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馮達庵阿闍黎關於淨土宗的開示

[日期:2006-04-09] 作者:金剛阿闍黎馮達庵  閱讀:


  唐密第五十代普門傳燈金剛阿闍黎馮達庵

  第三節     淨土宗  

  淨土為脫離六塵之清淨境界,或無相,或有相,皆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實報莊嚴土。行者通達禪宗,的的見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報土--功德開顯未備也,只可寄居他佛報土之中。肉身未謝以前,預能神往,以性理已與佛互融也;世壽告終,娑婆緣力不復牽纏,遂得完全解脫,專歸淨土。此本地上菩薩能事,非凡夫所能致;阿彌陀如來具大弘願,凡夫苟信、願、行三事具足者,臨終亦得往生。此中國淨土宗所由起也。

  中國之有淨土宗,自東晉慧遠始。深明涅磐妙旨,兼達《華嚴》勝義,念佛三十年而後收往生之效。此實從性起修,迥非散心可比,許其得預報土也。元魏初譯《攝大乘論》,闡發往生極樂之義,非初地以上菩薩不可。凡夫無此資格,今生念佛只種初因,蓋於心地植一淨種而已;生生念佛,漸次發達,終有往生之期。學人求速成者聞而生畏,有主張往生兜率;欲界所攝,凡夫所能及故。證阿彌陀如來之位者,其數本來無量,法藏比丘乃得果中之一人。在因地時,曾發大願建立化土,將來願生其土者,不論聖、凡一律攝受。曇鸞、道綽先後提倡此義於陳、隋之間,唐初善導繼之,凡夫能生淨土之說遂盛於世。然所見之佛多屬應身,與菩薩往生必見受用身者異。

  中國淨土宗既為凡夫而設,往生當以化土為限,然亦有因根機、方法兩殊而得逕生報土者,不可不先明其原理。分述如次:

 

  其一     原理

  有具體之身,必有所依之境。境界之垢、淨,由於自心之執著與否。凡夫識執堅固,所感無非煩惱之境,所居總稱垢土 (間有美善境界,亦煩惱攝);聖者識執消除,所感無非安樂之境,所居總稱淨土(雖入熱鬧場中,亦安樂攝)。然聖位高下不齊,淨土境界遂有差等。佛於諸執無所不盡,故所居淨土最莊嚴。單純法身無淨土可見,姑不具說。諸佛受用身,不論有無色相,皆有淨土可言:或顯示莊嚴之跡,或隱具莊嚴之致,要皆加強水大以開敷之,復增火大以輝耀之,從而一一條理其意趣者,則妙觀察智之功能;彰為妙相時,總體有類大蓮花,花之上建立清淨國土,事事物物無不莊嚴超俗,所謂極樂世界是也。行者能入觀自在三摩地,自然感見;凡夫恆為識縛,迷不自覺耳。而因行者功夫深淺,所感略分二境。

  (1)報土

  行者已與二空真如相應,佛性分明呈露於心者,則能以妙、平二智證明諸佛由本性流出之淨相,故所感純屬智境,縱兼用識亦不妨礙。此名實報莊嚴土,不落劫數,恆常存在,所見佛身壽命、光明皆絕對無量。

  (2)化土

  行者只與生空真如相應,自心佛性尚未發明者,雖能解脫六識纏縛,不復牽於塵境,得歸根於第八識,然俱生法執尚存,不免異熟識之拘礙,所感見者不過變易身土,所謂無量壽乃相對無量,佛與菩薩皆有涅_之時。(見《觀音受記經》)

  常住報土之受用佛皆稱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法身寓乎其中,化身依之而出。《大乘入楞伽經》偈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故極樂世界原為諸佛通境,非一佛所專有。「阿彌陀佛」四字乃「無量佛」之義,「南無阿彌陀佛」即「皈依一切佛受用身」之意。配列西方,則准俗諦「歸結」之義比況受用果也。淨土宗隱以「阿彌陀」為一佛之專名——即法藏比丘證果後之特號,專念一佛較易成功,亦一方便法也。然專名「阿彌陀」者亦不只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尊同名同號之阿彌陀佛雲(見《龍舒淨土文》)。或皆法藏果位之化身,但無根據。

  《佛說灌頂經》略謂:「十方淨土均可隨意往生。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此約專名)國獨多?』佛言:『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心亂無志。為令眾生趣向歸一,易於成就,故偏贊一佛土耳。』」研究家不可不知此旨。

 

  其二     根機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知極樂世界關係根機甚大,非人人皆得往生。蓋如來之身非善根太淺者所能親近,莊嚴之地非福德太薄者所堪享受也。淨土有權有實,能生根機則分三品。

  (1)上根

  洞徹佛性,不受煩惱、所知二障之累者,庶稱上根。此類根機已獲得樸素法身之位,能與普賢心相應,惟妙、平二智尚未發展,不克自顯莊嚴淨土。然既免二障錮蔽,則他佛以福德性加持時,得令自心速開此性,當下顯現他受用土;雖往生須待肉身謝落之後,而即生一入三摩地,妙境既隨時現前矣。

  (2)中根

  未見佛性、但能解脫煩惱者,可稱中根。此等根機尚未入法身之位,雖與「無生」之旨相應,只能不受六塵留礙,所知障尚厚,自心福德性未易開發,惟從事跡上三種佈施獲得局部福德因緣而已。如能發願往生極樂,則以彌陀之接引力,臨終不致入於偏空涅_,得轉生方便淨土,自成變易之身。

  (3)下根

  具縛凡夫二障俱厚、佛性埋沒殊深者,則稱下根。此類根機雖植人天福德、因緣,與言解脫,渺不可期。但能真誠發願趨向極樂,隱隱中自獲彌陀吸引之力,使心地淨種潛萌;因彌陀本願無所不攝,真誠者必起感應也。日日念佛無間,則與彌陀聯絡漸固。臨命終時,諸識暫斷,淨種獨存;第二念起,意識復生,已覺隨同佛菩薩化身西去。惟未能得生變易土,則權設化境以居之,仍須涵養蓮胎之中,多劫然後現身也。

  三根勝劣不一,要非一成不變。初未見性者,因真誠念佛之故,彌陀引力日強,能令佛性逐漸開發,二障逐漸微薄,未往生前,如獲大徹大悟,則中、下根亦可升為上根。倘用功不知精進,佛性終身潛伏,而又素缺福德、因緣者,則無生西希望,惟種一淨因,來生或得繼續念佛而已;福德稍厚者,亦得生天。但臨終若得善知識加持,亦許攝入化土。

  其三     方法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非若教家所習「聖道法門」之難行(見《十住毗婆沙論》),堪與禪、密兩宗鼎足而三。此宗實行方法,以《楞嚴》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為主要條件。深達此旨,無不如願往生;否則尚無一定把握。「都攝六根」者,不與六塵勾結,內守根性,從此發明八識淨相也--此淨相即建立淨土之基礎;「淨念相繼」者,於淨相之上,提起彌陀本性,與他佛清淨法流相接,念念不忘,終得被攝堅固也。淨念方法有詳有略,大別二種:

  (一) 觀想

  (1)從色相觀佛為入手方便,由相會性即見真佛。詳細方法有三。

  (a) 《不思議經》所說

  法於現在諸佛中隨心所樂奉為本尊,起大淨信心,於精舍內建造尊像(或用畫圖),相好莊嚴。即於像前恭敬禮拜,借假相契會如來真實之身。上下諦觀,一心不亂,乃至離像亦見佛身在前。已了了分明,則捨相存性,勤修供養滿三七日,福德大者即見如來真身出現。此須以雄猛精神求之;若稍滯怯弱之心,便不能成。確見真身,即請佛為說如來「不思議境界大三昧法」,並須自覺所見不過識所表現,當體全空。功行精熟,即入隨順忍,或登歡喜地,捨身則往生極樂世界(或妙喜世界),恆常親近如來。夫任觀一佛均能往生極樂者,以極樂為一切佛受用身通境也(妙喜則一切佛金剛身通境)。此法,上根適用之。

  (b) 《思維經》所說

  法以心眼先觀自身額上一寸,除卻皮肉,但見赤骨。次觀此骨辟方一寸,色白如珂。次觀全身白骨變琉璃色,淨光洞澈。次觀此琉璃身放白光明,自近及遠,遍滿閻浮提。唯見光明,不見諸物,還攝光明入於身中。入後復放,循環觀之。白色初少後多。自身既能隨念大放白光,乃於光中觀無量壽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對面端坐,相相諦取。然後總觀佛身結跏趺坐,顏容巍巍如紫金山。唸唸在佛,不令他緣。心若余緣,攝之令還,常如與佛對坐。及其純熟,雖不作觀,佛相亦常現前。如是,臨終自有把握。此法,中根適用之。

  (c) 《觀經》所說

  法分十二層觀想,每層所觀須開目閉目皆令明瞭乃稱成就:(初)觀日,(二)觀水,(三)觀地,(四)觀寶樹, (五)觀寶池,(六)觀樓閣,(七)觀花座,(八)觀無量壽佛寶像,(九)觀無量壽佛受用身,(十)觀觀世音菩薩,(十一)觀大勢至菩薩,(十二)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此上根觀法也。初觀藉引光明性,二觀藉引滋潤性,三觀至七觀建立依報,八觀至十一觀建立正報,十二觀則普現無數佛菩薩及諸眷屬與夫一切莊嚴事物矣。十二觀法成就,捨身必生報土,又何疑焉?中、下根不能觀此勝境者,但觀三聖化身立蓮池上,可矣。(《觀經》以此為第十三觀。)觀之純熟,臨終得生化土。

  (2)持名

  心、身俱弱者怯於觀想,則可執持名號以代之。略分二門。

  (a) 定心念佛

  《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承上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來。蓋既具善根、福德、因緣之人,發願往生極樂國者,須持名至一心不亂,而後可操左券也。一心者,一心念佛也。心中密提彌陀本性,藉持名號播為言音,水輪從而滋潤之,淨種雖未遽開,然既漸形堅定矣。不亂即三昧之初步,善根厚者,淨持一日即得此境;次焉者,須持二日乃至七日而後得之;七日以後心猶散亂,善根斯遜矣。既得一心不亂,如能直入三摩地,真佛隨時現前,捨身決生報土;不能入者,臨終仍不顛倒,見佛菩薩來迎,生於化土也。

  (b) 散心念佛

  《觀經》色法十三觀皆定心念佛攝。外此而能生西者復有三觀,不須定心,惟以善根為主;蓋夙生固嘗散心念佛,未獲如願西歸之流也。然彌陀攝引之力雖未到飽和之度,今生倘遇增上緣,亦有往生機會。第十四觀攝上品,以能發菩提心者當之;第十五觀攝中品,以能止惡揚善者當之。——此皆發願回向便得,不須刻苦念佛也。第十六觀攝下品:現生本來廣造惡業,轉世應墮下三途,而四大分離之頃,意識無暇緣惡,宿根不無流露之機,倘遇善知識來臨,向其提起彌陀本性,則善心頓發,趨勢猛利;更依善知識之教,明念佛號十聲以上,藉水輪滋潤之功,居然淨種活現,不被惡業牽累,能隨瑞相棲神化土之蓮胎。——此全仗善知識加持力為增上緣,否則無此特效。但夙生若未植相當之根,臨終縱蒙善知識加持,仍不得往生耳。若夫夙根既具,平日又能修善發願,一生雖散心持名,臨捨報時,倘得善友助緣,宜有生西效果也。

  以上所舉為淨土宗應有之法;亦有兼誦陀羅尼及《阿彌陀經》以厚緣力者。陀羅尼能令行者決生報土者,厥為無量壽根本真言。然須依軌修之,屬密宗範圍矣。常途所念之往生咒乃根本真言之一部分,苟得正當傳授,助力亦大。

  淨土宗亦有祖師之名,但非如禪、密兩宗之一脈相承;凡提倡本宗最力,復能以身作則、精進不懈、有切實瑞應可言者,後人每尊之曰祖。晉之慧遠、唐之善導、宋之延壽,其最著者也。唐以後多用持名之法,觀想一門罕能實踐,因無三密加持難成就故。若用三密儀軌,則又不屬本宗範圍也。


上一篇:一心念佛即圓攝六度萬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