹄不分瓣的動物,還有不吃形態奇怪、性情凶猛、同類相食的動物。
  
  「循化沒有一間漢族餐廳。我不吃牛,回民不吃豬,那應該吃甚麼?」
  
  「來到土族,可是男士的天堂了!」莫少聰笑說:「土族的男士,可以娶三位太太,『姐妹』們全住在一起,和洽共處。妻去賺錢,錢交丈夫,服從丈夫,如有吵架,不管誰對誰錯,女的都被旁人瞧不起。土族女子,十六歲前便要訂好親事,與未來丈夫市集中提親。若二十歲仍嫁不出,便不知如何是好。」
  
  在青海找不到住的地方,最好就是去找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民。他們正是歷史書裡的「大月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尊敬老人。不過,他們是遊牧民族,實在不易找得到。他們用的是拉丁系語文,也不太容易明白你在說甚麼哩!
  
  最好還是學懂用蒙古包,拆搭容易,攜帶方便。
  
  不說不知,蒙古包可真的設計精妙!頂開天窗,可以通風、吸收陽光和排放炊煙。男睡左邊,女睡右邊。天冷時,包內可以生火取暖;天熱時,捲起壁氈,可以乘涼。最小的蒙古包直徑只有三公尺,而最大的竟可容納數百人。
  
  循化、玉樹的賽馬名聞天下,不遜於香港跑馬地。略懂馬術的莫少聰說:「眾多民族聚居的青海,就以賽馬增強團結,促進維繫。」
  
  賽馬取勝之道,首先要相好馬,其次是養好馬,第三是練好馬,當然,最後還是要賽好馬。決賽勝出的馬,會掛紅、掛繡包、搭彩綢、獻哈達。沒有電腦,沒有娛樂新聞,沒有卡拉OK的循化、玉樹草原上,擁有城市欠奉的喜氣洋洋!


上一篇:陳德森夢變
下一篇:李連杰紅塵修法,實踐修已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