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五百羅漢

[日期:2006-04-07] 作者:樓培敏  閱讀:

  羅漢,是梵文Arhat(阿羅漢)的簡稱,它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當我們進入寺院的大殿,就可看見眾多的羅漢塑像,姿態各異,神情畢露。有的慈眉善目,妙相莊嚴;有的怪誕猙獰,動作詭異;有的伸足屈腿,打坐箕躆;有的拄杖持珠,合十做禮;有的矯揉作態,念念有詞;有的閉目凝思,跏趺入定,真是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關於羅漢的數目,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據大乘佛經載,有十六羅漢,他們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陀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宣傳佛法,受世人的供養,為眾生作福田。他們的名字在玄奘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中都有記載。自《法住記》譯出後,羅漢受到了廣大僧眾的普遍崇奉,但由於當時資料的限制,給佛教藝術家提供了充份想像、自由馳騁的餘地,形成了唯妙唯肖的羅漢形象。史載,唐代的「詩佛」王維喜畫羅漢像,而五代以後畫羅漢像之風更盛。現在我們在杭州煙霞洞看到的是最早的十六羅漢像,為吳越王錢元瓘的妻弟所作。
  
  那麼,十六尊者又從何時改為十八羅漢的呢?根據現有史料,最早的十八羅漢畫像是宋朝西蜀金水張玄畫的,後來蘇東坡見到這幅畫,題了十八首贊,並一一記其神通靈感。在十六羅漢之外,又增補迦(口+十)尊者為十七,君屠缽嘆尊者為十八。據說,這就是最早的十八羅漢。其後,又有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慶友尊者為十七,玄奘法師為十八的。這樣命名似乎較為合理,因為慶友尊者是《法住記》的作者,玄奘法師是該作的中文譯者。
  
  據清代咸豐時梁章鋸所著的《浪跡續談》載,乾隆皇帝曾在西湖聖因寺中觀看梁貫休和尚畫十八羅漢,並肯定了第十七位應是降龍羅漢(迦(口+十)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彌勒尊者)。經此番御定,這種說法就成了定論。關於十八羅漢的傳說相當廣泛,後來逐漸取代了十六羅漢的傳說,自元朝以後,寺院大殿中也多雕塑和供奉十八羅漢像了。
  
  以後,羅漢像的數目增加到了五百個,因此有了「五百羅漢」的稱號。五百羅漢之名,最初見於宋朝紹興年間《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石刻》碑,以後各地寺廟一般都沿用此碑列序排座,並紛紛建立五百羅漢堂,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圓寺、漢陽歸元寺和昆明築竹寺等。
  
  蘇州西圓寺的羅漢堂馳名中外。正堂廣闊,有三進四十八間,佈局成田字形,以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五百羅漢像沿著牆壁對面排列,略大於人身,神態、姿勢各異,栩栩如生。進入羅漢堂,如同來到輝弘神聖的佛國,有一羅漢的右手長約四米多,正對著掛在天花板上的一只玉蝙蝠伸去,做出意欲捕捉的神態;另一個羅漢則眉長一米,兩手托撫著眉毛,神情歡愉安祥,好像心中一無牽掛似的。令人最感興趣的,還是那裡的濟癲像,你看,濟公和尚頭戴破僧帽,身披破袈裟,手持破蒲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看他的臉部表情,可以得三種不同的視覺效果:從右邊看,突出眉目皺紋,輕輕的幾條魚尾紋,是「滿臉笑容相」;從左邊看,嘴角斜歪,嘴紋較深,是「一臉愁氣相」;從中間看,則似笑非笑,似愁非愁,是「啼笑皆非相」。一相而兼得三種神態,實為不可多得的雕塑傑作。傳說,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尤其喜好狗肉蘸大蒜,性格詼諧幽默,舉止如痴如狂。但據中國佛教傳記,說他是宋朝天台人,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名道濟,是有得道的高僧,佯作瘋癲,隱行化度,故被稱為「濟癲僧」,也稱「濟公」。據說他臨終時,作了一首偈:「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看來,由於他到羅漢堂報到遲了一步,只好委屈地站在過道裡或蹲在房樑上。
  
  有些寺廟的羅漢堂內,往往混雜著「編外羅漢」。從前廣州市西關華林寺裡,就有一個穿西裝、著革履、戴呢帽的羅漢,舊傳為馬可•波羅。因元代我國西面邊陲與歐洲不分,凡是西方來者,一律論作佛教徒。在成都寶光寺的五百羅漢中,有四百九十八尊羅漢,雖然在神態上各不相同,但是都光著腦袋,披著袈裟,這是受「具足戒」和尚的共同之處。如果一個個仔細觀看,就會發覺有兩個凡夫俗子也擠在這群羅漢之中,一個踞在二百九十五號席位上,稱「晴夜多羅漢」,一個踞在三百六十號席位上,稱「直福德羅漢」。前者是康熙皇帝,後者是乾隆皇帝。他們生前說自己是「金身羅漢」下凡,於是他們手下的御用文人秉承皇帝旨意,編造了一套傳說,說什麼這兩個皇帝在前世裡「積善好德」,「專心修行」,取得了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到人間來當皇帝是受到如來佛的派遣。這樣,康熙、乾隆竟然也就擠進了五百羅漢的行列。

上一篇:四大金剛
下一篇:有情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