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煩惱與菩提

[日期:2006-04-07] 作者:無心  閱讀:

  『煩惱』,即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等精神作用稱之;因此,各種情緒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認識活動,都是煩惱。人們於意識或無意識間,為達到我欲、我執之目的,常沉淪於苦樂之境域,而招致煩惱之束縛。一般以貪、瞋、癡為一切煩惱之根由,所以煩惱是諸苦的根源,是生死輪迴的總因。
  
  在各種心的作用中,覺悟為佛教之最高目的;因此,妨礙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稱為煩惱。煩惱能損慧命、傷法身,所以只有摒棄一切的欲望,「心無所求」,對周邊的事物均採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才能擺脫煩惱,達到涅槃的境界。
  
  『菩提』,本是梵語,義為覺、智。乃斷決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是成佛的智慧或是達到覺悟;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悟。
  
  根據《往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慰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此三種與菩提門相違。因此,需生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安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且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從世間有為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污染的,涅槃是清淨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印。若從出世為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來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
  
  所以,「煩惱即菩提」常與「生死即涅槃」並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竟。
  
  六祖慧能法師曾論智慧與煩惱的關係,主張用明照暗;即用智慧解除煩惱,他認為做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認識到「煩惱即菩提,無二分別」。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體認到,「解除煩惱必須菩提,了脫生死唯有涅槃。」

上一篇:印證在於行
下一篇:三大阿僧祇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