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分別心

[日期:2006-04-06] 作者:無心  閱讀:


  「分別心」,即心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所引起。亦即對現前之事物產生是非、善惡、人我、大小、好壞、美醜等種種之差別觀感;此種取捨分別之心,乃是障礙修行的妄想情執。

  《俱舍論》卷二載有三分別:

  1.自性分別--以尋求或觀察的心所為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屬現在)。

  2.計度分別--以慧心為體,而引起的判斷推理作用,(共通於過去與未來)。

  3.隨念分別--以念心為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屬過去)。

  唯識論則將心識之認知作用分為七種分別:

  1.有相分別--於過去所受,諸根成熟所引起。

  2.無相分別--隨過去所引,而引起。

  3.任運分別--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引起。

  4.尋求分別--觀察尋求諸法所引起。

  5.伺察分別--於己所尋求、觀察者,復並加以安立所引起。

  6.染污分別--因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所引起。

  7.不染污分別--於出離、無害、無恚等分別,任何一善法相應所引起。

  大乘佛教認為,凡夫所起之分別心,係由迷妄所產生,與真如之理並不契合,僅依分別,無法如實悟證真如之理,此乃虛妄分別。若欲得真如,則須捨離凡夫之分別智(即分別有為事相之智),而依無分別智始可。也就是菩薩於初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與所知之對立,始可獲得平等無分別智。

  常人常因分別心一起,則妄想紛飛,煩惱不斷;導致諸法對立,無法解脫,真理無存。而在人類「有限的智慧」裡,亦無法跳脫此無形的枷鎖,對於修行乃是一大障礙。因此,常人了解分別心之後,應以菩提心、平常心來對治分別心(取捨心),心不隨境轉,才能洞澈真如之理,獲得般若智慧。

  無分別心,諸法亦無所對立。則諸法寂靜為樂!


上一篇:頭陀
下一篇:三法印