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知多則得生,少則不生也。
答:按《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此專指上輩說。中下二輩,自有差等。
問:念佛貴乎心持,何必出聲?
答:心持念佛,頗合深旨。但出聲念佛者,即以佛聲而為助緣,有自他兼益之妙。
問:然則默念可乎?
答:獨自念佛,聲默皆宜。若隨眾念佛,定應出聲。
問:或謂六字念,尚存皈敬之意。四字念,竟是直稱名號,以為不可,然否?
答:古無此說,此隨世諦知見,然其稱名之義,不屬於此也。
問:昏沉中念佛亦有利益否?
答:昏沉中念佛,正是口念心不念耳。切須自己警覺,勿使慣常。
問:世稱在家念佛誦經,能令兒孫稀少,果有其事否?
答:為善降福,為惡降殃,此一定之理。今以念佛誦經而降之殃,豈念佛誦經為惡事耶?理雲何通?又乏兒孫之人,世間不少,未必是念佛誦經者也。此就世法而言,若論佛法,兒孫者,前世所結之業緣耳。賢兒孫是善業緣,不肖兒孫是惡業緣。無常之法,儘是夢幻泡影。
問:念佛之緩急,佛聲之高低,念時之行坐,如何合法?
答:念佛太緩則散而無力,太急則失於自在,不緩不急則安祥清朗。佛聲太高,恐傷氣力;太低,易人昏散;不高不低,則悠揚和雅。在道場,大眾念佛,行坐自有定香;若二三知己,自在念佛,只取念佛如法,不必拘定常例,不妨通融。大約坐時宜多,行時宜少;又清朗時宜多坐,昏散時宜多行。此其大意也。
問:近見佛七期中,晚間跑香念佛,謂之「搶西方」,有此法否?
答:余始聞,不覺大駭。西方可搶耶?良由不信念佛、輕賤念佛,甚至信心者,不肯念佛,皆為此等無稽之談所誤,遂不能興起道心,且多令有識者避之而莫及。吁!可怪也已,可痛也已。
問:一心不亂,再求開示?
答: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心不自心,亂從何起?若向第二門頭,不無方便。譬如一個人愛了一件事,或琴棋書畫,或絲竹管弦,他切心於此,直是性命不顧,寒不知寒,熱不知熱,倦不知倦,饑不知饑,一切正事,都也拋卻,若有人來阻撓,恨不可言。如今將念佛求生西方這事,亦是如是,便是一心不亂。
問:念佛人何病最大,何病最多?
答:湛寂靈明,本來無病,情生智隔,諸病生焉。於中偏病最大、貪病最多,然非獨念佛,一切修行同此。故永明壽禪師,著《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皆醫偏病之妙藥也。
問:偏貪之病,愚者固爾,恐賢者未必如是。
答:偏見、貪習,設賢者有此,其病癒細。當知鬥爭堅固,並由偏病使然;佛法衰殘,皆因貪習所壞。言念及此,不覺淚下。
問:設欲回狂瀾於既倒,如何而可?
答:全賴有力大人,念佛深思,大家扶起,不肖福德雖無,敢效執鞭之役。
問:即今闡揚念佛法門,應以何為先務?
答:儒教有云:事必師古。又有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我等佛門修道,亦當奉此語,擇取古人為法,縱不合時宜,何妨隨緣度日。
問:擇取古人為法,請示何人?
答:事求簡約,為功必深,氾濫多歧,有名無實。今佛門中,要人所熟悉,兼多考據者,則永明壽禪師、蓮池大師、省庵法師三人而已。
問:淨業中,書籍繁多,亦求簡約,人所易於取閱者何書?
答:蓮池大師《雲棲法匯》,四明知禮法師《妙宗鈔》,省庵法師著有《省庵法師遺書》,皆必要者。其永明《萬善同歸集》,雖非專主淨業,然修淨業者,不可少也。若《宗鏡錄》,文富義繁,乃第一大部論修道書,不可忽也。宋時王日休居士,有《龍舒淨土文》,本朝吳中彭二林居士所訂《淨土聖賢錄》,皆淨業正范。斯二居士者,在家念佛,真切修持,法門之柱石也。日來拙刻《蓮宗九祖傳略》,欲使蓮宗正派源流,有所依憑,而為文甚少,最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